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行敬端尊者

行敬端尊者,又名敬端行,原為富貴明士。

尊者不以官貴自居,舍棄世俗富貴,追求佛教真諦,時時處處約束自己,遠離衣食慾樂之物。飲食不求甘美,只需果腹;穿著不追求衣容冠幘的華麗,只需整潔;夫妻不貪慾,只求和睦;耳不聽六患五蔽的誘惑,心中沒有對財寶的貪求,唯遵佛教戒律。

據《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載,佛祖住於迦維羅衛國精舍時,曾招來尊者等天下明士八十億萬二千人。佛祖施神力,諸明士皆身坐蓮花座升於虛空,聽佛說法。從此絕棄世俗,清除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位。

452、德普洽尊者

德普洽尊者,明士。

據《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載,佛陀住於迦維羅衛國精舍時,一天早晨預知將有人前來請教佛法精要,遂命阿難邀請尊者等諸明士、除惡眾、無著、履跡四類人眾前來聽法。他堅定不移遵行眾戒,己破貪、瞋、癡、三毒,誑、諂、嬌、惱、恨、害六惑,色、受、想、行、識五蘊。心清口淨,如月之明,如花之香,終證得阿羅漢果。

453、師子作尊者

師子作尊者,即師子作菩薩。

據《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一載,尊者久植德本,曾遊訪十方世界大菩薩及一切諸佛,誓願圓滿,通達一切禪定及陀羅尼真言;大慈大悲饒益眾生,願作眾生的朋友,導化眾生到達智慧的彼岸;紹隆三寶,使佛法永不斷絕。只有功德無量的菩薩才能具備如來十力(即知覺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禪三昧智力,知八解脫三昧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他己然具備。

454、行忍慈尊者

行忍慈尊者,忍,《瑜珈論》曰:「云何旬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故名忍。」《唯識論》卷九曰:「忍,以無瞋精進審慧及彼所起三業處性。」《大乘義章》卷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即忍耐違逆之境而不起瞋心,安住於法而不動心。慈,《智度論》卷二十七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行忍慈,即修忍慈之行者。

尊者於修行中處逆境而不憤懣,始終抱著大慈大悲的胸懷,度己度人,堅持不懈,因而道行深厚,忍、慈兼備,功德圓滿,終得羅漢果位。

455、無相空尊者

無相空尊者,唐代名僧。新羅國(朝鮮)王子,俗姓金,法號無相,又稱金和尚。

尊者少年出家為僧,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來中國,遊行巡訪,徒步入蜀,拜資州德純寺處寂為師,習得黃梅禪法。後潛入資州深山中修頭陀行。結束頭陀行後,於成都淨眾寺講說佛法,歷時二十餘年,蜀中百姓敬之若聖,天寶末年,玄宗避亂入蜀,曾召見尊者,禮遇隆重,賞賜豐厚,非常人所能比擬。

天應元年(762)五月圓寂,世壽七十九。

456、勇精進尊者

勇精進尊者,即勇猛精進菩薩。為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三昧耶會、微細會、供養會、降三世羯磨會等務處院方壇南方四尊中第二位之菩薩。勇猛精進謂菩薩發勇猛心,精進修習一切善法,化導眾生而無有退轉。

據《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卷一載,尊者曾從遠方特地趕到王舍城鷲峰山聆聽佛陀演說妙法。他在無數劫中勤修苦行,積集菩提道行,心胸廣闊無邊。己修成金剛不壞之身,演說佛法如獅子吼,震憾眾生心靈,他身放光明,映蔽日月,眾生在其引導下,盡皆走上解脫之路。

