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傳

一、出家前的生活

1.太子降生

我聽到過這樣的故事:二千五百年前,大約在公元前563年之間,喬答摩·悉達多(喬答摩是姓,悉達多是名)誕生在中印度一個名叫迦毗羅衛的國家裡。迦毗羅衛國位於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的南麓,這是一個小國家,由部落酋長也即剎帝利種釋迦族的淨飯王領導著。它的首府是迦毗羅衛城。迦毗羅衛城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繁茂的森林,富庶的物產,純樸的民風,是這個城市的特質。釋迦牟尼佛即喬答摩·悉達多太子就這樣誕生在迦毗羅衛國迦毗羅衛城郊外的藍毗尼花園一棵美麗而鮮艷的無憂樹下,據說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生產的途中路過這個花園,她有些累,於是來到這個花園暫時小憩。在這棵無憂樹下,她手攀著樹枝,悉達多太子就這樣從母親的右脅降生了下來。母子安祥,全無痛苦。這一天正是農曆的四月八日。太子的誕生給這個國家帶來了許多和樂的氣氛,給膝下久虛的淨飯大王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大喜悅。

據說,在太子降生前,具體地說,是在太子降生前一年,四十歲的摩耶夫人尚未懷上一男半女,這使淨飯王為了將來王位的繼承人問題而整日憂心忡忡。摩耶夫人是拘利族領有天臂城的善覺大王的胞妹,儀表端莊秀麗,性格溫和賢淑,自從與淨飯王締結美滿的金玉姻緣之後,他們的生活一直過得恩恩愛愛,美美滿滿。雖然他們的生活有如人間的天堂,可是寒來暑往,春去秋迎,日子像流水一般地消逝,淨飯大王和摩耶夫人的青春歲月也隨著匆匆的時光之輪而漸漸遠去了。然而一團暗淡、憂鬱而煩悶的陰影終於不知不覺地瀰漫在可愛的繁華的王宮的空氣中了。這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心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沒有王子的生活使他們兩人都有些焦躁不安。

正是摩耶夫人四十歲那一年的夏秋之交,一個萬籟俱寂的夜晚,摩耶夫人如往常一樣舒適地躺在自己的床上。一輪明月高掛在碧藍透澈的天空,陣陣夜風吹拂在潔白而柔軟的象牙床上,碧綠的椰子樹也隨著夜風輕輕舞動,大地,天空,山川,草木,以及一切所在都充滿著溫暖而祥和的氣氛,這是一個誕生美妙事物的時光,摩耶夫人正以無比舒暢而甜美的心情安靜地進入夢中。

朦朧中,摩耶夫人忽然看到天門靜靜地打開,一位儀表俊秀的男子騎著一條六牙白象騰空而來,從她的右脅進入腹中。一切都像是天意安排的,摩耶夫人身心安樂,好像服下了清甜的甘露,處處都那麼舒快,那麼和美。摩耶夫人回頭看見自己的身體就像日月照耀著的樣子,通體透亮得無一絲纖塵。見此情景,摩耶夫人歡快無似,竟至無法抑制住高興的心情,突然一躍從床上跳了起來。

醒來之後,王后見到自己做了一枕南柯之夢,然而她覺得這個夢做得很奇怪,於是,她趕忙來到淨飯王的住所,將這個稀奇古怪的夢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淨飯王。淨飯王聽了王后的講說,心裡也覺得十分詫異,他對摩耶夫人說道:「我剛才也看見有巨大的光明從天而來,現在覺得你顏貌異常,也許會有不尋常的事發生吧。」

說也奇怪,自從摩耶夫人做了這個奇怪的夢之後,以前那擔心、憂愁、煩悶的情緒不見了,心情變得寧靜、祥和,經常一個人喜歡獨自呆在林間散步或者在池畔靜坐沉思。

沒過多久,王后懷孕的喜訊就傳遍宮中,傳遍整個迦毗羅衛國的土地上了。

又據說,在太子降生時,有很多吉祥瑞相。當時天地大放光明,百花競艷,眾鳥齊鳴,一派安樂祥和歡快的氣氛。無憂樹下忽然生出七寶蓮花,大如車輪,太子從母親右脅降落下來之後就掉在這七寶蓮花台上。剛剛出生的太子不需要任何人扶持,突然站了起來,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周行七步,開口作獅子吼,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話一說完,就有四大天王用天上的綵繒圍裹太子的身體,天帝落下許多各色名貴的香草香花,釋提桓因手拿寶蓋,大梵天王手持白色的拂塵侍立左右,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在虛空中噴出清淨香水,一溫一涼,灌洗太子。浴佛節就這樣傳了下來。浴佛節是中國佛教傳統最大的節日。--這就是至今佛教寺廟為什麼在佛的誕生日都要舉行一次規模盛大的浴佛節的來歷。

太子降生的喜訊迅即傳遍了國都迦毗羅衛城,也傳到了國王的宮裡。淨飯王聽到這個喜訊,晚年得子的喜悅充溢了整個身心。他頓時笑逐顏開,他一面趕緊派去了一頂精巧柔軟的肩輿,前後導從,敲鑼打鼓,一路歡騰著迎接王后和太子歸來;一面立刻命令左右大臣開放糧倉,賑濟貧困的人民,並供養修行者。整個國都都因太子的誕生而蒙上吉祥光明的色彩。

淨飯王見到太子相貌端正,儀表堂堂,他的喜悅又增加了十分。他一心希望太子將來能繼承王位,於是請來了許多學者相士給太子看相。各位學者相士見到太子相貌端好,都異口同聲地說:「太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果在家,他一定會做轉輪王(即飛行皇帝);如果出家,他就一定會成佛。」淨飯王沉吟著,他耽心太子將來要出家,於是問道:「各位學者相士,太子究竟是出家成佛呢,還是做轉輪聖王?」各位學者相士都遲疑不決。

迦毗羅衛國北面的喜馬拉雅山住著一位智慧超勝的婆羅門苦行學者,他博學多聞,高才善辯,道行深厚,常年隱居在山洞裡,他是一位遠近聞名的長壽仙人。這位學者叫阿私陀。當阿私陀聽到淨飯王有了子嗣,於是立刻滿心歡喜地專誠趕到王宮,請求淨飯王准許他替太子看相。淨飯王欣喜萬分,聽到有智慧超勝的學者要為太子算命,就忙不迭地滿口答應。

摩耶夫人將太子抱了出來。阿私陀雙手捧著太子,從頭到腳,仔細端詳了一陣。最後,他將太子高舉頭頂,自己卻立刻嚎啕大哭起來,而且哭得十分傷心。大家都不解其故,淨飯王也感到十分奇怪,於是就問阿私陀仙人,說:「你為什麼要哭得這麼傷心呀?難道太子的相有什麼問題嗎?」阿私陀仙人說:「大王,太子的相真是太好了!太子貌如滿月,臉若星辰,福慧具足,寶相莊嚴,他長成以後,必定會成為釋迦族的光榮。他可以成佛,也可以成為轉輪聖王,但是轉輪聖王與佛是不能比的,悉達多的三十二相相相分明,部位端正,將來一定不會執著五欲,貪享富貴,而是會舍棄王位,出家修行,最終必會成為徹悟人生求得最高真理的佛陀。世間也只有他才能使愚癡的眾生消除煩惱和翳障,他將用般若的智慧而渡眾生於不入生死境界的彼岸。他是大智者,也是大覺者。大王,我不是為太子而傷心,我是為自己而傷心,我已經是風燭殘年了,來不及親見太子成佛,也來不及親聽太子成佛後美妙的說法了。我心裡十分難過,覺得自己業障深重,不禁悲從中來,不可斷絕。」

