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能夠經得起二千多年的歷史考驗,並成為中華文明儒釋道三大精神主流之一,其因緣雖然眾多,諸如佛教文化的精深、中華大地特有的大乘氣象以及佛教四眾弟子忘我的傳教精神等等。所謂不懈的傳教工作,就是我們常說的弘法利生事業,這是我們奉行的大乘菩薩道積極利他精神的主要實踐項目,其中包括佛教的文化、教育、出版、環保、傳播、信息、慈善事業等等。而中國佛教的慈善事業,是傳播佛教、踐行佛法、引導正信、樹立佛教形象等最有效的方式,因而在歷史上受到了中國佛教先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提倡。下面我將探討佛教慈善事業的理論根據及其史實,並為中國未來佛教慈善事業藍圖,作出合理的設計。

中國佛教慈善事業的理論依據大致有五:

一是菩提心理念,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即一個佛教徒的基本任務——力求完善自我人格和心靈的昇華,最終成為覺悟宇宙人生的圓滿境界;視一切生靈皆我六親眷屬而願將圓滿的佛法教授給他或為他提供學習佛法的方便,不遺餘力地傳播佛教。而下化眾生的種種方便中,佛教的慈善事業是其一。

二是佛教的慈悲度世理念,《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撥一切眾生苦。」慈悲即是拯救正在飽受困苦折磨的生靈,並使其生命充滿永恆的快樂。佛教種種修持法門中,慈心觀及悲心觀,乃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圓融運用,都與慈悲理念密不可分,因而慈悲度世的精神是大乘佛教之中心,是一切菩薩道的基礎。

三是佛教利他情懷的佈施精神,佈施為佛教徒實踐佛法的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首,是由凡入聖,到達涅槃彼岸的必經之路。對於佈施者——無論是法施(即傳播佛法)還是財施(救濟貧窮等福利事業及公益事業)而言,要求做到「三輪體空」,即不求功德,不期回報,將佈施作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是我們成就佛道之必須。

四是佛教的福田思想,種福田為了圓成福德(佛陀的福德是圓滿的),經論上一般稱之為八福田,即造曠路美井、水路橋樑、平治險路、孝事父母、供養沙門、供養病人、救濟苦厄、設無遮大會等。對八福田思想進行分析,其大致可分為二,即敬田和悲田。敬田即護持佛教,尊重人倫師道,對三寶父母師長的供養等,悲田是對病者、貧窮、孤老,以及動物的愛護與佈施收養,以及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業等。

五是佛教的報恩思想,即我的生存,所有與我有關的有情無情均予我有恩,析之為四恩,即三寶恩(宗教性)、父母恩(家庭性)、國土恩(自然性)、眾生恩(社會性)。總之佛教認為慈善事業是報效四恩、成就佛道的法門,是實踐佛陀教法的基礎,是傳播佛教的保障。

關於福利事業的開展,在《佛說諸德福田經》中論說有七:「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牢堅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樑,過渡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令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賢首法藏大師在《梵網戒本疏》中開示佛教福利事業為八福田,即「一造曠路美井,二水路架橋,三平治險路,四孝事父母,五供養沙門,六供養病人,七救濟危厄,八設無遮大會。」這些都是開展佛教福利思想的理論依據。

中國佛教對於社會慈善事業的貢獻巨大,現根據震華法師的《僧伽護國史》及與佛教慈善事業相關的資料記載,略述幾點,求教於方家。

一、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會——無盡藏。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就有了這種慈善性質的金融機構,專門用以救濟貧窮等。到隋唐時的三階教,無盡藏的規模空前,影響之甚,令統治階段眼紅到強行沒收的程度。然而,慈善基金會的形式卻仍然在寺院裡保存下來,在宋代為「長生庫」,在元代為「解典庫」,流傳到日本叫「無盡會社」。

二、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悲田院。自北魏創「僧祗戶」始,至唐代的「悲田養病坊」(則天武后長安年間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為全國性的佛教慈善組織,影響最為深遠。),宋朝的「福田院」,乃至近代的佛教慈善組織,悲田院的名稱雖有不同,但性質卻是一樣的,即有系統地進行社會慈善事業,其中包括養老院、孤兒院、養病院、救災、濟貧、為無業人員傳授技藝以及難民收容等等。

三、世界上最為古老的醫院——養病坊、疫病坊。南齊時佛教「設六疾館,以養貧民」,(《南齊書》二十一卷)梁武帝普通二年(521)設孤獨園,令「孤獨有歸」,(《梁書》卷三)北齊文宣帝時,北天竺的那連提黎耶舍法師在汲郡(河南)的西山建立三寺,收容癧疾患者。這些留寺醫療的方式,被認為是近代醫院之濫觴,也是我國創始傳染病專科醫院之最早記載。養病坊和疫病坊則始自隋唐,還流傳到了日本,是成熟的慈善醫院型態。