勇精進尊者,又作大精進菩薩,勇猛菩薩。密號不退金剛。其形象,身呈肉色,左手作拳,置於腰際,右手執獨鈷戟,趺坐蓮花座上。

457、勝清淨尊者

勝清淨尊者,佛名。

據云:違反戒律的修行者,無論出家或在家,應燒名香、供清水、合掌長跪,身穿潔淨衣服,心懷慚愧。猶如病者求取良醫,連續七天參禮勝清淨佛,罪惡便可消除。

據《觀虛空藏菩薩》載,犯戒律者還可以祈禱大虛空藏菩薩,誠心懺悔,虛空藏菩薩頭頂上的如意寶珠內便呈現出勝清淨佛的莊嚴相,觸犯戒律者的罪惡同樣可以獲得豁免。

458、有性空尊者

有性空尊者,有性,指具有出離解脫之佛性;無出離解脫之佛性,惟樂欲生殆,不欣求出離,稱為無性。無性即指「一闡提」。空,指理體之空寂,或指因緣所生之法究竟而無實體。

尊者自性本來清淨,天生具有向佛求道之心,出家之後,又極刻苦,使本來清淨之心更為純潔,最終識得三空(我空、法空、我法俱空),得解脫門,證得阿羅漢果。

459、淨那羅尊者

淨那羅尊者,古印度室羅伐悉底國人。

尊者少時不幸身患癭疾。度日如年,獨居陋室之中,得不至應有的照顧。

據《大毗婆沙論》載,佛祖聞知,親自探視。尊者即言自己「身患癭疾,懶得去看病,故長久不愈。因為性情懶惰,所以歧視,沒人與我同住,更沒人照顧我。」佛陀安慰他說:「善男子,今天我來照顧你。」尊者用手撫摸患處,癭病即除,還替他沐浴更衣,鼓勵他斷續努力。此後,尊者精神振奮,努力學佛,終獲證果。

460、法自在尊者

法自在尊者,即法自在菩薩。法自,謂菩薩示現無量無邊之法門。

據《維摩詰所說經》、《說無垢經》載,尊者曾對「入不二法門」進行闡釋。云:「生來不二,法本不生,今則不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尊者精通佛法奧義,極有辯才,並熱心向大眾弘傳佛法,度無量眾生。

據《十住生經》、《觀念法門》等載,尊者是眾生專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願生極樂世界之時,阿彌陀佛所派遣的二十五位保護神之一。

461、師於頰尊者

師子頰尊者,即師子頰王。師子頰,為北印度迦毗羅衛國之王,乃佛陀之祖父。

尊者原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國王,勤於政事,愛護臣民、城內大治,人民幸福,他生有四子一女,其長子即佛陀之父淨飯王,繼承王位,其他三子分封各處,分別稱白飯王、斛飯王、甘露飯王。淨飯王生子名喬達·悉達多,即今之佛祖。

462、大賢光尊者

大賢光尊者,即賢光菩薩,賢劫十六尊之西方四尊之一賢護,密號護巧金剛、離垢金剛。居西方阿彌陀世界,為阿彌陀佛前之智慧弟子。

據《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載,阿彌陀佛世界叢林茂盛,鮮花盛開,音樂優雅,大地皆為黃金,七寶蓮花從地中自然湧出,是西方樂土。眾生只要時常念阿彌陀佛名號,臨終時,阿彌陀佛會率領賢光等菩薩來到此人住所,顯現其身,使人心生歡喜,功德培增,升往淨土。

賢護,音譯跋捺羅播邏,又稱賢護光、主宰。

463、摩訶羅尊者

摩訶羅尊者,有論者據《毗奈耶離雜事》載云:「忽見一摩訶羅比丘,以衣覆頭,樹下便利。」以其為經典依據,其實未必。依其意,尊者摩訶羅為一老比丘,性情憨厚,不拘小節,為童蒙所喜愛。

摩訶羅,譯作無知,愚鈍,或譯作老。

464、音調敏尊者

音調敏尊者,或即普調敏。

佛於娑婆國土以音聲作佛事。而僧眾都是以演說佛法來教化眾生的。因為此土之人耳根利,故云。

據《佛說成具光明意經》載,佛陀行化暫止於迦維羅衛國精舍,一天早晨,他預知有人要來請教佛法妙義,便命阿難把尊者等諸明士、除惡眾、無著、履跡四類人請來聽法。尊者佛法嫻熟,德行崇高,聲音敏銳明白,眾生樂於聆聽,受益匪淺。

尊者破除了三毒六惑五蘊,修成殊勝之行,證得阿羅漢果。

465、師子臆尊者

師子臆尊者,即師子胸臆,摩喉羅迦王之一。

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載,佛祖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講法,四方大眾前來聽經,其中有:比丘數十萬,菩薩八萬四千;欲天子六萬;色界天子無數;諸大龍王四萬八千;藥叉神五萬八千;乾闥婆王八萬九吉;阿修羅王一千億;迦樓羅王五億;緊那羅王九億;轉輪聖王一萬億;大國王十六人;諸國百姓不可勝數。此外,還有無數諸外道,無數餓鬼,無數禽獸王,及十方閻魔羅王。尊者為摩喉羅伽王九萬八千大眾之一。佛祖坐在蓮花師子座上為眾講法,尊者及其他弟子法耳恭聽。

