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勝解空尊者

勝解空尊者,宋代僧可觀(1092——1182)。江蘇華亭人。俗姓戚,法號解空,字宜翁,號竹庵。為天台宗巨匠智禮之四世傳人。解空,本指悟解諸法之空相。勝解空即善於講說佛法理體之空相。

尊者十六歲受俱足戒,學天台,初依止南屏精微,後聞車溪擇卿禪師聲震江浙,負笈從之,得其法。南宋建炎初,住持嘉禾壽聖寺,紹興年間(1131——1162)轉住當湖德藏寺。講經餘暇,則補註《楞伽經》。其後移住祥符寺,因染疾退隱至當湖南林之竹庵。乾道七年(1171),應丞相魏把之請,住持北禪天台寺,淳熙七年(1180),受魏憲王請,為南湖延壽寺之主,未久,又歸隱當湖之竹庵,淳熙九年示寂,享年九十一。生前,大慧宗杲曾由徑山前來與言談終日,譽之以「教誨老龍」。

著名法嗣有北峰宗印、智行守、神辯請一等人。著有《楞伽說題集解補註》四卷、《蘭盆補註》二卷、《山家義苑》二卷、《竹庵草錄》一卷等。

352、修無德尊者

修無德尊者,即當後被推為禪宗初祖的菩提達摩。無德,即無功德。

據《五燈會元》卷一載,梁武帝曾問修廟興寺的功德,尊者答稱:「無甚功德」。

尊者生當佛法熾盛時,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但眾生只知建寺塑像齋僧,以求消災免禍,卻不知探求佛法精義,求得精神上的解脫。於是心生憫念,便以修無功德之理教導眾生,認為識得自性即是佛,菩提路本在心中。

此尊與第307尊達摩真尊者同尊,可互參。

353、喜無著尊者

喜無著尊者,即唐末高僧文喜,賜號「無著」。嘉禾人,俗姓朱。

尊者七歲出家,初學《四分律》,後遍訪名山大剎。宣宗初,往五台禮文殊。遇一老翁牽牛而行,迎尊者入寺,翁縱牛陞堂。翁曰「近由何處來?」尊者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尊者曰:「末法比丘奉戒律不少。」翁曰:「有幾何?」尊者曰:「或三百,或五百。」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尊者曰:「有幾何?」翁曰:「前三三,後三三。」翁呼童子均提出茶。拈起玻璃盞問曰:「南方還有這個否?」尊者曰:「無」。翁曰:「尋常得甚麼喫茶?」尊者無對。

辭別時,翁令童子相送。尊者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幾許,童子呼「三德!」尊者應諾。童曰:「是幾許?」尊者曰:「是為何處?」童曰:此金剛窟般若寺,尊者憬然悟彼翁是文殊。

懿宗咸通三年,尊者至洪州觀音院,參仰山寂禪師,頓悟心要。光化三年示寂,圓寂時對眾弟子說「三界心習即是涅槃。」言畢,端坐而化,世壽八十。

354、月蓋尊尊者

月蓋尊尊者,印度毗離舍國人。

據《維摩經·香積佛品》、《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等載,尊者曾入維摩方丈,聽不二法門。

有一年,毗離舍國發生了瘟疫,有五個夜叉專門吸人精氣。他率領五百長者拜見釋尊,釋尊叫他們禮拜西方三聖。尊者乃請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救除國內六大惡疫,觀世音菩薩為宣說消伏毒害陀羅尼神咒。瘟疫頓除,夜叉匿跡。禪宗之山門閣上,於觀音右邊常安置尊者之像。

355、栴檀羅尊者

旃檀羅尊者,前世曾為國王。

遠古時有一國王名旃檀羅,發誓要滅絕釋迦族的男女。據《仁王經疏》卷上載,當時在深山中居住一位仙人,眼觀天下事,見釋族男孩藏在仙府,旃檀羅得知此事後,趁仙人不在府中之時,將男孩偷出,用太陽光煎煮,男孩即將命終時,仙人又將他救走,用神通把他藏在甘蔗田的牛糞裡,由此釋迦族得以嗣繼。

旃檀羅王作惡多端,其後代被罰作賤民,身穿垢衣,面目污穢,出行時手執標幟,以自示不潔,佛陀成道後,他的轉世身痛改前非,歸依佛法,廣行善事。佛陀見此大為歡喜,不計家仇,為其說法,終獲羅漢果位。

356、心定論尊者

心定論尊者。定,指「止心於一境,不使散動」。論為三藏之一。

尊者精研佛典中佛祖與弟子有關佛法的問答,從而獲得重要啟發。消除亂心,據《智度論》卷二六:「亂心中不能得見實事,如水波蕩是指不得見面,如風中燈,不能得點。」增益佛法,獲得心定。

