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淨土念佛與大乘教觀

 

(第一講)

我們今天的主題,想利用兩堂課來跟大家談一談,我們大乘的菩薩,如何把淨土宗皈依的心跟大乘佛教裡面觀照的心,做一個圓滿的結合。我們一般在念佛的時候,主要是皈依。我們相信我們業障深重,我們相信彌陀能夠救拔我們。那麼這個皈依,為什麼一定是要帶有智慧的皈依呢?而不是帶有感情的皈依呢?這個地方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淨土宗的特色,它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也就是說,當你提起佛號的時候,它是一種雙向的修學,它不同於聖道門是一個單向的修學。如果你走聖道門,你不管修什麼法門,你所依靠的是心力不可思議,你用你的心力去操作所有的法門,然後呢,這樣的一種修學是直接反映到你的功德裡。你的心有多大的力量,反應在你的生命就有多大的改變,這叫作自力法門,一步一個腳印,它單向而已。

淨土宗不是這樣子。淨土宗是當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我們的心力會創造一種力量,但這個力量呢,是先跑到佛陀的本願功德去了,然後到了本願功德以後,再回過來加持我們。所以我們是兩種力量,我們是先去啟動佛力,然後再來加持我們的心力,因為它是雙向的。

這個雙向就有問題了,就牽涉到感應道交了。今天不管你是怎麼修行的,關鍵是你能夠把彌陀的功德啟動多少,它有四十八種加持力,你啟動了多少是關鍵了。因為它是雙向嘛,心力帶動佛力,佛力加持心力。那麼這個時候作為佛陀,他老人家是平等的,但是為什麼一百個人念佛,它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呢?因為一百個人的心態都不一樣。所以,感應道交有一句話是很關鍵的,在經典上說,什麼是感應道交呢?說是:[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這個地方談到了兩件事情:

第一個,佛陀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是怎麼回事呢?[諸佛如來是法界身],他是圓滿自在的、平等的。以一切法界為身,就像太陽普照大地一樣。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問題了,佛陀的自受用當然是圓滿的,但是當佛陀要啟動他受用的時候,當佛陀要來到凡夫的世界,要加持凡夫的時候,那對不起,請佛陀遵守我們凡夫世界的規矩,那叫作因緣所生法。佛陀本身是非因緣所生法,佛陀是超越因緣的,那當然是站在佛陀的角度,但是佛陀今天想要救拔我們的時候,他要來到我們凡夫的世界,來救拔我們,那佛陀肯定是要遵守我們凡夫的因緣所生法了,所以這個時候就[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什麼叫因緣所生法呢?簡單地說就是你今天帶動這個佛號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就很關鍵了。

很多人都在念佛,但是效果都不一樣,作為佛陀沒有意見,佛陀是法界身嘛,對不對?但是,佛陀對我們的加持就牽涉到你提起這個佛號的當下你是怎麼想的,就決定了佛陀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加持。所以,諸位你可別忘了,淨土宗雖然是他力攝受的法門,而主動權是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就是說佛陀給我們多少東西,不是佛陀決定的,如果佛陀可以決定的話,那一切法就不是因緣生了,那是違背眾生法則了。所以這個地方就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說既然我們的心態決定了佛陀給我們的多少,那麼這個地方就影響淨土宗的成敗了。

所以淨土宗很多人有盲點,他不知道心態是重於數目的。很多人把修行的重點是放在你念多少聲佛號,當然這個也很重要,但是這個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你心態不到位,念再多的佛號,幫助不大。你有整山的石頭,趕不上一顆鑽石,因為整山的石頭還是石頭。所以念佛的質量超過念佛的數目。

感應道交,我們簡單地分這兩塊,簡單的說區分這兩塊。就是說,反正這個佛號要推動的時候,你要得到佛陀的加持,你一定要有皈依的心。

那麼第一種人的皈依是帶有感情的皈依。這個人,他沒有經過大乘佛教的教育跟訓練,他以前是什麼心態,他念佛以後還是什麼心態,他完全沒有經過訓練。我們凡夫就是顛顛倒倒嘛,生生世世貪戀娑婆,所以去招感生死業力。我們去啟動了生死業力,然後以這種心態,學佛以後,你也沒有經過任何的調整,就直接提起佛號。當然按照唯識學的等流性,你沒有改變,那就是原封不動。

