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法眼尊者

法眼尊者(885-958),即五代時南京清涼寺法眼文益禪師,為南禪法眼宗之開祖。俗性魯,餘杭人。

法眼,指見佛法正理之慧眼。五眼之一,此眼能見一切法之實相,故能分明觀達緣生等差別法。又,智能照塵為法眼。

尊者七歲於臨州崇壽院出家。先隨希覺和尚學律藏,後又學禪法久之不鍥。後偶遇羅漢桂琛於漳州,經點化而開悟,並嗣其法,創《宗門十規論》,為禪宗五家七宗之一。南唐國主李氏禮敬有加,並迎至金陵,住報恩院,事以師禮,並從之受戒,賜以「淨惠大師」之號。

顯德五年秋,閏七月示寂,世壽七十四。入寂後,謚號「大法眼」。著有《宗門十規論》、《大法眼文益禪師語錄》各一卷行世。

152、梵勝尊者

梵勝尊者,梵,梵天之意,譯作離欲、清淨。《智度論》卷十云:「梵名離欲清淨。」《玄應音義卷六》亦云:「梵言梵摩,此譯雲寂靜,或清淨,或淨結。」勝,即勝因。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

尊者自幼出家,刻苦修習梵行。所謂「梵行」,據《法華嘉祥疏》卷七曰:「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名斷淫爲梵行,別名斷淫爲梵行。」梵勝尊者遠離情慾,成就具足清白之相,終成阿羅漢果。

153、光耀尊者

光耀尊者,又稱光耀網菩薩,是北方佛土離暗冥世界的大菩薩。尊者認為世間萬物的生滅,如同看魔術師演戲法,如夢如幻。

眾生見世界千變萬化,各種雜念由此而生。若幻師停止變幻,世間萬物瞬間靜止不動,眾生七情六慾也就煙消雲散。人的一生就如一場大夢,夢中見到若干景象,醒後一切都無影無蹤。

他認為,佛祖已為眾生指出了即時解脫之途,即:不留戀世間,解脫有情。解脫後能知堅守,不再被有情所惑,則會獲得正果。

據《大哀經》卷一載,尊者在離暗冥世界與眾菩薩講法論道,忽然消失在大眾之間,頃刻間飛臨佛祖居地,將珠寶編製的瓔珞覆蓋在佛祖身上,以頭觸地,向佛敬禮,然後頌讚佛的功德。

154、直意尊者

直意尊者,尊者秉性耿直,出家後凡事皆以直心行之。

直心,即正直而無諂曲之心,乃是修習佛法的根本。《維摩經·佛國品》云:「直心是菩薩淨土。」《維摩經·菩薩品》又云:「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尊者以誠實無曲之直心處世待人,終證阿羅漢果。

155、摩帝尊者

摩帝尊者,即摩帝菩薩。

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載,尊者曾與大慧菩薩遊訪參拜世間諸佛時,佛陀與諸佛聚會於南海濱楞伽山頂,二菩薩來到此山,佛陀與諸佛為二菩薩灌頂加持,並為他們講解佛法。尊者善長修定,息慮凝心,身心寂靜,從中增長神通、智慧與方法。世間諸佛功德無量,然而普渡眾生的方法各異。尊者對諸佛救護眾生的方法一一牢記。世間有情眾生貧富不均,貴賤不等,老幼有別,尊者平等對待眾生,遍於世間,對有難者個各各予以護持。

摩帝又作摩地、摩提,意譯為慧。

156、慧寬尊者

慧寬尊者,唐代高僧。慧寬,一作惠寬。四川錦竹人,俗姓楊。

尊者幼時即穎悟不凡,卓而超群,頗具神異。他和別人在一起作禪論道,沒有人能聽懂他的話,但將他的話問有學問的禪師,禪師卻大受安誇獎,謂為深通神佛之奧意。

長大後出家為僧,拜胤法師為師,在山中靜修三十年。

永徽四年,在成都靜慧寺圓寂,世壽七十。

157、無勝尊者

無勝尊者,為佛陀前世身。

相傳,佛陀生母摩耶夫人在藍毗尼園生下他後七天便去世了,他由姨母波闍提夫人撫養長大。其父希望他能繼承王位,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和煩惱時時困擾著他,始萌出家修行、尋求解脫之念。

出家後,他遍尋名師,但毫無所得,於是開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涯,希望通過肉體的自虐而達到解脫。也未達到預期的目的。於是他決定放棄苦行,來到伽耶,在菩提樹下,向東敷草設座靜思。經過七晝夜的闡思靜慮,終於徹悟人生安無盡苦惱的根源和解脫輪迴的方法,獲得無上大覺而成佛。

之後,他到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初轉法輪」,向曾經隨侍的五比丘宣說自己悟證的道理。此後,他在印度北部恆河流域一帶的說法,得到了摩揭陀國王、拘薩國國王等的支持及資助,使佛教有了很大的發展。

佛陀一生傳教幾十年,八十歲時,在拘尸那迦城的婆羅雙樹下去世。相傳他的舍利被分作八份分別起塔供養。佛教徒為了紀念教祖佛陀,造了許多佛像供奉禮拜。釋迦佛的尊像有坐像、立像和臥像等,分別表示釋迦遊行說法、濟度眾生及離開人世的情形。