尊者勤行修習禪定而得定心,定心湛然如止水。此後,更加堅固信心,勇猛精進,終獲證果。

357、庵羅滿尊者

庵羅滿尊者,為庵羅樹花生出之女,「庵羅」為印度的一種果樹,又稱庵摩羅,庵摩洛迦。

尊者在嫁給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后,生子耆婆。耆婆成人後成為王舍城著名醫生,皈依佛教,醫術高明,且佛理淵博,以行醫勸說眾生信奉正法。

庵羅樹女在其影響下也信奉佛教,曾將庵羅樹園施與佛祖及其弟子在園內居住、講法傳道,此成為佛教初期活動的重要場所。隨後,頻婆娑羅王也皈依佛教,尊者功行無量圓滿,遂轉化為男人身。

358、頂生尊尊者

頂生尊尊者,即頂生菩薩,為眾生應當禮拜歸命的大菩薩之一。

眾生在凡夫地,不論貴賤,或以往世之因,或由今世之業,皆有無量罪過。應於每日初分、日中分、日後分、初夜、中夜、後夜六時,敬禮懺悔。右膝觸地,偏袒右肩,合掌並一心默念尊者名號,可行解脫。

359、薩和壇尊者

薩和壇尊者,即薩和壇菩薩,屬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世間眾生,若犯有無量罪惡,按佛教的說法,來世或墮入地獄,受地獄猛火的薰烤;或轉生畜生,相互之間血肉殘食;或轉生餓鬼,受百年飢渴之苦。

此種人若能受持讀誦尊者名號而思維讚歎,併發願改過自新,則可消除罪業,免受諸苦的折磨與煎熬。善良眾生若能受持讀誦尊者名號並思維讚歎,則遠離諸苦,不僅可得現世安穩,於未來世亦可得無上菩提。

360、直福德尊者

直福德尊者,直,據《注維摩詰經》引僧肇語曰:「直心者,謂質直無諂,此心乃是萬行之本。」謂正直無諂曲之心,為萬行之本。福德,謂一切所得之善行。或謂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

尊者以直發心之始,成就一切善行,因而得福利之果報,享受人天供應之樂。尊者在四川新都寶光寺羅漢堂內,被朔成為乾隆皇帝的金身戎裝相。

361、須那剎尊者

須那剎尊者,佛祖聲聞弟子。

尊者初入佛門時不守戒律。據《大智度論》卷一百載,「佛有惡弟子,須那剎多羅。」

佛祖在白善山時,一日,尊者向佛祖請教拉弓箭的方法,佛祖認為弓箭有傷眾生身命,且尊者佛性淺薄,遂拒絕了他的要求。他大為不滿,宣稱不是佛祖的弟子。在佛祖講經時曾反披袈裟,兩手高舉恐嚇佛祖,並高呼:「我是天地大神,我今降臨世間,你快快迴避!」後被降伏。受佛祖感化,改惡從善,皈依佛法,成為佛祖的侍者。

佛祖有一四天王山中自然生成石缽,為希世之寶。尊者出於對佛祖的尊敬,終日手持石缽侍立佛側,而不覺其重,終獲羅漢果位。

362、喜見尊尊者

喜見尊尊者,即一切眾生喜見菩薩。

據《妙法蓮花經》卷六說:在過去世中,有一佛,名叫日月淨明德如來佛。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因聽此佛法《法華經》而修習苦行。滿二千歲後,得現一切色身三昧。他對自己修行的成果非常高興,便想報答日月淨明德佛,於是踴身於虛空,雨曼陀羅等各種香花。但感以法力供養不如以身供養,便服食各種香料,滿二千歲後,以香油塗身,再裹上天寶衣,衣上復塗香料,發神通力使自燃。頓時,光明遍照八十億恆河世界,身火一直燃燒一千二百年才熄滅。尊者命終,轉生於淨德王家中,前識未泯,又上虛空到日月淨明德佛所,日月淨明德佛將歸於涅槃,便以佛法相付。

尊者在佛涅槃後將舍利裝入十一萬四千寶瓶,起建十一萬四千塔供奉,又自燃兩臂在各處塔前供養。他對大眾說:「我舍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話音剛落,兩臂果然恢復如故。

363、韋藍王尊者

韋藍王尊者,即韋藍王菩薩。屬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尊者具有清淨天眼,能遍觀世間善惡諸事,勸導眾生滅惡,有過必改,才能得到如來無上妙法。告誡眾生交友要慎重,若自身清潔,遭逢惡友,也會造下無數的罪業,墮入地獄。

只有身不行惡事,口不出惡言,心不思惡念才能走正道,得正果,偶而做了惡事,切不可隱瞞,應該受持尊者名號並思維讚歎,誠心悔過,向尊者發誓改過自新,以往罪業則可獲消除。

