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
一者、如實空鏡 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
二者、因熏習鏡 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
三者、法出離鏡 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淳淨明故。
四者、緣熏習鏡 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
佛弟子文庫 > 佛學次第統編 > 正文
又作華報。花開在結果之前,故花報是對後得之果報而言。譬如人以不殺生為業因,今生即得健康長壽,是為花報;最終必...(人名)Namdika,長者名。譯曰自喜。見佛本行經二十四。...(雜語)止觀七下曰:教門綱格。輔行七之四曰:綱謂綱紀,如綱之外圍。格謂格正,如物之大體。...(術語)應與正遍知。佛十號中第二號與第三號也。應為應供之略。正遍知又曰正等覺。...把生死的苦果斷除,也就是進入涅槃的意思。...(術語)又曰入寂。歸於寂滅入於寂滅之義。示證果人死之詞。寂滅為涅槃之譯語,原為生死共滅之義。惟今偏於生之一邊...【第六無相住者】 p0968 大毗婆沙論四十卷十七頁云:云何名第六無相住者耶?答:隨信行、隨法行、名為第六無相住者...天台四教儀集註以苦苦、壞苦、行苦配於欲界、色界、無色界,即:(一)苦苦對欲界,三界受生無非是苦,欲界諸境逼迫,...【四食差別有四種】 p0460 雜集論五卷十一頁云:又此四食,差別建立,略有四種。一、不淨依止住食。謂欲界異生。由...(雜語)Loha,金鐵之總名。見梵語雜名。...Dacheng Qixinlun 佛教論書。相傳古印度馬鳴著。南朝梁真諦譯,1卷;唐實叉難陀重譯,作2卷;以真諦譯本較流行...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與大比丘...思惟畧要法 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譯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重,動有劫數受諸苦惱,唯佛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
無錫念佛的人逐漸增多。有個人燒得一手好素齋,凡是有打佛七的道場,都請他去做菜,他也因此有意無意地,每天都能聽...施比受更快樂!我們辦公室的龐老師說過不止一次,因為她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從她臉上如春花般燦爛的笑容就能看出。每...
當我們談到心的實相,世尊曾經說:心不在內、不在外。主要是講到無相的真理,它不在內,也不在外,它離一切相!阿難...
很小的時候,就聽說滴水穿石的故事。一滴水,看起來微不足道。但長年累月滴下去,竟然能將堅硬的石頭給滴穿。然後,...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就是說,作為佛陀是福慧兩足尊。他的智慧看到什麼...
現在人一般誤以為佛教是消極的出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學佛者受到這種風尚的影響,生起強烈的悲觀厭世情結,忘記了大乘...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論...1.真、善、美是有次第的。真是原原本本、是實相。在真的基礎上才能產生真正的善,美是善的昇華。 2.現代許多人欲...
覺體四相
【佛學次第統編】
上篇:本覺隨染二相 | 下篇:不覺 |
為心所之名。為俱舍宗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識宗十一善心所之一。略稱舍。指遠離惛沈、掉舉之躁動,住於寂靜,而不浮不...
花報
難提迦
綱格
應正遍知
果縛斷
歸寂
第六無相住者
三苦對三界
四食差別有四種
路賀
大乘起信論(Maha yana-Sraddhotpada-sastra)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天天聽佛號,也有大功德
施比受更快樂

「心不在內、不在外」是什麼含義

堅持為什麼這麼可貴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初學佛應克服的哪些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