就是你這個心態跟昨天一樣,昨天的心態跟前天一樣。所以你這種皈依,只是有所得的攀緣心的一種皈依的心,那佛陀給你世間的快樂,因為你這種心態沒有了生脫死的心態,你只想離苦得樂,因為你在生命當中遇到了挫折,你提起了佛號,你這種皈依是帶有世間的感情的。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眾生所想的是世間的安樂,佛陀作為普門示現當然也只能夠給你世間的快樂,如此而已嘛。

所以很多人念佛,他為什麼不能往生呢?因為他一生當中從來沒有創造過一個往生的佛號,他平常的佛號都是繞著世俗的因緣在轉。那麼你平常從來沒有創造一個往生的佛號,你怎麼能往生呢?你往生的話就違背因果論了。你所有的佛號都在娑婆世間打轉,當然臨終的時候,沒有一個佛號會把你帶到淨土去了,因為你的心態的檔次就是這個檔次。

我們現在就是說,我們必須把一種世俗的感情的皈依變成一種理觀的皈依,變成一種了生脫死,放棄主宰的皈依,那麼這個時候就要經過教育、通過熏習,通過你不斷地去栽培了。

所以淨土宗的人,當你在創造佛號的時候,請你先提升你的心理素質,這很關鍵的。你的心理素質是這種素質,你今天所念的佛號,就是這個檔次。你的素質提升到出離心,你的佛號就跟到出離心的檔次;你的佛號提升到菩提心,你想要成佛,你為了成佛而念佛,你的佛號就跟菩提心全部相應。所以當你的內心世界向前跨了一步,就意味著你所有的佛號都跨了一步。

所以提升我們的心理素質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因為感應道交就是這樣感應的,就是你是怎麼想的,佛陀就給你什麼樣的東西,就是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現在的問題就是佛陀準備好了,但是我們準備好沒有,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準備,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就決定念佛的功德。所以我們今天的確有需要來談一談,怎麼樣提升我們淨土宗的心理素質,才能把佛號念好。佛號念好是要有智慧的,不是你一直念就會把它念好,不是這個意思,你必須要很虔誠地去學習大乘佛法,提升你內心的觀照,這個時候佛號才可以把它念好。

好,我們來看看,今天這堂課的主題,有五個主題。

第一個,我們先談談人生的因緣。為什麼這個人,他一生當中會有這個遭遇,乃至他學佛以後,他修行的檔次是這個檔次,這個和他對人生的觀察是有關係的。就是說你對人生是怎麼觀察的,怎麼理解的,你心中依的是什麼道法,就會產生不同的因緣出來了。你心中的念想,所以我們來談談,學佛人有三種念想,創造了三種因緣。

第二個,我們來談談我們眾生的病根。為什麼我們今天一直不能夠離開輪迴,雖然我們做了很多的善法,生死輪迴永遠斬不斷,問題出在哪裡呢?為什麼淨土宗的人,他平常可以把佛號念的很好,臨終的那一關,為什麼過不去呢?這個地方值得我們去探討:眾生的病根。

第三個,修行方法。我們透過前面的因緣觀,透過眾生的病根,我們有沒有辦法能夠總結一個念佛的方法,可以把這個佛號直接超越娑婆,直接趨向淨土,就是創造一個往生的佛號。就是我怎麼知道我這個佛號念出來的是一個往生的力量而不是離苦得樂的力量而已,第三個講修行方法。

第四個,我們把前面做一個總結。

第五個,我們用兩個偈頌來結示勸修。

甲一  生命的因緣

(一) 三種緣起

淨界法師:淨土念佛與大乘教觀

我們先談一談生命的因緣。我想我們今天不管出家也好、在家也好,我們開始修學佛法,但是每一個人修學佛法會有不同的相貌出來。按照佛教的理論,蕅益大師把修行人分成三個檔次,三個跑道,你檢查一下,就知道你現在走在哪一個跑道了。