158、曇摩尊者

曇摩尊者,即曇摩菩薩。曇摩,保持自性而不改變之意。《成唯識論述記》卷一載:「法謂軌持,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住持,不舍自相。」

據《法苑珠林·敬法篇聽法部》,往日舍衛國須達長者家內有二隻鸚鵡,解人語,曾聽阿難說若苦集滅道四諦法,歡喜持誦,夜宿為野狐所食,緣此善根,轉身為人,一為曇摩,一為修曇摩。又據《無極寶三昧經》卷上載,佛陀在羅閱祇竹園中舉行法會,尊者曾請教佛理:「菩薩已得寶如來三昧,自在所為,眾慧已具,便得三寶。」佛陀對他說:「已得陀羅尼門,譬如持弓弩布矢,在欲所射,無所不到;菩薩持一慧已具入萬億慧已具靡所不至如是也。」尊者聞佛陀妙解,於佛法已然有了很深的理悟。

曇摩,又作達摩,意譯法。

159、歡喜尊者

歡喜尊者,為佛陀堂弟阿難陀,又為提婆達多之弟又作阿難,意為喜慶,佛十大弟子之一。

尊者於佛陀證道回鄉下時隨從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中了阿難作為常隨侍者。此後一直侍從二十五年。阿難博聞強記,凡佛所說,他都能準確記憶。曾勸請釋尊接納婦女為僧團成員,始具佛教僧團中始有僧尼二眾。佛教第一次結集時,他誦出經文,人稱:「多聞第一」。

佛陀圓寂後,他發奮修行,證得阿羅漢果,並與摩訶葉一起領導了佛教僧團的活動。他寂於摩竭陀國與毘舍離國交界處的恆河邊。舍利由兩國分別建塔供奉。

在中國佛教寺院中,阿難與摩訶迦葉總是侍立在釋迦佛的兩邊,成為一佛而二脅侍的格局。

160、遊戲尊者

遊戲尊者,即遊戲大菩薩。

據《佛華嚴如來德智不思》載,尊者曾到摩竭陀國法阿蘭那菩提道場聽佛陀說法。他有大平等大慈悲心,希望一切眾生皆能發心證覺菩提。他已得神通自在,善主在入、出世間中無邊法行,幫助眾生求得解脫。

161、道世尊者

道世尊者,唐代僧人。俗性韓,字玄惲,因避太宗諱,以字行事。京兆(西安)人。

尊者十二歲入青龍寺出家,深研律學,博聞強記,尤善辭章。顯慶年間入玄奘譯場。後被皇太子詔住京師西明寺。尊者學識博洽,與道宣一起弘傳律宗,移風化俗,嚴持淨戒,勤於著述,編成《法苑珠林》百二十卷,還著有《諸經要集》《信福論》《四分律討要》六卷《四分律尼鈔》五卷《金剛經集註》二十卷等。

後寂於弘道元年,世壽不詳。

162、明照尊者

明照尊者,即《佛名經》所載之照明菩薩。佛法如燈,可以照明黑暗,引導眾生走向光明佛土,故名。

尊者已離一切蓋障,得無量明,其心猶如純淨的月輪,以智慧之光照耀眾生,使眾生悟解自性清淨。尊者具最勝智,智慧普遍,猶如虛空,眾生蒙受其慈心護愛。

據《佛名經》載,時常憶念諸佛及照明等大菩薩名號,至心歸命,所犯罪過可以一概消除,生往極樂世界,享受無上樂果。

163、普等尊者

普為普遍,等為齊等。普等,意謂尊者於眾生無所差別,同等看待。

尊者於修禪定見長於諸羅漢。他常在禪定中普見世間諸佛,親耳聆聽其教導,從而悟到世間的一切苦難皆源於貪慾,只有排除七情六慾,永遠脫離世俗的纏繞,才能使自己身心安往,靜若虛空。

他於禪定中獲得諸佛的智慧,無量的智慧生出無量的方法,無量的方法使他獲得最終的解脫。他聆聽諸佛的教誨,從而心中生起如同諸佛一樣慈悲心性,他不辭辛苦為眾說法,發下誓願普渡眾生,關閉一切通往罪惡的門戶,避免墮入苦難的地獄,。引導大眾脫離苦海,升入淨土。

164、慧作尊者

慧作尊者,佛在世時的一位明士。

據《佛說成具光明定義意經》載,尊者曾赴迦毗羅衛國聽佛說法。佛陀住在迦維羅衛國精舍,一天早上預知有人請教佛法精要,便命阿難請明士、除惡眾。無著、履跡四類人來,慧作即前來聽講的諸明士中的一員。尊者按照佛祖教導,恪守戒律,心清口淨,其淨如花如月,明亮香醇。他破除了貪、瞋、癡三毒,清除了誑、諂、瞋、惱、恨、害六惑,屏棄了色、受、想、行、識五蘊魔,成阿羅漢果。