364、提婆長尊者

提婆長尊者,即僧伽提婆。本姓瞿曇,故又稱瞿曇僧伽提婆,北印度罽賓國人。

尊者學通三藏,尤善《阿毗曇心論》,洞其纖旨。為人俊朗有深鑒,而儀止溫恭。前秦建元年中(365——384)至長安。十九年應比丘法和之請,與竺佛念合譯《阿毗曇八犍度論》二十卷。翌年,高僧道安主持譯出之《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即請尊者與僧伽跋澄、曇摩難提共宣梵文。後曇摩難提曾譯出《中阿含經》及《增一阿含經》,文義頗多差謬,而當時僧界領袖道安己示寂,又值關中大亂,故欲修正而未果。

後數年,關東清平,尊者與法和等眾徒東遊洛陽,研講《阿含》等經,遂通曉華語,乃更譯出《阿毗曇心及鞞婆沙》等論,並改定先出之眾經。未久,應慧遠之請,渡江登廬山。東晉太元十六年(391)於般若台譯出《阿毗曇心論》四卷及《三法度論》二卷。

隆安元年(397)游建業,受瑯琊王司旬素之延請,重譯《中阿含經》,宣講《阿毗曇》,名僧畢集,眾皆悅悟。計其所譯經典約百餘萬言,道化聲譽之高,東漢安世高以來,無有出其右者,後不知所終。

提婆長,又作僧伽提和,僧伽諦婆。意譯為眾天。

365、成大利尊者

成大利尊者,即成利菩薩。成大利,意即成佛。

《十住毗婆沙論》載,尊者在過去時代,曾降伏一切惡魔怨鬼,以無邊智慧利益眾生,眾生都誠心供養,向其行頭面觸地禮。

在現在世,仍然憐憫眾生,常轉無上法輪,與眾樂、拔眾苦,功德圓滿本可獲金身佛果,但懷著慈航普度的心懷,仍願長住世間,度眾生出苦海,升入淨土。

366、法首尊者

法首尊者,即法首菩薩,是金剛佛國一乘度佛前的上首弟子,為眾生應當禮敬的大菩薩之一。

據《佛說正恭敬經》載,尊者曾參加佛祖在祗樹給孤獨園舉行的法會。

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載,尊者為娑婆世界西北無極遠處的金剛佛國世界一乘度佛前的上首弟子。

《十住毗婆沙論》卷五載,眾生禮敬尊者等大菩薩,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367、蘇頻陀尊者

蘇頻陀尊者,蘇頻陀是佛祖的最後一位弟子。《法住記》所列十六羅漢中的第四位。他為紀念佛陀,曾特製一塔,隨身攜帶,故又被稱為「托塔羅漢」。

據說尊者率領七百阿羅漢,住在北俱盧洲,護持佛法,饒益有情。

其像有多種,敦煌千佛洞第七十六窟之壁書所繪者,為趺坐於岩上,右手屈食、中二指,左手持水瓶,置於胸前。畫之左上部題有「北俱盧洲第四尊者蘇頻陀大阿羅漢」。唐代禪月大師貫休所畫尊者像,結跏趺坐於石上,著通肩法衣,右手握拳,左手按於膝上。蘇東坡讚曰:「聘耳垂肩,綺眉覆觀。佛在世時,見此耆年。開口誦經,四十餘齒,時聞雷雹,出一彈指。」

在《阿羅漢具德經》中,蘇頻陀又被譯為「輸毗多」。

368、眾德首尊者

眾德首尊者,即功德首菩薩。

尊者以功德智慧修煉其心,深心佛法堅固,猶若金剛,聲名逾於須彌,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深入緣起斷諸邪見。

尊者佛法精通圓融,辯才無礙,並說佛法音聲如雷震獅吼,因其震撼,眾生心中魔障如瓦解冰消,菩提心豁然呈露,故深得眾生受戴。

369、金剛藏尊者

金剛藏尊者,為獲等覺階位的菩薩。金剛藏,又譯稱金剛胎。

據《十地經論》卷一:「何故名金剛藏》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名金剛藏。是諸善根,一切餘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諸餘養根所不能壞,故名金剛藏。」密教賢劫十六尊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微細會、供養會等外院方壇北方四尊中第三位。密號持教金剛,立驗金剛。

形像為身呈青白色,左手握拳,右手持青蓮花,花是有獨股杵;印相為外縛拳立於火輪,或外縛五股印。

尊者之名常出現於諸大乘經典中,《華嚴經》第六會十地品,特舉為上首。因現忿怒身,或持金剛杵以伏惡魔,故亦稱金剛藏王。尊者於《大日經》卷一《具緣品》等經籍中,皆名為金剛薩埵;於《文殊寶藏陀羅尼經》中,指文殊菩薩;於《理趣釋》卷下,又指虛空藏於《略出念誦經》卷三,為金剛寶、金剛利之異名。