一、業感緣起

滅色取空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第一個叫作業感緣起。

我們剛開始學佛,第一個,開始相信一件事情:生命是有軌則的。什麼軌則呢?就是業力不可思議。善業創造快樂的果報,罪業創造痛苦的果報。那麼站在業力的角度呢,這種業感緣起的思想,它的教理來自於人天乘跟聲聞乘的教法,都是在講業感緣起,它所強調的只有一句話,叫作:[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人生的主宰者只有一個,那就是業力。當你善業起來了,你就快樂,當罪業起來了,你就痛苦了。

那麼業感緣起,它的好處會讓我們一個人謹言慎行。這個人他的道法只有一個道法,叫作業力的時候,這個人會非常謹慎,因為他知道業力很重要,他也會努力地斷惡修善。

但是如果他停留在業感緣起,會有兩種過失:第一個,過度的樂觀;第二個,過度的悲觀。因為業感緣起是對立的,它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對立法,善惡的對立、苦樂的對立,它的因果法則是一種極度的對立。當他順境的時候,他就走上人天乘。他覺得:怕啥?我只要斷惡修善,我來生就能夠得到人天的快樂。這種人會積極地從事慈善事業。那麼如果他遇到了挫折,他會極端的悲觀,會對人生完全地放棄。

下面這句話:[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個人如果一輩子只信奉業感緣起的時候,他對人生的觀察如果深刻一點,他會覺得不管快樂、不管痛苦都是無常的,人生沒有安全感,因為你是動態的嘛,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人生沒有價值。

所以按照業感的角度來看人生,人生是毫無價值的,即便你修善又怎麼樣呢?你修善,好!你來生快樂,但是這個快樂終不久住啊。你把快樂花完怎麼辦呢?你今天去吃刀上的蜂蜜,你把蜂蜜吃完了,那把刀就現前了。所以人生的快樂一定要付出代價,沒有例外。

從業感緣起來看人生,它有個缺點。它的優點我剛剛說過了,如果你這一輩子完全用業力來思考人生,你的好處是你會謹言慎行,斷惡修善,但是你的缺點是你到最後會看人生,就很悲觀,因為從無常當中,看到生滅的變化相,最後你覺得,只要是有為的諸法都沒有意義,只有寂靜涅槃是最為快樂的。

這種情況、這種經論在《阿含經》講的最多,舉一個例子,比方說目犍連尊者,他是大阿羅漢裡面神通第一的,他有一次在山中打坐的時候,看到執杖外道,他用神通力飛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結果過了沒多久,執杖外道又從那個地方又走過來,他又飛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第三次執杖外道還是朝著他的方向走,他知道他的業力成熟了,那麼他就甘願受報吧。結果就被執杖外道用木杖,打成肉醬,死掉了。為什麼?因為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是標準的業感緣起的說法。

再舉一個例子,你不要說大阿羅漢了,我們舉佛陀好了。

《阿含經》裡面的佛陀,你看啊,從業感緣起的角度你看這個人生是怎麼回事。說是琉璃王帶了軍隊,要毀滅釋迦族。因為琉璃王以前在做王子的時候,受釋迦族的侮辱,所以他成就國王以後他要報一箭之仇,報他小時候的屈辱。結果他帶著軍隊要滅釋迦族的時候,佛陀用神通力在道上阻擾三次,不得成功。結果琉璃王在佛陀的面前,照樣把釋迦族給滅了,為什麼?業力不可思議,這很明顯嘛——業感緣起。

那麼,這樣是剛開始我們學習佛法是這樣學習的,對不對?很正常。我們會從業感的角度來看因緣,它使令我們斷惡修善,謹言慎行。但是它的不圓滿就是說,它會落入兩種極端的思考:一個走上人天乘,走上慈善事業;第二個走上二乘的偏空涅槃,他完全放棄人生。