165、助歡尊者

助歡尊者,因誓願佛祖安樂而得名。

佛祖的宗旨與行事,是為了濟世度人至西方安樂世界、佛國淨土,因此佛家助人為樂。佛身即是法身,法身即是法自身。這裡的自身,不是世俗的自身,而是充斥佛法佛性的自身。佛陀弟子的法身是從所造就的無量功德中生出,是從修習禪定及誦念真言中生出、從心性慈悲施舍濟度中生出,從三十七助菩提法中生出。當修行者功德日益深厚圓滿時,法身便逐漸代替了世俗的自身,成為充斥佛法的自身。

尊者已是功德圓滿、佛性深厚,自身充斥佛法佛性,他仍然不間斷地施恩於大眾,清淨佛。土,以便使佛身歡樂。所謂佛身歡樂,就是宏揚佛法、利益眾生。

166、難勝尊者

難勝尊者即難勝菩薩。意為慈悲,據說尊者常懷慈悲之心,故以「慈」氏為始。原名阿逸多,意譯無能勝。印度人,唐末來中國,從事佛經翻譯。

據載,尊者生於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於佛陀為同時代人。後隨佛陀出家,修習佛法,成為佛弟子。在佛陀入滅之前先行去世。據說佛陀曾預言,他離開此世間後,將上生兜率天宮,在那裡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佛滅度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時,才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

據《彌勒下生成佛經》載,到那時,娑婆世界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尊者將託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尊者繼釋迦成佛後,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廣度眾生。

彌勒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的一尊佛,。西秦時已有繪製的彌勒像。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所作。菩薩形的彌勒像是身穿菩薩裝,表示彌勒在兜率無宮等待下生的情景。如來形的彌勒像表現了彌勒下生成佛後的形象。五代以後,民間還有笑口彌勒像。

167、善德尊者

善德尊者,佛陀在世時的居士。

尊者未曾出家,然而持戒嚴謹,能斷除一切煩惱,清除世俗私慾,視榮辱如浮雲,視財產如流水。不僅自己喜聽佛祖講法,而且聽後隨即向他人傳播。他從佛法中攝取到無窮的智慧,專心致力於傳播和護衛大乘佛教,濟度未度者,解救未解脫者。

據《大般涅槃經》卷一載,二月十五日佛祖在雙林將要涅槃時,眉宇間放出道道光芒,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得知佛祖即將滅度,皆放聲悲號,槌胸頓足憂傷之情頓時使山搖地動,河海湧波。這時,尊者及眾弟子圍繞佛祖,以頭觸地,向佛致禮,勸請佛祖留住世間,暫莫涅槃。佛祖鑒知尊者在未來世將獲得佛的果味,能使佛法流傳世間。佛祖知後繼有人,便安然入滅,生往天國。

168、寶涯尊者

寶涯尊者,寶涯,即寶海,功德之寶珠,甚多無數,不可測量,故以海喻之言其如浩淼大海之無涯際也。《淨土論偈曰》:「功德大寶海。」

佛教謂世間和佛國中間有一大海,佛法為渡海的寶筏。尊者虔心向佛,廣行善事舉凡施舍、齋僧、修橋、補路、恤貧、撫孤等等無不為之,平生善行無數,功德有如大海。同時,他還精研佛理,修習禪定,勇猛精進,證得阿羅漢果。

169、觀身尊者

觀身尊者天資聰穎,悟性超群;文墨書簡,過目不忘,世間諸業,欲學無難。皈依佛祖出家為僧後,情思仍難以與世俗割斷,常常被煩惱憂愁困擾。如同生活在密林之中,遮天蔽日,昏昏暗暗,自身聰慧的天性無法呈露。

出家日久,仍不得佛教的要領。於是獨居反省,尋找無法解脫的原因,發現非智力不及,也非信仰不誠,而在於沒能徹底割斷於與世俗無明的重重聯繫,自身仍處在生死輪迴的大海之中。於是痛下決心,誓願割斷一切塵障,排除自我,從而感覺到天淨、地淨,自身六根亦清淨,終於求得佛教真諦,成就阿羅漢果。

170、華王尊者

華王尊者,即華王菩薩。為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據《佛名經》卷二十一載,比丘和眾生犯罪,要至咩聲叫喚地獄受苦,「其地獄中猛火熾盛,煙焰倶發,罪人入中受苦萬端……馬頭羅剎捉鐵棒望頭而椎,罪人叫喚咩聲而走,獄卒夜叉競共打之,走藏無地,走到東門則閉,南、西、北門亦復如此。一日一夜受罪苦痛,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念誦諸佛名號而思維讚歎者,能得現世安穩,遠離諸難,消滅諸罪,於來世得無上菩提。有罪過者可清洗罪過,免墮地獄。

171、德首尊者

德首尊者,即德首菩薩。是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據《佛說菩薩本業經》載:「東北無極,有清蓮剎,佛名悲精進,菩薩字德首。」德首菩薩神通妙達,聲名遠聞十方,精通大、小乘,訓導大眾皈依佛法時方法巧妙,且循序漸進。

傳說唐代大詩人李白降生人世,童年時頑皮貪玩,尊者為教導李白,曾化作一婦人在溪邊磨一根粗大的鐵杵,李白好奇地問磨這樣的鐵杵做什麼?婦人回答說要磨成一根繡花針。以此啟發詩人李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從此悟出凡是必須持之以恆的道理。