370、瞿伽利尊者

瞿伽離尊者,佛祖之從弟。斛飯王之子提婆達多的弟子。

根據佛教傳說,一天夜晚,舍利弗與目連二人途中遇雨;借宿於一陶工家,次日早晨,有一女人沐浴,為尊者所見,便誣陷舍利弗、目連二人德行不淨。佛陀聞知非常生氣,多次加以申斥,尊者不改。遂罰其生瘡而死,墮入阿鼻地獄。後悔過自新,轉生世間,勤修佛法,得羅漢果位。

瞿伽離,又作俱伽俱,仇伽梨、瞿波離、瞿和離等,意譯曰惡時者、牛守。

371、日照明尊者

日照明尊者,唐代中天竺高僧日照(613——687)。音譯地婆訶羅。

尊者廣通三藏,兼善五明,嚴守戒行而神機朗逸,曾住於摩訶菩提及那爛陀寺。高宗儀風(676——678)初年隨玄奘法師至唐,高宗迎請住錫長安魏國西寺,介紹印度中觀派之新學說,就鳩摩羅什以來之三論而言,稱新三論,並與大德道成律師、薄塵法師等十位名僧譯經,時賢首法師,亦曾親自來協助日照校勘。

至武后垂拱年間,共譯出《華嚴經入法界品》、《佛頂最勝陀羅尼經》、《大乘顯識經》等十八部,三十四卷。

垂拱三年十二月於東都洛陽太原寺入寂,享年七十五。弟子建塔供養,塔旁建寺,後經武三思奏請,賜寺額名「香山寺」。

372、無垢藏尊者

無垢藏尊者,即無垢藏菩薩,為普花如來前的上首菩薩。

當佛祖在耆闍崛山中說法時,他率九萬二千諸菩薩前往聽法。他對佛祖極為尊敬,先頭面禮足,並傳七寶葉蓮花獻給佛祖,還轉達普花如來對佛祖的問候,並升虛空,結跏趺坐,專心聽講。

據《大寶積經》卷二十九載,有一佛國世界名遍清淨行世界,其佛各為普花如來,無垢藏是普花如來佛前上首菩薩。當佛陀佛在王舍城耆闍崛中說法時,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佛土世界,普花如來便令無垢藏菩薩率領九萬二千諸菩薩眾前來聽法。無垢藏到達後,先頭面禮足,向佛陀佛致敬,然後將普花如來命他轉送的七寶千葉蓮花轉呈佛陀,並轉達普花如來對佛陀的問候,語畢,即升虛空結跏趺坐,專心聽講。

另據《生經》卷三載,佛陀在摩竭陀國菩提樹下初成道時,無垢藏亦曾從遍清淨行世界來會此所。

373、除疑網尊者

除疑網尊者,即除疑菩薩。眾生疑惑交織有如密網,從諸佛法可除疑網。

據《十住婆沙論》卷五載,尊者己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轉法輪、雨法雨、擊法鼓、吹法螺,廣佈佛法於世間,濟度眾苦,利樂有情。勸導眾生要孝順父母。勿傷人,勿歁人,勿擾人,不盜竊佛塔、寺院。

尊者能用佛法解除眾生疑惑,皈依佛法,引導他們走上佛國清淨樂土。

374、無量明尊者

無量明尊者,即無量明菩薩。為妙禪佛土世界無相音佛前的上首菩薩,無量明即無限光明之意。

據《華手經》卷四載,在破疑佛居住的疑悔世界和無邊功德成就佛居信的德住世界之間,有一處佛土世界,名叫妙禪,尊者為無相音佛前的上首菩薩。

尊者具有絕大智慧,其光明掩蓋日月,遍照人間,使眾生走出幽冥,走入佛國清淨樂土。

375、除眾憂尊者

除眾憂尊者,即除一切憂冥菩薩,密號大救金剛,居胎藏界曼陀羅地藏院最上端。

尊者能除一切眾生的憂惱與冥想,佛教認為世間充滿種種憂惱通苦,生老病死為苦,愛別離為苦,身心五陰盛亦苦,諸苦生眾憂,眾憂而不能自拔。尊者憐憫眾生,通過廣佈佛法,使眾生產生智慧,智慧生而眾苦滅。