尊者神通善巧,有數十萬弟子為眷屬,能夠教化諸眾生永遠斷離性愛,盡享無量清淨樂趣。

466、壞魔軍尊者

壞魔軍尊者,即壞魔菩薩。魔軍,即惡魔之軍兵,此指一切有礙佛道的惡事。為眾生應當禮敬的菩薩之一。

尊者通過長期修行,「修定智慧力,摧破汝魔軍」。即己得大智慧力,其功德己可破一切魔軍,令眾生不為諸魔所侵擾。

467、分別身尊者

分別身尊者,為佛祖的分身佛。分身,指分身化現,或指變化身。諸佛、菩薩由於慈悲,用種種方便法門,化身至各處依眾生之要機而廣為化導眾生;故分身乃是為教化、攝取眾生而起,稱為分身攝化。

佛為攝取十方有緣之眾生,起大慈悲,以方便示現種種身,是即分身如來。又觀世音菩薩分三十三身,地藏菩薩現六道身等,皆以慈悲權化而垂無窮之應益。佛祖有無數分身,分別住持三千大千世界教化人生。一日,佛祖叫弟子目連去須彌山頂,鳴金召集各處分身。寶鐘響時,釋尊身放光明,大地震動,諸分身佛雲集一處。

又據《法苑珠林》卷十二載,佛祖與諸分身佛合掌向一寶塔行禮,觀門自開,普賢菩薩吹響佛祖的黃金螺號,使塔內入於滅定的六比丘出定。比丘對眾佛說:「拘留佛涅槃前將經、像存於此塔,令我等看管。拘留佛當時預言,釋迦佛出世時佛法大興,釋迦涅槃後當結集三藏。現請諸佛各取一本,帶回本土。佛祖涅槃後,迦葉結集三藏,將拘留佛存放的佛經聚於一處,又匯入釋尊諸法,使之流傳世間。

468、淨解脫尊者

淨解脫尊者,即淨解菩薩。解脫《唯識述記》卷一曰:「解謂離縛,脫謂自在。」即圓寂,功德圓滿,無任何羈累,臆三界之苦果。

佛教認為,人性本清淨,只為諸煩惱所惑,自性不能顯露,必須將各種惑障剷除,才能得解脫自在。尊者已達此德。

據《維摩詰經》卷下載,當維摩詰向諸位菩薩問他們所樂不二法門時,尊者回答說:「此有數,此無數為二,若離一切數,則道與空等,意都己解無所著者,是二不法。」

469、質直行尊者

質直行尊者,古西域屈支國國王之弟。質直,指正直之心。佛道在悟達諸法實相,故質直心為修行者必具之心行。

據《維摩經·佛國品》載,直心乃菩薩之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此謂直心者質直無諂,此心乃是萬行之本。

《法華經·壽量品》:「眾生既信伏,質正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

尊者為屈支王之同母弟。屈支王崇信佛教,欲遠遊印度觀禮佛教聖跡,遂將政事委予尊者。尊者受命後,為防心生異意,自我閹割,將陽器密封於金匣內,並交國王隨身帶走。後有人誣陷他不軌,他即請國王開視金匣查驗,疑惑頓釋。後救贖五百公牛,由於慈善感應,漸漸恢復男子特徵。尊者行朴意直,受到上至國王、大臣,下至國民的敬仰,獲羅漢果位。

470、智仁慈尊者

智仁慈尊者,智,《大乘義章》卷九曰:「於境決斷,說之為智。」為於事理能決斷;仁謂愛人;慈悲喜舍,《智度論》卷二十七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與樂為慈,與人為樂的意思。三者都是佛教的重要訓條。