念誦包括尊者在內的諸佛名號而思維讚歎者,能得現世安穩,遠離諸難,消滅諸罪,於來世得無上菩提。

172、喜見尊者

喜見尊者,全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即藥王菩薩之前身。據隋代嘉祥疏《法華經》載:「藥王者,過去世以藥救病,因以為名。」

據《觀藥王藥上兩菩薩經》載,尊者本名星宿光,於藥王菩薩是一對兄弟,因在過去世以草藥供養比丘,被稱為藥王。《佛說月上女經》載,他曾參加佛陀於毗離國大樹林中草茅精舍舉行的法會。蒙佛陀授記,在佛陀將來修成佛道。另據《妙法蓮華經》的《藥王菩薩本事品》載,尊者曾以香油塗身,燃臂供佛,燃臂之時光明遍照恆河沙世界。為護持《法華經》的諸大菩薩之一。

尊者形象,據《法華荼羅威儀形色法經》載,頂戴寶冠,身批天衣及各種美妙花8839,紺髮垂耳,以瓔珞、環釧為飾,以細錦為腰巾、赤綾為帶,相好莊嚴,身光遍耀。左手定拳著膝,右手慧雲上日,結跏坐於寶蓮上。有時與藥上菩薩一起,取代文殊和普賢,被作為釋迦佛的左右脅侍。

173、善宿尊者

善宿尊者,《佛名經》將其列為十方諸大菩薩之一。善宿,止宿於善之義。新譯作長養。

善宿以世間無盡的痛苦,勸導眾生皈依三寶。世間諸人都未解脫生死輪迴,一劫之中每個人生生死死轉生無數次,一個人的遺骨堆在一起,如同王舍城毗富羅山一樣高,一人一劫中吸吮母親的乳汁,聚在一起多如四海之水;身體流出的水比四海之水還要多;臨終時親屬痛苦哭泣,眼淚聚在一起四個大海也難以容納。

輪迴眾生如同關在獄中不能逃脫,如同激流大河無人拯救。什麼原因使眾生不能脫離苦海呢?根源在於世俗的情愛,有愛則生,愛盡則死,如此輪迴,往覆無窮。

出家之法,每半月集終僧說戒經,使比丘住於淨戒中,能長養善法。尊者能如此力行,證得果味。念誦包括尊者在內有諸佛名號而思維讚歎者,能得現世安穩,遠離諸難,消滅諸罪,於來世得無上菩提。

174、善意尊者

善意尊者,梵名彌栗頭支多那。善意,謂尊者於濟世度人中殫精竭慮、無私奉獻。

據傳說,由天帝釋所遣,以保護並接受男子女人三婦之三十六善神之第十八,主瘋毒。此或受道教思想之影響而致。據《佛說灌頂神咒經》載,凡歸依佛、法、僧之人,只要書寫三十六部神王之名號隨身攜帶,可以獲得神王及其眷屬的庇護。尊者主疫毒,只要將其名號帶在身上,可以防止各種毒疫侵襲。

175、愛光尊者

愛光尊者,光明如來之子。光,指佛光。愛光即愛化之意。

尊者祖父名愛敬,祖母名意樂,居住琉璃光城。其父出家為僧,功德無量,潛心修行,得道成佛,號即光明如來。

光明如來,神通廣大,法力無邊,遍身發光,照耀三千三百二十里,光明照耀之處,眾生平安,嘉禾繁衍。光明如來設壇講經,第一次以大會收八十六億弟子,第三次講經收八十七億弟子。

據《賢劫經》卷八記載,光明佛的弟子都獲得正果,光明佛在世時眾生安樂無比,普通百姓的壽命在一萬歲以上。尊者受其父光明如來的影響,也出家為僧,尊奉三寶,積公德而獲得羅漢果位。

176、華光尊者

華光尊者,即花光幢菩薩。

據《無量義經·德品行》載,尊者曾參加佛陀舉行的法會。

尊者淡泊無慾,其心神寂常在三昧,得大智慧通達諸法,開涅槃門扇解脫風,他是中眾生的良師益友,懷著大慈大悲的救苦救難之心,諄諄善誘,滋潤著眾生有的善根,使其生芽結果。

他就像一艘慈船,運載眾生度生死河,到涅槃岸。

他又是大醫王,精通藥性,善辯病因,隨病授藥,藥到病除,能使盲者生明,聾者生聰,劓者生鼻,啞者出聲,身體一切毀缺,皆能復原具足。

177、善見尊者

善見尊者,名阿闍多,意譯善見,即善見菩薩。為五十三善知識之第十一。古印度摩揭陀國國王。

據《涅槃經》載,在他降生前其父請相師為之占卜,說他將來必害父母。於是在他降生後,即被由窗口拋下,然大難不死,僅傷其一指。年齡日增,結交邪惡少年,惡跡昭然。後囚禁父母,繼承王位,率兵征討鄰國,塗炭生靈,而受到天懲,致遍體生瘡,久治不愈。後延請名醫時縛迦醫治,時縛迦將他介紹給佛陀。佛陀為他講經。尊者皈依佛法,懺悔前罪,並廣泛提倡佛教,其中著名的有五十三位善知識,尊者即為其一。

