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難勝地

學佛的因緣確實很難得,佛教中有一句話:「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要得到這個人身,在六道輪迴中確實很困難;得到人身又能聽聞佛法,更是不容易!有人很有心想深入佛法、依循真理,但也要因緣具足才能如願。今天我們有福親近佛法、實行佛陀的教法,是多麼有福啊!聽以更要知福、惜福。

菩薩人間化

學佛,要學習當人間的「活菩薩」,學「生活中的佛法」,將佛法應用在人與人之間,將菩薩「人間化」。學佛要先行菩薩道,要如何才能「即身成菩薩」呢?必須一層層、一步步地向上邁進。

世間一切的苦惱,大都因瞋恨而起;小則影響個人,大則波及整個家庭、社會、國家。

記得日本廣島和長崎兩地,五十多年前分別被美國投擲了一顆原子彈。使得當時整個廣島像座廢墟一樣,死了幾十萬人。幾年前,世界環保單位去當地勘察,發現尚有原子塵存在,而它所導致的病變還在陸續出現中。一顆原子彈的威力,竟然造成如此重大的慘況和苦難。現在則出現更厲害的化學、核能武器,多可怕啊!

這些苦難的罪孽,究竟從何生起?完全起於人們的愚惑無明,而起貪瞋癡毒念,才會演變成殘酷的心態,甚至會毀滅人間的幸福。所以,學佛人應去除貪瞋等毒念,每天都要慇勤培養歡喜心,接受當天的人與事,唯有勇於承擔,才能付出無所求而得輕安歡喜自在,成就初地菩薩。

另外,無煩惱,無罣礙則是第二「離垢地」。離垢等於「持戒」,做人的規矩要好好把握,心鏡要勤於擦拭;把心鏡擦得雪亮,就能照出世間一切的真相。

無垢污的心地就是「發光地」;此時,我們的智慧就能發揮在人與人之間。除了能照耀自己心地的黑暗之外,還能照耀人群,這就是第四地「焰慧地」。

慈悲濟世的精神就像一股清流、像長夜中的一盞明燈。凡是有心人,自然能洗滌自我的煩惱,學習教富濟貧,使得人人快樂,這就是智慧的功能已經照耀於人群。

禪定與斷惑

接下來是第五「難勝地」。真正想要學佛就必須步步上升,套句現代人的話,稱為人格昇華。何謂「難勝地」?也就是「六波羅蜜」裡的「禪波羅蜜」。學佛要修習「禪定」,心能定下來,就能達到禪的境界。如何讓心定下來呢?要斷除「思惑」,將心中的明鏡「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且不是一曝十寒。

比如:看到東西發霉,天氣正好艷陽高照,就趕快把東西拿去曬一曬,之後又把東西收藏起來,時日久了再拿出來,還是同樣會發霉,這樣就達不到效果了。

若能時時用心觀照,就能常保平靜,也就沒有利害得失的掛慮,常常處於「定」的境界中。但是,修行不只是學坐禪而已。其實,「禪」的真正定義為「正定」。正,就是不偏差。心要時時守住「誠與正」,絕對不可「想的是一回事,說的、做的又是另一回事」;若是如此,就缺乏信用了。

孔子曾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挽,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的基礎若是少了「信」字,就像古代的車子少了主軸一樣,根本無法行走。人生的道路要走得很平坦,就不能缺少「正信」,沒有正信,行為容易有所偏差。所以,學佛要修得「禪波羅蜜」。

修行若是達到禪的境界,則擔柴運水無不是禪,舉手投足無一不是禪。過去有一位修行者,請教一位祖師:「如何才能達到禪的境界?」祖師只回答他一句話:「無煩惱。」但是,他一直參不透是什麼意思。

有一天,他正打坐時,祖師從那兒經過,就拍拍他的肩膀,問他:「你在做什麼?」他抬起頭來說:「我在坐禪練功夫啊!」

祖師說:「你坐禪練功夫要做什麼呢?」

修行者回答:「要成佛啊!」祖師聽完,未發一言就走了。

過了幾天,祖師端了一盆水來,然後在大粗石上磨磚;他坐在庭院裡很認真地磨著那塊磚。修行者看了覺得很奇怪,趨前問道:「和尚,你為什麼在磨磚呢?」

祖師就說:「我要把磚磨成鏡子啊!」

修行者說:「磚只會越磨越薄,怎麼可能磨成鏡子?」

祖師微笑說:「既然磚不能磨成鏡子,那你坐禪又怎能成佛呢?」

雖然這只是一則小故事,裡面卻充滿了哲理。學佛不只是坐禪,一味坐禪非但不能解脫,也不能成佛。

真正的學佛,是要修練我們的心,在任何境界下,都要能保持一分定力。時時刻刻都很清淨,對於任何境界都不起煩惱,這才是真功夫。

真空與妙有

學佛人想登上「難勝地」則必須斷惑、斷煩惱,並且要了悟「真俗二諦」。何謂「真、俗」二諦?以物質而言,它在佛理中,可以從「有」分析到「無」、把「整化為零」,因為它是四大假合的物體,從真諦來講,到了最後就是「真空」。但是,我們也要回復到俗諦,因為我們生活在人間,所以,要了解物質「化零為整」的功用,它可以把沒有的東西、組成有的東西,這稱為「妙有」。

因為若只是談「真空」,則容易陷入「斷滅空」,認為一切都空掉了,還計較什麼呢?觀念偏差的人就會說:「既然都是空的,那造惡有什麼可怕呢?造善又能得到什麼呢?」如此變成造惡不可畏,造善也沒有可喜之處,這就大錯特錯了!

在「真空」裡有「妙有」的存在。我常說:「種子如毫芒,它很小,卻可長成一棵合抱的大樹。」「因」明明是有的東西,就像種子裡面蘊含著生命一般,可是整棵大樹的形狀並非包藏在種子裡面,這就是「真空」一旦種子與土壤、水分、陽光等因緣和合之後,那顆種子就會長成一棵大樹,這就是「妙有」。

而「俗諦」就在妙有之中,隨著因緣而「化零為整」,因為「有」,就得好好把心修好,避開「有」的障礙。人並非一生下來就有煩惱,而是受到環境的染著,增長了無明煩惱:也不是每個人都缺少歡喜心,其實歡喜心也是自己培養出來的。修行就是在培養這一念心,才能常常歡喜自在,不被境界所轉,這樣就是「禪」。

我們對「真俗二諦」若沒有障礙,不相互衝突,就可以體會到「真空」的道理。

譬如:修行者既已出家,追求真理,就應以佛法的真理引度父母,使他們蒙受法益得安樂,這是出世的大孝。在家人則是給予物質的回報,這就是「俗諦」,世俗的孝道。兼顧這兩種孝道是我一直提倡的,這樣真諦、俗諦就不會相互衝突,可以成就真俗二智。若能推而廣之,在菩薩道上做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修而無修」,到達自在解脫之時,就能達到「難勝地」的境界。

不過,要經過這階段並不容易,因為凡夫心隨時都在動搖,有的人有很好的修行環境,但是,才剛安定下來,又經不起一顆小沙粒的撞擊。所以,必須具足毅力與勇氣,才能順利地邁向第五地——難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