尊者俱備智、仁、慈三種德行,心己證悟,得大智慧永享法界之怡樂,並憑藉所得智慧濟助眾生開悟,走向淨土。

471、具足儀尊者

俱足儀尊者,即羅睺羅,佛祖的親子並十大弟子之一。《法住記》列為十六羅漢之第十一,與阿羅漢眾一千一百名住在畢利(風)瞿州,守護佛法,教化眾生。

尊者以能忍辱而著名。據《羅雲忍辱經》說,尊者在舍衛國時,曾經被一些輕薄者打得頭破血流,但他以慈心能忍,而受到佛的讚揚。據說尊者在母腹六年方生,因其長期為母胎覆障而得名。又說因他誕生之時,適逢月亮被障蔽而得名。尊者十五歲時出家,持密戒行,通曉佛教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一切戒律,而且一絲不苟實行,人稱「密行第一」。佛祖曾預言他將成佛,為「蹈七寶花如來」。相傳其剛出家時,心性粗狂,調皮頑劣,經常戲弄別人,後來受到佛陀的嚴厲呵責,並嚴加管束,才逐步改過自新。勤於修行,嚴守戒律,終獲阿羅漢果。

五代禪月大師貫休所畫尊者像,雙目圓睜,趺坐石上,右手上舉,當胸戟指,左手按左膝。蘇東坡讚曰:「面門月圓,瞳子電爛。示和猛容,作威喜觀。龍象之勢,魚鳥所驚。以是幻身,為護法城。」

羅睺羅,又作羅漢羅、羅怙羅、羅雲等。意為「覆障」、「障月」、「執日」等。

472、如意雜尊者

如意雜尊者,梵名末奴曷剌他,北印度著名佛教論師。世親菩薩之師。

據《大唐西域記》卷二「健馱羅國」條載,尊者為北印度健馱羅國人,於佛陀涅槃後一千年出世。少好學,有辯才,聲譽遠播,道俗歸仰。嘗於健馱羅國造《婆沙論》。如意居住在舍衛國弘揚佛法,國王超日王「朋附外道,說火煙之義,不許引證」,如意「恥見眾辱,斷舌而死」,臨終之際示意弟子世親:「黨援之眾無競大義,群迷之中無辨正論」。

末奴曷剌他,又作摩羅他,末奴曷利他,意作如意或心願。

473、大熾妙尊者

大熾妙尊者,即焰識藏菩薩。

金輪佛頂尊之毛孔,放熾盛之光明,眾生頂禮膜拜,歸順參習,妙不可言。尊者以其智慧昭昭,如火焰而得名。他深心清淨,功德無量,恭敬供養諸佛,向諸佛廣學佛法,諸佛對他多方加持。

據《十住經》卷一載,受佛的旨意,金剛藏菩薩向尊者等眾菩薩傳授了菩薩十地法(喜地、淨地、明地、焰地、難勝地、現前地、深遠地、不支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尊者受持後,心生歡喜,信愛奉行。此後佛性有加,善根日漸深厚,終獲果位。

474、劫賓那尊者

劫賓那,譯作房宿,世尊弟子,能知星宿。

釋尊見其根機成熟,於是化為一老比丘與他同宿,於夜間化令得道,故名房宿。他常修教誡,教授諸聲聞眾,因而被稱為眾僧第一。

所謂聲聞眾即小乘佛教眾弟子。

475、普焰光尊者

普焰光尊者,又稱焰光菩薩。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十載,尊者曾在室羅伐國逝多森給孤獨園聽佛祖講經。己具備了普賢菩薩的行願,能凌空來往於各佛國,供養禮敬諸佛,親聆其教誨。曾觀禮諸佛成道的現場,從中領悟佛教的真諦,在諸佛的指引下,刻苦修行,具備神通變化,智慧無量,如同巨大火炬光焰四射,曾照法海,他辨才雄說,令外道折服,萬眾皈依。

476、高遠行尊者

高逸行尊者,即高逸菩薩。居十地中之第七地。

據《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載,佛陀在迦維羅衛國精舍,一日早晨預知有人將要前來向他請教無上妙法,便讓阿難遍請尊者等諸明士、除惡眾、無著、履跡等四類人前來聽法。尊者原為迦維羅衛城的一位明士,遵守戒律,破除了五蘊三毒六惑,口淨心清,明心見性,獲羅漢果。尊者恪守戒律,破三毒五魔六惑,口淨心清,明心見性,獲得阿羅漢果。

477、得佛智尊者

得佛智尊者,即宋代名僧端裕(1085-1152)祖籍會稽(江蘇吳縣)俗姓錢。

尊者十四歲出家,拜臨安(杭州)淨慈寺名僧師一為師,之後就教於當時的名僧清遠、守卓、景祥等,最後投到圓悟克勤門下,經其點化,學識大進,心智豁然,得無礙佛智,演說種種經典能隨意發揮且符合經義,深受克勤器重,受命管理寺中教務。