佛陀滅度後,他成為護法王,協助傢迦葉完成了第一次結集。他命終後,因生前的罪惡,墮入賓吒罪地獄;後由於後半生的功德,剎那間從地獄升入上方佛土。未來劫彌勒佛出世時,他當復來世間,名不動菩薩。他最終將獲得佛的果位。

178、善根尊者

佛教以身、口、意三業之善,牢固而不可拔動,謂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餘善故謂之根。

《維摩詰經·菩薩行品》曰:「不惜軀命,種諸善根。」注引鳩摩羅什語曰:「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具體來說,有三善根,《十注毗婆沙論》卷一曰:「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一切善法皆從此三生。」《智度論》卷三十亦謂:「一切諸善法皆從三善法增長。」修行者必須重視身口義三業的造作,平時種諸善根,到時就能取得諸善果。

尊者刻苦修行,不惜軀命,種諸善根,勇猛精進,成阿羅漢果。

179、德頂尊者

德頂尊者,即德頂菩薩。《佛名經》將其列為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尊者教導眾生脫離世俗,皈依佛法。世俗眾生,輪迴往覆,痛苦無窮。降生苦,患病苦,臨終亦苦。死後,墮入地獄,受刀林之苦;轉生餓鬼,受飢餓之苦;轉入畜道,化生虎豹豺狼,受殘食之苦。

要想擺脫諸苦,跳出生死輪迴的循環,獲得正果,升往機樂淨土,只有皈依佛教。

念誦包括尊者在內的諸佛名號而思維讚歎者,能得現世安穩,遠離諸難,消滅諸罪,於來世得無上菩提。

180、妙臂尊者

妙臂尊者,即妙臂菩薩。居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虛空藏菩薩之左第二位。密號悉地金剛。主虛空藏吉祥之德。所謂虛空藏,是指空慧之庫藏猶如虛空,也指色藏一切功德如虛空。

《大集經》卷十四《虛空藏品》記佛陀解釋虛空藏之含義云:「譬如大富長者,多諸民眾,無量庫藏財寶充滿,能行佈施,心無慳吝。若行施時,貧窮往者,隨意所須,開大寶藏,悉能給與,彼諸眾生者得適意。長者施已,心喜無悔。」尊者即協助虛空藏菩薩「於虛空中,隨眾生所須,若法施,若財施,盡量施與,盡令歡喜」。妙臂,梵語蘇婆呼的意譯。蘇婆呼,又作蘇波胡。

181、龍猛尊者

龍猛尊者即龍樹菩薩,又稱為「現相羅漢」。因系樹下所生,以龍成道,號稱龍樹。

約生於公元四世紀末,南印度婆羅門種姓。為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之創始人,人稱顯密八宗之祖師。後被禪宗尊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四祖。

尊者自幼穎悟,天文、地理、圖緯秘藏,無不通曉。曾與契友三人修得隱身之術,至王宮侵凌女眷。事情敗露後,三友人均為王所斬,僅他一人得以倖免。尊者由此而悟愛慾乃眾苦之本,即入山詣佛塔。

出家後,廣習三藏,但未能利。後生邪慢之心,大龍菩薩憫之,將他引入龍宮,授以無量之大乘經典,尊者方體得教理。曾前往南天竺王教化信奉婆羅門者。此後大力弘法,樹立大乘教學之體系,使大乘般若性學說廣為傳佈全印度。晚年住於南印度之黑峰山,門弟子有提婆等。

據《龍樹菩薩傳》載,有一小乘法師,以嫉恨之故,不願師久住於世,尊者知曉後,即入靜室,行蟬蛻而去。尊者造論甚豐,如《中論頌》、《十二門論》等,有「千部論王」之譽。後世尊師為中觀派之祖。

龍猛,音譯那伽阿周陀那,又稱龍勝。

182、弗沙尊者

弗沙尊者即弗沙佛。本為二十八宿之一,意譯為鬼宿、熾盛宿。尊者出生時,正值弗沙星座,故名。

據《倶舍論》卷十八載,佛陀於過去世三阿僧祗劫修行成滿後,更勇精進修行百劫相好業之際,適逢底沙佛坐於寶龕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異於常,遂專誠瞻仰,翹足而立,經七日七夜而不倦怠,淨心以妙伽他讚彼佛:「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由此,乃超越九劫,而以九十一劫成正覺。

尊者於密教之曼荼羅中,稱為「增益」。其形象,左手豎掌,拇指、食指二指彎曲持蓮,蓮上有珠,右手隱而不見,。

弗沙,又作勃沙、富沙、補沙、底沙、底砂、帝沙、提沙。《倶舍論》卷十八:「過去有佛,號曰底沙,或曰補沙。彼佛有二菩薩弟子勤修梵行,一名佛陀,二名梅怛儷藥。」

183、德光尊者

德光尊者,北印度缽伐多國人。原為古印度約六世紀時之王子。據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載,尊者與護法論師等同為十大論師之一。

尊者相貌端正,威儀絕妙,出生七天,即知佛法。據《大唐西域記》卷四載,尊者英傑而弘敏,博物強記。住於中印度秣底補羅國之僧伽藍,除習大乘,未窮其玄奧,因覽《毗婆沙論》,心生欽羨,乃舍大乘而學小乘,後造論數十部以破大乘;又俗書數十餘部,斥先進先哲之典論。

