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讓孩子健康成長

這是一個真實的發人深省的故事:北京市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剛上小學的女兒去逛街。在一個繁華的路口,有一位老爺爺正在賣《北京晚報》。父親從口袋裡掏出5元錢交給女兒,讓她去買10份晚報。孩子買回晚報,父母跟她商量,讓她按原價把晚報賣出去,看看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賣完這10份晚報。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費了幾個小時才把10份晚報賣出去。

然後,父母讓孩子去問賣報的老爺爺,賣出一份報紙能賺多少錢。孩子從老爺爺那裡知道,賣一份報紙只能賺幾分錢。她算了一筆賬,花了這麼長時間才掙了幾毛錢。孩子領悟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她主動對父母說:「爸爸、媽媽,我以後再不會隨便花錢了,掙錢太不容易了!」那對年輕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

現在很多孩子不懂得節儉,隨便浪費的現象相當嚴重。在某所小學裡,教師和校工在校園內撿拾的物品堆滿了一間屋子,大至皮夾克,小至鉛筆、橡皮等學習用品。學校多次廣播要求學生去認領,卻沒有人去。在一次家長會上,校領導講了這件事,最後只有幾位家長帶著孩子去認領,其他物品仍舊堆放在屋子裡無人問津。

我國有句老話:成由勤儉敗由奢。成功由勤勞節儉開始,失敗因奢侈浪費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錢的時候,這個朴素的真理也不會過時。節儉是一個人的重要品質,很難想像,一個從小大手大腳隨便浪費的人能創造一番事業,建設好家庭。

孩子不懂得節儉,不能全怪孩子,責任也在我們大人身上。現在有些商家引領時尚,認為提倡節儉、抑制消費,不利於經濟的發展。現在多為獨生子女家庭,家長出於疼愛「獨苗苗」,遷就孩子花錢自不必說,就連家長自身也往往產生了非合理消費的心理——攀比、從眾、追時髦、喜新厭舊等等。此外有些人對節儉與奢侈存在一些誤解,以為節儉是貧窮的產物,以奢為榮,以儉為恥,凡事愛講排場,其實他們並未真正理解節儉的意義。儉是節約不浪費,節是節制而有度,這種理性的生活態度,是無論古今、窮富都值得大力提倡的。

哈里的祖父洛克菲勒是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董事長,父親是曼哈頓公司的經理,他們不僅自己生活節儉,也不允許子女們鋪張浪費。這個家族有個家規,孩子18歲以後經濟完全獨立。哈里是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的高材生,他曾經到紐約港曼哈頓碼頭參加勞動,開吊車把集裝箱從貨輪上卸下來。

他說:「我父親年輕時比我更苦,當年他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為了交付昂貴的學費,每到假期就到密西西比河的貨輪上當水手,幹著最髒最累的活兒,這樣才讀完大學。祖父雖有錢,但我從不伸手要錢。」英國王子威廉10歲時就放棄了宮廷生活,按女王的要求去上住宿學校,每隔三週才能回家一次,一學期只有9英鎊的零用錢。他幼年時使用的嬰兒車還是父親30年前用過的那一輛,玩具也是父親當年玩過的木質玩具,節日禮物多為廉價品。

學會節儉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極大。節儉可以使人集中精力,把身心投入到學習和事業上來,關係到一個人一生事業的成敗。節儉可以培養一個人堅強的意志和戰勝困難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人生的巨大財富。節儉有助於體察他人的疾苦,培養對他人的愛心,有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

讓孩子從小學會節儉,就要讓孩子適當嘗嘗「苦」頭,沒有吃過苦的孩子、在蜜罐裡泡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財富來之不易,也根本不知道珍惜自己擁有的幸福。許多孩子沒有經歷過艱難困苦,根本不懂得「節儉」二字,只要求吃好的,穿好的,玩具也是越多越好,越高級越好,如果達不到要求就會生氣。有的孩子隨便拋撒浪費糧食,不愛護衣物,對玩具隨意搞壞,亂丟亂扔,弄得殘缺不全,浪費嚴重。他們不知道糧食和玩具等來之不易,更不知道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

因此,讓孩子知道好日子來之不易、培養孩子節儉的品質,已成為越來越多的父母努力的方向。許多「以儉養德」的事例告訴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有志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勤儉節約、艱苦朴素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這是父母能夠給孩子的永久財富。習慣的養成在於不斷的積累,那麼教育孩子就必須從自己著手,從小事著手,以身作則,在家庭教育中注意以下幾方面:

營造節儉的家庭生活氛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自己的節儉行為影響孩子,用自己艱苦朴素的作風感染孩子。如將洗衣服的水留下來沖廁所;愛惜家庭物品,小心存放不用的東西等。

幫助孩子理解節儉的價值。父母要用節儉的故事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節儉是美德,也是生活的必需。在教育中,父母要讚賞節儉的行為,批評奢侈浪費。父母要讓孩子理解生活的艱難,理解人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而節儉則可以做到有備無患,幫助人渡過難關。

幫助孩子學會有計劃地消費。如讓孩子愛惜書本、文具,節約一張紙、一支鉛筆、一塊橡皮。不要給孩子買鉛筆一大把,文具盒書包好幾個。父母要讓孩子懂得,真正需要的時候才消費,才買新東西。

克服孩子的攀比心理。比錢比物只能使孩子貪圖安逸,失掉勤勞朴實的品質。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克服攀比心理,教孩子比學習、比勞動、比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