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與蘇州弘化社採訪傳印長老

2011年5月9日下午3點,鳳凰衛視《智慧東方》欄目記者,以及江蘇弘化社網站記者,在東林寺方丈室拜見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東林寺住持上傳下印大和尚,並就淨土宗與東林大佛等話題,祈請傳印大和尚開示。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東林寺都要剃度僧人,並傳授《梵網經菩薩戒》,傳印大和尚就是為這兩個法會,從北京專程回到東林寺。

鳳凰衛視記者恭敬地說,今天我們有機會聆聽傳印大和尚開示,很有福報。

傳印大和尚謙虛地說,開示談不上,不要鄭重其事,對採訪這類事,我不太擅長。記者笑著說,不鄭重其事,我們當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輩,跟您拉拉家常聊聊天。

傳印大和尚和藹地說,鳳凰衛視節目影響很大,大家喜歡看,我代表東林寺感謝你們的光臨,若有照顧不周之處,你們自己多保重。傳印大和尚的囑咐,令在場各位都笑了,採訪在輕鬆的氛圍中進行。

記者:大和尚在1994年就擔任了東林寺方丈,請您談談您與東林寺的因緣。

傳印大和尚:我很早就與東林寺有因緣了。東林寺是東晉慧遠大師開創的淨宗道場,淨土宗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影響很大。淨土宗不像禪宗有傳承,而有其獨立性,自古淨土宗道場就很多,南方是東林寺,山西、台灣等地也有淨土宗道場。我接觸到佛法後,對淨土宗及東林十八高賢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認識到了淨土宗對普度眾生很重要,1994年我接管東林寺時,寺院還比較簡陋,作為出家人,我有責任恢復淨宗祖庭。

記者:請您談談與東林寺前方丈果一大和尚的因緣。

傳印大和尚:果一大和尚在1951年夏天來到東林寺,當時寺廟破敗不堪。1953年,103歲的虛雲老和尚來到東林寺,然後要上云居山,果一大和尚一路護送虛雲老和尚到雲居山。真如禪寺也毀於戰火,虛雲老和尚發願復興真如禪寺,搭建茅棚住了下來,並留果一大和尚做當家師。1954年夏天,我從北京來到雲居山,認識了26歲的果一大和尚,因我會寫字記賬,就給果一大和尚當助手。果一大和尚精通佛教放焰口等各種法事,發大願護持道場普度眾生,非常惦記廬山東林寺,兩年後果一大和尚見雲居山人才多了,就回到東林寺。1955年,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傳戒,又請了果一大和尚上山。當時我還是個沙彌頭,虛雲老和尚和果一大和尚是我的法身父母。

記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很難想像僧人在生活和弘法上有多麼艱難。

傳印大和尚:信心能克服一切困難,我們的信心不是出於迷信,而是建立在對佛教教義理解的基礎上,理解了,信心就不會退轉。

記者:聽說文革時大和尚在農場勞動,您能否談談那段經歷?

傳印大和尚:那個時的艱難不敢想,但由於信心堅固,還是堅持下來了。還有一個原因,老百姓對我們很同情、很理解,暗中維護,格外供應我們素油,當時清油緊張,農場多吃豬油。這說明儒釋道三家融合的傳統文化對民眾的影響由來已久,雖然佛教的弘揚不是一帆風順,但還是傳承下來了。

記者:請您談談果一大和尚建東林大佛的因緣。

傳印大和尚:果一大和尚大願大力復興東林寺,那時政治運動多,阻礙重重,重建東林寺也是一波三折,但有志者事竟成,果一大和尚排除萬難,在八十年代末國家改革開放後,東林寺才真正復興。這個階段完成後,果一大和尚觀察到末法時代淨土宗廣度眾生的重要性,於是萌發了造阿彌陀佛接引像的願望。造大佛的新聞發佈會召開後,海內外一些善男信女寄了善款來,當時東林寺的師父們每天都要拜願,祈願東林大佛早日圓成,可惜的是,大佛還未修建,果一大和尚就圓寂了。

記者:東林大佛48米高,在當時是個宏偉的設計,國家政策允許麼?

傳印大和尚:那時國家剛改革開放,很多問題無章可循,政策不太穩定,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一些非宗教場所和單位,出於開發旅遊的動機,也想在各地造佛像。見此情形,國家宗教局在不違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前提下發佈文件,不允許非宗教場所和非宗教單位造佛像。文件發佈後,江西省宗教部門決定對東林大佛的建造先拖一拖,這一拖就是好幾年。

記者:東林寺和將來的東林大佛淨土苑不收門票,不搞商業化運作,完全由信眾自願捐款,是出於什麼考量?

傳印大和尚:佛教精神本當如此,寺廟收門票也是受社會上的影響。佛教寺院應當敞開大門接引眾生禮佛、學佛,也不勉強眾生信教,眾生能否信教,關鍵在他本人對佛教是否有信心。

記者:昨天我們隨大和尚在大佛工地參觀,感覺東林大佛淨土苑的地勢非常雄偉。

傳印大和尚:這要感謝國家宗教局,感謝九江市政府,感謝星子縣政府,他們能批3000多畝土地建大佛淨土苑,很有思想和眼光,大佛造成後供眾生瞻仰,他們有莫大的功德。這說明只要人心向善,就能成就大功德。

記者:請大和尚談談淨土宗與禪宗的區別,淨土法門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很簡單麼?