尊者於佛經研究雖久,卻疑情未除。其時,有提婆犀那羅漢,常往來於兜率天,師亦願見彌勒請益決疑,遂與羅漢同至天宮謁彌勒,然僅行長揖而不禮拜。羅漢言:「慈氏菩薩次紹佛位,何乃自高,敢不致敬?方欲受業,如何不屈?」尊者對曰:「尊者此言誠為指誨,然我具戒比丘、出家弟子;慈氏菩薩受天福樂非出家之侶,而欲作禮,恐非所宜。」因此往來三反,不得請疑。後師欲重求觀禮,然因我慢心終不可得,後入山林修發通定,又因我慢未除,不得正道果。後尊者精進不息,終成正果。

有《辯真論》等著論百餘部,今《大藏經》保存了七部。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載,其弟子密多斯那曾教唐玄奘。

184、散結尊者

散結,佛陀在世時的明土。散結,消除煩惱、與人慰藉之意。

據《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載,佛在迦毗羅衛國精舍時,有一天預知尊者等將來禮拜,於是廣開法筵,讓阿難邀請明士、除無上大法。尊者即為當時聽經者之一。尊者破除了三毒五魔,擺脫了眾煩惱,修成殊妙之行,心清口淨,淨如月花,證得阿羅漢果。

185、淨正尊者

淨正尊者,即唐代禪宗高僧懷海(720-814)。俗姓王(一說姓黃),祖籍福州長樂。是我國禪宗叢林清規的制度者。

尊者從潮陽西山(廣東潮字)慧照禪師落髮,依衡山法朝律師受具足戒。後至廬江(安徽)浮槎寺閱藏。於大歷初年(766),聞馬祖道一禪師在南康(位於江西)豎立南禪法幢。師遂前往投其座下。據《百丈懷海禪師語錄》載,以「百丈野鴨」的公案而開悟,得馬祖大機大用。

馬祖寂後,受眾之請,於江西百丈山自立禪院,門徒雲集。其最大貢獻,在於綜合大小乘律,為禪宗首創法制,即著名的「百丈清規」,並親率眾弟子共同遵行。尊者至晚年猶勤勞不息,叢林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佳話。以其後半身皆住於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稱百丈禪師。門下龍象雲集,其中黃檗希運門下出臨濟義玄,開臨濟宗。溈山靈佑門下開山仰山慧寂,創溈仰宗。元和元年示寂,謚「大智禪師」後又多次追諡「覺照禪師」、「弘宗妙行禪師」。

現存語錄有《百丈懷海禪師語要》二卷、《百丈懷海禪師語錄》一卷、《百丈懷海禪師廣錄》一卷,為禪宗語錄之較古者。

186、善觀尊者

善觀尊者,即善觀菩薩。

據《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他曾參加佛陀在毘舍離城奈氏樹園舉行的法會。他已獲致總持,即持善法不使滅,持惡法不使起;已入禪定三昧,做到定、受、調直定。

所謂定即,正心行處,息慮疑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所謂受,即正所觀之法;所謂調直定,即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他不僅自身解脫,還普濟世人,「周流五趣觀察訓導,以佛弘智覆蓋眾生,隨其根源而救濟之。」在一次法會上,尊者曾解釋菩薩慧,曰:「一切公想,覺無色想,於中淨身口意,是為菩薩會。」

187、大力尊者

大力尊者,又稱大力王、大力金剛,為八大天神之一。

據《指本行集經》卷二十九載,佛陀在菩提樹下入定,即將悟道時,驚動了諸凶神惡鬼,它們害怕一旦太子得道,將不能為所欲為,於是群起而攻之。

惡鬼口吐長舌,圓瞪雙目,搖頭晃腦逞威;黑身羅剎女手執髑髏,施幻術誘惑;惡魔雙眼噴火焚燒;諸鬼化作虎豹豺狼,狂聲怒吼;魔王波旬手執利劍恐嚇。

佛陀已具相當神力,諸魔色雖然咄咄逼人,卻不能近身;此時,尊者等八大天神唯恐佛陀有失,各各呈現十六種化身,驅趕魔鬼,保護佛陀。後尊者成為護法金剛,保護佛法。

188、電光尊者

電光尊者,即電光菩薩。

尊者常參加佛陀舉行的法會,聆聽體證佛理的妙旨。

據《大方等大集經》卷九載,佛陀講到 「正法」之事,在座的諸大菩薩同聲對佛陀說:「世尊,我等當共同護持正法,受持廣說。」佛陀問:「善男子,汝今去何如法而護持正法?」尊者答云:「世尊,若隨他心不能護法,我隨自意故能護法。」

可見,尊者以明心見性,自心不為外物所役,得大自在,亦即心離煩惱之束縛,通達無礙,由體起用,化諸眾生。

189、寶杖尊者

寶杖尊者,即寶杖菩薩。

據《佛說維摩詰經》卷上《佛國品》載,尊者曾在毗耶離衹羅樹園聆聽佛祖講經。尊者智慧與德行具足,可以隨諸佛旋轉法輪永不停息,讓佛法永駐世間,引導眾生脫離生死輪迴的痛苦與恐懼,關閉通往一切罪惡的道路,轉而走向極樂世界。

