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片曠野,廣闊無垠,浮雲流水,嫩草鮮花,著實是一個好去處。

有一頭水牛王,每日裡帶著眾多的牛子牛孫,饑食嫩草,渴飲清泉,悠然度日,卻也不亦樂乎。只見這水牛王,昂首闊步走在牛隊最前面,確實雄壯魁偉,性情溫和,卻不失威風凜凜的王者風度。

偏偏有一獼猴,見人家活得自在,心中嫉妒萬分,怒形於色,便抓起泥土砂石,劈頭亂打。

這水牛王走在隊伍前面,著實挨了幾下。它身受侮辱,卻不惱恨,只是抬頭憐憫地看了那猴子一眼,嘆了口氣,搖搖頭走開了。

後面的牛見水牛王如此,也都倣傚,並不與這猴子計較,甩甩尾巴轉身隨水牛王而去。

這猴子見狀,以為牛們不敢惹它,更加氣焰囂張,它遠遠瞥見一貪玩兒的小牛犢落在隊伍後面,正急急向這邊追來,便又抓了砂石,尾追上去,一邊罵,一邊打將過去。

小牛犢被打得心頭火起,正要轉身去教訓這潑猴兒一頓。忽然看見前面水牛王轉過身來,正盯著自己。那目光恰似無聲的命令,小牛犢一跺腳,壓下心頭之火,轉身跑回牛群。

牛群又往前走。迎面有一株大樹,極其茂盛,有一個樹神住在裡面,親眼目睹了剛才的事。他見牛群走過來,就忍不住問水牛王:「為什麼剛才那猴兒如此打罵,你們都忍住不作聲,豈不顯得太過懦弱了嗎?」

水牛王以偈答道:「彼輕辱毀我,又當加施人;彼人當加報,爾乃得牲患」。說完,帶領眾水牛揚長而去。

樹神不由頷首,心生敬佩。

過了不久,有一群婆羅門從路上遠遠走來,恰又被猴子看見。它本來心中餘忿未平,於是故伎重演,又俯身抓了把砂石,待眾人走近時,一邊罵,一邊打了過去。

眾人一愣,不知何故挨打,待看清原是一隻頑猴撒潑,不由大怒,遂吆喝一聲,大家一擁而上,七手八腳地將這獼猴捉了起來。

獼猴心中害怕,悔之晚矣,忙不住聲地求饒。眾人正在火頭上,如何饒得了它?不由分說,按在地上,一頓亂腳,那獼猴登時了帳。

那樹神此時看在眼裡,心中更是由衷地佩服水牛王,脫口誦道:「罪惡不腐朽,殃熟乃遭患;罪惡今已滿,諸殃不爛壞」。

當年那水牛王,即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他因修菩薩行時,不慎造罪,墮落為水牛王,仍不忘常修忍辱及慈悲喜舍等心行,直至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