淨飯王聽說太子將來一定要出家,那麼誰來繼承王位呢?於是,問道:「我已經是年過半百的人了,那麼,將來我的王位由誰來繼承呢?」阿私陀仙人說:「大王,太子是不會為這一切所困擾的,他將來一定會舍棄王位而去修行,一定會去尋求真理,最終悟道成佛。他將是世間唯一的永不寂滅的智慧之光,他的光輝將普照天下四方,他的智慧將解救陷溺在苦難深淵中的眾生(眾生,是佛教名詞,又譯為「有情」,有多種意義,大意為一切有情的生命)。當太子得道成佛時,世間就有一位教化人生的導師了。我為不能親聽佛的大道而感到異常的遺憾。」

淨飯王聽了阿私陀仙人的話,真是喜憂參半。

2.少年時代的教育

當時,淨飯王聽到阿私陀仙人和其他婆羅門學者的預言,心裡既歡喜,又著實害怕,因為太子相貌端好,福慧雙全,是大家都一致認定的,晚年得子,本來就不容易,而又得的是一位希有的具有大智慧的兒子,怎能不令淨飯王高興呢?然而高興之餘,聽到說太子將來一定要出家,修道成佛,那麼我的王位就沒人來繼承了,一旦我百年之後,這個國家就將由他人來統治,怎麼辦呢?因此,淨飯王十分煩惱,不知如何是好。他想,倘若出現國家不再由我的子孫統治的局面,那麼我這麼辛辛苦苦地為國操勞又是為了誰呢?掙得了這片基業不就是為了傳之子孫乃至千萬代麼?太子倘若出家修行,那我這一番苦心真就是白費了。只有一個辦法,淨飯王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千方百計,設法將太子留在家裡,斷絕他出家的念頭,到時不就自然可以繼承王位了麼?淨飯王打定主意,立即就付諸行動。他想,要想留住太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叫他享盡人間的富貴,不讓他接觸塵世的真實生活,用種種方法盡力滿足太子的願望和欲想,使他整天快快樂樂沉浸在幸福歡快的氣氛中,並自然生起留戀世間之心,到了這時,太子也就不會再想到要去出家了。

於是,淨飯王當即選擇了許多賢明多智的女子來作太子的乳母,讓她們分工輪流看護照顧太子,有給太子吃奶的,有給太子洗浴的,有給太子浣洗衣物的,有專門抱養太子的,等等,不一而足,她們將養育太子的工作安排得鉅細無遺,毫無疏漏;另外,又特別為太子修起了三時殿,什麼叫三時殿呢?三時殿還得從三時說起。三時,就是一天之中的三個時間段落,即早晨、中午、黃昏三個時間段。三時殿,也就是為這三個時間段所建築的宮殿。這三個時間段中,溫度各不相同,早晨較冷,中午較熱,黃昏又開始由熱而趨冷了。淨飯王為了太子悉達多的舒適如意,造了這個三時殿,將太子安置其中,在溫涼寒暑的季節,太子置身這三時殿中,都一樣舒適如意,這裡永遠都是四季如春的氣候,太子不受風吹日曬,不受寒暑侵襲,就像鮮花在溫暖和煦的春季那樣健康茁壯地成長。淨飯王將太子的生活安排妥當,又想起要使太子的身心得到娛樂,於是,又選擇了許多美麗端莊的姑娘來服侍他,這些姑娘不但長得美麗,生就溫柔的性格,而且她們都有著超群的技藝,有的會唱歌,有的會跳舞,有的會吹奏樂器,有的會講述書史,有的會逗太子高興,有的會叫太子快樂,總之,她們整天陪伴著太子,不使他有一刻的無聊和寂寞。淨飯王除了這些布置,又在三時殿前種植許許多多甘美的果樹,每一棵樹都長得枝葉扶疏,顏色蔥翠,蔚然成林,掩映多姿;開花的季節,繁花似錦,錯落的花朵,繽紛耀眼;果實成熟的時候,更是芳香四溢,使人口齒生津。又在離殿不遠的地方,修築浴池,池水清澄潔淨,流動不居;池邊種上各色各樣名貴的香草和蓮花,芳香馥郁,風光旖旎,說不盡的美妙可喜。殿前的花園中養鳥成百上千種,鳥兒清脆的叫聲不時地在林中響起,伴隨著春風夏雨,時時取悅著襁褓中具有無上智慧的嬰兒。悉達多太子就這樣在無限的愛的懷抱中茁壯成長。

可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母親摩耶夫人在生下悉達多太子的第七天就悄然逝去。從此悉達多太子就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養。摩訶波闍波提是母親摩耶夫人的妹妹,王后摩耶夫人臨終時將襁褓中的太子托付給了她,姐姐流著淚懇求自己的妹妹一定要將太子悉達多好好地撫養成人。妹妹流著淚答應了。

從此,悉達多太子在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的乳養下一天天地長大起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日子一天天地過去,悉達多太子也一天天地成長為一個活潑可愛聰明伶俐的幼童。淨飯王非常喜歡太子,也非常寵愛太子,他想盡一切辦法來使太子開心,使太子快樂。他收集了全國所有好玩的玩具,像象呀、馬呀、牛呀、羊呀等等形狀的玩具車,都成堆地放置在太子的身邊,供他玩樂。太子非常喜愛這些玩具,他不僅拿著它們在地上玩耍,而且有時將它們拆開來,仔細研究它們構造的原理。太子從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超常的天賦和智慧,他有時十分頑皮,有時又十分沉靜,年紀小小的,就愛一個人呆呆地沉思。花園是太子休憩玩耍的聖地,樹林間是他散步沉思的去所,池邊有他悠然自在的身影,三時殿中有他稚嫩的發問的聲音,殿外薰風香草的氣流中蕩漾著智慧的種子,那就是未來佛陀在這個人間撒下的最初的足跡。

淨飯王的慈愛兼及普天下的人民,普天下的人民也受到感化,變得仁惠有加。全國上下一心,和諧美滿,充溢著吉祥慈愛的氣氛。俗話說,天隨人願,天候好像也為之感動了,迦毗羅衛國連年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熟,人民因此過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風俗日漸淳樸,生活日益快樂安穩。這一切不能不說都是太子悉達多的福德所致。