世間眾生形形色色,各有所好,尊者善於用各種巧妙的方法導引愛好不同的眾生走向理想的淨土。尊者對世間做出了無盡的功德,所到之處,如同光明驅散黑暗,如同甘露滋潤禾苗。尊者以佛法為兵杖,護持佛教教義,震懾外道,使之皈依佛教。

190、善星尊者

善星尊者,即善星比丘。乃佛陀為太子時所生之子。《法華玄讚》卷一末:「又經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優摩耶,三、羅睺。’故《涅槃》云:‘善星比丘,菩薩在家之子。’」

據《大方廣三戒經》、《大盤涅槃經》等載,尊者曾隨侍佛陀尼二十年,曾讀誦十二部經。出家後,斷欲界之煩惱,發得第四禪定。後因親近惡友,認為無涅槃之法,起否定因果之邪念,且對佛陀起噁心。

一次,佛祖住在王舍城,於初夜為天帝釋闡說佛法精要。根據當時的習俗,弟子應服侍師父睡下後才能休息。尊者見佛祖久說不倦,心生惱恨。他想起王舍城中,若有小孩啼哭不止,父母便嚇唬說:「再哭就把你交給薄拘羅鬼。」於是,對佛祖進行恫嚇:「快回禪堂去,薄拘羅鬼來了!」受到佛祖的叱責,於是四禪退失。

其後,佛祖經常為善星專門說法,但他仍噁心不改,遂以生身墮入阿鼻無間地獄。故稱閹提(即不成佛之意)比丘,又稱四禪比丘。經地獄之苦,遂改惡從善,勤修梵行,證得阿羅漢果。

善星,又作善宿,音譯須那呵多、須那剎多羅。

191、羅旬尊者

羅旬尊者俗稱薄命比丘。羅旬,又作羅旬喻。為佛陀的聲聞弟子。

羅旬生來命薄,他出生時,相師說他無相,故不為父母所愛。十二時即被逐出家門,以乞食為生,佛使阿難勸其出家。

出家時,佛以手摩其頂,頭髮即墮。袈裟著身,佛為立名羅旬。出家為比丘,不但自己遭殃,而且牽連累眾僧,化來的齋飯不翼而飛,枉受飢渴之苦。佛祖查尋原由,將眾僧分作兩批同時供食,其中一部飲食瞬進間消失;未得飲食者再分兩批同時供飲食,如此展轉,最終只剩二人,放到羅旬缽內的飲食轉瞬即逝。後受佛祖福力加持,食物不再消失。波斯匿王聞聽此事,特遣使者送米為羅旬設福。後精進不息,諸事如意,終成羅漢果位。

192、慈地尊者

慈地尊者,即慈地比丘。原為六群比丘中第一惡者,於生生中與摩羅子常為怨惡。

據《四分律》、《摩訶祗律》等載,茲地比丘不遵戒律,尤好誹謗他人。沓婆摩羅子是佛陀大弟子之一。佛陀稱讚他說:「我弟子中分僧臥具者沓婆摩羅子最為第一。」

當時分配僧人臥具的辦法是「隨上座次第,隨應得處與」,即僧人的地位身份越高。得到的房屋用具越好。

一天,慈地比丘來到羅閱城中,因他地位較低,分得房屋和臥具都很差,他便對沓婆摩羅子心生憤恨。他指使其妹慈比丘尼在佛陀舉行的法會上誣稱杳婆摩羅子姦污了她。被佛陀識破。佛陀吒責了慈地比丘的罪過,並對他耐心教育,慈地比丘終於改惡從善,誠心修行,修成阿羅漢果。

193、慶友尊者

慶友尊者,即難提密多羅。慶友為其意譯。蘇軾認為慶友應是十八羅漢中之第十七降龍羅漢。

尊者佛滅後八百年時,尊者降世於師子國(今斯里蘭卡),是當時著名高僧。古印度有惡魔波旬、他煽動那竭國人四出殺害和尚,盡毀佛寺佛塔,將所有佛經劫到那竭國,把他收藏龍宮裡。後由慶友尊者降服了龍王,取回佛經,因此從們稱他為降龍羅漢,慶友圓寂時,將十六大阿羅漢的法名和住址告訴了身邊的弟子,其弟子將他臨終前的述說譔文成書。即著名的《法住記》。

唐代高僧玄奘大師譯成漢文之後,十六羅漢的名稱於是廣為流行。唐代以後,漢地佛教界為表彰慶友的功德,將他列為第十七羅漢,位列玄奘之前。

志磐在其所著《佛祖統計》卷三十三中提出。慶友是《法住記》作者,不應在住世之列。十八羅漢之第十七應是伽葉尊者。清朝乾隆年間,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認為第十七位應是降龍羅漢即嘎沙鴉巴尊者(伽葉尊者)。降龍的傳說源於中國北宋以後。由此皇帝御定之後,迦葉即降龍羅漢就是以皇帝欽定的為準了。