除一切憂冥菩薩,又名除一切憂惱菩薩。

376、無垢德尊者

無垢德尊者,即無垢藏菩薩。無垢,又作無漏,漏即煩惱,貪瞋等煩惱日日夜夜由眼、耳等六根門泄漏流注而不止,故謂之漏,無漏即除煩惱使心無垢染,恢復清淨本性。

佛教認為,人心本自清淨,但為煩惱所染,猶如明鏡被灰塵掩蔽,尊者己無有煩惱恢復了清淨本性。

據《十住毗婆沙論》卷五載,眾生若禮敬尊者,可以得無上正等正覺,憶念尊者之名,可以幫助眾生拂去塵埃,呈現晶瑩無瑕之本體。

377、光明網尊者

光明網尊者,即光明網菩薩,為護念佛行之二十五菩薩之一。

佛教認為,對於具有邪見之人而言,佛法猶如光明網,能令其棄暗投明。據載,彌勒佛曾發下誓願,普度眾生升往極樂淨土。若世間眾生能口念彌勒佛號,而且專心觀想,思維不亂,口心一致,便能感受到彌勒佛大悲願的回應,念佛者的心意與大悲願的回應力相感應,就能進入念佛三昧。天下善良的人修持此法,可免除禍災,升住極樂淨土;天下的惡人修煉此法,可改邪歸正,久而久之也可升往極樂淨土。

尊者智慧如明,具有極大的威德,能禁止凶神惡鬼擾亂修行者的心念,使他們日夜安穩修習功德。當修練者功德圓滿時,尊者便與彌勒佛一起前來迎接,使之轉生極樂世界。

378、善修行尊者

修善行尊者,即修行菩薩。據《佛遺教經論疏節要》云:「修行菩薩,住堪忍地中,能忍種種諸苦惱故。」堪忍地,菩薩十地中初地之別名。《玄義》卷四上曰:「上持佛法,下荷眾生,名堪忍地。」

尊者智慧寬廣,崇信佛法,住於堪忍地中,善於忍受種種苦惱。

《南本涅槃經》卷十一曰:「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己,則能堪忍貪慾恚癡,亦能堪忍寒忍寒熱飢渴,蚊虻蚤虱,暴風惡觸,種種疾疫,撾打楚撻,身心苦惱,一切能忍,是故名為住堪忍地。」尊者為了升入清淨樂土,幫助眾生解脫,忍受種種苦惱。

379、坐清涼尊者

坐清涼尊者,即澄觀(738-839)唐代僧,俗姓夏候,字大休,華嚴宗四祖。號清涼國師、華嚴菩薩、華嚴疏主。祖籍越州山陰(浙江紹興人)。

尊者十一歲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十四歲得度。成年後啟蒙游南北名寺,通各派學說。尤重法藏之華嚴教法。

貞元十五年(一說十一年)德宗聖誕,召入內殿,闡揚華嚴宗旨,德宗讚他「言雅而簡,辭典豐富,能以聖法,清涼聯心」。因此賜號「清涼國師」。尊者曾立十願以自勵,依此賜號而稱「清涼十願」。順宗即位,亦禮之為國師,朝野悉慕高風。

憲宗元和五年(810),答憲宗之問,述華嚴法界之義,以深愜帝旨,加號「僧統清涼國尊者」。任僧統,領管全國佛教。

開成四年示寂,世壽一0二(一說元和中示寂,壽七十餘),葬於終南山石室,相國裴體撰碑文。尊者身歷九朝,先後為七帝講經,弟子有密宗、僧叡、法印、寂光,得法者凡百餘人。

著作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隨疏演義鈔》九十卷、《華嚴綱要》三卷、《五蘊觀》、《三聖圓融觀門》等三十多種。

380、無憂眼尊者

無憂眼尊者,即阿育王。意譯無憂王。又有天愛喜喜見王之稱。生於佛陀入滅後百年左右。

尊者為中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第三世王,約生於公元前三世紀,統一印度,為保護佛教最有力之統治者。

王幼時生性狂暴,不得其父寵愛,於父王崩後,殺諸兄弟登王位,後仍狂暴殺戮百姓,廣造牢獄,殘害無辜百姓,因而有「旃陀(暴惡)之稱。

後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見殺戮之悲慘,乃大為激動,放棄用兵統一全國之途徑,幡然悔悟皈依佛教立佛教為國教,在國內建八萬四千僧伽藍,造八萬四千佛塔,即位十七年於首都華氏城舉行第三次佛典結集,經目犍連子帝須為上座,參與者有長老一千人,經九個月遂競其功。繼之派遣末闡提往諸國,從事傳道工作。功德無量,故其後半生有「達磨(正法)阿育王」之稱。

381、去蓋障尊者

去蓋障尊者,全名為除一切蓋障,即除一切蓋障菩薩。居胎藏界曼陀羅十三大院之第八位。

尊者初入佛門,住修淨菩提法門,然而不能耐受長時間靜修的勤勞辛苦。後悟得除一切蓋障三昧,從此不畏勞苦,堅持修練,終於見法明道,具五神通力,口念真言,可開發眾生的善性和智慧,清除眾生垢染,最終獲得清淨因緣。