當然業感緣起,是我們在生命當中學習佛法第一個道法,第一個軌則。

二、賴耶緣起

萬法唯識

唯識所現,唯識所變。

第二個,我們還可以進步,走上賴耶緣起,這個很關鍵。

業感緣起的思想是我空法有,它認為法是真實的,尤其業力是真實的。到了賴耶緣起以後,他覺得二空真如了,法也空了。就是說當我們造了業以後,那個業力跑哪裡去了呢?總要有一個東西把它保存下來了呀,因為你造善的時候不是馬上得果報,這是事實嘛,所以有一個心識把業力給保存下來了。那麼既然有心識保存這個業力,這個心識是可以受熏的。就是說你可以透過第六識的熏習,來不思議心不思議變,所以就創造了唯識所現、唯識所變。

唯識所現的第一個識是什麼呢?是第八識。第八識,它保存我們過去的業力,但是第六意識的思想可以主導業力。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化被動為主動了,原來業力是可以被主導的。也就是說,我不能改變我的業力,但我可以重新解讀業力。就是我不能改變人生,我今天會生長在什麼家庭,我會跟誰結成眷屬,誰會做我的子女,我的人生會有怎麼樣的遭遇,這件事情我說了不算,我不能改變人生,但是我可以解讀人生。就是說今天這個事情是怎麼回事,是我說了算,我可以說他是來傷害我的,我也可以說他來成就我的,所以我們有解讀人生的主動權。

那麼,這個時候唯識學的思想就比業感緣起更高明了,就是說業力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堅固。

舉一個例子,最簡單的就是了凡四訓。你看了凡四訓,他給人家算命的時候,他說他今生只能活到五十幾歲,沒有兒子,結果他發起善念,造了很多的善事,結果他從五十幾歲活到八十幾歲,他從沒有兒子變成有兩個兒子。所以你說,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個道理就不成立了,就提升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就是說美好的思想的確能夠去創造美好的業力,而這種思想,賴耶緣起對帶業往生是有幫助的。如果我們今天完全活在業感緣起,沒有人可以往生的,我們過去造了那麼多生死業,你現在還都沒有還完,你想離開娑婆世界,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那肯定要消業往生啊。

帶業往生,就是我們用臨終的正念來引導業力,用思想來影響業力。我創造一個超越娑婆世界的思想,創造一個往生的思想,所以我帶動了往生的淨業。既然我的思想不是娑婆世界的,那娑婆世界的業力就不能干擾我。

所以賴耶緣起他本身就比業感緣起更高明了,用思想來引導你的業力,這個人的進步更快了,這個跑道,比前面業感緣起的跑道的這個車子跑的更快。這個乘啊,從小乘到大乘,那他的進步更快了。當然作為一種思想,那這樣子的話,重視思想的人就很重視學習了,因為他隨時要保持自己有正念正知,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不斷地學習,讓你的思想水平不斷地提升,你才能成功地引導業力嘛。

但是思想也有極限的,賴耶緣起也不圓滿。你知道為什麼不圓滿呢?因為所有的思想都帶有自我意識,有我法二執,所以我們的思想再怎麼樣學習都是有限的。

三、真如緣起

正念真如

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佛陀最後到晚年的時候,就講《法華經》了,最好的思想就是沒有思想,一念不生。你把思想也放棄了,那是全世界最高明的思想。無念是正念,就是所謂的正念真如: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一念不生,即如如佛。

也就是說,我們的修行者有三種跑道,三種車乘。今天你根據的是什麼跑道就決定了你今生的成就了。因為今天走在這個跑道,你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除非你換跑道。

那麼,現在我們要說的,就是說這三個它不是獨立的,按照《法華經》的思想,它是可以吾道一以貫之的。

其實佛陀在講業感緣起的時候,是在聲聞法、人天乘法講業感緣起,強調業力不可思議。到了唯識的思想,唯識的經論,講到萬法唯識,其實思想是可以帶動業力的。到了法華會上,佛陀開始把他老人家的思想講出來了,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佛陀的思想就是沒有思想,當你把心中的名言放掉,你的心跟佛的心是一致的,就是把心帶回家。所以按照《法華經》的思想,就是說大乘的教觀,它是站在真如的角度來談業感緣起,站在真如的角度來談賴耶緣起。

