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為善眷屬

過去,有一位國王以正法治化國家,深得人民敬仰,卻因沒有子嗣而愁憂不已;聽聞佛陀來到國內,隨即前往拜見、聆聽開示,並且歡喜受持五戒。國王一心奉敬,唯願求子,晝夜精進用功,無有懈怠。

宮中,有位十一歲、專門服侍國王的使僕,一向忠誠信實、遵守法令,行住坐臥不失威儀,為人謙卑忍辱,精勤恭誦經偈。每日早起上香,精進用功,數年來始終如一,不以為苦,後因重病而往生。不久,他投生為國王之子,年至十五歲,被立為太子,待其父王命終,便承襲王位。但是成為一國之主後,他卻開始憍慢自大,放逸荒淫,全然不理國事,導致大臣們也跟著懈怠,於是朝政荒廢,百姓飽受其害。

佛陀知新王過去生所行,今因隔陰之迷,不會本識,故慈悲帶領弟子們前往,欲以教化。國王聽聞佛陀到來,遵照先王迎佛之禮,帶領大眾恭迎,稽首禮佛,退坐王位。

佛陀詢問:‘大王,你的國土人民、群僚百官們,是否和你父王在世時一樣過著安樂的日子呢?’國王回答:‘我年紀還小,不知如何安撫民心,令其安樂,但蒙父王聖恩,人民生活得以如同先王在世。’

佛陀又問:‘大王,你是否知道自己過去生的因緣,因何功德而得此王位?’大王表示:‘我因頑愚不智,所以不知過去因緣。’佛告大王:‘你過去因修五事,所以得為國王。

一者,布施,因過去世力行布施,所以今生為王,感得萬民投入無量資財,為你建造宮殿。

二者,興建寺廟、供養佛像和佛龕,所以今生得以住在華貴的皇宮正殿,安坐御座,治理國事。

三者,禮敬佛像及高僧,以是因緣今生得以為王,一切萬民莫不向你恭敬作禮。

四者,勤修忍辱,身口意清淨無惡,所以今生見到國王者,皆發歡喜心。

五者,常求智慧,故今世為王,能以智慧決斷國事,臣民信受奉行。國王當知,若行此五事,則世世為王。’

‘人們都知道要敬奉國君、父母、師長、三寶,並對三寶具足信心,常行布施、落實持戒,以及聽經聞法,則能增長智慧,吉祥如意,所生之處皆得安樂。一個人若過去生修福修慧,出世必為人尊;能以正道令天下安樂,受百姓尊崇,守法奉行。大王,你是全國臣民之主,當以慈愛對待下屬,率先執持淨戒,讓臣民百姓了達趨吉避凶之道。雖處於安樂之境,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險、困難,保持清明的思慮,則福報就能增長。更要發廣大心,將福德布施給週遭的人,不分尊卑貴賤皆能同享。’

接著,佛又說:‘大王,你前世擔任你父王的使僕,奉佛以信、奉法以淨、奉僧以敬、奉親以孝、奉君以忠,一心精進布施,終不懈怠。如是福德,得以投生太子,替補國王之位。

如今你雖得富貴卻懈怠不勤,當知一國之主應行五事:

一者,統理萬民,正直無有失當。

二者,養育將士,隨時皆能溝通無礙。

三者,常念修習本業,福德無有窮盡。

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諫,不受讒言而損正直。

五者,能夠節制慾望及貪樂之心,無有放逸。

若能行此五事,則名聞四海,福祿自然跟著來。若舍此五事,則綱紀不舉,民眾因而困惑不安,必會思亂,士兵因而疲於奔命,勢力必會衰減。沒有福報則鬼神不助;剛愎自用會失去理智,令忠臣不敢勸諫;任心放逸而不治理國事,必遭民怨。如是必獲惡名,後必無有福報。’

接著,佛說了一首偈語:

夫為世間將,修正不阿枉,

調心勝諸惡,如是為法王。

見正能施惠,仁愛好利人,

既利以平均,如是眾附親。

說偈已,國王生大歡喜,立即起身來到佛前,五體投地懺悔謝佛,求受五戒,佛再為說法,大王一心聞法,即得須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四》

省思:

俗云:‘禍福無門,唯人自招’,福與禍非從他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一切善惡果報皆因自己造作而來。

‘運來,鐵成金;運去,金成鐵’,福報具足者多善緣,即使遇到禍患,大都能遇難呈祥;福報不具足者多惡緣,運勢不濟,難可逃避。福報由善心、善言、善行累積而來,時時心存善念,口說好話,身行善事,則噁心、惡言、惡行自是隨之消隱,如是因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果上福報自來。有善有惡仍是相對的執著,最後,還要‘自淨其意’,修善不執著善,銷歸自性,方是真正的中道第一諦善――人人本具之清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