悉達多太子七歲那年,淨飯王心想太子已經長大,應當叫他讀書了。於是,淨飯王就延請國中最聰明,最具智慧的婆羅門學者來教育悉達多。悉達多太子從師受讀,幾年之間,就將當時科學和哲學方面的知識全部學習完畢。太子博學強記,聞一知十,又善于思考各種問題,因此,進步十分之快,如果說,世上真的有所謂先天的智慧,那麼悉達多太子就是這種具有先天智慧最優秀傑出的人士之一。悉達多太子所學的課程,主要包括以下的內容:哲學方面的「四吠陀」和科學方面的「五明」。什麼是「四吠陀」呢?「四吠陀」是古印度婆羅門傳習的經典,分:一、講養生之道的「梨俱吠陀」;二、收集祭祀用祝詞的「傞馬吠陀」;三、用於禮儀占卜、兵法軍陣的「夜柔吠陀」;四、收集四時祭祀用的咒文的「阿闥婆吠陀」。「吠陀」,在中國所翻譯的佛經中有各種名稱,如「圍陀」、「毗陀」、「皮陀」、「韋陀」等,意譯為「明智」或「明分」等。這「四吠陀」內容眾多,是當時印度學者所必讀的經籍,其地位有如中國古代所必讀的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什麼是「五明」?「明」,即「闡明」,又為梵文「學問」的意譯。「五明」的意思就是五種學問。這五種學問分別為:一、聲明,講語言文字的學問;二、工巧明,講述一切工藝技術算數曆法等的學問;三、醫方明,講求醫術的學問;四、因明,即用邏輯的方法考定正邪、辨明真偽的學問,相當於現在的邏輯學或者竟稱之為論理學;五、內明,闡明宗教宗旨的學問。不到五年的功夫,悉達多太子就已經精通了這「四吠陀」、「五明」的學問,後來淨飯王又四處尋訪並延請智慧特達的學者來王宮教導太子,然而,老師們都為太子的學問智慧所折服,一個個地因為無法給太子以更多的知識而紛紛自動求退了。

這就是悉達多太子在七歲到十二歲五年之間學習文化方面的大略概況。

據說,淨飯王延請國內最有名的婆羅門學者名叫跋陀羅尼的來做太子的老師。淨飯王特地為太子修建了一座大學堂,學堂都用七寶裝飾,顯得富麗堂皇。學堂內部需用的床榻及學習用的工具,一應俱全,而且十分精巧美麗,極為賞心悅目。學堂起好之後,淨飯王又揀選吉日良晨,將太子交付給婆羅門學者跋陀羅尼,讓他盡力用心教育太子。跋陀羅尼開始給悉達多太子施教之時,他用作教材的是四十九書字的課本。當時,太子拿著這四十九書字的課本請教老師,說:「老師,請問,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閻浮提(即後來譯的「南瞻部洲」)中所有書籍,一共又有多少種?」太子問得有些突然,老師一時不知所措,只好默然無言。太子又指著課本中的一個字問道:「老師,這個‘阿’字作何解釋,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老師又默然,無法回答。跋陀羅尼私下十分慚愧,對著這個弟子一時想不出如何打發,最後,他從座上站起來,一面恭敬地向太子的腳行禮,一面稱讚太子道:「太子剛生下來的時候,就能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話真是不假。老師我學問淺薄,還請太子為老夫解說閻浮提中所有書籍一共有多少種,這個‘阿’字又是什麼意思。」悉達多太子當即回答說:「閻浮提中,有梵書,有佉樓書,有蓮花書,等等,一共六十四種。這個‘阿’字,是梵音,字義是不可壞滅,也即‘無上的真正的道義’的意思。」跋陀羅尼老師聽到這裡,打從心裡佩服太子的學問淵博高深,於是他趕到淨飯王的住處,對國王說:「大王,太子已是天人中第一位的老師,我已經無法給予他新的知識了。」淨飯王聽到跋陀羅尼的話,心裡十分高興。

悉達多太子資質穎悟,卻又用心學習,因此,所有技藝、典籍、議論、天文、地理、算數、射御等等,各種知識,都在自然而勤奮的氣氛中學習和掌握了。這為他以後成佛講道、研究自然界現象和宗教方面的學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超群的武藝

當時的印度,諸侯林立,各國紛爭,迄無寧日。大些的國家為了經濟利益以及土地要求,都四處侵略,競相爭霸。於是,許多國家之間往往兵連禍結,戰火不斷。為了國家安全,為了人民安居樂業,居於小國地位的迦毗羅衛自然需要更加強有力的領袖,不然就難以阻止周圍國家的眈眈虎視。淨飯王出於這一方面的考慮,他更需要太子悉達多盡快長大成人,並且能盡快成為文武全才的迦毗羅衛國的繼承者。因此,在太子很早的時候,淨飯王就悉心在調教太子訓練武藝,他聘請國內最高明的武術專家以及精通兵法的將領來傳授太子的武術以及行軍用兵之道。太子膂力強勁,穎悟的天資加上刻苦的鍛煉,不幾年功夫,悉達多就已經精通了武藝,對於行軍布陣之法也已瞭如指掌。

據說,悉達多太子十歲那年,釋迦族中同輩的許多童子聚在一起各鬥技藝。太子的堂弟提婆達多、弟弟難陀(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所生。摩耶夫人去世後,她的妹妹摩訶波闍波提便成為淨飯王的王后)等釋迦族的貴族子弟許多人都跟太子年歲相仿,他們個個都有著很強的膂力。當時,提婆達多等都聽說悉達多太子各門武藝十分精通,心裡都有些不服。於是,聚在一起,相互議論起來,說:「太子雖然非常聰明,有著超凡的智慧,對於書本中的知識固然相當精通,但論到氣力和武藝,難道就能超過我們嗎?」因此,他們一個個摩拳擦掌,要跟太子在武藝方面一比高下。

他們選了一個地方,那是王宮的後園,提議用射箭來決定勝負。用作射箭靶子的是幾面鐵鼓,誰能將多面鐵鼓射破,誰就是勝者。他們向太子發出挑戰書。太子得到老師的准許,答應與他們比試。

比試開始了。提婆達多拿起弓箭,嗖的一聲,箭如流星向前飛去,直接射中靶心。箭鏃深深地穿過鐵鼓,箭羽隱沒於鐵鼓之中,一直射破到三面鐵鼓而止。四週圍觀的人無不高聲喝彩。太子的弟弟難陀也同樣射穿了三面鐵鼓,眾人更是歡聲雷動。輪到太子射箭了。太子的老師拿了一張小弓交給太子,太子見此小弓,於是含笑問道:「拿這張小弓給我,想要我幹什麼呢?」教太子射箭課的老師回答說:「是要你拿它射這面鐵鼓。」太子說道:「這張弓力弱,再拿七張這樣的弓過來。」老師當即拿了七張弓交給太子。太子接過弓箭,將七張弓疊在一起,彎弓搭箭,瞄準目標,鼓起天生神力,一箭射去,堪堪正中靶心,箭鏃餘勁不絕,一直向裡飛去,直直地射穿七面鐵鼓。圍觀的眾人看到這樣的情景,都驚得呆了,以為除非天生神力,否則是絕不可能,當後來明白太子真的射穿了七面鐵鼓之時,剎那間,後園就變成了沸騰的海洋。眾人高呼太子的名字,「悉達多,天下第一!悉達多,天下第一!」歡呼聲響徹雲霄,久久不絕。

淨飯王聽到太子有這樣高強的武藝,心底的歡喜真是無以言宣。他自言自語道:「我兒子是非常聰明的,讀書、論辯、算術、歷數等,天下第一,遠近皆知;但他射箭的本領,四方的人民卻不知道,我要讓天下人民都知道他不僅文事第一,武功也是第一。」於是,淨飯王當即頒令全國,並通知周邊國家:「太子喬答摩·悉達多,七日後,將在後園舉行武藝表演。本國人民以及周邊國家人民中有勇力的,都可來參加武藝比賽。」這個通知一下,頓時國內國外應戰者絡繹不絕。