尊者具大慈大悲之心,為大眾拔除障門,滿足眾生之願,使眾生身心安穩而無畏懼。

去蓋障尊者,又稱除蓋障菩薩,去蓋障菩薩。

382、自明尊尊者

自明尊尊者。明,為智慧之別名,《佛地論》卷一曰:「有義明者以慧為性,慧能破暗故說為明,有義無礙善根為性,翻無明故。」

又《大乘義章》卷十四曰:「知法顯了知名為明。」自明即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佛之一切種智,或云自然智、無師智。

尊者解脫眾生於苦海,主要是他善於激發眾生所具的潛在智慧與能力,使其明心見性,脫離垢染,進入清淨的佛國樂土。

383、和倫調尊者

和倫調尊者,即和倫調菩薩。

自眾無數劫以來,尊者便己開始學佛求道,在往昔世,釋尊曾向他學習般舟三昧。他己具備了佛的功德,但發下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即只有當天下眾生都獲得解脫之後,他才成佛。

而今,尊者住於世間,眾生若遇有急難,只要呼喚其名,就能遇難成祥、轉危為安。經常供養,參拜尊者,死後可被迎往極樂國土,轉生於蓮花花瓣之中。

和倫調尊者,又鍛造和倫調菩薩。

384、淨除垢尊者

淨除垢尊者,即淨三垢菩薩。

三垢,又作三毒、三根,即貪、瞋、癡,為一切煩惱之根源。貪,指對自己喜歡的事物生貪慾之心;瞋,指對自己不的事物生恚怒之心;癡,指看不清事物本質的迷暗之心。

據《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下載,尊者曾和諸大菩薩、比丘一起點化阿闍世王,使之開悟。尊者經過長期修行清除了貪、瞋、癡三毒後,拔除了煩惱之根,並「廣濟眾厄難」,幫助眾生脫離苦海。

385、去諸業尊者

去諸業尊者,又名除業菩薩,為釋迦如來五佛頂之一。

據《尊勝佛頂修瑜珈法儀規》卷下載,佛陀慈悲無量,憐憫眾生遍墮惡趣之苦,便入除障三摩地,佛入定後,從其頭頂顯示出輪王形象,此輪王即尊者,頂背祥光輝曜赫奕,照映世間。尊者出現時,十方世界發生六種震動,一切地獄六道眾生,或即將墮入地獄的罪人,都被救助而獲得解脫,升往十方清淨樂土。尊者能清除一切惡道和一切有情的生死苦惱,參拜尊者,可免除今世及前世一切惡業。

去諸業尊者,又名推碎菩薩,尊勝菩薩,除障佛頂菩薩。

386、慈仁尊尊者

慈仁尊尊者,即慈仁菩薩。

據《菩薩瓔珞經》卷十四載,當佛陀在摩揭陀國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成道後,在法樂講堂舉行法會。十方諸菩薩均從各佛國世界來到佛陀身邊,勸請佛陀解救眾生之苦難,尊者曾參加佛陀的法會並在法會上讚頌佛陀:「諸法其深奧,如空無端緒,達本無諸道,故號人中尊。」

387、無盡慈尊者

無盡慈尊者,即彌勒菩薩。名阿逸多,意譯慈氏。

尊者生於南天竺婆羅門種族,多年跟隨佛祖學習佛法,探討解救眾生的方法。曾問為何有人奉佛而不能解脫,釋尊解釋說:有人自稱信奉佛教但對佛法心存疑惑,不能真正獲得佛的智慧。他們相信禍福報應,卻不禮敬佛,不聽佛經,不參拜諸菩薩及聲聞聖眾,所以不得解脫。若堅信佛法,明瞭佛智,參拜諸佛菩薩,一心利益眾生,來世就會轉生到七寶蓮花花瓣中,身放光明,脫離苦海。

尊者銘記佛祖的教誨,滅度後住兜率天宮內院,四千年後降生人間,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為大眾說法三次,普化一切人、天、謂之龍華會。

388、颯陀怒尊者

颯陀怒尊者,即賢護菩薩。賢護,為八大菩薩之一,十六大菩薩之一。繫在家菩薩。密教列為賢劫十六尊之一,置於金剛界曼荼羯磨會等輪壇外西方第二位。密號巧護金剛,離垢金剛。又指胎藏界曼荼羅除蓋障院九尊之一第四位,利除怪菩薩,密號巧濟金剛。

據《大寶積經》卷一0九載,尊者原為王舍城中最大富商之子,其所受之諸樂、果報,為忉利帝天王所不及。他的前世行善,今世得快樂之果報,其快樂的程度雖忉利天和天帝釋也趕不上。