傳印大和尚:佛教法門很多,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法門,目的都是為了讓眾生斷惑證真、脫離輪迴,就像藥店,眾生的病不一樣,對治的藥就不同,藥不分貴賤,對症就是好藥。佛教一切法門相輔相成、對機契入,不相互排斥,都是為了斷煩惱了生死。禪宗通過禪定明心見性,靠自力了生脫死;淨土宗則不同,阿彌陀佛有大願力,一切眾生念他名號願生淨土,臨命終時他皆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淨土不是馬上成佛,而是根據其斷惑程度不同繼續修行,在西方淨土修行就能一往無前了,真正做到位不退,行不退,進而發菩提心念不退,證得法身,從登地菩薩到成佛。凡夫眾生首先要爭取位不退,這就是淨土法門的殊勝之處,其餘法門無此好處,所以歷代祖師大德都大力提倡淨土法門。釋迦牟尼佛成道後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因覺悟程度不同,才有聖賢與凡夫的區別。凡夫雖迷,但心性與佛相同,所謂精神活動,就是現前一念,不管什麼法門,念佛、參話頭等等,都是為了把握好現前一念,現前一念不來就是無生,一念不生則大千世界無不現前,以前禪宗上根利器遇上機緣就能頓悟,末法時代根器多鈍,參話頭已是下下策了。阿彌陀佛的名號,是釋迦世尊在《阿彌陀經》中告訴我們的,淨土宗執持名號也是照顧現前一念,唐宋高僧很有智慧,立下規矩,無論宗門教下,晚課都誦《佛說阿彌陀經》。念佛能一心不亂,與禪宗開悟實質一樣,三摩地就是開悟境界,一心不亂分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能做到事、理一心不亂,與參禪開悟和大開圓解都一樣,切切不可小看念佛法門哦。

記者:如果不能做到一心不亂,念佛千聲萬聲會不會白念?

傳印大和尚:只要有求生淨土的信願,就不會白念,念佛功德福不唐捐。散心念佛是打基礎,慢慢地達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句佛號看似簡單,卻能廣攝眾生脫離輪迴,《華嚴經》中上至等覺菩薩都念佛導歸淨土。有人問人人求往生,阿彌陀佛能忙得過來嗎?這是以凡夫心測度佛境界,佛與眾生心性相通,攝受眾生,法爾自然,就如天上的月亮,大地江河湖泊只要有水,就能水清月現,往生說是九品,實際上千頭萬緒,因為眾生差別不一樣,因果絲毫不爽。佛法「因果」兩字便可概括,因果不是佛發明的,是佛發現的宇宙客觀規律,然後告訴我們的。

記者:在2500多年前,佛就預見了如今是末法時代?怎樣劃分的?末法時代是不是淨土宗當機?

傳印大和尚:迷惑的人有分別心,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概念,覺悟了的佛菩薩,無量劫可為現前一念;現前一念可為無量劫,這就叫得大自在,我們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所以不能得大自在,得大自在的人不受時空支配,我們從小到老到死,被時空所拘。佛境界無成住壞空,凡夫境界分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時代是佛住世到涅槃後一百年,這個時期教理教義具足,信解信證具足,證得聖果者多;像法時期教理教義具足,但證聖果者少;末法時代佛法還有,但證聖果者如鳳毛麟角。淨土法門之所以重要,就是眾生可以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先脫離六道輪迴再說,果一大和尚和我們現在大力提倡弘揚淨土法門,道理就在此。

記者:現在社會倫理道德問題嚴重,媒體報道的案例令人髮指,您如何看?佛教在建立道德體系方面起什麼作用?

傳印大和尚:新聞媒體能將這些案例報道出來,本身就有起色,是一個進步,讓大家知道如今的道德危機,就能形成一股向善的力量,引導社會走向好轉。中國傳統道德體系,包涵了儒釋道三家文化,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忘世;佛家講出世。印光大師「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就是先從儒家倫理道德開始,要大家深信因果,格物致知,修齊治平,在此基礎上學佛念佛,才能獲得出世間成果。

記者:如今很多80後、90後的年輕人也信佛學佛,您看要如何引導?

傳印大和尚:要開展佛教教育,對出家人和在家居士,都應當進行教育。中國佛教協會在隨分隨力做這些事,今年準備在四川召開居士工作委員會會議。

記者:在東林淨土苑建佛學院、念佛堂、閉關房等,您認為要注意些什麼?

傳印大和尚:再一次感謝星子縣政府對東林淨土苑的大力支持。淨土苑不光有大佛,還要有其他建築,修建淨土苑,就是為了回應社會大眾對佛法的需求。這次看了大佛工地後,感覺佛學院、念佛堂等建築,要請專家好好規劃,進行詳細論證研討,現在大家都忙大佛安裝,今年12月要開光。

鳳凰衛視記者提問後,蘇州弘化社記者向傳印大和尚請教了兩個問題。

記者:弘化社想做一輯東林大佛紀念專題,請大和尚簡單講講東林大佛的特殊宗教情懷。

傳印大和尚:淨土法門對救度大地眾生很重要,要大力普及。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多年,各地造了不少佛像,如龍門石窟、敦煌石窟,還有露天佛像,如樂山大佛等,但這些佛像都不是阿彌陀佛,多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彌勒佛、觀世音菩薩等。果一大和尚中興淨宗祖庭後,發願造阿彌陀佛接引像,激發眾生信願念佛求往生,東林寺為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竭盡全力,雖然後來情況有變,東林寺在廬山世界文化遺產境內,不能在東林寺後山動土建大佛。但是壞事變成好事,地方政府批了大片土地建大佛淨土苑,前景非常樂觀,這多虧了包括弘化社在內的海內外大眾的大力支持,本人感激無量!

記者:東林大佛建成後,眾生皆來瞻仰,在弘揚淨土法門方面,要注意哪些原則?

傳印大和尚:以淨土五經為寶典,以淨土宗祖師論著、《淨土十要》《印光大師文鈔》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