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五品位——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從名字位到觀行位,它的特點就在於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就是這個照字。
名字位,我們只會分別真妄。那麼這個觀行位,我們開始怎麼樣?返妄歸真。返妄歸真的關鍵就在這個照字,就是妄想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
我們前面說過嘛,什麼叫妄想?《楞嚴經》講的很清楚,前塵虛妄相想。前塵,就是外境。某一個人跟某一件事情,他刺激你的內心,就是前塵虛妄,然後在你內心當中產生一個相狀,然後你面對這個相狀產生各種的分別,哦,這個就是妄想。就是外境的刺激產生前塵虛妄相,然後你對這個相產生念想,就是妄想,它一時的生滅的。
所以,你不用管它,你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直接觀照你不生不滅的本性,念念照常理。你不斷地觀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妄想會自然的脫落,它自己會脫落,因為妄想它本來是生滅的。
你說,誒,為什麼我今天、我幾年前受到某一個人的傷害,我被我的侄女刺激,我這個妄想還在呢?是因為你抓著不放。所以就是說,你現在抓到的妄想跟你最初的妄想已經不一樣了。你的侄女、你的朋友去刺激你的時候,你那個第一個妄想是直接的,但是你不斷地去分別、想像、執著以後,你這個妄想可能更大。
也就是說,妄想本來是捏造出來的,它之所以勢力強大,是你給它力量,是你加持它的。所以,你只要一件事情,把它放下就好了,因為它本來就沒有。
所以,你觀照真如的當下,你的心力集中在不生滅心的時候,它妄想心心息幻塵,它自己會脫落。那麼妄想一脫落以後,你的生命就改變了。
看一下句:遍觀諸法性,是無假亦無真。你這個時候用一念心性來看人生,你會發覺你人生改變了。你的人生叫做什麼?叫做如夢如幻,這很關鍵了。
諸位,你怎麼知道你今天安住真如?就是什麼是標準?就是你去看人世間都是真的,那你沒有安住,你真沒有安住,你是攀緣心。如果你從佛堂誦完《法華經》出來以後,你看一切的人生如夢如幻,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沒有,所以天台給它一個思想叫做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如夢如幻,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這個就是表示你的觀照力到位了,這是一個標準。
所以,這個就是觀行即佛,從一種分別真妄進入到觀照真如。那麼,這個地方其實是從《法華經》來說,它有兩條路可以走了。如果是利根人,就走四信,就是觀行,它是透過一念的信解,最後到深信觀成,這個四信。
那麼鈍根的,就佛滅後走五品。因為我們現在是佛陀滅度後,所以我們只講五品,就是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隨喜、讀誦是偏重自力,在佛堂上隨喜真如,讀誦《法華經》這兩個。那麼,後面三品就開始走出佛堂,為人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這個觀行位,因為它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所以它的特點叫做圓伏五住。我們說明一下,這個五住就表示五種煩惱。
第一個,三界的見惑是一住。因為見惑是通惑,一伏一切伏。見惑是通惑,是一住;那麼,三界的思惑是別惑,它有三住。欲界的貪愛是一住,因為欲界的貪愛,貪愛的是五欲的快樂;色界的貪愛也是一住,因為色界追求是什麼?禪定的三昧樂,這又是一住;那麼無色界的貪愛,它貪愛的是一種空亡的、無為的境界,它也是一住。貪愛是一種別惑。
所以,欲界的貪、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就是三住。
然後,另外一住是什麼呢?就是無明地,無明住,一種有所得的攀緣心,就是法執。
那麼,觀行位它安住一念清淨心的時候,它心中是離相的,所以它雖然不能斷煩惱,它是圓伏五住,不可思議。它三界的見惑、三界的思惑,還有無明惑,全部調伏。
這個觀行位,就是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它的重點在於離相。所以,這個離相清淨,它的好處就是它能夠順入中道,這個中道的思想對我們淨土宗特別重要。
我們淨土宗到晚年,我們知道修行,初學者重點在知見,晚年的重點在收心。這個收心的難就難在哪裡?因為它很難收,收得不好,它就傷害我們的心性。
比方說,你今天用般若空性的思想來收心,收到最後它趨向於空性,因為你的法就是空性的引導。那麼你用一切法畢竟空來收你的心的時候,你的心進入一種寂靜不動的狀態。可能你修聖道還可以,但是淨土宗你要憶佛念佛就有困難了。你要念想極樂世界的依報的莊嚴,大地莊嚴、寶樹莊嚴、樓閣莊嚴、蓮花池的莊嚴,你就是你那個念頭帶不起來。
所以這個空,它跟淨土宗的憶佛念佛是衝突的,那你讀誦《法華經》就不一樣了。
諸位,你讀誦《法華經》它的收心,它是用離相的方式,它不是去斷這個一切的因緣相,它離相。它離相以後,它還可以怎麼樣?它還可以把它借回來,讓它會歸到一心,它不是回歸到空性,會歸到空性對我們心性的功能是壓抑的。會歸到一心,一心真如是即空即假即中的。
所以,你讀誦《法華經》是最圓滿的收心。你可以遠離過去的妄想,你也可以開創未來極樂世界的相狀。因為它收心最高的一個困難度就是你觀一切法空,你又不能壞諸名的假名假相假用,就難在這裡。你不能攀緣它,你也不能斷滅它,所以你稍微弄得不好,你要麼偏有偏空,偏有更糟糕。
你什麼都不收,那你這個心,你年紀大的時候就整天打妄想,想過去、想未來,那你也不能往生。你收得太徹底,你的心沒辦法憶念佛號,不能憶念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不能感應道交。
所以這個《法華經》的收心,它的好就好在,它用一心來收心,用一心真如來收心,它不用空性來收心。所以,它隨時可以把相狀息幻塵,它可以同時離相清淨,也可以同時借相修心,這個是觀行位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