到第七天,提婆達多帶領身邊侍從最先出城,奔赴後園參加比武。當時,有一條大象,正立在城門口,攔住了城門,提婆達多身邊的前導侍從以及軍士們見此情景,心生畏懼之心,都停步不敢向前。提婆達多就問說:「是什麼原因停步不前?」侍從回答說:「有一條大象,攔在大門口,大家都怕它,不敢向前。」提婆達多聽說這事,就獨自趕到前面,走近大象,用手搏擊大象頭部,大像當即雙足跪了下去。於是,軍士和眾人都越過大象,次第走出了城門。緊接著,難陀帶領了一班人也要穿過城門,他身邊的軍士和侍從也因大象的出現而緩步向前。難陀問前邊的人,「為什麼要走得這麼慢?」侍從回答說:「提婆達多正用手搏擊大象,大象跪在城門,妨礙走路,所以大家就走得慢了。」難陀聽說,當即向前,手足用力,將大象擲放路邊。圍觀的人眾越來越多,都擁擠在一塊,看著這壯觀的場景。

這時,太子悉達多也從宮裡走出來,要到後園去。太子的侍從更加眾多,前後圍繞,將太子裹在中間。好不容易才走近城門,卻見路邊圍聚了一地的人在觀看。太子感到很奇怪,就問道:「這些人在看些什麼?」隨從回答說:「剛才,提婆達多用手搏擊大象,使大象跪倒在城門裡,妨礙走路;後來,難陀出來,手足併用,將大象挑翻擲放路邊,因此行人都圍聚在一起觀看。」太子當即想道:「現在正是顯現神力的時候。」太子便走下軟轎,來到大象旁,用手抓起大象奮力向城外扔去,同時以更快的速度奔向城外,仍用手將大象穩穩接住,不使大像有絲毫傷損。當時,城裡城外圍觀的群眾見此神力,都嘖嘖驚嘆,都認為這種神力是大家從來不曾看到也不曾聽到過的。一時歡聲四起,嵩呼雷動。淨飯王聽說這經過,也不禁深深地為太子奇特的神力所打動。

這時,後園中聚滿了參加比試的人,以及四遠來觀的觀眾。後園肅穆莊嚴,眾鼓齊鳴,歡呼聲呼動天地。太子與提婆達多等人射箭比試完畢,又進行相撲比賽。提婆達多與難陀互相撲擊,不分勝負。這時,輪到悉達多太子上場,與兩位弟弟一比高低。太子同時手執提婆達多和難陀跪撲在地,由於心懷慈愛,當兩位弟弟跪倒在地時,都不叫他們有傷痛的感覺。這一下,四遠人民都見到悉達多太子的神功蓋世了,他們都高聲讚歎道:「淨飯王的太子不但知識智慧超過一切人,而且他勇健的膂力也無與倫比。真是文武全才的天下第一人。」

為國家前途勞心苦形日夜操持的淨飯王終於臉上綻開了難得的寬舒的笑容。太子的名聲傳到國外,周邊國家的人民也無不嘆伏,心生恭敬。

4.奉命成婚

王宮中的生活是快樂而豐富的,但再豐富的生活如果一旦變成了儀式,也就會逐漸變得單調。悉達多太子熟悉了這種錦衣玉食、養尊處優的日子,他甚至因此而感到厭煩起來。生活是平靜的,人心卻不因平靜的生活而變成一潭死水,相反在這樣平靜的生活中,太子豐富的思維使其心靈漸漸變得充滿了苦悶、矛盾,從而要想從這種平靜的氣氛脫離開來,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生活開始有了波瀾,優遊自在的王宮生活已經不能拴縛住年青的活躍的富有彈性的心靈了。

悉達多太子想到到郊外出遊,淨飯王答應了。有一回,淨飯王親自帶領太子和身邊的大臣一起巡查國界,巡查完畢之後,他們一行並沒有直接回王宮去,而是繼續觀看風景,遊覽山川。他們走著走著,不覺來到國王直屬田土的地界,這時,大家都有些疲倦了,於是都停下來,坐在閻浮樹下休息,同時一邊觀看農民在田間勞動。

太子看到大自然如此新鮮美麗,心裡非常高興,他離開淨飯王,獨自一人跑到另一片樹林中去。他想單獨呆一會,享受一下獨處的歡樂。七彩的陽光從樹蔭中透過枝葉星星點點地落下來,照在太子的臉上,顯得十分溫暖和神秘。太子閉上眼睛,任憑陽光照射在臉上,他滿足地安靜地接受著自然的寧靜和溫馨,充滿活力的心靈感到了一陣陣的舒適和愜意。「偉大的自然啊,讓我不安的心靈安頓在你博大廣闊的胸膛裡吧。」太子默默地作著祈禱。時光一分一秒地過去。過了許久,當他睜開眼睛,突然一個不可思議和不幸的場景在他的面前展開了:一條蟲子從樹上掉下來,正好落在太子腳下,蟲子並沒有摔死,而是在地上打著滾,吃力想爬起來,正當那條蟲子即將要掙扎起來的時候,突然,一隻不知名的鳥從天上飛了下來,啄死了那條蟲子,並銜起它,迅即向天上飛了回去。太子看了這一幕情景,一種惻隱之心頓即從心中生起。太子當即想道:眾生可憫,互相吞食;慈悲世界,不應有此。有什麼辦法能夠脫離這種互相吞食充滿凶殘與罪惡的世界呢?太子坐在樹蔭下,讓日光照曬著,為這個問題一時陷入了沉思。

淨飯王見到太子不在身邊,便他打發很多人去尋找。侍從回答說,太子就在另外一片樹林底下坐著休息。淨飯王當即與眾多大臣們一起到那片林子裡去。遠遠地看到太子端坐在樹下,像打坐一樣,陷入深沉的思索中;又看見太子所在的那棵樹彎曲著枝幹,遮覆著太子的身體。情景奇特而莊嚴。當時,淨飯王和群臣為此情景而深受感動。淨飯王走到太子面前,握住太子的手問道:「你為什麼要獨自一個坐在這裡呢?」太子回答說:「我看到眾生互相吞食,心裡十分傷感。」淨飯王聽了,頓時感到又擔心又害怕。淨飯王生怕太子興起出家的念頭,而應了阿私陀仙人的預言,於是想道,是該到為太子婚聘的時候了,只要給太子找到一位美麗的妻子,使他的心意常覺悅樂,而於世間心生留戀,那麼就會拴住太子這顆游移的心了。淨飯王想到這裡,當即有了主意。

淨飯王對太子說:「時間不早了,我們先回去吧。」他拉起太子,準備起駕回宮。太子卻不肯走,他說:「我不想回去,想呆在這裡。」淨飯王想到阿私陀仙人的預言真的要應驗了,一著急,眼淚不覺從那老邁的臉上簌簌流了下來。太子見到父王這樣傷心,也不忍過拂其意,於是跟在父王的後面向王宮走了回去。

