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我們再看第二個傳承:這個禪淨雙修的思想。最早提出把淨土宗的理觀,放進來的就是永明延壽大師——宋朝永明延壽大師,他作出《四料簡》,我們先把它念一遍,再來解釋。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永明大師他把這個修行人分成四種:第一種人是有禪無淨土。

這種人都是走聖道門的,他可能修禪宗的、或者修止觀的,他完全是仰仗自力了——完全憑自己的內心的智慧的觀照,那麼試圖要衝過生死的輪迴,但是這個什麼問題呢?十人九蹉路!十個人當中,有九個人是失敗的。為什麼呢?為什麼失敗?

他解釋他的理由說:「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這個「陰境」,就是中陰身,就是我們臨命終時候的你這個業力,它會現出一種境出來,這個境往往是我們平常特別執著的:比方說男女的境、比方說財寶的境,有各式各樣的所緣境。

我們在臨命終的時候,只要動一個念頭,就「瞥爾隨他去」,就前功盡棄了。因為你在臨終的時候,你沒有彌陀本願的攝受。

我們這樣講好了,一個人不仰仗佛陀的加持呀,這表示什麼意思,諸位知道嗎?表示說他要面對一個強大的阿賴耶識。如果我們學過唯識學,你會知道阿賴耶識的可怕。

假設今天我們完全不靠四十八願,憑自己的本事,衝過生死輪迴,這就意味著說:我們要把無量劫來生死輪迴所留下的問題,你在短短的幾十年來處理。就是說你要用幾十年的時間去處理我們生生世世輪迴所留下的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十人九蹉路了。

很多人忽略了生死業力的可怕,也就是說你平常的時候,因為你平常的時候,你感覺不出業力,因為平常有些人福報大了,福報還在了。但是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啊,是一種算總帳——「臘月三十算總帳」,所以臨命終跟平常是不同的道理。

所以在臨命終的時候,中陰身現前,十個人有九個人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念的,因為那個業力太強了,這個是有禪無淨土的過失了。就是說他平常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的時候,打開泠氣在佛堂,他也可以用得上功;但是臨終的時候——內憂外患:內心的煩躁擾動,外在業力的干擾,他這個時候就很難過關了,因為為什麼?他缺乏佛陀的幫助。這是第一個,這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無禪有淨土」。他沒有這種止觀的力量,但是他對阿彌陀佛強烈的皈依——萬修萬人去,還是可以成功。「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他到了淨土,再來修其它的法門,也是可以。這種人對阿彌陀佛有強烈的皈依,順從本願,最後還是可以成功。

第三種人,應該是永明大師最為讚歎的,他說:「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他能夠在事相上順從本願,在道理上又能夠正念真如,破妄顯真,這就是一隻很厲害的老虎,再加上有角——現世福慧具足,做為人師,來生快速的成佛。因為他品位增上,理觀事修,上品往生,很快的能夠成就佛道。

最後一種:「無禪無淨土」。這個人,他也不修空觀,也沒有好好的念佛,當然這種人可能多分都修人天福報了。

修人天福報有個問題了:就是說有些人他就是發心——做慈善事業了,但是對人生的真理,這個道理他完全不懂,他也不想學習了,他完全活在感覺。一個人沒有學習道理呀,他只有一種情況:就跟著感覺走!

因為你內心當中不是智慧就是感覺而已嘛,《楞嚴經》說:你要麼就隨順感覺,要麼就隨順於真理的判斷。那你不研究教理,你的智慧就只有從你的生命經驗中得來,因為你沒有傳承歷代祖師的智慧嘛。

換句話說:你所有的生活的智慧,完全從你短短的幾十年的經驗而來,那你只好根據你的經驗去判斷,大部分都是錯的。你從經典來看,我們凡夫產生的判斷力,絕大部分都是錯的,都顛倒了。

但是他造了善業,為什麼鐵床與銅柱呢?這個是約第三生。所以,假設一個人完全不學智慧、也不培養善根、也不好好的念佛,那你要注意你的第三世,你第二世應該沒什麼問題,但是你的第三世要注意了。因為你第三生——「三世冤」嘛,福報現前的時候,因為福報會刺激煩惱,產生放逸。

所以到了第三生的時候,就很難逃避,第二世因為在福報享受當中所創造的罪業,而產生鐵床、銅柱的果報。這個人沒有智慧的加持之下,再萬劫千生就很難再跑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