他離開克勤,前往丹霞山廣濟寺居座講法,一鳴驚天下,受到四方僧俗的敬仰。之後,他講法於虎丘、徑山寺、萬壽寺,靈隱寺。

紹興十八年(1150),南宋高宗曾賜給他金蘭衣一領,賜號「佛智大尊者」。

紹興二十年十月圓寂,謚號「大悟」。

478、寂靜行尊者

寂靜行尊者,寂靜行,謂聲聞緣覺求涅槃寂靜之行法。

《華嚴經探玄記》卷五:「寂靜行有三義:一以彼二乘修離生死雜行故;二令修證人入空寂靜行故;三無餘涅槃名寂靜,修彼名行。離煩惱曰寂,絕苦患曰靜,寂靜有身寂靜和心寂靜之分。

尊者不僅修習到身之寂靜,且己達到了心之寂靜的境界。

479、悟真常尊者

悟真常尊者,唐代新羅國(朝鮮)人。法號悟真。

尊者少年時即來中國研習佛學,長居於長安大寺,以學密宗及諸尊持念教法為主,學識廣博,為當時名僧之一。

後為求佛法真諦,於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前往中天竺,求得珍本《大毗廬遮那經》及《梵夾餘經》,于歸國途中圓寂於西藏地區,他勤學不倦,常求不舍的品德,受到廣大僧俗的仰慕。

480、破冤賊尊者

破冤賊尊者,冤,指怨家;親,指親人。

佛教主張,信奉佛法者,應心地慈悲,冤親平等。若氣量狹小,對恩怨斤斤計較,乃心中之迷障,為佛法之大賊。

尊者氣度宏大,破除了恩怨計較之障賊,發大慈悲心,即便是原來的冤家對頭,也和親朋好友一視同仁,悉於度脫,因而證得正果。

481、滅惡趣尊者

滅惡趣尊者,即滅惡趣菩薩、除障金剛。賢劫十六尊之東方四尊之一。居胎藏界第九院除蓋障金剛院之第二位。又為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東面第三位,密號於胎藏界為除障金剛,金剛界稱普救金剛、智滿金剛。

尊者以能舍一切惡趣,故名。世間眾生若不奉佛法,或信奉佛教而功德不足,依然不能獲得解脫,仍要輪迴生死,由於因業不同,所以緣果各異,後世可能入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或墮入地獄,稱為三惡趣。尊者以破滅三惡趣為本誓。己轉生三惡趣(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者,尊者能拔救其脫離苦難。

其形象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身呈白黃色,左手屈至胸前,手掌上仰,拇指、中指相捻。餘指伸直,右手向外垂,五指微屈,趺從於赤蓮上;於金剛界曼荼羅,左拳覆於腰上,右手執蓮花,花上有一梵篋。依《大日經·密印品》載,此尊真言為:「歸命阿弊達羅寧,薩垂馱敦「,意即引舉一切眾生界出於惡趣。

滅惡趣尊者,又作破惡起始菩薩、舍惡道菩薩、除惡趣菩薩,音譯薩縛幡野惹河,又稱能舍一切惡趣、滅惡趣、除惡、破惡趣、正流轉。

482、性海通尊者

性海通尊者,性海,又稱果海,指如來之法身,真如之理性,深廣如海。

尊者經過長期禪定修行悟得真如之理,具備如來之法身。「廓群疑於性海,啟妙覺於迷津」。破了貪、瞋、癡等俗世種種煩惱之根源,他還努力為眾生指點迷津,破眾生心中之魔亂迷惑。

483、法通尊者

法通尊者,隋唐之際名僧,俗姓關,紫金縣人。系南屏興教法尊者第四代傳人。法通,通達一切法之事理而無所不知之義。

尊者少小離俗為僧。初入寺院,體弱多病,弱不禁風,乃祝禱觀世音菩薩,除病劫疾,體健力強。祝禱果然靈驗,成人後力大無窮,能負重五百斤健走如飛。

隋代西域進貢一名大力士,相朴角力,朝野無人能勝,隋帝命法通與力士較量,法通說:「出家人慈悲為懷,不屑做此」與力士相見後,二人握手,力士力不能勝,痛疼呼號,甘敗下風。時名壯士皆稱尊者為「天力士」。他雖以大力聞名,然為人慈善,從不以力欺人,受到眾人的尊敬。