從此之後,淨飯王多了一重心思,他整日憂愁不樂,擔心著太子有朝一日真的會離家出走。

太子十七歲那年,淨飯王將各位大臣們召集到王宮開會。淨飯王說:「現在,太子已經長大成人,應當為他找一位美麗的公主,擇日成婚了。各位大臣,有什麼好主意嗎?」群臣紛紛議薦,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有一位釋迦種姓的婆羅門,名叫摩訶那摩的,他有一個女兒,長得是貌美如仙,她不僅顏容端正,還有一處過人的地方,那就是聰明智慧,才幹過人,而又知書識禮,真是德才貌無一不備,非常希有難得。只有她可以做太子妃。淨飯王聽說有這麼好的一位女子,心裡非常高興。他當即命人前往察看。使者回來報告淨飯王說:「這位姑娘真是容貌端正,氣度閑雅,進止有禮,沒有人能比得上她。」淨飯王聽到回報,著實大為歡喜。於是,他當即派人前往摩訶那摩家,傳達國王旨意,納其女為太子妃。摩訶那摩聽說此事,當下就應承了。

太子成婚後,夫妻恩愛異常,婚姻美滿幸福。兩人經常形影不離,行住坐臥,無不在一塊。太子妃聰明伶俐,太子智慧超越,兩人談文論道,心心相印,極盡人間之樂。然而太子僅與太子妃相互玩樂,而身體並不十分接近。每當夜幕降臨,太子即單獨靜坐,屏絕人事,身在人間,心翔天際,不起世俗之念,不生欲界之心。清清朗朗,有如碧空萬里無一絲雲翳。

淨飯王見到太子成婚已有很長時間,卻不見太子提起是否懷孕的消息,因此心裡十分著急。於是,他向太子身邊的宮女打聽,太子與太子妃情況怎樣。宮女回答說:「從沒有看見太子與太子妃有夫婦之道。」淨飯王聽說這個情況,內心的憂愁更加重了。

據說,太子年至十七歲時,淨飯王為他選擇名女作妃,找了許久,卻沒有一個中意的。有一個小國家,國王名叫須波弗,譯作漢語叫善覺,他的女兒名叫裘夷,相貌端正,天下無雙,有八個國家的君主都來求娶,須波弗都沒有答應。淨飯王叫他來,告訴他說:「我為太子聘您的女兒做太子妃。」須波弗非常憂愁,擔心倘若不答應,就會被迦毗羅衛國攻打,與鄰國結怨,為取禍之道。女兒裘夷得知這一情況,於是就叫父王告訴迦毗羅衛國國王:「只有天下最勇武的,技藝最強的人,我才嫁給他。其他人我一概不嫁。」結果,太子悉達多贏了所有比武的人,因此裘夷就嫁給了太子,做了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妃。

又據說,太子納妃,過了相當長時間,仍不與太子妃相接近。太子妃有時情動,就想親近太子。太子提議說:「經常在我們房間乃至床上擺上許多鮮花,我們可以經常欣賞,難道不很好嗎?」裘夷便當即按照太子指示,擺上漂亮又鮮艷的花,放在房間,陣陣花香,沁人心脾,頓時整個房間一派風光旖旎,蕩漾著風情無限。太子妃情思難抑,又想靠近太子,太子說:「不,這花汁將床席弄髒了。」過了許久,又說道:「拿一塊完好的白棉布來,放在我們兩人中間,我們兩人互相對看,不是很好嗎?何必要真的接近呢?」太子妃當即拿了一塊白棉布來,鋪在兩人中間,他們兩人互相欣賞著對方,芳心一點,真是滿溢了無限春意。太子妃又有些想靠近太子,太子說:「不,人的身體上汗垢,一定會將這塊白棉布弄髒的。」於是,太子妃不敢靠近太子。侍女們都懷疑太子身體有毛病,不能行男道。太子聽到侍女們的猜疑,於是,他用手一指太子妃的肚子,說:「再過六年,你當生下一個男孩。」太子妃從此便有了身孕。

又據說,太子悉達多的妻子名叫耶輸陀羅,是鄰國天臂城善覺大王的公主,論親戚關係,他們是一對表兄妹。耶輸陀羅公主美麗聰慧,嫁給太子後,夫妻十分恩愛,生活異常美滿,整日過著神仙美眷般的生活。婚後一年,耶輸陀羅公主就為太子生下了一位聰明漂亮的兒子,名叫羅睺羅。

淨飯王以為這下足可安心,他以為太子有了自己的兒子,就應該像我愛他一樣愛自己的兒子,因而不再去想出家的事了。淨飯王是多麼想在自己衰老之前,能夠看到太子為他分憂,繼承王位,統馭萬民,成為賢聖的君主啊!然而,偉大的冥冥之主有著自己的安排。

據說,悉達多太子共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瞿夷,瞿夷也即上述的裘夷,第二位為耶輸陀羅,第三位為鹿野。耶輸陀羅後來隨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一起出家。有的佛經則以為瞿夷和耶輸陀羅為同一人。

5.郊遊所見(上)

悉達多太子十九歲了,宮中的生活雖然是日日笙歌,夜夜歡娛,但那快樂、平靜底下所隱含的生命的無聊之感總使人感到是如此的壓抑和浪費。富麗堂皇的王宮永遠裝不下博大而寬廣的思想,花枝招展的采女也永遠無法慰藉那顆多愁善感的心靈。悉達多太子喜歡獨自在花園幽靜的小徑中緩步而行,喜歡坐在濃密的樹蔭下沉思默想。天上的白雲悠悠,那是太子心中撥彈的琴弦;地下的流水淙淙,那是太子心底奔湧的生機。籠中的鳥兒就要推開緊鎖的鐵門振翅高飛,自由的心靈即將衝破被困的樊籬翱翔天際。悉達多太子從過慣了的柔軟奢華的生活中走了出來,他要到人世間去看看,看看這個真實世間的另外一副模樣。

悉達多太子跟父親淨飯王說:「父王,我在宮中呆的日子太久了,我想暫時離開王宮中的園林,到城外的郊野去看看。」淨飯王聽太子說要出去遊玩,心裡很高興,他以為太子是不願意在王宮行夫婦之禮,以受拘束,所以要到郊外去放鬆自己。淨飯王當即滿口答應。

動身之前,淨飯王特地叮囑手下,將太子所經道路都打掃得乾乾淨淨,將郊外園林寺觀也修治一新,一切布置停妥,悉達多太子便到王宮去向父王告別,然後動身出了王宮。

當時,太子是從城東門出去的,前後導從,煞是壯觀。沿路觀看的人群如山如海,如風如雲,擁擠不堪,他們聽說太子出行,都紛紛從自己家裡走出來,為的是一睹太子的丰姿。悉達多太子看到這麼多人來看他,感到十分奇怪;但他剛從王宮出來,身心突然輕鬆,見到大家這麼熱鬧歡樂,也受到了巨大感染,從而將深鎖的眉額暫時舒展開來。太子與路邊的男男女女打著招呼,浩浩蕩蕩的車隊在圍觀人群的簇擁下,一路向前行去。