四、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佛教的菩薩行有「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之語,所以佛教有大量針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善舉,其表現主要有二兩面:一是護生止殺,以及對稀有物種的保護。放生是佛教的一大特色,其動機在於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現代佛教的動物保護、生命關懷、動物救助等組織,皆應運而生。二是功德林(即佛教徒的義務植樹活動)的種植,僅以《洛陽伽藍記》的記載,佛教植樹造林活動在南北朝時期已初具規模。如景樂寺的桑林,并州(山西)武德寺慧覺法師帶領信眾種植的棗園,蘇州通玄寺慧旻法師植梓樹十餘萬株,泗州(江蘇)開元寺為除水害而植松、杉、楠、檜等萬餘株……

五、公共設施的建設。《佛說諸德福田經》的七福田,就有六項屬於公共設施的建設,在佛教徒的實際行動中,他們修建塔寺亭台樓閣,公共浴池,造船義渡,修橋補路,掘井引水,以及建設公共廁所(古代稱為圊園)等常見的公共事業。佛教在歷史上作了大量服務人群,造福大眾的事,因而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與愛戴。

除此之外,佛教尚興辦義學、建立公共圖書館(藏經樓)、開設義莊(即免費存放尸骨的地方)等多種領域的慈善福利事業。

歷史的足跡遍佈,當我們走在一段清幽的林間小道,也許這是我們祖師曾經用血和汗徹成的路和功德林;當我們品嚐一口甘冽的清泉,也許正是我們祖師曾經為方便行人設置的義井;當我們暢遊於祖國大好河山時,也許是我們祖師曾經精心設計的園林美景……

歷史的已經成為歷史,我們需要再次創造歷史。可以肯定,我們現在諸如有廈門慈善基金會等等慈善組織的形成,為社會主義的福利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隨著時代的需要,以及傳教事業的需要,成立統一的、現代管理化的佛教慈善組織已迫在眉睫。下面我將根據古代先哲的經驗結合現代社會的特色,為中國佛教現代慈善事業設計藍圖。

一、完善佛教慈善事業的調研,並開出合理有效的設施方案。中國佛教協會成立慈善事業部,研究佛教慈善事業理論,調劑全國佛教慈善基金,利用現代傳媒技術,為佛教慈善事業的有效開展和對外宣傳,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技術支持。

二、完善佛教慈善事業的組織化管理,以使之有序化、高效化。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中華佛教慈善總會,各省市分會成立佛教慈善功德會,各省市分會下轄寺院成立慈善部,慈善部以會員制的形式籌集善款。總會——分會——寺院慈善部——會員,完善四極科學化管理制度,並根據需求成立佛教孤兒院、養老院、職業培訓中心、醫院、佛教院校等等。成立慈善快速反應組織,諸如佛教救災團、佛教醫療隊、佛教賑災團、佛教救災物質籌備中心、佛教慈善考查團等組織,力求管理靈活有效,以備應急所需。

三、應多方位籌集善款,並進行有效管理,保證每一分善款都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籌集善款大致有五個途徑,一是會員費用,我們有一億多佛教徒,還有數億與佛教有深厚淵源的亞佛教徒,只要宣傳到位,得到社會的支持應是常理中的事。以會員費用的方式籌資,廈門慈善基金會做的非常成功,也可以參考海外的相關經驗。二是現代財團化管理,成立董事會,將社會富有階層佛教徒的善款吸收進來,並接受其監督與指導。三是成立佛教福利企事業單位,得到國家的免稅等相關優惠支持,以自籌善款。四、接受社會人士及佛教徒的臨時捐款。五是與國際相關慈善機構合作,在政策許可範圍內引進國際慈善基金。

四、暢通佛教慈善信息,利用現代傳媒技術(網絡、電視、廣播、報刊雜誌等等),大力宣傳佛教慈善事業,讓世人了解佛教慈善事業,喚醒世人的愛心,並樹立佛教的正面形象,引導社會的參與,為社會主義慈善事業的發展及以德治國的精神做出積極的貢獻。

佛教慈善事業的像過去歷史一樣的興盛,我將期待著這一天的來臨,這是佛教再生的希望。我相信,在諸位佛教徒及有愛心人士的努力下,哪裡有災難,哪裡就有佛教徒的救濟;哪裡有困苦,哪裡就有佛教徒的支援;哪裡有心靈的渴求,哪裡就有佛教徒的慈悲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