據《八吉禪神咒經》載,若有急疾,呼賢護等八人名字,即得解脫。命終時,此八人飛往迎之。又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所載,跋陀婆羅入浴室而悟水因,證得無所有,基於此說,禪宗遂於浴室安置賢護尊者。

颯陀怒尊者,一作颯陀婆羅,音譯跋奈羅波羅菩薩、跋陀波羅菩薩,拔陀和菩薩,又稱賢護長者,賢護勝上童真、善守菩薩、賢守菩薩。因善護眾生之佛知見,故又稱巧護金剛,又以如來金剛之智慧善於除卻眾生之疑悔,故又稱疑悔菩薩;而以如來一實之慧光,巧於救濟處黑暗中之眾生,故又稱巧濟金剛。

389、那羅達尊者

那羅達尊者,原為南天竺一神仙阿私陀的童子。

佛陀降生前,尊者為南天竺在增長林中修練仙道之神仙阿私陀的侍從童子,侍立仙人身後持塵拂為仙人驅逐蚊虻。仙人法力威猛,具五神通力。

據《佛本行經》卷九載,一日,尊者遙望淨飯王宮祥光映照,便帶領那羅達去察看究竟,師徒二人來到淨飯王宮,得知淨飯王喜得貴子。王請全城相師為太子看相,眾相師都說太子相貌端好,必當大貴。阿私陀仙人也親自趕來,預卜未來太子將成為當世之佛。便辭別淨飯王,攜那羅達飛回增長林。於是叫尊者出家為僧,學習佛法。終獲羅漢果位而獲得解脫。

390、行願持尊者

行願持尊者。行願,行願勝義菩提心。

龍樹之菩提心論,分別菩提心之相為行願、勝義、三摩地三種。第一起利益一切眾生而使成佛之願謂之行願菩提心。論曰:「行願者,謂修習之人,常懷如是心。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觀十方含識猶如己身。」身之行與心之願,相資而成大事。

《青龍疏》下曰:「由行與願互相依持。此二俱修,不偏起故。」行與願互相依持,俱修而不偏起。有願而無行,猶如欲度彼岸,不肯備於船筏。

尊者立下拯救天下眾生的宏願,又堅定施行,故得以證阿羅漢果。

391、天眼尊尊者

天眼尊尊者,天眼,五眼之一,為天趣之眼。

《智度論》五曰:「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種。一者從報得,二者從修得。」

天眼明,阿羅漢所得三明之一。較天眼通之更為明瞭者,天眼通凡聖皆能得之,天眼明非聖者不能得。

尊者眼睛可以觀察無限遠和無限近、每限小和無限大,看到每個的心性善心,看到人的前生的善惡,預示來生的去處。並可根據每人的善惡,指出消除罪惡,求得解脫的方法。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載,天眼尊己獲得果位,他饒益眾生,為大眾演講佛法,以求使世間有情永出惡趣,舍離諸苦。凡是尊者到過的國土,五穀豐登、萬民歡樂,天地鬼神都感受到他的恩澤,禮敬天眼尊者可以得到他的庇佑,獲得解脫的方法。

392、無盡智尊者

無盡智尊者,即無盡智菩薩。

據《佛說大般泥洹經》卷一載,佛陀在尸那迦城熙連河邊堅固林雙樹間即將涅槃時,尊者極度悲痛,急忙趕到。佛陀安慰他不要悲痛,並演說無上妙法,尊者恭敬聆聽。曾在無數劫中修習淨戒,興隆三寶,轉正法輪,成大莊嚴,行處堅固,一切功德悉皆成就。他慈悲為懷,隨順世間,勸導眾生勿依仗權勢胡作非為;勿亂交壞人;勿虐待父母;勿貪飲無度等,否則,將受地獄之苦。可使未度者度,未脫者脫。

393、遍具足尊者

遍具足尊者,即遍濟世間眾生之具足阿羅漢。

據《佛名經》卷第十四載,尊者功德圓滿,慈悲眾生,願天下人都能升極樂土,特別是殘疾人,能得到康復。令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瘂者能言,饑貧者豐衣足食,無一人受飢寒之苦。

尊者願人生形貌端麗,妙像莊嚴,為人所喜;願人與人之間慈悲相面,佛眼相看。快樂吉祥,善良的人祝禱尊者,可實現自己的願望,尊者還勸導眾生不要依仗權勢和財富胡作非為;不要遺忘父母的養育之恩和不敬父母;不要貪杯而飲酒無度。犯有以上罪過的人若能誠心祈禱尊者,則可消除罪業,免受地獄之苦。

394、蓋尊尊者

寶蓋尊尊者,原為摩揭陀國王舍城之居士。寶蓋,係傘之美稱,即指七寶嚴飾之天蓋,於佛菩薩或戒尊者等之高座上,作為莊嚴具。又如經幢,石塔之頂上,有雕刻精細如傘狀之蓋,亦稱寶蓋。

