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各位同修:

今天我們又要來講佛法。大家學習佛法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尤其是學習道次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我們大家也清楚下士道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不生起煩惱,中士道的所有的目的要讓我們如理斷除煩惱;上士道的目的就是要斷除習氣。這個就是很清楚告訴我們:第一步,不要讓我們生起煩惱;第二步,要對治煩惱;第三步,斷除習氣。無論不要讓我們生起煩惱,還是對治煩惱、斷除習氣都需要靠佛法。佛法才是對治煩惱的藥。煩惱很多,煩惱的作用也很大,煩惱的害處也很嚴重,我們把許許多多的煩惱概括為三種:貪、嗔、癡。又把貪瞋癡比喻為三毒,「毒藥」的「毒」。人如果吃了毒藥的話,吃多一點就會死亡。毒藥輕一點的話,對身體也會有很大的傷害。這是指有形有相的、看得到、摸得著的物質方面的有毒的藥。我們心裡也有毒藥。這三種毒藥對我們自己的生命毒害非常的嚴重。我們常常說,要把自己當病人想。佛法裡面說把自己當病人,不是告訴我們說,我們的身體哪個部位、哪個器官有毛病、不健康,而是一種比喻。意思是,比我們身上的器官的缺乏、身體的不健康還更嚴重。也就是說,我們生命的深層次已經中了毒了,我們的內心裡面有問題,不是一般的問題普通的問題,而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我們不容易認識到自己的內心有那麼多、那麼嚴重的問題。比如說我們起了一個煩惱,動了一個念頭,就猶如我們吃了毒藥一樣,對自己對別人都會有很大的傷害。這種傷害不僅僅說當下彼此之間傷感情、不和睦、令人難堪、心裡難過而已,實際上這種的作用還會持續,持續到明天、持續到未來、乃至持續到你的來世,更長遠的未來。就是我們吃了這個藥以後,中毒了。這些毒要把它拔掉、去除掉,就需要吃另外的一種藥,才能夠來救治我們自己心裡邊所中的這些毒——貪、嗔、癡的三種的毒,就需要靠佛法。

大家在家裡的時候呢,也有很多的佛經。那麼你生起煩惱的時候,這些佛經起不了作用。為什麼呢?因為你在煩惱的時候,經文你也看不進去。反過來說,你是以這個煩惱的心,面對境界的時候,煩惱的作用更強烈。那怎麼辦呢?就要換一個環境,比如說寺廟。那大家都在修道、用功,那我們的內心比較容易寧靜,不容易生煩惱。同時我們在寺廟裡邊又容易聽到佛法、聽聞佛法。聽聞佛法的時候,本身就是對治煩惱的生起、對治煩惱的現起,不起煩惱。而不起煩惱本身就是共下士的基礎和特點。問題是,我們自己在看經聽帶子的時候,因為以煩惱的心,所以我們聽的聲音、我們看到的文字也會都變成煩惱。在寺廟裡邊的時候,有同行善友、法師們為我們講佛法的時候,那我們內心有希求心、內心有信心,就會去接受、會去領納外在的這種境界,領納別人給我們講說的佛法的內涵。當我們領納的時候,佛法就起作用了。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因為我們的煩惱的心很重,並且常常在起煩惱,習氣也很嚴重,自己不曉得,也沒有能力去對治。這樣子的話,雖然學佛的時間很長,而實際上同自己的煩惱了不相干,沒有真正意識到認識到煩惱是對自己生命的毒害性有那麼的嚴重。

那麼如何來正確對治自己的煩惱?就要如理修行佛法、修持佛法。如理修持佛法,我們常常聽到六加行。那麼六加行的第一加行:灑掃住處,莊嚴安布身語意的所依。「灑掃住處」就是我們常常所講的清潔工作,打掃衛生、佈置場地等等這樣子的一些例子。莊嚴安布身語意所依,身所依我們常常講到的是佛像,語所依是佛經,意所依是佛塔。在印度、在南傳佛教國家的寺廟,在泰國、伊斯蘭卡、緬甸這些國家,廟裡面都是有塔、有菩提樹、有佛像。那我們中國也有很多廟裡邊有塔,塔、佛像、佛經,那麼這代表著身語意之所依。