就是業力很重要,思想也很重要,關鍵是你站在什麼角度。你站在佛的知見,站在一念不生的角度,來斷惡修善,來改造思想。諸法因緣生。從凡夫的角度,因緣對我們太重要了,因為我們在沒有成佛之前,等覺菩薩都沒有離開因緣。

這個因緣法的修行,《楞嚴經》講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叫作:就路還家。這個就路還家是什麼意思呢?簡單的就是說你在什麼地方跌倒,就在什麼地方站起來。我們凡夫在三個地方產生迷惑、三個地方產生跌倒:

第一個,我們業力沒有處理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痛苦。

第二個,我們思想沒有處理好,所以我們的功德不能增上。

第三個,我們在真如本性裡面迷失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成佛。

所以我們人生對於業力、思想跟真如產生三個盲點,這種情況就好像在《法華經》上講一個譬喻,說一個大富長者他有個獨生子,有一天,他去參加廟會的時候,這個小孩子走失了。走失了以後,他離家出走,他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只好混到人群中去做乞丐了。後來遇到佛陀,那麼遇到佛陀的時候,諸位,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是大富長者的兒子,後來變成乞丐了,你現在遇到佛陀了,你有兩種選擇:第一個,你馬上找工作,自力更生;還是你先回家,再找工作?你覺得哪一個比較好?

答對了!所以你們都有大乘善根。是的,先回家。

因為按照《法華經》的規劃就是說,諸位,修行真的有快慢。你不要跟我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句話是成就的人說的,在因地上你今天的法是有快慢的。有些人,他學佛學了十幾年,他一點進步也沒有,沒什麼進步,看不出有什麼進步。有些人學佛兩三年,他進步很快,不是說他比較用功,不是這個意思。他掌握的跑道,他坐的那個車子比較的快。

就是說你今天騎腳踏車,你再怎麼騎,晚上不睡覺一直騎,你也是騎不過高鐵嘛,是吧?這個是很簡單嘛,這個方法很重要嘛。要不然,如果方法不重要,那你為什麼要學習呢?所以淨土宗就犯這個毛病了,淨土宗最吃虧的,最失敗的就是不看教理,這個我不知道這句話是誰說出來的。今天,你不知道怎麼樣解決人生,你這個佛號就亂念,你知道吧,亂念,亂念的結果就創造不好這個佛號。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你的心裡釋放的信息根本就是有漏的、不圓滿的信息,佛陀也只能夠給你這個東西嘛,因為你沒有提高你心裡的觀照。

諸位,我們從因緣裡面倒下去了,現在我們要從因緣裡面重新站起來,我們在因緣當中要立三種觀念:第一個真如,第二個思想,第三個業力。也就是說在學佛當中,最好的跑道是走上佛陀的跑道,這最簡單,最快了,大白牛車嘛,有大白牛車你為什麼不坐呢?套一句蕅益大師的話:日劫相倍,你修一天超過別人修一劫嘛。

(二)一心三觀

首先我們要站在一種真如的角度來調整思想、調整業力,那麼這個地方就談到第二個:一心三觀了。

淨界法師:淨土念佛與大乘教觀

一、業感緣起

真諦理 偏空理性——調伏力(走出過去)

二、賴耶緣起

中道諦理 真空妙有——引導力(開創未來)

三、真如緣起

眾生本具 一念心性——安住力

我們現在先不談念佛,先談建立人生的正見,因為你的知見影響到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影響到佛號的質量,影響到佛陀會給你多大的感應道交,所以我們先建立人生的正知見。

那麼,從前面的三種緣起,我們可以知道說:原來你遇到事情是怎麼想的,就影響到你走到哪一個跑道去了。看有些人,他修到最後,他什麼人都不想見了,走入山林不欲見人。為什麼呢?一定有原因,諸法因緣生啊,他這個人一定一輩子就看業感緣起,完全看《阿含經》嘛,看到結果就是人生沒有價值,因為他從業力裡面看到深層的業力是無常變化的。