一行人出了都城,太子的心中充滿著歡喜。突然,遠處的路邊有一個滿頭花白的老人正拄著手杖,一步一步地蹣跚著向太子這個方向走過來。他的背幾乎彎了下去,一副異常衰弱疲倦的樣子。太子覺得很奇怪,忙叫馬伕車匿將車停住,問車匿說:「這是個什麼人?」車匿回答說:「是一個老人。」太子又問道:「什麼叫做老?」車匿回答說:「這個人過去也曾經是嬰兒,是童年,是少年,由於時光不停地流逝,他便從一個小孩漸漸地變成了一個老頭。到了這個時候,形體也跟小時候不一樣了,變得衰弱;顏貌也跟過去年輕時候不一樣,變得老丑;身體整個地就虛弱了下去,吃下的飯,也不容易消化了;氣力也逐漸變得微弱了;無論坐著還是站著都感到十分痛苦;像他這樣,剩下來的生命已經沒有幾天了。因此,這個就叫做老。」太子又問道:「是不是只有這一個才老,還是一切生命都要變老呢?」車匿回答說:「一切生命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都應當從年幼到變老的。」

太子聽到車匿的話,一股巨大的苦惱騰地湧上太子的心頭。太子心裡默默地想著,「日月不停地流逝,時間遷徙,歲月變移,衰老就像電一樣快地降臨到人身上,人身立刻就會變得脆弱與不可依恃。我現在雖然非常富貴,難道能免除這樣的遭遇嗎?為什麼世上的人對這樣的境況而不感到害怕?」太子年幼時就不大喜歡生活在這個有情世界,現在見到如此情景,觸動本已潛藏的厭苦心緒,當下更加深了那種對人世悲傷厭離的心理。太子長嘆一聲,驟然打消了出外遊玩的念頭,便當即叫車匿掉轉車頭,向王宮回駛而去。

回到王宮,太子更加感到憂愁。他感覺到人生的短暫、空虛和寂寞有如一條毒蛇糾結盤繞在他心裡,他應當並且需要擺脫這個困境,但他找不到辦法。他只好獨自將自己鎖在房間裡憂苦地思索著。在他的心裡,除了這條毒蛇的存在需要排除外,他已經忘記了自身的存在。

淨飯王見到這一切,是憂在心裡,但他無法排解太子的憂傷。他只有增加宮娥采女、增加外在的歡樂來時時娛樂太子。然而,太子對這一切已經熟視無睹了。他似乎已經忘記了這一切。

又過了些天,太子又向父王稟告要到郊外去遊玩。淨飯王聽了太子的稟告,心裡泛起了一絲憂慮,他想,「上一回,太子到郊外去,在外面見到一個老人,便使得他如此憂愁不樂。才過了不長時間,卻又要出外遊玩,說不定還會碰到什麼稀奇古怪的事,那又得愁上加愁,悶上加悶了。但有意不叫太子出去,又沒有適當理由。這可怎麼是好?」正當淨飯王猶豫不決之時,一股慈愛的心緒油然回到淨飯王的心中,他實在太喜愛這個太子了,怎麼能違逆愛子的意願呢!只要太子心裡喜歡,就是明知此行有再大的風險也必須答應。於是,淨飯王說:「你去吧,只是路上要當心,不要玩得過頭了而傷了身子。」

這一回,淨飯王召集各位臣工,將到郊外沿路一線都打掃得更加乾淨,將道路修治得更加整齊美觀,太子車隊經過的地方張燈掛綵,散花燒香,一派繁華富麗的景象,更不准那些臭穢的東西擺在路邊,以免太子看見而生不快的感覺。

淨飯王對太子說:「上次,你是從東門出去的,這次換個地方,就從南門出去吧。」太子答應了一聲,就率領車隊仍像上次出行那樣浩浩蕩蕩地向南門出發了。路邊仍是裡三層外三層地擠滿了圍觀的群眾,太子微笑著跟他們打著招呼。

剛剛走出城南門,突然路邊出現一個病人,身子骨非常瘦弱,卻長著一個奇大的肚子,不停地喘著氣,呻吟著,骨頭似乎都將節節散落,肌肉似乎也都變得不復存在,顏貌痿黃,全身顫抖,自己已經沒有力量將身體支撐起來,而是由兩人扶持著勉強站立,後來實在支持不住,便蹲在路側一個勁地喘氣。

太子見此情景,感到很奇怪,就問身邊的侍從,「這是什麼人?」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個病人。」太子又問道:「什麼叫做病?」隨從回答說:「所謂病,都是由於人們嗜欲太深,飲食無度,四大不調,因此轉變成病的。人生了病,就會變得身上所有的地方都感到不舒服,甚至苦痛,氣力虛弱,飲食也少了,眠臥也不能安穩了,人身雖然有身子,有手足四肢,但是自己動不了,需要依靠其他力量才能坐或站起來。」太子聽到這裡,心裡油然生起慈悲之心。他看著那個病人,就像自己也生了同樣的病一樣,他無力解除這樣的苦痛,因而心裡憂愁萬分。他又接著問:「只有這個人才是這樣生病,還是其他人都會這樣生病?」隨從回答說:「所有的人都會生病,不論貴賤,不論男女老幼,都會經歷生病這個過程。」太子聽完這樣的話,又心裡默默地想道,「像這樣生病,痛苦,普天下的人都將纏縛熏染上,為什麼世上的人都只想著眼前的快樂而對於將來不感到害怕呢?」太子一念及此,便深深地感到害怕,感到恐怖,身心顫抖著,就像月亮的影子落在水中,風生水激,波浪粼粼,不能平靜。太子於是對身邊的人說:「那麼,像我們這樣的身體,就是極大的苦痛聚集之所,世上的人卻在這苦痛中橫生歡樂,無論愚蠢的,癡傻的,還是無知無識的人,都是如此地不知覺悟,真是可憐可憫啊。我們今天還要到郊外的園林去參觀遊玩,也同樣是不知道覺悟的人。」太子當即下令不再出遊,駕車回宮。

太子回到王宮,獨自坐在房間裡,思考著,他的心裡時刻感受到憂愁不安。

6.郊遊所見(下)

太子從第二次郊遊回來之後,整天悶悶不樂,淨飯王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他不知道如何能減輕太子心中的憂愁。他想,太子肯定又碰到了什麼事了,於是就問跟從太子出遊的侍從,「太子今天出去,難道不快樂嗎?」侍從回答說:「太子今天剛出南門,就碰見一個病人,因此鬱鬱不樂,就駕車回來了。」淨飯王聽到這話,心裡更加憂慮,他擔心太子又萌生出家的念頭,於是,他又問當時負責清掃街道的諸位臣工:「太子前次出遊,剛出東門,就碰到一個老人,因此愁憂不樂。這回,我叫你們將道路打掃得更加乾淨,不要讓那些老人病人在街頭巷側,怎麼今天太子剛剛走出城門,就又碰到了一個病人呢?」各位臣工紛紛答道:「最近幾天,我們確實已經嚴厲責令外面專司的官員,將道路打掃得非常乾淨,一切惡臭污穢的物事,以及老人病人等我們也將他們驅逐遠離了,而且又派了專人相互檢查,不使有一點疏漏,也不讓責任者有一絲懈怠,但我們確實不知這個病人是怎麼來的。」淨飯王又問侍從,侍從回答說:「這個病人確實不知來自何處,好像一點預兆、一點蹤跡也沒有,就這樣突然出現了。」淨飯王覺得恐怕真的是天意如此,他生怕太子再度猶豫,從而出家修道,因此,又煞費苦心地徵集了許多歌舞美女,送給太子,讓她們整日陪侍太子,使太子在聲色歡娛之中萌生愛戀人間欲樂之心,而逐漸將出家的念頭打消。

