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到窮年,亦不得受用

【原文】

經云:「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由是觀之,眾生與佛,本來無二,所謂「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但心淨是佛,心垢即眾生,生佛之辨不遠,只在心垢滅與不滅耳。以此心本來清淨,但以貪瞋癡慢,五欲煩惱,種種業幻,垢濁障蔽,故名眾生;此垢若淨,即名為佛,豈假他力哉?無奈一切眾生,無始業障深厚,煩惱緊固,難得清淨,必假磨煉之功,故參禪念佛,種種方便,皆治心之藥耳。眾生心垢難離,必須工夫精勤調治,垢去心明,故說眾生本來是佛;非一向在煩惱垢濁之中,妄自稱為佛也。

參禪看話頭一路,最為明心切要,但近世下手者稀,一以根鈍,又無古人死心;一以無真善知識抉擇,多落邪見。是故獨於念佛參禪,兼修之行,極為穩當法門。若以念佛話頭,蘊在胸中,念念追求,審實起處落處,定要見個的當下落,久久忽然垢盡明現,心地開通,此與看公案話頭無異,是須著力挨排始得。

若以妄想浮沉,悠悠度日,把作不吃緊勾當,此到窮年,亦不得受用。此則自誤,不但一生,即從今已去,乃至窮劫,無有不誤之時也。子試著實審究,果在煩惱垢濁之中,如水清珠,以此受用,但非徹底窮源耳。子只默默自驗,萬無一失,若到真離垢處,如經云「明相精純」,不為客塵煩惱留礙,如此不唯彌陀接引,即十方諸佛,亦皆同聲稱讚矣。

【譯文】

《菩薩處胎經》偈云:「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由這首偈看來,眾生與佛本來平等沒有高下,所謂「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但心淨是佛,心垢即眾生,可見眾生與佛的區別,相差並不遠,只在心垢滅與不滅之間。其實此心本來清淨,但因為被貪瞋癡慢、五欲煩惱等種種業幻的垢濁所障蔽,故名眾生;只要把內心這些煩惱垢濁清理乾淨了,即名為佛,這哪裡需要借助於他力呢?無奈一切眾生,自無始以來所累積的業障深厚,由分別執著所產生的煩惱極為堅固,不容易清理乾淨,這就必須借磨煉之功,故參禪念佛等種種修行方便,都是用來對治內心煩惱的良方妙藥。眾生心垢難以清除,必須切實下功夫精勤調治,直至污垢除盡,心地當下恢復清淨光明,故說眾生本來是佛;並非一向活在煩惱垢濁之中,也敢狂妄自稱為佛。

參禪看話頭這一條門路,本來最為明心切要,但近世修行,能從參禪看話頭這條門路下手的人太稀有了,一是因為現在的人根機愚鈍,又不能像古人那樣死盡偷心;一是沒有真正善知識為其開示抉擇,結果自己盲修瞎煉,多落入邪見坑中。是故唯獨於念佛、參禪兼修之行,極為穩當法門。若以念佛當話頭,蘊在心胸之中,念念追尋推求,這一句佛號究竟從何處而起,又落歸何處,定要見個的實確當的下落,如是久久參究,忽然心垢斷盡、智光顯露,心地由此而開通。這與禪宗看公案參話頭沒有差異,但必須著力密切用功。如果只是隨著妄想浮沉,悠悠度日,把念佛看作不吃緊的勾當,這樣就算混到窮年累世,也不得真實受用。這便是自誤,不但誤了這一生,即從今已去乃至窮劫,無有不誤之時。

你一向於念佛法門有緣,不妨試著在一句佛號上著實審究,果然能在煩惱垢濁之中,一句佛號如同水清珠一樣,當下化濁為清,這便是念佛有受用了。但還不是徹底窮源。你只管默默以一句佛號自驗其心,敢保萬無一失。若功夫到了真正離垢處,那就如同佛經上說的「明相精純」,絕不為客塵煩惱所留礙。如此念佛,不但臨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淨土,即現前十方諸佛也皆同聲稱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