那麼,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的三種緣起,其實是應該要把它貫穿起來的,不能獨立去思考。你完全用真如緣起,缺乏賴耶緣起那叫作執理廢事;你只知道業感緣起、賴耶緣起,不知道真如,那是執事昧理。所以,偉大的智者大師出世以後,他把整個佛法貫穿起來了。就是說,智者大師,請你告訴我:我要怎麼走才能夠快速地趨向佛道?就是我要怎麼走,才能夠快速的進步?智者大師說:有的,有方法的,那叫作一心三觀。

一心三觀,我們首先先談一心。觀是個法門,一心是個心態。當我們修行法門之前,先談你是用的什麼心態。按照智者大師的規劃,空假中三觀不能用有所得的攀緣心,你要站在一種無生的角度,人生無所得,這個很關鍵。

諸位,我們現在已經從過去的生命流轉到現在這個生命,這個生命體有身心世界,有很多的業力、有很多的思想,但是最關鍵的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改變業力,也不是改變去修行,是調整你的心態。你的心態,不能用你這個心態去馬上修行,因為你這個心態,修什麼法門都是有所得,有所住。你對什麼東西都會產生執著,就像你手撕強力膠,沾上什麼你就不能夠離相。

按照智者大師的意思就是說,你先把有所得的攀緣心,先把它歸零,迴光返照,就是你這個心態是從什麼地方來?先把你這種有所得的仁者心動的攀緣心,先回歸到——我今天的心從昨天而來嘛,昨天的心是由前天而來嘛,一直找一直找,找過去,啪!覓之了不可得,原來我的心,是本來就沒有的,一念妄動才有這麼多想像。

所以按照智者大師的規劃,第一個,你要站在本來清淨、本來具足的角度來起修,叫作安住。先把生命歸零,然後再來談業感緣起。業感緣起的重點在於空性,叫真諦理,偏空的理性是調伏過去。

當我們開始修行的時候,我們在面對因緣的時候,第一件事情:處理你過去的因緣,這很關鍵,走出過去,尤其淨土宗走出過去更重要。什麼叫過去,有沒有人可以把過去做一個定義?我的過去不是消失了嗎?昨天已經沒有了,是的。外境已經消失了,但是你的內心沒有消失,它在你心中留下痕跡了。過去的可怕不是它曾經給你痛苦,它曾經給你快樂,不是這個樣子,而是它這樣子過去以後,給你心中烙下了一個痕跡,這個可怕在這裡,那叫作顛倒妄想。

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的人生經驗當中呢,有些美妙的經驗,而美妙的經驗曾經給我們快樂的感受,這種感受呢,我想每一個人得到快樂的感受都想把它保存下來,沒有例外。那怎麼保存呢?感受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所以我們就知道打妄想,我們試圖用影像把過去美妙的經驗把它記錄下來,所以我們就在快樂的感受的時候就想辦法打妄想,那麼感受退失以後影像還在,我們的心就住在影像裡,我們通過不斷的回憶希望快樂不斷地出現,這個時候這個影像在我們心中就揮之不去了。

就是本來沒有影像的,本來無一物,為什麼惹塵埃呢?因為這個影像曾經給我們快樂,所以我們不願意它消失,這個影像就留下來了。所以什麼叫作妄想呢?就是我們過去的美好的回憶,曾經給我們美好的回憶到現在變成妄想了。這個到臨命終是非常要命的,因為這種妄想是你親身經歷過的,而極樂世界你是未曾去過,所以妄想叫作熟境界,淨土叫作生疏的境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過不去的關係,因為你未曾去處理過去。

很多人都沒有把過去處理好就想往生,不可能啊!過去不會放過你的。一個人沒有走出過去,你根本沒有資格談開創未來,你能有什麼未來呢?你的過去它絕對會把你抓住的,所以我們現在要把過去放下是很關鍵的,脫胎換骨嘛,這是修行第一件事情,你現在都沒有資格談未來。

