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出家人衣服上補丁的事兒

昨天公眾號後台收到居士的留言,問能不能說說衣服的事。

那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出家人衣服上補丁的事兒吧。

一、佛陀製定僧衣的緣由

據《十誦律》中記載,古印度出家人和外道的衣服有別,是因為萍沙王的建議。這個萍沙王,就是頻婆娑羅王,佛陀的國王級別粉絲之一。

那萍沙王為何有此建議呢?這和萍沙王的一件囧事有關。

話說,有天早晨,萍沙王乘著大象去拜訪佛陀。

正巧有幾個外道修行者遠遠走來。

萍沙王向來對佛弟子很恭敬,他遠遠見到那幾個修行者,以為是佛弟子,於是就讓御者停下大象。

他正準備下來向修行者禮拜。

這時,隨行的一位大臣滿臉奇怪地問萍沙王:「大王,您這是幹啥?」

萍沙王掃了大臣一眼,然後整肅地說:「這還用問嗎?本王見有佛弟子過來,當然要去行禮啊!」

一時間,大臣的臉變得很是奇怪,他想笑又不敢笑,對萍沙王說:「大王,您看走眼了,他們是外道修行者,並不是佛陀的弟子們啊!」

萍沙王那個窘啊,於是顧左右而言他地對御者說:「現在離佛陀的住處還有多遠啊?」

御者想笑也不敢笑,只得一一詳細作答。萍沙王吃了這一囧,心中很是不自在。

他見到了佛陀,就忍不住對佛陀說:「世尊,請您慈悲,讓佛弟子的衣服和外道修行者區分開來吧。」

佛陀已經知道了事情的經過,但還是問萍沙王道:「大王您為何有此要求呢?」

於是萍沙王開啟吐槽模式,把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叭啦叭啦地說了一通。

佛陀答應了萍沙王的請求,並為他說法。

萍沙王最後帶著法喜告辭而去。

後來,佛陀和阿難尊者到南山,見田中畦畔整齊,於是就以此製定了僧衣的田相。並且佛陀告知佛弟子們,以後要穿割截成田相的僧衣進入城鎮之中,以示與外道之別。

從此,萍沙王再也不必擔心會認錯了。這就是佛陀製定僧衣的緣由。

很多人覺得僧衣上的田相是補丁,其實我們現在穿的僧衣上的田相是由長短不一的布塊補綴上去的,也算是補丁吧,但是象徵的意義更多一些。

二、什麼是糞掃衣

什麼是糞掃衣呢?

《摩訶僧祇律》卷十六中說︰「糞掃衣者,里巷中棄弊故衣,取淨浣補染受持,是名糞掃衣。」

據《十誦律》卷二十七中列有糞掃衣四種︰

1、塚間衣︰也就是包裹死者而棄於塚間的衣服;

2、出來衣︰包裹過死者之後的衣服,又把它佈施給比丘;

3、無主衣︰在聚落中,被棄置在空地上而無所歸屬,無人認領的衣服;

4、土衣︰也就是棄舍在巷陌、塚間或垃圾堆中的衣服。

這些衣服,都是古印度人所忌諱而拋棄的。而奉持頭陀行的比丘就會拿這種別人棄之不用的衣服,洗乾淨,漂染之後,補綴成衣服,所以稱之為糞掃衣。又因為這衣服是補納而成,所以又稱為納衣或者百納衣。

在《十住毗婆沙論》卷十六中,列舉了穿糞掃衣的十種利益,即是:慚愧;防寒、熱等;表示沙門的儀法;天人恭敬;無貪好;隨順寂滅,無煩惱熾然;有惡易見;勿須餘物之莊嚴;隨順八聖道;精進行道,無染污心。

由此可知,糞掃衣是比丘們所穿著的衣服中,最為尊尚、殊勝的。

三、現代僧衣中的補丁

在千年後的今天,物質極大豐富,那還有沒有人穿打補丁的衣服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們僧人的法服,無論是五衣、七衣還是九衣,都是具足田相的,也就是自帶補丁加成的。

這裡說的是我們所穿的常服,也就是小褂、短褂上的補丁。

試舉我們所見聞的兩個例子吧。

一位是以前佛學院的副院長,現在是某名山古剎的住持。他老人家為人直爽,而且很是慈悲。

有一回,咱們一群人尾隨副院長爬山。

快到山頂的時候,風吹起他的長衫,我們後面的一群圍觀黨看到了副院長大人短褂上的一個大補丁。

可以看得出是補丁打補丁的那種大補丁,雖然有點繞,但是大家懂得。也就是說,這件衣服是反覆縫補過的,也不知道穿了幾年了。

我們一群後輩在後面感慨他老人家的儉朴。

另一位是我們的羯磨阿闍梨,一位很慈悲可親的比丘尼大德。

第一次見她時,我們是去求授式叉尼戒,因為是正式的場合,所以我們當時見到的是她袈裟嚴整的莊嚴法相。

第二次見她老人家時,是我們受比丘尼戒的時候。她是提前過來的,算是平常的場合,所以我們見到她時,她穿著一身小褂。小褂洗的有些發白,而且有些地方還很細緻地打了補丁,估計是有些年頭了。

這應該是她平素所穿的衣服,雖然已經很舊了,但是卻讓人覺得很是和諧,感覺本來就是如此一般。

她老人家話少,臉上總帶著微微地笑意,讓親近她的人都感覺如沐春風一般。

在兩位前輩大德的感召下,我們的僧衣,沒有穿個五年十年的,也都不舍得換啊。

關於僧衣補丁的那點事兒,今天就聊到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