佛經裡邊告訴我們說,掃地有五種功德嘛。第一種功德,令自心清淨;第二種功德,令他心清淨;第三種功德,眾天神歡喜;第四種功德,造就猛利的業;第五種功德死後往生天界。往生天界就是往生淨土,造就猛利的業就是戒律清淨,天神歡喜,自心他心清淨,也就是說我們灑掃住處的時候,清潔衛生的時候能夠令自己的內心清淨,那麼這是五種功德的第一種。我們如何又能夠把清潔衛生的工作同對治煩惱、如理修持佛法結合在一起?事實上我們從來就沒有這樣的一種聯想,說我們修行、對治煩惱要從搞衛生開始。那我們常常覺得這種搞衛生、做清潔的工作,都是沒有文化的人、都是智力比較差的人、歲數比較大的人做的事情。那個實際上,佛法就是告訴我們從這樣子一個最簡單的事情開始。以前我剛剛出家的時候,那麼寺廟裡面的老和尚他就告訴我說,你學掃地要學三年,學泡茶也要學三年。當時我們就很不好理解,讓我們就學掃地還要學三年,這很容易就會學會,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就學會了。並且呢,每天都要掃,不管是有沒有灰塵、有沒有垃圾,都要去清掃。那麼這就是修行的一種功夫,培養我們的長遠心。

那我們在清除塵垢的時候、清除垃圾的時候,那這些塵垢、垃圾是外在的,它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清除內心的貪、嗔、癡煩惱的塵垢。通過外在的塵垢這種比喻、這種象徵,來認清我們內在的煩惱的垃圾。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弟子,周利槃陀伽,他出家以後,釋迦牟尼佛告訴他「掃塵除垢」四個字,他學了三個月都記不住,但是最後他能夠大徹大悟。佛陀授記他說,周利磐陀伽是他所有的這種聲聞弟子當中轉變心意最殊勝的人。那他天天就是掃地,掃地掃到最後,佛陀這樣為他授記。

他掃地為什麼能夠會有這樣的一種成就呢?他就是能夠很認真根據佛陀的開示、佛陀的教授去實踐。佛陀為他講,「此塵是貪非塵土,塵乃貪名非塵埃,諸智者眾除彼塵,如來教中不放逸」。我們掃來掃去,都是要掃內心裡邊的這些塵埃,貪的塵埃、嗔的塵埃、癡的塵埃,這是三毒的垃圾。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不能認識到說自己內心當中的有垃圾、自己內心當中有問題,我們又如何來對治呢?我們又如何來清掃?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為我們常常說,我們修行嘛就是念經、持咒、磕頭才算修行,很難說我們打掃衛生是在修法,那實際上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意識不到內心當中煩惱的塵垢的時候,那即便說我們天天坐在這裡念,口裡念念有詞,而實際上你念的跟我們心裡是兩個不同的情況。一直念佛經,內心一邊在起煩惱,甚至煩惱包裹的越來越緊,不僅不能對治,還會包得越來越死。

我們內心怎麼樣子能夠有這種清靜的狀態呢?我們內心只有煩惱對治了,內心才會清靜嘛,內心才會開明,內心才會有安樂。同時呢,因為我們自己內心清淨,別人看到我們,也生歡喜心,內心也清淨了。別人聽到我們說話,也很高興,內心也能夠得到清淨。天神看到我們,戒律無有虧損,內心清淨也很歡喜。所以說,我們要真正去認識到底怎麼樣叫做如理修持佛法。如果我們缺乏了最基本功、最基礎的條件,我們又能怎麼樣子去修行呢?我們自己的心不能打開,不能淨化自己的內心,修行佛法的人內心裡面還有很多的障礙,這是不夠條件的一種表現。所以六加行的這第一加行,它本身就是要清除自他的障礙、自他的違緣、同行善友之間的違緣,以及同善知識的違緣,認清自己的煩惱、認清自己內心狀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把我們自己內心提得很高,覺得我們這種現況、我們這種條件,一定要怎麼樣去修才叫做修行,那無疑就是我們在繞著這個路在走。繞著路在走就是,你不是走的一個直的路,你走了是一個彎的路。也就是你繞道繞了一圈最後還回到你原來這個點上去,就走錯路。所以我們學佛法,學習道次第的話,你真正要按照佛陀告訴我們的一點一滴去實踐,如果不是根據這樣子的正法去實踐的話,都是在白忙活一場。根本內在的煩惱調伏不過來,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前一段時間我也講過開示——《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它的緣由就是在這裡。