194、世友尊者

世友尊者,說一切有部之初祖,與法救世主、妙音、覺天等被譽為婆沙四評家和婆沙四大論師。約一、二世紀時北印度犍陀羅國人。

據載,迦膩色迦王在迦濕彌羅舉行第四次結集時,尊者任五百聖賢之指導者,與脅尊者同被尊為上座,編集《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總結說一切有部學說。又著有《異部中輪論》一卷,敘小乘之二十部。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二載,尊者出生於伽多衍尼之子之後、脅比丘等之前。《惟日雜難經》稱尊者已證阿羅漢果並預言當來成佛。《師子月佛本生經》更載,尊者將次於彌勒成佛,號師子如來。

世龍,又作天友。音譯婆須彌多、和須彌多、伐蘇蜜多羅。其它稱世友者尚有數人。如《俱舍論光記》卷一、《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說之《品類足論》與《界身足論》作者世友,於《俱舍論光記》卷五、《成業論》所說之經部異師世友,及《慈恩傳》卷二所載玄奘西遊時。於迦濕彌羅國宣揚有都宗義之世友等。

195、滿宿尊者

滿宿尊者,六群比丘之第六位。原為外道信徒目犍連的弟子,後隨師一起皈依佛教。

佛在世時,有馬師、迦留陀等惡比丘六人,結黨多作非威儀之事,被稱作六群比丘。滿宿位居第六。佛法的很多戒律,都是因滿宿等而製定的。

據《增一阿含經》載,一日夜間眾比丘聚集在佛祖周圍聽經,然佛祖沉默不語、眾人不解其意,目連入三昧定,觀尋事情根源。發現是滿宿、馬師二人又違戒律,目犍連只得讓二人離開講經堂。後在眾人的勸導下,滿宿改惡從善。對目犍連格外尊重。

佛祖涅槃前,尊者與馬師二人憤目犍連為外道杖殺,動用大力士神力、將諸外道盡皆殺之。由於這一過失,轉生於龍。尊者誠心歸佛,潛心修行,多行善事,得羅漢果。

196、闡陀尊者

闡陀尊者,乃淨飯王之僕役,為佛陀出家時隨從之馭馬者。曾被稱為惡口闡陀。

佛離家出走時,尊者為其御馬。以太子意堅不返、遂持太子剃脫之鬚髮,寶冠、明珠還宮。佛陀征道歸域時;隨佛陀出家為比丘。但惡口之性不改,犯罪亦不悔過,與諸比丘不和,被稱為惡口闡陀,又稱惡口車匿。

佛陀臨欲涅槃時,阿難請示佛陀,如何與闡陀等惡行比丘相處。佛陀敕阿難以默擯之法治之,謂:「我滅度後,若彼闡怒不順威儀。不受教誡,汝等當共行梵檀罰,敕諸比丘。不得與語,亦勿往返教授從事。」此即後世佛弟子與不受教誡者相處之道。佛陀入滅後,弟子依法治之,尊者始悔悟,後隨阿難學道,而證阿羅漢果。

闡陀尊者又作車匿、闡那、闡鐸迦、闡陀迦、闡特、闡怒、羼陀、車那。意譯欲作、應作、樂作、覆藏。

197、月淨尊者

月淨尊者。南竺香至國王的長子。

尊音之父香至王崇奉佛教,經常邀請佛教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進宮講說佛法。尊者亦崇敬佛法,當時雖未出家。但居家持戒,誦經修禪。從不間斷。後月淨、菩提多羅等三兄弟都出家為僧,菩提多羅成為佛教第二十八祖,尊者獲羅漢果位。

198、大天尊者

大天尊者,大眾部之始祖。音譯作摩訶提婆。生於佛滅後百餘年,乃中印度秼莬羅國商人子。

相傳出家前造三逆罪,後懺悔而入佛門,住於雉國寺。尊者具大神力,闊達多智,曾至華氏城傳道,阿育王皈依之。亦是被派遣至摩婆慢陀羅國之唯一傳道師,曾於彼國講天使經,四萬人因此得道。

提倡五種新說(即大天五事),於小乘部中初創異見,更稱為大眾部,造成大眾上座二部之分化。阿育王讚成大眾部,故當時上座部多逃往迦濕彌羅。不久,尊者命終,王持殊性之葬具荼毗而火不燃。復依一佔相師之言,灑以狗糞,火炎忽發,須臾即燒成灰燼、繼而暴風至,飄散無遣。

199、淨藏尊者

淨藏尊者,傳說為往昔時代光明莊嚴國國王妙莊嚴之長子。

據說,妙莊嚴夫婦信奉婆羅門外道,門外道,詆毀佛教。時雷音宿王華智佛想引導妙莊嚴夫婦皈依佛教,遂遺夙信佛法之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轉生到妙莊嚴王家為其子。長子名淨藏,次子名淨眼,他們明瞭通達三十七品助道法,並長期修煉菩薩淨三昧、淨色三昧,因此得無限神通力。

他們憐父王之邪見,躍上虛空,為之演種種奇瑞,身高數十丈,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勸說妙莊嚴王皈依佛教。使妙莊嚴王翻心至佛所,得法華利益。並率夫人淨德及群臣子民,皈依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