摩揭陀乃佛陀證道、弘道之地,也是佛教的傳播中心。尊者曾是親近三寶,接受五戒的優婆塞(即在家居士)。他尊信佛教常到佛陀居住處聆聽教義。

據《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載,尊者曾參加佛陀在該城耆闍崛山中舉行的法會。舍衛國波斯匿王曾向他請教問題。曾參加佛教的第一次結集,尊者嚴守戒律,修行不懈,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395、神通化尊者

神通化尊者,教化眾生,故名。

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二載,他曾在于闐國(今新疆和闐)時,國王不信佛法,他運用神通力,全身大放光明,使國王油然生欽敬之心,邀至宮內居住。安於樹林中修行的清幽寂靜,婉言拒絕。於是,出資為他在林中修建塔寺。國王喜獲舍利數百粒,嘆不能敬置塔下。尊者再用神通力,右手托塔,放置舍利。畢又將寶塔徐徐放回原位,塔身安好如初,觀者無不驚嘆稱奇,於是舉國皈依佛教,佛教於是在闐逐漸興盛。

396、思善識尊者

思善識尊者,善識,即善知識。

據《法華文句》卷四:「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又《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為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善於觀察別人的品德與能力,幫助別人走向正道的人。

善識尊者在修習佛道的過程中,時刻思念欲得善知識之助,以盡快發無上正等正覺,終獲羅漢果位。

397、喜信靜尊者

喜信靜尊者。尊者信奉信、靜二字,並以此規範自身、教化眾人,故號稱喜信靜,由信奉佛法,而依法修行。由修行而得靜心,以絕除煩亂,不生憤勃、不報他怨,不起瞋心。對佛法的誠心,猶如在水中安放「信珠「,可澄清垢染,去除心中世俗的污濁。

初入三寶之人,要以信為本,信乃一切功德之母,信心堅定,則無寶不取,至心靜不亂,則智慧中生,可永除心中的憂煩。

398、摩訶南尊者

摩訶男尊者,佛陀叔父斛飯王之長子,故又稱拘利太子。摩訶男為其尊稱,為佛陀最初所度的五比丘之一。

佛陀出家時,其父淨飯王於族中挑選五人,隨同出家,在外修行。尊者即為其一。佛陀成道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彼即為最初聞法得道弟子之一,後並護持佛陀之化導。《增一阿含經》卷三弟子品讚其:「速成神通,中不有悔,所為摩訶男比丘是。「

摩訶男,在《中本起經》作摩男拘利,《佛所行讚經》中作十力迦葉。又稱摩訶南、摩訶那摩。意譯為大號、大名。又據《大智度論》卷三等載,又有一摩訶男,為甘露飯王之子,又稱釋種摩訶男、摩呵南、釋摩男。《中阿經·苦陰經》乃其請佛所說。當舍衛城之流離王討伐迦毗羅衛城釋迦族時,為救釋種族,自願舍命於水中。又有謂此人與五比丘中之摩訶男同一人者。

399、無量光尊者

無量光尊者,梵語為阿彌陀佛。又稱為「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等,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往昔為國王,為佛法所吸引,放棄王位,出家為僧。法名法藏,在修行成佛前,曾發下四十八願,其中一個願就是說,將來他成佛後,凡信奉他並持誦他的名號的人,命終之時,佛就前往,接引其人往生自己的國土,即西方極樂世界。尊者即後來的阿彌陀佛。由於前世功德和今生所發四十八誓願,即刻成佛,佛國名安樂,佛名無量光。在西方十萬里外,國內沒有高下,貴賤,人人平等,安享和平。

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載,在極樂淨土中,尊者高坐於蓮如上。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分侍左右。構成:「西方三聖「的組像。單尊的阿彌陀佛像(所謂」橫三世「,或稱為」三方佛「)被安置於佛陀之右,結跏趺坐於蓮台。我國很早就有阿彌陀佛信仰。

400、金光慧尊者

金光慧尊者,即金光炎菩薩,為應當禮敬的十方大菩薩之一。

尊者身放金光,象徵無上智慧佛教認為,眾生生在凡夫地,或因業力,或因內心生邪、或染著外境,不論貴賤,均罪業無量。故須誠心懺悔,以滅罪修福。否則,業所至時,雖盡全力亦無以逃避。等到地獄惡相盡現眼前,若再懺悔,就為時己晚。

尊者以其智慧之光洞察眾生心田。有罪之眾生只要虔誠歸信佛法,真心懺悔舊業,改過自新,則可增益佛法,來罪獲福,自性潔淨之眾生,若能愛撫並念誦尊者名號,則可得現世安穩,未來世亦可獲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