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把人生看成是真實的,什麼都是真的,真的有某些人,真的有些事情,雖然你發了出離心也發了菩提心,那麼你不認為人生是緣起,是真實有,這個時候,你就是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空。因為它總有一天會失掉,所以你死亡到來的時候,從有到空,你的人生就很痛苦了。
當空出現的時候,當你要回到空性的時候,因為你從空性而來,你最後也是回到空性而去。所以當你要臨終的時候,要離開你今生所有一切事情的時候,那個無常的大火在燒你的人生因緣,要把因緣燒掉的時候,你的心就非常不甘願了,因為你站錯角度了,你不應該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空,你把人生弄得很被動了。
如果你換個角度,其實你可以重新思考一下,你可以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你可以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因緣,可以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可以站在本來沒有罪業的角度來懺悔業障,更可以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
比方說有些人特別疼愛自己的兒子,當然這是攀緣心,那怎麼辦呢?怎麼斷這個攀緣?你可以思考這個兒子是怎麼有的,他不是真實有,他是緣起,因為你過去生跟他結了某一種因緣,這個業力成熟了,所以他變成你的兒子。既然是緣起,表示什麼?表示你本來沒有這個兒子,你本來是沒有的。我們的心性本來是清淨,本來離一切相的,所以本來就沒有,我們推論最後也沒有。因為人生沒有開始,一定沒有結果,它只是個過程,所以你大可以站在本來就沒有這個兒子的角度來照顧兒子,你只是盡責任,但是你不攀緣。
大乘的空性並沒有否定緣起,就是你該幹啥,你還幹啥,但是你不能去攀緣這個東西,因為你攀緣它,就會產生執著。你好不容易的出離心,把過去的問題處理掉了,你的攀緣心不斷,你又創造一個新的執取,你永遠就沒完沒了了,你好不容易把東西擦乾淨了,把心中的影像擦乾淨了,你沒有空性智慧,你後面又不斷創造新的影像的執取。
佛陀在經典講一個公案。說有一個動物園,這動物園有個袋鼠,這澳洲的袋鼠很會跳來跳去的。那麼這個動物園的管理員把這個袋鼠餵飽以後就出去了。第二天早上看這個袋鼠跳到外面去了,管理員趕緊把袋鼠抓回來,放到閘門裡面關著,然後又把旁邊的這個牆壁從一公尺加到兩公尺高。然後兩公尺高的時候,他早上又看牠跑出去了。這個時候,管理員把這個圍牆又加到三公尺高。那麼旁邊的長頸鹿就很奇怪,長頸鹿就問牠說:你怎麼那麼會跳啊?這三公尺你還跳得出去,你到底是要幾公尺你才跳不出去啊?袋鼠說:這不是我很會跳,這個管理員每天出去的時候,忘了鎖門了,我從門走出去的,我不是跳出去的。
佛陀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用出離心在調伏我們的愛取,但是你的攀緣心不斷地創造新的影像,你永遠就沒完沒了,因為你的門不關起來,你永遠會有很多問題。所以空性的智慧就告訴我們,其實在人生當中,我們不可能得到一個真正的東西。你去追求東西,你自己多事了,因為最後你不管想要得到什麼,諸位!你的結果只有一個,你要知道,你永遠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沒有結果!你最好早點知道這件事情。
所以你早一點放下對你有利,因為你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人生,你是很自在的。你本來就沒有,人生只是個過程的歷練,但是你可以扮演好你的角色,你沒有必要攀緣,因為你不可能得到什麼東西。
所以我們透過前面的出離心、菩提心,好不容易把過去留下的問題處理完了,你後續的問題就不要再去沾染了。你本來無一物,你根本就不必要去惹這個塵埃,你可以不必去惹,不必多事。所以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這是最好的選擇!
你臨終的時候不容易起顛倒,因為因緣結束的時候,它這個龍卷風在吹,吹過來的時候,把你今生因緣破壞的時候你不會心痛,因為你早就有心理準備了,當因緣要破壞的時候,你早就知道有這麼一天了。這個就是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你的「人生」,這個是最好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