所以為什麼禪宗修行第一件事情,他不是打你就是罵你,因為你老活在過去的妄想裡,把你的心打平了以後,你的心平靜下來,他才會傳法給你,你先走出過去再來談開創未來。

你看米勒日巴尊者,他師父一直折磨他,折磨到沒辦法了,心靜下來了,心平了,他師父才傳給他法門。為什麼?走出過去。當然我們沒有善知識來打我們,我們現在只能靠我們自己。

修觀,兩種觀法。我們一路從過去走到現在,心中已經惹很多塵埃了,但是沒關係,既然諸法因緣生,佛陀有本事讓他諸法因緣滅,就是逆向操作。既然它可以無中生有,我們也可以從生裡面變成無。有兩種方法:

第一個,這種心中執著的影像是愛取,有貪愛心的,用無常觀。無常故苦,苦即無我。這種影像雖然快樂,但是它變來變去不可琢磨,結果你付出的痛苦更多。所以我們從無常觀裡面看,無常故苦,因為我們想所有的快樂都必須要安穩嘛,沒有例外。我想沒有一個人想追求沒有安全感的快樂吧?你看我們為什麼不喜歡天空的彩虹,它那麼漂亮,因為我們知道彩虹會消失,所以大家不會把它當真嘛。但是你看到一個美好的房子,你會當真,因為它相對持久。

所以無常觀,當我們把時間拉長的時候,看到無常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過去的妄想放棄,因為這個妄想已經不存在了,通過無常觀。第二個是你這種執著,不是通過貪愛、得失,而是來自責任感、使命感的,那這個更容易處理了,無生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總而言之,為什麼一個初學者一定要修空觀?要先脫胎換骨,簡單的說就是先洗掉你過去的顛倒、執著、妄想,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去洗除過去的妄想。

第二個,開創未來,創造一個美好的想像。諸位,我們過去的顛倒妄想是靠我們想心所、想像力創造出來的,那是不如理思維。現在我們要求生極樂世界,還得靠這個想,所以前面叫離相清淨,現在叫借相修心,通過憶佛、念佛。你現在把過去的影像洗乾淨了,來重新建立一個極樂世界的想像。

總而言之,一心三觀,空觀是走出過去,假觀是開創未來,最後安住一念心性,那麼這一心三觀在操作上對淨土宗其實是很重要的。一個人會往生,佛號為往生,你的心一定要向於往生,這個很關鍵。

就是說,我現在沒有往生,但是我的心是隨順於往生,這很關鍵,叫作順從本願,就是說往生是有一個跑道的。我雖然妄想重,我雖然做的不夠好,但是我的內心運轉,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已經走上一種往生的跑道了,你就會往生了。諸位,往生是有跑道的,你今天走在娑婆世界的跑道,你佛號怎麼念都不會往生的,因為你這個道和佛陀的道,兩個道不一樣呢!你感應的是娑婆世界的因緣。

所以,往生的跑道它必須具足三個條件:

安住真如,你必須站在跟佛陀同一個理性,何其自性,本自清淨,站在本來清淨、本來具足的角度來念佛。

第二個你所有的佛號要有一種擺脫過去的力量,雖然不管你做的好不好,至少你有這種心態。其實帶業往生,它雖然不處理業力,但是它要求你心態要到位。什麼叫作順從本願?就是說:沒有錯,我是業障凡夫,但是我的心是向於佛陀、向於彌陀本願的。我們現在還在嘉義,我這個車子雖然開的很慢,老爺車,但是我是向於台北,這過程可能會繞一下,可是我至少是向於台北的,可以了。你的心已經趨向於往生,趨向於本願。

那麼什麼叫趨向於本願呢?其實天台智者大師一心三觀就是這種概念。只是他的假觀不一樣,一心是相同的,站在一念心性,站在跟阿彌陀佛同等的角度,站在阿彌陀佛同一個角度是很關鍵,尤其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你看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他在念佛的時候他不是信他,信自:信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迴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是名之信自。就是說他力信心,還有自力信心,你相信你過去因為向外攀緣惹了很多業力,但是這些業力都不真實的,只要我一念迴光返照,喚醒我的自性功德力,我一定可以往生。因為極樂世界是我本來具足的,我本來就應該享有的,我有權利享有。所以真如緣起建立自力信心,然後走出過去,這一點等同聖道門。