當時,國內有一位聰明智慧的婆羅門學者,口才十分好,淨飯王為了留住太子的心,於是將這位名叫優陀夷的婆羅門學者請了來,希望借他的智慧和辯才說服太子不要出家。優陀夷對淨飯王說:「太子十分聰明,沒有人比得上他。他書本上的知識又都非常淵博,有許多都是我聞所未聞的,現在要我去說服他放棄修道之心,恐怕是我的力量達不到的,這就像一根藕絲想吊起一座須彌山,是絕不可能的事。」然而,淨飯王最終並未放棄讓優陀夷說服太子的打算,他派給優陀夷一個任務:讓他做太子的貼身隨從,太子無論行住坐臥,他都要跟隨著,不能遠離。

又過了些天,太子又要出去郊遊。淨飯王因為有了優陀夷隨從太子,他希望優陀夷能隨機說法,使太子不再生厭世之心,於是放心大膽地答應了太子的申請。這回在城內城外,準備工作做得比上次更加精心細緻,道路、園林、台榭、樓觀等都更加齊整莊肅,老人病人、臭穢等物都已驅除乾淨;香花鋪道,旛蓋如林,比前兩次更加壯觀。當時太子與百官導從,吹吹打打地走出王宮,迤邐往西城門而去。

正當他們一行剛剛走出城西門,突然看到四個人抬著一具棺材,一人在側將香花布散尸體之上;跟在後面的人有的嚎啕大哭,有的低聲飲泣,有的面帶憂戚之容,有的目現呆滯之色。太子見此情景,茫然不解。於是,就問優陀夷,「這是個什麼人?為什麼有人將香花布散在他身上,卻有許多人號哭相送?」優陀夷因為受淨飯王的囑咐,只好默然不答。太子聽到優陀夷沒有回話,又連著問了幾次,優陀夷沒有辦法,只好恭敬地回答說:「這是一個死人。」太子又問:「什麼叫死?」優陀夷說:「所謂死,就像刀風解形,神識隨之而去,人的上下四肢以及各種器官都沒有了知覺。這個人在世時,貪戀執著五欲,愛惜錢財,辛苦經營,只知道積聚財富,不懂得命運無常。現在一旦舍棄這些財物權勢地位欲樂而死,卻又為父母親戚眷屬之所愛戀懷念,所以有這些跟在後面哭的人。然而人命終之後,就像草木,所謂人間的恩情好惡,不再與他相關。像這樣死去,確實是非常哀痛的事。」太子聽說,受到巨大的觸動,一種異常的恐怖頓時籠罩全身。他渾身顫抖著,問優陀夷道:「只有這個人才死,還是其他人也一樣會死呢?」優陀夷回答說:「一切世人都應當會死,不論貴賤,都無法逃脫。」太子素性恬靜,平時難得有什麼事能打動他,但是這回聽了優陀夷的話,卻一下子感到非常不安,心裡惴惴的,像有十五隻吊桶那樣,七上八下。他低聲對優陀夷說:「世間既然有這死的痛苦,為什麼人們還要在其中做出那麼多放誕縱恣、安逸快樂的事?人心真有如木石,不知道一點害怕和恐怖!」太子當即命令駕車的僕人趕緊回宮。

駕車的僕人回答說:「前兩次太子才出城門,還沒有到野外,就中途而返,致使國王大為瞋怪惱怒,並且波及我們受到責罰,現在,又要中途回去,那國王不知道該怎麼惱怒,並對我們加以責罰呢!」優陀夷聽到駕車的僕人如此說,覺得有道理,因此他勸太子姑且再往前走,到野外遊玩一趟然後回去。太子勉強答應了。

到了野外,身處茂密的叢林之中,百鳥齊鳴,萬花吐艷,芳草因碧色而增嬌,流泉為青山而加麗,微風相拂,暖日如嬉,山川一如往昔,安詳舒展地躺在生機盎然的三月春暉裡。悉達多太子這才將一顆顫抖的心安頓下來,他屏去侍從,蔭息樹間,端坐思惟,然後便沉沉地進入到無邊的思索中去了,一切外界的喧嘩與騷亂彷彿都與他全不相干。在他思索的圖影裡,他似乎覺得他曾經某個時候也這麼坐在樹下,彷彿遠離了欲界來著,但他記不確切了。

優陀夷見太子端坐入定,就上前對太子說:「大王命令我與太子做朋友,如果我們之間互有得失,就要彼此開悟,或者有所勉勵,或者勸其改正。交朋友之法,大要有三:一、見到朋友有過失,要進行勸阻,講明道理;二、見到朋友有好的行為,做好事,就要跟隨朋友一道將它們完成;三、朋友有痛苦,有災難,不要互相舍棄。現在,你有了難題,我根據朋友之義,理當貢獻自己真實無妄的意見,如果我的言辭有所冒犯,希望你不要見怪。過去的修道之士都是先接受五欲之樂,然後才出家。太子你為什麼要這樣永遠斷絕人間的欲樂而不屑一顧呢?再說,人生在世,應當順人情,盡人事,行人道,古往今來,不論哪一個國王,都沒有放棄國家而學道的,唯願太子能接受五欲,放棄出家修道的想法,在大王百年之後,繼承王位,以分大王家國之憂。」太子回答道:「你說的有一定道理。我之所以不接受五欲之樂,就是因為我害怕老、病、死的苦痛,所以不敢貪愛,不敢執著。你剛才講的過去那麼多修道之士,先經歷五欲,然後出家修行,這些人現在在什麼地方,你知道麼?他們因為執著愛慾,所以有的墮入地獄,有的變成餓鬼,有的變成畜生,有的處在人天之間,遭受這樣的輪轉之苦。因此,我只是要脫離老、病的苦痛,脫離生死的領域罷了。你現在為什麼要我接受它呢?」太子說完,即仍舊默坐無言。優陀夷用盡了全部智慧和口才,也無法使太子迴心轉意。

淨飯王知道太子修道之心日益堅定,雖然日夜憂煎如焚,但也知道這是天意,非人力所可挽回,因此,除了苦惱之外,也別無他法。不過,為了社稷前途,淨飯王還是想出許多辦法來娛樂太子,寄希望於萬一,使他有朝一日斷絕出家之想。在世人眼裡,任何人都逃不過美色的誘惑,不用說凡夫俗子,就是再高明的修道有德之士,也都曾因美色而廢棄自己的修行,因此,每次太子回來,淨飯王都安排了許多輕柔曼妙的歌姬舞女前來伺候太子,冀使太子動心愛戀,回到人間。但太子從不為之所動。

太子入定時,總是眼見許多美麗多姿的歌姬舞女在金碧輝煌的王宮中歡歌曼舞,又時時圍繞左右,有如燕燕輕盈,鶯鶯嬌軟,溫香滿抱,殊可歡樂。然而,世事無常,轉眼間這批紅粉佳人變成雞皮鶴髮,全無美艷動人之處;這些畫棟雕樑變成斷壁頹垣,徒增無謂的感傷。太子於是想,我們來到人間,都免不了老、病、死的過程,每個人都一天天地接近衰老和死亡,千百年如一瞬間,人生柔脆,有如夢幻,豈不令人哀戚傷悼!如果終日沉溺在五欲之中,追逐愛慾歡樂,那就與無知無識的禽獸沒有兩樣了。可嘆世人把這短暫不實的現象視作永恆,看作真實,這豈不是愚癡的無明的執著嗎?世間有如一巨大的苦海,苦海中有老、病、死各種過程和現象,凡夫俗子沉浸在這苦海中而不能自拔,是多麼可憐啊!太子就這樣擔著人世的巨大苦痛而入定在無邊的煩惱之海中。有一行字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岸在哪裡呢?

