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梵語,含三義:一、乞士,一缽資身,無所蓄藏,專求出要;二、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三、怖魔,發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比丘是印度話,因為它含多義,所以不翻。含多少意思呢?含三層意思:
第一個,乞士。就是他一缽資身,無所畜藏,專求出要。我們從戒律上來看,佛陀他要出家人的修行方式,就是你一個出家人,你不要從事生產事業,這個從事生產事業叫做邪命。那你不從事生產事業,這個生活怎麼辦呢?一缽資身,你向居士來乞求,上乞佛法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資色身,就是用這個托缽的方式來維持生命。
這個托缽的原則,無所畜藏,就是你每天都要托缽,你不能夠說我們今天多托一點,明天偷懶不去了,不可以。你有吃剩下的要佈施給眾生,不能夠殘宿食。今天托多了,居士供養多了,要把它佈施出去,明天還要去托缽,無所畜藏。
靠著托缽生活,你有很多很多的時間幹什麼呢?專求出要。就是你要把這個精神、體力、時間保存下來,一心一意的修學出世的聖道。這是佛陀在戒律裡面對出家眾的一個規定,一缽資身,無所畜藏,專求出要,這叫做乞士。
第二個,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這個出家眾專求出要,是怎麼修行出要法呢?主要的是正慧觀察。
這個正慧觀察,主要是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用這個不淨、苦、無常、無我的四種智慧,來觀察我們的身心世界。
我們剛開始出家,只是對三寶一念的信心,我們相信三寶能夠救拔我們,我們相信假借三寶的引導使令我們離苦得樂,就是這一念的信心就來到了僧團。出家以後也是依止這個信心來持戒,乃至於修懺、修福,這個時候,慢慢、慢慢也多少有一點聞慧,就如此而已。
但是對於內心粗重的煩惱,還是不能調伏。雖然不能調伏煩惱,但是我們對於業果的信心、對於戒法的信心,來勉強自己去遵從佛陀的戒法,剛開始是這樣的情況。就是多少有一點聞慧,知道我們身體是不淨的、是苦、是無常、是無我的,依稀彷彿有這麼一個概念。但是煩惱活動的時候,還是隨順顛倒的思想,還是起煩惱。
但是起煩惱,不敢造業。為什麼?因為有這個戒的攝持,就是剛開始有這麼一層聞慧。但是我們慢慢、慢慢地專修出要,這句話很重要。你剛出家不要去做太大的事業,找一個寂靜的地方,一方面聽聞佛法,有這個解門;一方面能夠修止觀,實際的去操作。慢慢、慢慢地,你一次一次的聽聞法義,一次一次用這種不淨、苦、無常、無我這四種光明的智慧來照你的身心世界,你就能夠對身心世界的這個不淨、苦、無常、無我的真實相,有一個深刻的理解,這個時候,你過去的那個顛倒,這個常、樂、我、淨的顛倒,就能夠調伏下來,這個時候就到了思慧的程度了。
我們對於身心這種不淨、苦、無常、無我要達到思慧的程度、達到勝解的程度,你就不容易退轉了。不會說一點點風吹草動、一點點的惡因緣的刺激就還俗,不容易。煩惱多多少少也會活動,但是淡薄了,淡薄了很多。你看到這個不淨相、苦相、無常相、無我相的時候,煩惱就淡薄了。
所以說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所以說調伏煩惱主要是要靠智慧,但是要以戒、定作基礎,有持戒,有一點止的力量、有一點寂靜的力量,在這寂靜的心當中,以這個四念處來觀察身心世界,慢慢、慢慢地調伏煩惱,不墮愛見,是這樣的一個情況,這是一個比丘的正命。比丘做什麼事呢?就是做這件事情。
第三個,怖魔,發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這個魔王的心情,他是不歡喜涅槃的,他貪戀這個世間的五欲樂,他不但自己貪戀,他還不喜歡別人出去,希望全世界所有人,都陪著他享受五欲的快樂,這個魔王的心情是這樣子的。這個時候有人發心受了戒以後,經過三番羯磨得到戒體,他就是往出世的聖道邁進,魔王非常的害怕、非常的著急,他的眷屬又要減少了。
所以這個比丘受戒,也有怖魔的意思。這個比丘有乞士、破惡、怖魔三層的道理,所以就不翻譯了,多義不翻。這個是指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