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此二句,名莊嚴雨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欲以服飾布地,延請所尊。或欲以香華名寶,用表恭敬。而業貧感薄,是事不果。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常雨此物,滿眾生意。何故以雨為言。恐取著雲,若常雨華衣,亦應填塞虛空,何緣不妨。是故以雨為喻。雨適時則無洪滔之患,安樂報豈有累情之物乎。經言,日夜六時,雨寶衣,雨寶華。寶質柔軟。履踐其上,則下四寸。隨舉足時,還復如故。用訖入寶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這是第九種,「莊嚴雨功德成就」。這個「雨」應該念去聲,作使動詞——雨(yù)。就是從空中像下雨一樣地下著種種的華、種種的衣,以及無量的香來莊嚴,這個香普熏極樂世界本土以及他方世界的剎土。

阿彌陀佛為什麼要興起這樣的莊嚴呢?也是因地見到他方世界眾生的福報不夠。比如他遇到佛出興的時期,想恭請佛來到家裡來應供。為了表達恭敬,用衣來布在地上,就好像鋪上地毯。佛過來,讓他走在布上。印度的衣是一塊很整的東西,一塊布就像地毯一樣。或者聖者過來,想供養種種的香、種種的華、種種的珍寶,表達他恭敬供養的心。對於佛弟子來說,都有這份恭敬供養的心,但是由於福報不夠,善業不夠,他想作這些供養,都沒有能力去置辦。自然內心就有懊喪,就不愉快了。

法藏菩薩見到這種情形,就興大悲願:願我的剎土,虛空當中常常雨這些供養具,來滿這些眾生要供養諸佛的這種心願。比如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馬上有能力去他方世界去供養諸佛了。總不能空手去吧,總得要帶點供養具吧,但我們往生前無量劫以來都是那麼小氣的人,不喜歡佈施的人,想要這些,還真的沒有。阿彌陀佛給我們考慮好了,阿彌陀佛把他因地當中修到的無量的福德寶藏全體地恩賜給我們。我們自己福報沒有,感不到這些供養具,阿彌陀佛給我們。

給我們,怎麼給?用這個雨作比喻。虛空都是雨種種供養具,如果我不要的時候,還在這下下下,那也是一個煩惱的事情。所以叫作隨心所願。念頭一動,虛空就下這些想要的供養具,就不會像洪水滔滔——不管你的意願,反正這個水不斷地給你,給到走路都走不了,還要划船了。不是這樣的。所以用這個雨,雨就是適時而下。一個有福報的地方,真的很有意思,每天下點雨,稍微熱的時候就下點雨,不多,很涼爽。這說明人家還真是有一些護法神在護佑他們。現在我們要生慚愧心,今年夏天那麼熱,持續高溫,怎麼龍王不來幫幫忙呢?我們還是善業不夠,龍王這時候想:就是要讓你們吃點苦了。所以極樂世界的這種福德之報不會有讓你累心之物——不會給你添麻煩,不會讓你有累贅,你想要的時候給你,你不想要的時候就自然沒有。

所以經典當中就說「日夜六時」,日夜六時就是晝三時夜三時,常常地雨這些寶衣——七寶的衣服;雨寶華,種種的華。這些都是有表法的意思。供養衣,是從忍辱波羅蜜顯現的柔軟的衣;華,是要修菩薩的萬行顯現的因地之華,有時候會講四種華,表明菩薩道的四十個因地階位;去供佛,是趣向於果地上的,因行趣向果覺。用這個來表達。極樂世界的往生者到他方世界去供的華都是很大的,或者一由旬、二由旬,乃至於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華朝向要供養的佛的頭上,想停多久就停多久。但往往還有其他的菩薩來供養,那就得要謙讓一下。所以雨種種的寶華。

這些供養具都是珍寶了,體性非常柔軟。比如極樂世界雨那個華,有幾種來源:一個是七寶樹上風吹的華落在地面上,一種是他方世界的天人過來供養極樂世界的佛菩薩,還有他方世界的菩薩過來親覲阿彌陀佛,他也會散華供養。這是極樂世界本土的。

《阿彌陀經》講,每天的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極樂世界往生者每天早上清旦——就是清晨最寧靜的平旦的時候,就得要用衣裓盛種種華到他方世界去供養諸佛的,就去行普賢十大願王,普賢十大願王「廣修供養」。

所以這些供養具柔軟,腳踏在地上,「下四寸」,隨著腳舉起來,還復如初。而且,用完了這個華,自然就入在寶地裡面。華有時候會枯萎一點,如果散滿了地面的華枯萎了,怎麼辦?地面那麼大,要掃起來,工程量太大。極樂世界沒有「累情之物」,一切都很自在。這個華從哪兒來?來無所來。華離開,去無所去。念頭一動,或者這個華有枯萎,自然地就像水入到那個坎穴裡面一樣的,就沒有了,地面就非常的潔淨。風又吹這個華,又佈滿。晝夜六時六反——吹華,華沒,再吹華,再華沒,極樂世界是一個天華爛漫的世界。

注意,散這個華不僅僅是賞心悅目的,它是要勘驗你的道行。《維摩詰經》裡面天女散華,很有意思。天女在那散華,散在菩薩身上,這個華自然地就能夠落在地面上;散在那些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葉的這些聲聞身上,華就粘在了身上。粘在身上,舍利弗就要把這個華抖落。天女跟他就有一個對話。天女說:「仁者,你為什麼要抖落華?」舍利弗說:「這華不如法」。天女說:「華沒有如法不如法,是你有執著,心有執著,華就沾在身上。那些菩薩為什麼華就不粘在身上呢?」因為他還有法執,他還認為有一個東西,於是他所害怕的東西就粘上他了。菩薩不僅人我空,法也空了,所以在菩薩身上,他不沾染這些華。

所以「雨華衣莊嚴」,雨種種華,雨種種衣。這種種衣下來,得要當下觀照自己有沒有忍辱波羅蜜的這種功德;當有種種座的時候,坐如來座,證一切法空;披如來衣,忍辱;入如來室,慈悲。這些都有表法的意思。

香的品種很多,用「無量」來表明。現在我們基本溫飽解決之後,開始興起了一種香文化。確實,能夠燃香是一種精緻高雅的生活方式。在宋代,香料的交易佔了國民經濟的十分之一,就說明那個時代普遍地都在燃香。因為那是文人精緻的生活方式。無論是誦經、看書、喝茶、繪畫,都要燃香,甚至衛生間都有香。有個收藏文物的,他收藏一個香爐比較大,他也並不是太懂,他就把那香爐放在佛龕前面去燃。有個懂行的,看了就微微一笑,說:「這個香原來是廁所用的,你怎麼放在佛面前呢?」他才知道為什麼是那麼大的香爐,衛生間都要燃香的。

所以我們佛弟子至少誦經的時候、念佛的時候、做功課的時候都應該燃香。但要注意,不要燃化學香。

這個香是幫助修道的,這個香是代表著五分法身之香。聞這個香,都能夠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這種善心。極樂世界的這種寶香不僅瀰漫、普熏在極樂世界的本土,而且能夠瀰漫到他方世界去。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在誦經的時候,在無心不經意狀態會聞到一股奇異的香味,或許這種香味就是極樂世界的寶香透過你跟名號相應的這麼一個渠道過來了。聞到這樣的香,一定會令我們清淨,開發智慧,增強持戒意識,身心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