我們如果沒有去對治煩惱,我們的各種痛苦會越來越多,不能解除。我們常常講到八苦。這些痛苦,現在有這些痛苦,過去也是這些痛苦,那麼我們未來呢,一樣也是這些痛苦。今生今世我們得到人的身體,固然是因為我們在過去造做了成為人的業因,所以今生能夠得到人身,但是不等於說,我們過去世就修行,修到什麼程度。當然也有人過去就有修行過,那不等於說我們所有人在過去都有修行過。你看世間上面還是有那麼多的人,你讓他來到廟裡邊來,來拜佛、來聽經,他肯定不聽,那麼,就缺乏善根啊。但是他們也是人吶,甚至也很有身份、很有地位的人,很有學問的人。所以說你得到人身,不等於說你前世修行就很好。我們如果不修行的話,這些痛苦、這些問題肯定不能解決,一直會在不斷的累積,不斷地持續下去。佛法把這八苦最後都歸到五蘊熾盛苦。這個的痛苦既不偏重於物質方面,也不偏重於精神方面,它五蘊和合。我們前面的那些的痛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等,這三種是我們內心的痛苦。生老病死,是我們身體上面的痛苦。

那麼身心上面的和合的痛苦,這是最後一個五蘊熾盛。那麼無論是身體方面的、心理方面的、身心和合方面的,你要把它免除,不要讓它有這方面的痛苦,惟獨需要佛法才能夠去除、解脫,解脫什麼,解脫痛苦。痛苦怎麼解脫?不要有業,不能造作召感痛苦的業。我們如何不能去造惡業,要斷煩惱。煩惱怎麼斷,要靠佛法來對治。所以我們用佛法來對治煩惱,煩惱對治了就不會造作業。沒有這種業就不會感招八苦,沒有了八苦我們就解脫,這樣子一種功績。在廟裡面我們常常聽到無限生命這樣一個命題。我們如何以無限生命來審視自己的人生?如何以無限生命的基本框架來看待自己的一生?如何以無限生命來認識到自己的完整的存在?那麼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完整認識到自己存在的時候,對自己的生命才能夠看得清楚。所以完整認識到無限生命的存在,就是過去它是怎麼存在,現在它是怎麼存在的,未來它是怎麼存在的。過去的存在我們不曉得,未來的存在我們也難以預料,我們現在是怎麼存在呢?能不能認識得清楚呢?如果是長短方圓青黃赤白,分不清楚。我們不曉得自己真正要怎麼辦?怎麼來用功?我們生命要的是什麼?如何來豐富自己生命的內涵?如何來培植自己成就佛道的資糧?如何相信業果?如何生起皈依心?瞎子沒有看到外在境界的能力,這樣子的話,在走路的時候就會有危險,在做事的時候,沒有辦法去做事。那我們如果對這些問題認識不清,就是盲修瞎練了。

所謂盲修瞎練,在佛堂裡頭,我們僅僅是一些宗教的儀式。大家念的時候跟著念,跪拜的時候也跟著跪拜,合掌的時候也跟著合掌,來的時候也跟著來,走的時候也跟著走,就僅僅是儀式、一些程序而已。離真正對治自己的煩惱還有很長的距離。對於生命存在的命題,不僅僅是從空間上面來決定,還可以、還應該從時間方面來看待。我們的生命經驗、生命體會、生命的過程都可以證明這一點,也可以找到這方面的契入點、下手處。雖然我們從某個角度來講,自己的生命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死亡,也就是前一刻、前一念自己的軀體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不等於說我們的知識、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經驗、我們的能力也死亡了、也過去了。那麼恰恰這些可以持續下來,可以延續下來。只是說我們過去的那個時間裡頭的我的這種身體,已經推移到現在,所謂前面一念、前面一秒、前面一刻的那個有形有相的血肉之軀不存在。因為昨天的我、過去的我已經跑到現在,已經跑到今天來了,所以那個看得到、摸得著的我的血肉之軀、五蘊和合之身不存在了。

