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個人和時代是怎樣的關係?這其中存在矛盾嗎?時代的束縛是否是個人無法解脫的根源?

希阿榮博堪布答:我想這個問題用佛教名詞來說,主要就是個業與共業的關係,以及人是否能擺脫業的束縛。

並不存在獨立、自有的共業,共業只是無數交匯在一起的個業。因緣具足的時候,需要感受相似果報的眾生面前會顯現共同的果報,表現為一個共同的時空,也就是一個時代和社會。就每個眾生而言,在共業的時空裡,他們仍然是感受著各自的業因果,所以個體無法解脫的根源在個業,在自己身語意的造作,而不在時代或社會。時代、社會並不是自有的存在,它只是無數個體的思想和行為的會合,在個體的身語意業之外,找不到單獨存在的時代或社會。

業的力量雖然強大,個體卻並不是只能被動承受。承受當然是必須的,自造業自受報,各人循業流轉,無可代者,但是在承受已成熟的果報之同時,個體仍然有機會去改變因緣,進而改變未成熟的果報。

身處某個時代,某個社會,對於其中的問題,一味指責或袖手旁觀都不會有幫助。要知道,那些問題、那些趨勢的形成,每個社會成員都出了一份力的。你帶著你的業,你的習氣,你的因緣,來到這個時空裡,強化著共業的種種特徵和力量。

而要改變時代,改造社會,我們需要從自己做起,也只能從自己做起。個業改變了,共業才會改變。如果你希望在一個誠信、祥和的社會中過著有保障、有尊嚴的生活,那麼你自己先做到誠信、平和、理性,尊重他人。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強大的慣性,身心活動一直是按著某種固定模式在週而復始,細觀察下,我們很多的言行、思想乃至心念都會給現在和未來的自他帶來傷害。我說的傷害是指會讓人經歷、感受痛苦。根據佛法,改變這種循環的外力有二:一是反省自己的行為,清醒地認知它們的性質和後果,對於已造成或將造成傷害的行為生起真誠的悔意,並下定決心以後無論如何不再重複同樣的錯誤,這叫懺前戒後。再通過持續的覺察,在平常生活中把這份認識和決心落到實處。另一種外力是根除對自我的執著,證悟空性,現見諸法實相。

我們看到,在不同時代和社會,有識之士們,有著理想和抱負,對社會、對現像有著敏銳觀察、深刻思考的人們,他們在尋求個體解脫、共同幸福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並不總是有結果,究其原因,恐怕跟上面講到的兩個方面都有些關係:對自己的思想言行所涉的因果沒有真正深入的認識;對自我很執著,堅信我以固有實常的方式存在,我很重要,我的一切都很重要。

個人解脫的根源在於淨化個人的身語意業,更進一步說,在於息滅個人內心的貪婪、嗔恨和執念,而不在於外部的環境。寂天菩薩說過,在整個大地鋪上地毯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穿上鞋,我們就能免受荊棘砂礫之苦。同樣道理,只要內心沒有了貪瞋癡,我們就能免受外界的侵擾,從痛苦中解脫。

大乘佛教行者在解決了個體解脫的問題後,再次回到個業與共業的關係這一點上,把特定、有限的時代社會擴大為十方三世,盡法界遍虛空,發願通過自己的修行,以自己清淨的身語意業之力,去幫助所有眾生離苦得樂。

每個人的生命都或遠或近地是其他人、其他眾生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你的苦也是我的苦,你的局限也是我的局限,而我的願,我的修行,我的清淨善業也指向你的安樂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