唐武德年間(619-626)圓寂,尊者經過長期修行,己悟真如之理性,具備如來立法身,得阿羅漢果。

484、慜不息尊者

敏不息尊者,敏,即智。

尊者機根聰明鋒利,又勤於修習,己獲佛的智慧,有如江水川流不息,既斷煩惱,達於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異之相,憐憫眾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樂,便隨其意而拔苦與樂,永不止息,永不懈怠。

485、攝眾心尊者

攝眾心尊者,即迦葉摩騰,又稱攝摩騰,中天竺人。

漢明帝永平十年(67),明帝一日夜夢金人,次日問臣下,臣下對稱西方有聖人臨世。於是萌生西去求佛之念,遂派遣郎中蔡(心音)、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尋訪佛法。恰逢摩騰東來,於是漢明帝特邀至洛陽,為建立白馬寺。此為佛教史上著名的「漢明帝感夢求法」之故事。

尊者居此譯出《四十二章經》一種,為中原漢地佛教傳播的開始,此後,中國民眾信仰佛教,皈依三寶,誠心歸佛。通曉大小乘經典,威儀具足,常游各地教化眾生。

486、導大眾尊者

導大眾尊者。即導師菩薩。導師,即導大眾於佛道之人。

《十住斷結經》云:「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華首經》云:「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佛報恩經》云:「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經,使得無為常樂故。」

尊者即諸經論中通常列舉之十六位求正道之居士菩薩(即賢護、賓積、星德、帝天、水天、善力、大意、殊勝意、增意、善發意、不虛見、不休息、不少意、導師、日藏、持地等菩薩。)之一。尊者憫念眾生之在生死海中沉浮,便為說示開導,希望眾生都走上尋求菩提之路。他曾說:「若於墜邪道眾生等,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就是菩薩。」

據《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四載尊者之言曰:「若菩薩於墮邪道諸眾生等,生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故名菩薩。」

487、常隱行尊者

常隱行尊者,即隱身菩薩。

據《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尊者利根儀軌經》卷一載,尊者掌握了一切真言妙句及秘密灌頂印壇儀軌,能隱蔽身形,不令人見;能凌空飛行,入地潛行。毫無障礙;能降伏一切惡鬼凶神,令其不能侵擾眾生。祈禱尊者,可以增益智慧。使少年聰明、中年康健、老年長壽,息災免禍,眾生圓滿。

488、菩薩慈尊者

菩薩慈尊者,指尊者如菩薩那樣具有慈悲救世之心。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意為無上道,薩埵,意為大心,合之為無上道之大心。菩薩,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特別指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

尊者「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不僅自身獲無上正等正覺,而且以慈悲心利益眾生。終獲羅漢果位。

489、拔眾苦尊者

拔眾苦尊者,即救脫菩薩。《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卷一列為八大菩薩之第四。

尊者以救人病苦,脫離災難而得名。

據《灌頂經》載,他曾授予眾生解除現世苦難的方法。如,若人患病,可在寺院燃燈祈禱,同時在寺院樹立繼命神幡,主人受持八禁(不殺生、不偸盜、不淫樂、不妄語、不飲酒、不坐高廣床、不著華衣、不自歌舞作樂、過午不食)七日,並延請僧眾於六時誦經,病即痊癒。

其形象,據《藥師瑠璃光王七佛七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載,身呈紅色,坐蓮花座,右手持妙法藏供養、左拳按胯。又修藥尊者儀軌佈壇法載,救脫菩薩身呈白色,二手為金剛掌印,按於兩胯,呈微慢之相而坐。

490、尋聲應尊者

尋聲應尊者,即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之一。

據佛教傳說,尊者為大慈大悲的菩薩,能現三十三種化身,救十二種大難。降生日為農曆二月十九,成道日為農曆六月十九,涅槃日為九月十九。

善男信女有難,只要一心稱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尋聲」往救,應急解脫。相傳浙江普陀山為其顯靈說法的道場。

尋聲應(即觀世音),亦譯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

491、數劫定尊者

數劫定尊者。數劫定,是佛事修習的三大要素,意思是只有長期有修習禪定,才能達到圓滿的智慧。

尊者修習禪法,心思集於一境而不散亂,遠離世俗的垢染與遮避,且得益於諸聖賢的加持,因而摧破無明愚癡,大放智慧光明,尊者智慧廣大如大海盡匯江河之水,如須彌山高居群山之上,如火炬朗照昏昏永夜。