但是呢,不等於說我們精神領域的那些內涵不存在,不等於說我們的煩惱不存在,不等於說我們的業力不存在。比如一個小孩子,他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感到很傷心,感到很悲哀。那麼他僅僅局限於一點,拘泥於一點。他不能有著更長遠的眼光、更寬廣的心胸來看待所發生的問題。我們大人、成年人,我們就比較成熟了,也就是有更長遠的眼光,所以知道說在小孩的時候要做什麼事情;在青年的時候要做些什麼事情;在中年的時候要做什麼事情。哪一件事情該做,哪一件事情不該做。這就是我們自己的人間的經驗的累積。這種經驗,也有好的經驗,也有不好的經驗;也有正確的經驗,也有錯誤的經驗。就是不好的經驗在累積,好的經驗也在累積。善的業在增長持續,惡的業也在增長和持續。因為我們是同過去的發生的事情聯繫起來看待,聯繫起來分析,聯繫起來決定。所以他知道說這件事情該做不該做,這件事情要不要做、怎麼做,是基於過去的經驗來判斷我現在應該何去何從,何作何為,怎麼辦。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怎麼做的目的是在於未來,在於未來的成就,在於明天的成就,在於明年的成就,在於更長遠未來的成就。所以,家長就會讓小孩子去念書,小學、中學、大學。如果不去念書,以後就沒有出息,就沒有學歷,沒有文憑,沒有文化,他知道這有連帶的關係。我們把生命再拉長,不僅說一個父母,或者自己父母的父母——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的經驗,那麼這些經驗也只有幾十年,一百年。佛菩薩的經驗他就是很長遠的,他是從多生多世、生生世世,從無量劫這樣子的一個時間的流變過程。來看我們這幾十年所做事情的意義。那當然這樣子的經驗,是不一樣的。自然而然它的判斷的標準也就是不一樣的。

它所做出來的抉擇也就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根據佛陀的經驗,根據佛法的標準,來看待、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來為自己的人生作抉擇。不然的話,我們的所作所為也就是這幾年、這幾十年的一種意義。甚至就眼前的一些意義,眼前的一些成就。這樣子的話我們就划不來,就不是真正在學佛法。我們如果僅僅把眼前的事情做好,這是非常不夠。我們眼前的事情做好的目的,是為了未來的成就、為了來世的成就——就是現在注重的是種因,而不是注重的是成就、注重的是成功。如果不是學佛法的,那麼他馬上種下去的因就要求立刻兌現。這個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你在社會上面去工作,一天要多少的工錢,他先要跟人談清楚。他知道說這個不會白做。你如果讓他白做,他肯定不會做。為什麼呢?他的成就就是著眼於當下、著眼於現在。我們學佛法、集資糧,不一樣了,大大不同。這個意思在哪裡呢?也就是說我們在佛門裡邊做事,如何來判斷自己的成就,如何來判斷自己的成功,如何來看待自己是做錯了還是做對了?就是不能看眼前。看眼前,就看不清楚,看不明白,容易犯錯。看眼前是世間人的標準,是普通人的標準。看長遠,從生生世世來看,就是佛法的標準。那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過去,一直剎那剎那在生滅。但是過去了不等於沒有,而只是從現在的存在,轉化為另外一種的狀態在存在。那麼,當然這種存在,我們不學佛法的人,或者說我們佛法學不夠的人,他不容易很真切的感受到說,我現在的這種生命的狀態跟過去世有那麼密切的聯繫。

他不容易升起這樣一種信心。我們有時候也會意識到,自己在過去幾年、幾十年,不用功、做錯事,僅此而已。他就不容易去聯想、去檢討說,過去幾年,過去幾十年,自己應該怎麼做,自己應該怎麼學,自己應該怎麼修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也就是自己有時候可能會意識到說,過去有浪費時間,但是很難反省到,我們如何很好的來使用自己的時間、不讓它空過,善用時間。我們過去的多少年時間都浪費掉,自己不能去反省,不能去很真切認識到這樣的損失。自然而然,自己生命的這種經驗又會等流下來、持續下去,現在的時間也不會珍惜。我們信仰佛教的人,學習佛法的人,就是要時時刻刻、分分秒秒,把握時間。如果不把握時間,那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一直在過去。一直在過去,我們沒有修行,沒有在積聚資糧,就意味著我們不斷為自己的生命造成損失,就一直在損失,一直在虧損。善業沒有得到累積就是在虧損。