諸位,淨土門的修學,很多地方是要共聖道門的,尤其是空觀的操作。你如果不處理過去,你就會有一個問題,說:哎,我一路念佛就好,我過去不知道什麼是修行,現在知道淨土法門就一路念佛,我也不修空觀,會有問題啊。因為過去的妄想你沒有處理,那麼這種時候你提起佛號是兩種力量哦:第一個是你想要求往生的力量,你有憶佛、念佛,你相信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正報莊嚴你很想去,但是你可別忘了,你的內心有對過去娑婆世界的攀緣。這些每一個攀緣心都是生死業力,所以臨命終的時候兩種力量現前:一種往生的願力,一個是過去生死的業力,那對不起了,過去的業力叫熟境界,它肯定把你抓回來。

所以諸位,你不處理過去,你的結果就會被過去的業力在臨終的時候,把你再抓回來,因為它的力量是強大的勢力,所以帶業往生它必須要業力沉澱,而業力的沉澱必須要思想的沉澱,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你必須把妄想脫落,特別是堅固的妄想,所以在空觀的過程當中就是在處理你的過去。就是你過去留下的垃圾,留下的地雷,你最好往生之前把它處理乾淨,讓它能夠心若滅時罪亦亡,這個妄想雖然不能斷,至少讓它慢慢、慢慢的處於調伏狀態。

第三個,才能夠所謂的發願。但是假觀這一塊呢我們不共於聖道門,因為聖道門的假觀以佛道為所緣境,它是直接要趨向佛道的。

我再講一次:安住真如,淨土宗共聖道門。我們也是站在跟彌陀平等的角度來念佛,阿彌陀佛的心是如,我的心也是如,所以我可以往生,自他不二。空觀走出過去這個也共聖道門,聖道門要擺脫過去,我們也要擺脫過去。你沒辦法擺脫過去,你怎麼能夠帶業往生呢?

第三個開拓未來。這一點不共聖道門,因為聖道門的憶念是憶念佛道,無上的佛道,而我們是憶念淨土,我們是把成佛分成兩個階段,我們先到淨土,為菩提道求生淨土,然後在淨土去廣修無量法門再成佛,所以我們成佛是兩階段式的成佛。

所以這一塊呢,我們是把往生當第一個目標,所以這一塊不共聖道門。

所以諸位!一心三觀的操作只有在假觀,在開創未來是不共聖道的,其它共聖道的,心態完全一樣。因為成佛,你的心態,你雖然是凡夫,但是你的心要向於佛道叫作菩提心,往生,你的心要向於淨土,雖然我還沒有得到淨土,但是我是向於淨土,叫作往生的心。那麼往生的心也好,成佛的心也好都是要通過一心三觀的,不是說你念起佛號,你就有往生的心了,不是這個意思啊。

你的心態如果沒有經過教育,佛號念起來,你只是帶有娑婆世界攀緣心的佛號而已,這個佛號是帶有娑婆世界的攀緣的,是心作娑婆,所以結果是心是娑婆。

所以這個意思是說什麼呢?就是佛法,所有的法門都要經過教育,沒有例外,淨土宗也沒有例外。因為淨土宗要往生,要有向於往生的心。一個成佛的人要成佛,要有向於佛道的心,這兩種心態跟凡夫是違背的。我們今天會生生世世地在娑婆世界流轉,合理推論我們就是向於娑婆嘛,很簡單嘛。那你今天不調整,它怎麼能從向於娑婆而向於淨土呢?你今天是要從A跳到B,所以你必須有一種放下A而向於B的心態嘛,那這個心態是怎麼來的?請你告訴我,當然是通過教育。

所以結論:淨土法門和大乘教觀不可以分開。因為沒有淨土、教觀,你就不能夠去通過教育去創造一種往生的心態,沒有往生的心態,你所有的佛號都不能往生,就是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