尊者以無窮的智慧破除邪惡,散冥暗,導化眾生,普濟天下,因而得到證果的。

492、注法水尊者

注法水尊者,據《無量壽經》載,「法譬如水,能洗垢穢」。妙法能洗煩惱之垢塵,故譬之以水。

尊者是一位道行淵深,慈悲為懷的高僧,為眾生演說無上妙法,使佛法妙理如同雨水滋潤眾生乾枯的心田。以「慈悲清涼法水」「澍諸塵垢。」

但若有人闍心自高,則法水不入,也就是說,眾生也必須虔心向佛,才能得法水之滋潤。

493、得定通尊者

得定通尊者,得定,指三昧三解脫門,即空、無相、無作。

尊者以修習「空」、「無相」、「無作」三種三昧,斷除了苦的因業,既無苦因,則無苦果,於俗塵諸業中無所造作,便消除了憂煩的困憂;遠離色、聲、香、味、觸等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修此三昧,身不染俗塵可達到諸蘊盡、三火息、無眾患、脫眾災;於世間的利祿沉浮淡漠無緣。

尊者修習三昧己通達無礙,出入自如,達到了無餘涅槃的功德,獲得了完全的解脫。

494、慧廣增尊者

慧廣增尊者,慧,據《俱舍論》卷四:「慧謂於法能簡擇。」指分別事理、決斷疑念之精神作用。信佛與修習佛法能啟迪人們的智慧。

《智度論》卷十一:「一切眾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聞,於十六分中,猶尚不及一」。

據說,舍利弗「身子久成佛,號金龍陀,跡助釋迦為右面智慧弟子」。因不忍眼見佛陀入滅,遂先入涅槃。

尊者如舍利弗一樣堅信佛法,刻苦修行,智慧通達,得大自在,為眾生拔苦與樂。

495、六根盡尊者

六根淨尊者,又名毀根。獲菩薩果位。六根淨,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淨無雜,亦即指我人身心充滿種種功德而清淨之意。今一般所用「六根清淨」一語,蓋襲用自佛教經典。

佛教認為,五根(眼、耳、鼻、舌、身)為世間四大所有,眾生通過六根可以見色、聞聲、嗅香、別昧、知法。六根如果被世俗所困擾,則追逐虛榮、貪圖財利,終身被憂煩貪慾所緾繞。若六根清淨,則眼觀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上至天神菩薩諸佛,下至阿鼻地獄;亦見一切眾生因果報因轉生輪迴之苦。遠離世俗,嚮往淨土,求得解脫。毀根,意即毀除世俗之六根,使之清淨而無污染。

尊者消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無始以來之罪垢,並以無量功德莊嚴之。他視眾生如赤子,願眾生不造惡業,獲得解脫。據《十住德結經》卷九載有,尊者願護持一切眾生,導引他們度至清淨彼岸。

496、拔度羅尊者

拔度羅尊者,意譯為賢者,本為佛的一位侍者。十六羅漢之第六尊,因出生於跋陀羅樹下,故名,又因他曾由印度到爪哇島傳播佛教,因此又被稱為「過江羅漢」,住耽沒羅洲。

據說,佛陀涅槃前,曾令他永住世間,濟度眾生,他為救助眾生,常到眾生中間活動。

據《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善男女髮殷淨心,為四方僧設大施會,或設五年無遮施會,或延請僧眾至自己家中設大福會,或前往寺院佈施,這將給施主帶來極大福報。

據《楞嚴經》,尊者主管洗浴之事,所以近世禪林浴室常供他像。他會裝扮成普通人模樣,前來接受供施,並給施主以極大的福報。

拔度羅,又作跋陀羅。

497、思薩埵尊者

思薩埵尊者,薩埵,王子名,為佛祖前世身。

《成唯識論述記》卷一稱薩埵為有情,即為情意之義;《佛地經論》卷二則作勇猛之義。另有心力、有、有相、含識、眾生等諸義。薩埵亦指菩薩,即菩提薩埵之略稱。於密宗,則指金剛薩埵。此外,印度數論派以薩埵乃至自性所具三德之一。