一直在虧損,忽然間有一天,我們的生命結束了,死亡了。那個時候,我們唯有業隨身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們在如理修持佛法的時候,就是要時時刻刻找到自己生命最深層次的原因、煩惱。我們常常聽到一個詞嘛,叫做薪火相傳。這個火,它需要靠柴來燃燒,那麼這個柴燒完了以後,這個火還會再去燃燒別的柴火。我們人的生命也是一樣,它一生又一生持續下去,這塊柴火燒盡了,它的火能夠再燃燒下一塊的柴火,下一塊燃燒完了以後,又能夠再接續另外的一塊柴火。這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人的生命,固然同過去有關係,也能夠延續到未來。同時呢,我們人的生命也會受到別人的影響,我們自己的生命的所作所為,也會去影響別人。我們一塊木材、兩塊木材、三塊木材、十塊木材、一百塊木材,你扔在一起,一樣都能夠同時一起燃燒,都能夠再燒。就是,我們大家在一個廟裡邊,坐在佛堂裡面,我們自己內心跟別人的心,我們自己的業跟別人的業,他是匯在一起的,叫做別業嘛、共業嘛。我們每個人是一塊木材,我們一百個人就是一百塊木柴,我們一百塊木材在一起的時候,就是一百塊木材都在燃燒。

心心念念都是會互相相應,互相影響,互相啟發。業力不可思議嘛。我們在寺廟裡邊,我們所造的業,是跟三寶相應的,跟佛菩薩相應的,都是清淨的、無漏的,自然而然,我們內心的智慧的火焰也容易在增長,容易在燃燒。反過來說,我們如果是同一些不入流的人,甚至同世間上面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也會被影響,當然也有可能我們也會去影響別人,我們好的時候也會去,但是我們不好的時候,我們也會被別人影響。那麼這個就叫做互相影響。看哪一種的力量比較強,我們如果不小心、不注意的時候,我們就在被別人影響了,這是肯定的。如果我們有注意的時候,我們時時刻刻能夠提起佛法正念的時候,知道防護內心的時候,就不容易被別人不好的業影響。如果不是的話,那麼我們還是原來的那樣子一顆煩惱的心,自然而然,煩惱跟煩惱它就會相應了。煩惱跟煩惱相應,煩惱不會跟智慧相應,智慧是對治煩惱的。對治煩惱的過程就是我們整個修行的一個過程。那麼也就是說,我們在寺廟裡邊不生煩惱的時候,就到下士道;你在對治的時候,就到中士道;你的習氣都沒有,那就到上士道,那個很不容易做到。

你要做到不起煩惱,都不是很簡單的事情。當然能夠有一段時間,可以不起,打比你一個小時啊,兩個小時啊,一天兩天啊。你能夠永遠不起煩惱,永遠不起煩惱就意味著你煩惱已經被對治了,你才不會起。所以,大家在寺廟裡邊來,做事也好,用功也好,你不用擔心說自己有煩惱,自己說錯話、辦錯事,這也是很正常的。我們做錯的時候,怎麼辦呢,如何來以此為鑒,如何來在這樣一個境界上,體現自己?我們常常在寺廟裡邊會聽法師說,在這個事件上,我們心靈得到提升、資糧得到累積。往往都是在這些逆境當中提升和累積的,但是我們通常的思維習慣說,一定是拜佛念經的時候,才是積聚資糧的,挫折逆境的時候,甚至說倒茶、掃地、搬椅子、佈置場地的時候,這在累積資糧。有時候有人給我們講說,這些事情是在累積資糧的。我們也可能說會隨即附和是累積資糧的,而自己內心不容易真正去認同說這是在累積資糧。從這點就能夠說明,我們內心同佛法,相應不相應的標誌了。

