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想的供養能否得到真實的福報

很多學佛修行的人,初學佛的時候總是有所求的,或是希望家庭祥和、事業順利,或是希望身體健康、諸事順利,或是希望陞官發財、名利雙收,總之是追求福報。我們通過學佛可以得知,培植福報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供養和佈施,但是即便知道上供下施能夠增長自己的福報,可是很多時候仍然舍不得,總想尋求一些不用真實付出就能獲得回報的方式,比如觀想獻供。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觀想供養是否可以獲得真實的果報?

《賢愚經》裡面有這樣一個故事:佛陀時期,有一位長者家中生了一個兒子,兒子下生之時,天降七寶雨,家中堆滿了七寶。長者趕緊找佔相師詢問,佔相師看了小孩面相,說這個孩子面相特殊,很有福報,不如就起名叫寶天吧。

後來這個小孩長大了,聽聞佛陀聖跡,心懷渴仰之心,就隨佛出家,當下就證得了阿羅漢果。當時阿難就問佛陀,到底是什麼因緣如此殊勝啊?佛陀就給眾人講述了這個寶天比丘的來歷。在毗婆尸佛時期,有一次僧眾遊行村落,當地有福報的居士就迎請僧眾,廣作供養。

當時有個人很窮,他很想供養,可是實在是沒錢,就找了一堆像寶珠的白石頭觀想成珠寶,灑向僧眾作供養,並且發大誓願。當時的那個窮人,就是現在的寶天比丘。他以供養白石的果報,九十一劫中福報無量,多具財寶,衣食自然。而今世遇到我,並且出家證阿羅漢果。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要供養,要積累福田資糧,不見得有多少錢,有多大的福報,最重要的是發心要清淨。如果有福報,但是沒有恭敬心和虔誠心,那麼這個「供養」能不能感召福報,還真的不好說。

有很多很有福報的居士,去供養寺廟或者供養師父的時候,態度不夠端正,不是以供養的心態,反而像恩賜一般,這種發心就不清淨。供養是為自己種福田,師父能夠接受你的供養,應該感恩才對,只有發心清淨了才能獲得無量福報。說到無量福報,很多居士也許會有疑問了,這無量是不是溢美之詞啊,供養得有限,收穫的怎麼可能是無量呢?其實佛陀時代就有人有這個疑惑了。

有一次,佛陀到舍衛國乞食,來到一個女居士門口。這位居士供養完佛陀,退到一邊,恭敬站立。這時佛陀為她說法:「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如是生萬生億,得見諦道。」 意思是,種下一,可以生長至十;種下十,可以生長至百;種下百,可以生長至千,乃至生長至萬、至億……最終便能見到真諦。

女居士的丈夫不信佛法,聽了佛陀的偈頌,心生懷疑,就說:「沙門,你也太言過其實了吧?區區一碗飯怎麼能得到那麼多的福報呢?」佛陀就問他:「你見過城中的尼拘類樹嗎?」他說:「我見過,那樹高達四十里,每年能收穫數萬斛的果實,它的種子就如芥子一樣,很小很小。」佛說:「那要播多少種子,才能長這麼大的樹啊?」

他說:「不用不用,只一粒種子而已。」佛說:「你太言過其實了吧?種一芥子,就能長到四十里高,得十萬果實?」他說:「真是這樣的。」佛說:「大地無知,尚能成熟如是果報,更何況以歡喜心供養佛陀一缽飯呢?這個福德,是無法衡量的。」這樣一說,夫婦二人心開意解,當下獲得聖果。

對於那些確實沒有能力供養,一貧如洗的窮人,或者真正具備作意幻供境界的利根者,佛經中開許可以用土粉、瓦礫供養。當年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中閉關的時候,沒有真實的供養,就通過作意幻供修行圓滿了。米拉日巴大師之所以通過觀想獻供就可以獲得圓滿,是因為其達到了觀想與真實無二無別的境界。觀想和佈施本質相同,但是在對境上有所區別。對境是佛菩薩,就是供養;對境是眾生,就是佈施。但是二者的本體都是施舍心,修的佈施波羅蜜。

能達到無二無別的境界很難,貧窮到一點財物都拿不出也是很難的。很多擁有萬貫家財的人舍不得拿真實的財物上供下施,反倒在家修觀想供養,這實在是自欺欺人。作為普通人還是不要尋求捷徑,好好得做真實的供養和佈施。能有機會供養就盡量多供養,眾生有求於你,就盡量佈施幫助。

平時沒有真實對境的時候,在家修曼陀羅法,也要盡量用上好的材質,能有條件用珍珠、瑪瑙等真七寶的就盡量不用幾塊錢一斤的假七寶;能用大米的就盡量不用砂礫。《諸法集要經》云:「是心能作罪,亦能修福業。」供養、佈施本身就是對治自己吝嗇心的,如果在上供下施的時候還想種種方便鑽空子,到頭來騙的只能是自己。

薩迦班智達在《格言寶藏論》裡說:如果依靠福德來成辦事業,就如同陽光能普照萬物,而不必依賴別的助緣;若僅僅依靠精勤來成辦事業,則如同燈光照明一樣,仍然需要依靠外力。所以,自身一定要有福德,否則,做什麼事都會違緣重重。而積累福德最快的方式就是供養和佈施,所以希望大家在上供下施的時候一定要懷著虔誠、恭敬和清淨之心,只有這樣,才能感召真正的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