尊者以造作自心成佛性而獲正果。佛祖成佛前曾轉生無數世,世世造功德,最終才悟得正果。佛祖前世轉生為王子,名薩埵,心性慈悲。他曾在深山林中見一母虎產七子而無奶,虎子七日未食,飢渴待斃。王子見狀心生悲愴,決心以身飼虎,委身臥於虎旁,母虎畏懼他的慈悲威力,退縮而不敢食,他登上高山,投身而下,被山神接住,未曾傷損,他用竹刺穿頸脈,血盡而亡。此時大地發生六種震動,天花飄落。餓虎見其己亡,舐血食肉,母子得救。尊者以薩埵王子慈悲為榜樣,利益眾生,功德圓滿,獲羅漢果位。

薩埵,又作薩多婆、薩和薩、薩婆薩埵、索埵,含有存在、生、實、直、美、善、賢等義蘊。

498、注茶迦尊者

注荼迦尊者,住持軸山中,十六羅漢中之看門羅漢。《法住記》,將尊者列於十六羅漢之第十六位,西藏所傳者,則列尊者於第十一位。

尊者本為舍衛城婆羅門之子,半託迦(十六羅漢第十位)之弟。稟性魯鈍,凡學習之教法,通過即忘,故時人稱之為「愚路」。其後,佛陀教示簡短之「拂塵除垢」一語,令其其拂拭諸比丘之鞋履時反覆念誦,逐漸除業障,某日忽然開悟而證得阿羅漢果。證悟後,具大神通,能示現各種形象,嘗現大神力為六群比丘說法。至後世,一般咸信他與其一千六百阿羅漢眷屬共住於持軸山,護持正法,饒益有情。他到人家化緣,常用拳頭拍門以驚動屋內人出來佈施。後來,佛祖賜他一根錫杖,教他化緣時在人家門前搖動,人家聽到這聲音果然開門佈施,這錫杖後來成為和尚的禪杖。

貫休大師所畫之尊者,側坐於古樹窩中。左手提起,手指稍屈,右手執扇放右腿上。眉骨突出,額頭隆起。蘇東坡讚曰:「以口說法,法不可說。以手雲人,手去法滅,生滅之中,自然真常,是故我法,不離色聲。

注荼迦,又作周利槃特,周離般他伽、拘利槃特、租查巴納塔嘎等。意為「小路「、」小路邊生「、」蛇奴「等。此尊可與第77尊周利盤特尊者、第322尊周陀婆尊者同尊,可互參。

499、缽利羅尊者

缽利羅尊者,唐代印度高僧(671?-741),音譯跋日羅菩提。為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國密教初祖。譯作金剛智。金剛智,指本堅固不壞之智體,能破除煩惱習氣,猶如金剛之摧毀諸物。

據說尊者是很久以前東方世界阿比羅提國的教主。曾侍奉大日如來,後受大日如來感化,修行成佛,在東方建立善快淨土。

尊者出身南印度婆羅門(另說為中印度王子)。十歲出家於那爛陀寺,二十歲受具足戒,精通三藏。三十一歲從南印度龍智學習密教。繼善無畏東來之後三年,於唐開元七年(719),攜弟子不空由海中經錫蘭、蘇門答臘至廣州,建立大曼荼羅灌頂道場,化度四眾。

八年,入洛陽、長安,從事密教經典之翻譯,並傳授灌頂之秘法。譯有《金剛頂經》、《瑜珈念誦法》、《觀自在瑜珈法》等八部十一卷。

與善無畏、不空併稱「開元三大士「。開元二十一年示寂於洛陽薦福寺,本擬歸返印度,然因病示寂於洛陽廣福寺,葬於龍門。世壽七十一。謚號」大弘教三藏「。門弟子有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

密教認為,尊者為金剛界五智如來中的東方如來。阿閦佛又名阿閦鞞、阿閦婆佛。意為不動、無動或無忿怒、無瞋恚等。

500、願事眾尊者

願事眾尊者,願,據《止觀》卷七下:「發願者,誓也。如許人物,若不分券,物則不定,施眾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無誓願,如牛無御,不知所趣。願來持行,將至行在。」即誓願。眾,指一切眾生。

尊者己歷無數劫,曾在無數佛前勤於修行功德圓滿。但他發下誓願,永不脫離世間,與眾生在一起,解脫他們的苦難以走向通往佛國淨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