道次第也告訴我們,這本身就是累積資糧。有可能我們已經知道了,聽過了。我們知道了,我們聽過了,是不是我們認同呢?那我們怎麼樣子叫做認同呢?認同這樣子一套道理,或者說,要跟自己有關係。我們一談到佛法,它必須跟自己有關聯,如果跟自己沒有關聯的話,那麼就不是佛法了。因為它,佛法本身,要來解除所有眾生的痛苦,包括所有的眾生,當然也就是包括我們自己。反過來說,我們在談論佛法的時候,如果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說,跟佛法有什麼關聯的時候,那麼你又怎麼樣去說明,佛法跟其他的有情有關?因為佛法本身,是要解決一切有情的問題。那我們自己都不需要佛法,自己都意識不到說,佛法對自己有多麼的重要,那麼,你又如何能夠證明你告訴別人的佛法是真正的佛法,你是真心實意要去幫助別人?也就是說,我們自己,佛法學的比較好的時候,至少我們自己不起煩惱的時候去幫助別人,才能夠真正讓別人得到幫助。

我們不起煩惱,就是要修行、自己要用功,否則,我們生起煩惱的時候,我們還不知道說自己在生煩惱。就如我們有病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在生病,只有醫生告訴我們的時候,我們才知道。有時候,醫生告訴我們的時候,我們還不相信。但是醫生會告訴說,你的身體,哪些指標是不符合標準的。心電圖怎麼樣、血壓怎麼樣、膽固醇怎麼樣,把這些指標給你列出來。儀器一檢測,你很多的指標不夠,很多的指標超標,不信都不行。中醫他會跟你講,什麼病是什麼特徵。佛法也是一樣,他告訴我們說,貪慾有什麼表現,瞋恚有什麼表現,愚癡有什麼表現,你有這些特徵,有些什麼問題,就說明說我們有這方面的煩惱,有煩惱就會有危害。那大家在佛法的用功上、修行上,有相當長的時間了,所以,今天我們,談得也是比較實在的一些問題。

如果我們談得不實在的話,都是在談玄說妙、談空說有,我們談一套理論,我認為。可能大家覺得,佛法離自己很遠。如果要把佛法談到離自己很近,談到自身的時候,有時候我們也會覺得,這個內心很不好過,甚至說內心很痛苦,不知道怎麼辦?這個時候就是非常重要的時候,因為我們認識到說內心有問題,內心有煩惱,內心有痛苦,不是說不去管它,不去理他,恰恰我們自己要正對治。正對治,一點一點的對治,慢慢在對治,就要找到對治的方法。我們在對治的時候,那麼就是真正用功的時候,是真正叫做如理修持佛法的時候。所以來到寺廟,三寶地,我們都是在如理修持佛法,我們千萬不能以一種很狂妄的心、很高慢的心理,來看別人,這些要不得的。我們只有平心靜氣、只有非常的虛心,也非常的認真,踏踏實實,照著佛法去實踐,一步一個腳印,去落實,同自己的生命真正相結合。

來看看自己,到底還在起煩惱,還是不起煩惱;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對治煩惱;看看自己,還有哪些的習氣。雖然你不起煩惱,但是你還有這方面的習氣,還有這煩惱方面的習氣。只有成佛的時候,才能這些習氣完全沒有,在成佛以前,還是會有習氣。所以剛才我談到說,上士道還要再對治習氣。我們先第一步不要讓它起煩惱;第二步,我們一點一滴去對治。寺廟裡邊,大家有這樣一種氛圍,是每一個人發心創造、營建起來的,所以每一個人的發心都是非常的重要。那有些人修的比較好,修得時間比較長,那麼有些人剛剛開始學。我們學的比較長的人,學的比較久的人,也不能去輕視初發心的人。反過來說,我們初發心的人、初學的人,要很好的、很認真的,向學的比較久、比較好的同行道友學習,就是要有學習的模樣、楷模,那我們跟著去學習,就不會錯。如果常常認為說,自己最好,我可以沒有學習的人,沒有學習的對像跟模樣,那我們就很有問題。那個菩薩學五明,菩薩在所有的眾生的身上都能夠學到佛法。佛法就是要在所有有情的身心上去體現去落實。那麼我們今後呢,在佛法的引導的過程當中,會一步一步更加深入,同時呢,一步一步會更具體、更直接,跟每一個人掛上鉤。希望大家多發心,好好發心。迴向。

願此殊勝功德 迴向法界有情 盡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