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算有正知正見的佈施

南無阿彌陀佛,各位大覺世間的有緣,大家吉祥。今天想跟大家講講,這個眾所周知的佈施。佈施呢在佛法裡面叫做檀波羅蜜,又叫檀(越)。你看如果我們一般到廟裡邊做功德的人,常被稱之為齋主,有時候又叫做檀越,所以說這個檀就是佈施的意思。我們常說的檀香木的那個檀,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佈施呢,大家都曉得一些,就是說能夠舍嘛,也明白說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確實是這麼一個道理。但是因為我們現在,大家的貪著普遍都比較重,所以對於這個舍呢,有時候往往就會起,這個懷疑和錯誤的理解之心,甚至有時候覺得說,哎呀,這個佛門建寺院呀,做道場呀,塑佛像呀,就是要錢要錢,好像佛門很貪、很貴似的,甚至有一些人呢,誤以為說,就是說由於佛法佛門去接觸的時候,都接觸不起。其實呢,佈施大家首先要有一點,不是強求的,一定是自願的,發自內心的認為說,我做這個功德能夠利益大眾,那麼回饋過來,也於我自己也能夠,倍倍的增加這個福慧功德,是這麼一個機製。

所以佈施來講,對於一個人的,修道人特別是來講的話,它是非常有幫助的這種行為,特別是從最高的層面來講的話,雖然我們行佈施,但是我們也沒有執著說,高高在上,我是能佈施,他是被我所賜,應該回饋的十分的抬舉我。或者我給了他多少多少東西,這些都不執著,那麼這叫做三輪體空。那麼現在我們通常,有時候會說起佈施來,是怎麼一個行為呢,就是叫做以舍以利,這是佈施的條件。我們去行佈施的時候呢,一定是這個行為會對人家有利益,這是一個條件。二一個呢,我確實發了舍的心,把這個東西可以舍給他。你不能說,我沒有發舍心,是別人借走的錢,結果不還了,要不回來了,你說我就算佈施了,這不算的。從以利來講說,你佈施的一定對他有利,你不能給他一些什麼毒品或者凶器,讓他去殺人放火。所以以舍以利,這是佈施的前提。

那麼第二個佈施的對境是什麼呢?就是叫做,有的叫做悲田,有的叫做敬田。敬田呢,尊敬的敬。叫做福田嘛,叫做供養。你比如說這個父母、師長、三寶等等這些,我們作為一個供養,這叫做敬田。種福田嘛,佈施。那麼還有一些貧苦呀無助的人呢,我們進行發心進行救濟,這叫做悲田,有時候也叫做苦田。給了我們發善心的機會,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呢,首先我們要自己發心,除了田以外呢還要我們的發心。這個心,你比如說,發的猛烈,恭敬心越濃,那麼你的功德越大。那麼你的慈悲心越到位,那麼你的功德越大。你不能說看見他可憐,好了,扔給點兒你去吃,那這就比較,雖然也有功德但就比較淡了,這是從發心來講。那麼從剛才講到的田來講,你恭敬所有的這個,比如說,遠一些的遠房些老人,肯定不如恭敬自己的父母親,從出世間來講,恭敬世間的,肯定不如恭敬出世間的修行者。那麼從這個住持法道來講呢,一定是恭敬三寶,要比恭敬世間的其他的,更為來的利益功德大。這就叫做敬田。

那麼悲田,你去憐憫一個,可能說沒有,失去生活能力的一個殘廢人,這樣的一個人,或者說已經不能自理的一個老人家,肯定比去憐憫一個,一切都具足,就是不想幹活,偷懶而去伸手向別人乞討的人要功德大。這就叫心的大小和田的大小。如果你的心和田都持平了,那下面接下來就看事的大小了,就是確實是,如果你能拿多的物資來供養佈施,比能夠拿少出來的,發的心量要切大和廣,那麼你的當然功德就大。所以這叫做心田事不同。

當然如果從發心上來講,你比如說,你只有一百塊錢,那你今天佈施了十塊錢,十分之一,那可能有一個人他有十億,他佈施了十萬,那相對來講,你的發心,在發心上要比他大,那麼功德上也在這個上面有差別。所以等等,佈施其實我常說的是一門學問。

佈施也有一種不如法的,你比如說為了沽名釣譽而做慈善,這也要不得。或者說祖上有人學佛,留下來,我為了滿足這個,父母親爺爺奶奶的這種期望,替他們做一點兒當然也好,結了個緣,但是這也不是一種正確的心態。或者有的人比較愛面子,這個要飯的要東西的人到跟前了,他顧於面子,心裡很不願意,但在大庭廣眾之下,說就給他點兒,這也不算做如法的佈施,不是為了求解脫,而是為了具足福報,求升天,等等這一些,這都不算一個正知正見的佈施,他的功德都會打折扣的。

所以這樣講起來呢,其實佈施還是一門學問。而且也是整個佛法的修持過程中的,一個主要脈絡,一個方法。因為什麼,所有的佛法其實就是一個舍,舍自己的所有的物資財物,這叫做財佈施。舍自己對於身體的執著,這個對於佛法的見解跟別人分享,這叫做法佈施。那麼最後所有的舍了,連我能舍的這個我慢,這個自我為中心的這種認知、見解,乃至連舍的這個概念都舍了,這就叫三輪體空。能夠做到這樣的,那就是意味著要解脫了,所以希望能夠了知到佛法的人呢,多去行佈施。而且能夠用這個正確的思想,來武裝自己的佈施行為,使他達到一個最頂點的狀態,最後由佈施而得到解脫。徹底把這個世間能夠舍下放下,就能夠得自在解脫。好,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