7.決心出家

自從體悟到生老病死之苦,和人間的變幻無常之外,太子為兒子羅睺羅的誕生而感到心靈上多了一層負擔。太子想,如果人無法改變生命中必須遭遇到的不幸,那麼,生育生命便是一種罪過。從根本上探究,生育與愛慾是人生不幸的根源,如果斷絕這種愛慾的根源,斷絕生命的生育,那麼人間也就不存在那種種苦痛與煩惱,不存在任何因果的循環,也不再存在命運的變幻無常這種種虛幻的影像了。然而,斷絕了愛慾與生育的生命,是否真的就是表示著快樂和幸福呢?是否就是得到了人生的真正解脫,而不再入於生死之境呢?那句哲人的話又迴響在太子的耳邊,「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然而,這個岸,卻需要太子自己去找到答案。太子為找不到答案而深深沉浸在無邊的苦惱之海中。

生活的目的是什麼?生命又有著何種意義?人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任隨無常的海水將他們漂向那沒有目的地的遠方。

太子自從第三次出遊,回來仍是悶悶不樂,淨飯王知道太子出家的念頭是愈積愈深了。但除了醇酒婦人,淨飯王不知道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可以牽繫住太子這顆飄蕩不定的心。

第四次出遊,太子騎著馬,從北門出去。這回的街上雖然仍是華麗莊嚴,但在太子的眼中並不見到有多少悅樂和奇異。出了北門,一直來到郊外,走到一片蔥鬱濃密的樹林子裡。太子從馬上下來,停息在樹下,他看了看天空,天空仍是藍藍的,陽光好好地照曬在頭上,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撫慰著太子那顆飢渴的心。一陣熏風輕輕吹拂而來,太子頓然感到心意豁然。

太子揮手叫侍從走開,獨自來到一株閻浮樹下,他坐著,陷入沉思。過去見到的那老、病、死的痛苦情形一一映現腦際。生命轉瞬即逝,萬物變幻無常,可是沒有一個人知道這究竟為的是什麼。事物時起時滅,人命倏死倏生,循環轉變,無有止息,這些現象難道是真實存在的嗎?太子不能回答。太子想,在沒有答案之前,人們卻不警惕,不為生命的短暫而傷痛,依然熙熙攘攘為利而來,為利而往,直至戕害自己的身體而無所顧惜。這是何等的悲哀啊!我雖然已經看穿了這世間為一大苦海,雖然已經自覺不能與世人一樣浮沉,然而戰勝電光火石般轉瞬即逝的青春年華,降服造成人生痛苦的老、病、死種種業障,使人生脫離輪迴,求得解脫大道,達到極樂的彼岸,這偉大的工作卻不是我現在所能勝任的。然而,我應當去探索它,去完成它,我應當去拯救那些沉溺在苦海中的萬千生靈,同時也包括我自己。

太子這樣思慮著的時候,突然有一位穿著法服的比丘從遠處走了過來。那位比丘一手持缽,一手執錫杖,低頭看路,踽踽而行。他走到太子的面前,太子站起身來,向他打了一個問訊。太子恭敬地問道:「你是什麼人?」那位比丘回答說:「我是一位比丘。」太子問道:「比丘是做什麼的呢?」比丘回答道:「比丘是出家修行求道的僧人。我們出家修行,可以擺脫人生煩惱的束縛,不接受六道輪迴的苦痛,所以叫做比丘。世間的人其實都知道人生柔脆,變幻無常,但是,他們並不想到怎樣來求得解脫。我們則不一樣,我們長年隱居山林,遠離塵囂,斷絕世間名利財色等五欲之苦,既無嗔癡,也無愛惡,求得的是不生不滅的解脫大道,進入的是無始無終的境界。魔幻不生,心境不起,眾生一體,萬法平均,這就是比丘的修行。」悉達多太子聽到這裡,頓然覺得深合我意,因而滿心歡喜。他想,我正是要遠離欲樂,求得解脫大道,以普度眾生,但不知如何實行;今天正好遇上了這位比丘,真是吉人天相,福德不淺。正當太子要進一步打聽修行的具體步驟時,那位比丘不知什麼時候突然不見了影蹤。太子揚目四顧,除了遠處眾侍從在作著警戒之外,空曠的田野已闃無一人。

太子雖然覺得有些掃興,但既然見到了這位比丘,又聽說了比丘出家的功德因緣,其實正是比丘給自己指明了一條求得解脫的大道,而這正是太子一直所希望的,因此太子非常高興,不,誇張點說,簡直是悲喜交集。「善哉善哉,天上天下,只有這才是最偉大的,才是最高妙的,我要離家修行,要去求得這解脫的大道。」太子自言自語著。這時,日色西斜,暮煙四起,太子解下馬韁,一躍而上,便即打道回宮而去。

太子回到宮中,心中歡慶無比,他一邊快步走著,一邊匆匆念叨著,說:「我以前出城時,見到有老、病、死等等苦痛,白天黑夜都擔心著為這些現象所逼迫,今天見到了這位比丘,他向我開示解脫的大道,這真是我求之不得的機緣啊!」說到這,太子心裡便暗暗地打定了主意,「我一定要像那位比丘一樣出家修行,我得找一個機會離家出走。」

太子既已打定主意,暫且按下不表。且說淨飯王當太子回宮之後,看到太子臉有喜色,腳步輕快,心裡一喜一驚,喜的是太子平時出去,都是滿臉憂傷回家,而這回卻很快樂,這使做父親的淨飯王也為之神情高興起來;一驚的是太子平時就有些古怪的想法,因此總是憂心忡忡,而這回這麼高興地跑回家,其中必定藏有蹊蹺。於是,淨飯王問優陀夷道:「太子今天出去,是不是有什麼快樂的事?」優陀夷回答說:「太子今天出去,道路整潔,沒有什麼不吉利的東西。到了郊外的田野之中時,太子屏斥侍從,獨自坐在樹下。遠遠地只見一人鬍鬚頭髮都已經剃除,穿著染色之衣,走到太子的面前,與太子講了一陣話,講完話之後,那位沒有頭髮鬍鬚的人就一陣風似的走了。但不知道他們講了些什麼。太子因此就騎馬回來了。當時太子神情異常歡悅,只是到了宮中,才變得稍稍沉靜了些。」淨飯王聽到這些話,心裡十分狐疑,也無從揣知那位光頭出現有何好處,因此不免有些懊惱,又想到阿私陀仙人的預言,於是自言自語道:「太子恐怕真的要舍家學道了,我要叮囑他妻子看緊他,不讓他外出;同時要加強守衛,不使太子悄悄地離家出走。」淨飯王當即吩咐各位臣工嚴守城門,並在宮中加了許多崗哨,時刻注視著太子的一舉一動。太子妃也遵囑行住坐臥,時刻不離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