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放光地

現代社會的教育,必須經過一、二十年的學習,才能達到比較深入的程度;學佛亦然,要從凡夫到達成佛的境界,更需經過長久時間來學習。

淨化心地,自照照人

前面說過修學菩薩的心地,要經過十個階段:第一是「歡喜地」,要時時播撒歡喜的種子;不要把不如心意、埋怨、厭惡的種子放在心上。如果討厭某個人,就等於種了一顆「怨嫌」的種子;對一個人產生恨意,就多了一株恨的禍根,將來就會產生障礙,所以要去除這種心態。時常培養歡喜心、結歡喜緣,得「歡喜地」。

第二是「離垢地」,即心地常常保持純淨、沒有雜念。修學盡管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是,我們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專心深入一項法門,不要人云亦云;人生有多少時間能任由我們東挑西選的呢?又有多少時間可以樣樣都學,把時間揮霍在走馬看花之中?

像現代的科學也分得非常精密微細。單就醫學而言就分很多科,每一科都非常精細;這無非是因為生命短暫,可以學的東西確實很多,為了「學有專精」,不得不分門別科。學海無涯,而佛法所涵蓋的更是廣大無邊,所以我們學佛要專心一意,若能如此,心地才能遠離垢染,這就是第二階段——持心清淨無染,得「離垢地」。

第三階段是「發光地」。一面鏡子若是蒙上一層污垢,就無法清楚地映照出人的面貌或景物。我們的心就像鏡子一樣,心若被污染了,清淨的智慧就無法顯現其良能效用。學佛,就是希望我們的心地能發光(智慧光能);而且不僅能自照,還要照亮他人。

有人說,現在的社會很「黑暗」。其實,這裡所講的「黑暗」是指人的心地黑暗,也就是本性中的智慧光明無法顯發出來。不僅沒有照到外面,也不曾返照自心,因此會感到迷惑不安,這就是凡夫。

凡夫本就具有佛性,只是被無盡的慾望所遮蔽,因此無法發光;若要使它發光,唯有修學堅忍美德,才能斷除迷惑。因為我們往往無法忍受境界的誘惑,所以容易生起迷惑。

生忍與法忍

談到「忍」,學佛者要具備兩種忍:一是「法忍」,一是「生忍」。發心修行者,必須修「法忍」;為了求法,必須立定心志下苦功,為法忘軀也在所不惜,不要常常存有「小我」的私心。

例如禮佛時,不要只是想:「天氣這麼熱,稍微拜一下就會流汗。晚上已經沐浴過,不要再拜佛了;以免拜完後又汗流浹背,很不舒服。」其實,如果有心希求佛法,就能忍受「流汗」的麻煩;反之,就無法去除「我」的存在而見佛性。

有的人剛發心要修行,就想找個較清閑的道場——環境好,周圍乾淨、沒有蚊蠅,職事又不會太忙、不用做很多工作,認為這樣的道場才適合修行。其實,佛弟子應該為法忘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才是真正能為法堅忍;也才稱得上是修行。佛理深無邊際,不增不減,不生不滅,要能透徹理源,必須安忍無悔,這就是法忍。

再來是「生忍」,「生」就是生活。為了生活,我們必須忍苦耐勞。又如我們所幫助的阿公、阿婆、孤兒寡婦或是貧病交迫的人,抑或遭受天災人禍的苦難眾生,都是在生活中受盡苦難,雖是無奈,也得堪忍!

以前,我常親自下鄉探訪「照顧戶」。有時候遠遠的就有人指引我們:那一間屋子就是某某人的住所。看他們住的房子,會感覺到還不如一間雞寮或豬舍。這哪像人住的地方啊!要進屋內還要彎著腰、半蹲著才能進入,一進去往往就看到阿伯或阿婆病倒在床。他們就在這樣的小屋裡,度過了幾十年的歲月,的確很無奈,但也不得不忍耐啊!

相反的,有的人猶如置身天堂。他們住在高樓大廈裡,每天搭電梯上下樓,就像騰雲駕霧一般。只要用手指按個鈕、門一開就到了,這也是一種生活環境。他們夏天有冷氣,冬天有暖氣,但是,是否過得比窮人快樂呢?不盡然,因為人心總有追求不盡的慾望。

有句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大像那麼大,小小的蛇卻想把它吞下去。這就像凡夫心,貪慾無窮,欠缺了一分「忍欲」之心。

金銀與毒蛇

在佛典上曾經提到:有一天佛陀在行進間,忽然轉頭對阿難說:「阿難,毒蛇!」阿難趕緊朝佛陀指的方向看去,隨即接口說:「佛陀,毒蛇!」然後,師徒二人就很安然地走過去。

後面正好有一對父子在工作,聽到佛陀和弟子的對話,就好奇地向前查看。一看,父親對兒子說:「這哪是毒蛇?是黃金、白銀吶!」父子倆欣喜萬分,趕緊將那些金銀搬回家。

經過一段時間,他們拿出來用時,卻被人抓了起來。因為那些黃金、白銀屬國庫所有,是被強盜搶走、暫時放在那個地方的。由於庫銀上面都有封印,因此,這對父子拿出來花用時就被人發現了。

當時盜取國庫要被處死,他們就被帶往刑場。臨刑前,父親對兒子說:「兒子,佛陀說那是『毒蛇』,的確沒錯啊!」

兒子也說:「對啊!那真的是毒蛇。我們已經被蛇咬了,而且必死無疑。」

這個國家的國王及大臣們,都篤信佛教。執刑的官員,忽然聽到這對父子提到佛陀的大名,就趕緊向國王稟告、說明。國王聽了,立刻派人把他們帶來,並問:「你們為何提到佛陀的名字?」

這位父親回答:「發現金銀那一天,佛陀指著那堆金銀說是『毒蛇』,他的弟子深信佛陀的話,也說是毒蛇。我們父子不知原委,眼看明明是一堆寶藏,就把金銀搬回家。現在,我們終於相信佛陀所說的話;但是已經太遲了。」

國王聽了,了解這對父子並非直接偷盜國庫的人,而且他們已覺悟佛陀說「貪慾如毒蛇」的道理,於是赦免了他們的死罪。

忍苦去貪,為法忘驅

在小說或電影裡,也常有為了一張「藏寶圖」就互相殘殺的場面,為此不知犧牲了多少條人命?這都只為了一念「貪」。其實,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即使真的發現了寶物,生命卻不知能否保得住?

由於佛陀與阿難已經超越了凡夫地,了悟世間的金銀寶藏就像毒蛇:因此能夠解脫自在。而凡夫就會把這些東西當成寶貝,所以很容易被這些毒素所侵。這也是缺乏「忍」的功夫。眾生為了財物利慾互相侵害,學佛者需忍人所不能忍;這就是生忍。

我們若有一分堅忍的心志,不只能得「法忍」為法忘軀,也不畏辛勞,必能克服萬難慇勤精進。一般人也要忍下心中的慾念,不要為了物慾而不擇手段去奪取,甚至傷害別人。在現實社會中,搶案時有所聞;不但搶奪東西,還傷害人命。但是這些東西,到底能用得了多少呢?何況能夠逍遙法外的人,實在少之又少;就算能逃過人間的法律,將來還是逃不過「因果律」。

所以,要使我們的心地發光、智慧光明顯現,就要懂得堅忍的道理。才能進入菩薩的第三階段,也就是「發光地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