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巨商王熾的「商道」

王熾(1836~1903年),字興齋,漢族,雲南彌勒縣虹溪人,晚清滇中富商,被稱「錢王」。作為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王熾的一生充滿了奇跡。曾經,錢王王熾的名字響徹大江南北,可嘆的是,如今很多人只知胡雪岩卻不知有王熾。王熾為何能成為清末巨商,他的成功之處在哪裡呢?

王熾青年時與旅渝滇商合營「天順祥」商號,來往川滇互貿。以昆明「同慶豐」錢莊為龍頭,在當時全國22個行省中的15個行省及香港、越南、馬來西亞設立分行,數年經營,成為滇中富商,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紅頂商人」,晚清名臣李鴻章曾稱其為「猶如清廷之國庫也」。

作為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王熾的一生充滿了奇跡,他一生以利聚財,以義用財,以儒治商,愛國忠君,以驚人的經商天賦和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一代錢王…… 王熾究竟有多少錢沒有人知道,但「同慶豐」在鼎盛時期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左右大清王朝的金融市場卻是不爭的事實,被譽為「執全國商界牛耳」之雲南金融業的開山鼻祖。英國《泰晤士報》曾對百年來世界最富有的人進行統計,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王熾。

王熾成為清末巨商的歷程,有著無可避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色彩,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勇於拚搏創新,是王熾能夠在眾多經商者中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德為根,以質為本。

王熾當時的社會環境是:晚清時代,官場混亂,商場更是複雜,官商勾結、商匪串通一氣。要想在這樣的環境中做人做事,十分困難。能夠在商場中真正的老老實實做生意,已經是實在不容易了,想把生意做大就更困難了。但是,王熾不管面臨什麼困難和壓力,他始終堅持自己的「以德為根,以質為本」的為商價值觀,最後,他不僅在商場站穩了腳跟,而且還把生意越做越紅火,使他自己在中國商業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他對自己貨品質量絕對負責,對客戶「誠實忠誠」。他的理念是做生意當然要賺錢,但是決對不賺昧著良心的錢。王熾深刻理解古語所講的:「善人者,人亦善之」,「愛人者,人亦愛之」,「潔身者友談,忠厚者路寬」的道理。他在當時混亂的商場中始終堅持著這樣的原則:讓利於顧客的事情幹,讓利於合作者的事情幹,讓利於工友和股東的事幹,有利於社會的事情幹;損人利己的事情不幹,擾民的事情不幹,惡性競爭的事不幹。在待人上,對工友之事盡力去辦,時刻把自己處於員工之中,對員工以誠對待,無微不至的關懷。

以財聚才,以才取財。

王熾之所以能夠建立如此巨大的事業,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十分注意廣結善緣,廣結關係網,廣交天下朋友,從而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自然廣博天下財。作為商人,王熾是深知「以欲從人」之妙計,他招攬人才的手腕,除了以誠相待、信則不疑、用之不拘一格之外,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就是「以財聚才,以才取財」。

王熾用人從來都是不惜以重金,在他看來根據經營效益的好壞支付酬金的做法不能讓人信服。理由有兩個:1、以效益好壞來支付酬金,實質上是以自己所得到的多寡來決定別人的多少,這本身就是給人一種僅僅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難以待人以誠。2、經營效益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市場好壞及領導決策正確與否,都將是影響經營的直接因素。如果以這個為依據,就不可避免地會將由不為人力所左右的客觀因素或自己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轉嫁到僱員身上,這樣更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被看作是待人以誠了。

後世評價

王熾,一位比大名鼎鼎的紅頂商人胡雪岩還要厲害的人物。「三代一品」紅頂商人,這個清廷給予商人至高無上的榮譽,證明了王熾「為國」所做的種種貢獻。盡管王熾的「忠君愛國」烙上了時代的印記,但他在中法戰爭中墊付的軍餉、為全國各地人民所捐贈的賑災銀兩,無不顯露了一位儒商的胸襟和仁義。盡管因為種種原因,王氏的商業帝國到如今已蕩然無存,可他的商道,他的為人,依然有著獨特的魅力。

【附】王熾痛燒草藥

王熾是清末巨商,民間稱他為「錢王」。王熾痛燒發霉草藥的故事,是誠信經商的典範。有一次,為改善川鹽生產設備,王熾在官員唐炯面前立下了軍令狀:在十日內籌銀十萬兩。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要籌足大筆資金,哪怕是一個銅板,對王熾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就在這個時候,王熾的夥計發現家裡的草藥已經發霉,很多夥計認為雖然藥發霉了,但還可以用,賣出去的話還能收回數萬兩白銀,不如把這些草藥賣掉。

然而,王熾毅然決定燒了這些發霉的草藥,夥計們問他:「為什麼放著數萬兩白銀不要,還要燒掉這些草藥?」他坦然回答:「為的是對百姓的健康負責,我必須要燒掉這些發霉的草藥,不能掙這昧良心的錢,我們另想辦法籌集資金吧!」經過多方籌集,王熾終於在八天之內湊足了十萬兩銀子,全部交給了唐炯,解決了幾個省的吃鹽問題,為發展四川的鹽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王熾一生以德經商,以信聚財,他的為人和他所倡導的商道文明,贏得了包括競爭對手在內的世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