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用果報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業力

若從因緣觀來觀察,我們在個體生命的流轉上,每一個剎那生命都要面臨兩種情況,一是受用果報,一是創造因地。一方面我們繼承過去的業力,遇到很多人事的因緣,承受由前生的業力所創造的果報,可能是快樂的果報,或者是痛苦的果報;另一方面,自己以什麼心態來面對果報,所採取的行動又創造了另一個業力。所以我們的生命體在每一個點上,在受用果報時,也在創造新的業力。

因此我們的生命有兩種選擇: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一)眾生畏果:

顛倒的眾生並不在乎造什麼業,他是畏果,他重視的是果報,現前的生命不能有痛苦,只能有安樂。為了成就暫時的安樂,不惜造作罪業,即使罪業會召感來生痛苦的果報,他也不畏懼,所以說是顛倒。眾生畏果,只重視眼前的果報,而忽略了因地的業力。

(二)菩薩畏因:

一個有智慧的菩薩畏因,他遇到不如意的果報是逆來順受,因為這是過去的業力所創造,隨緣消舊業,自己認命承受果報。他所在乎的是面對果報時,所採取的行動決不能造罪業,若造罪業,這罪業必定召感來生的痛苦,所以菩薩他很重視因地。

菩薩因修無常觀,他會注意生命的因地。若不修無常觀,以須臾之樂,招長劫之殃。只追求眼前的快樂,而不在乎這眼前之樂所造的惡業,就猶如刃蜜炬風,只見刀上的蜂蜜,而未見蜂蜜後面的一把刀。故一個有志於成就出世間功德者,對眼前的安樂所帶動的罪業,應該感到恐懼而知反省。

無常觀的涵義,簡單的說,佛弟子對生命的觀察,生命的重點不在結果而在過程,因為最後的結果,自己並不能控制,那是前生的因緣,不可能再回到前生去改變業力。現在的身相的外表,內心的善惡功能,及外在的人事因緣,這些是前生的業力所召感,我們只能隨緣消舊業。

重點在於我們如何過這一生,以什麼心態面對順逆的境界,又造作累積了什麼業力,這才是我們所在乎的,因為今生的業力又會召感來生的果報。自己會有這種覺悟,是因為修無常觀,故能從眼前的境界中跳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