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在哪裡?就在一念清淨自性中

以下總結這一段,如果你聽懂了,對於「禪淨雙修」的修學方法你就很清楚了。

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也。惟其無性緣生,故念名滿腔是名,念利滿腔是利,乃至晝所為,夜所夢,無不趨歸於一念之專注,而十界升沉,從此出矣。惟其緣生無性,故熾然造集善惡之時,驀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

然設向此了不可得處坐定,則墮無為深坑,不能證法界無障礙體,不能起法界無障礙用。故須念佛求生淨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議圓頓法門。夫念佛者,豈有他哉。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耳。

佛名既是無性緣生,則緣生亦仍無性。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儻不念佛,正恐又生種種雜念;縱不生雜念,亦恐墮在無生窠臼。

故必以佛號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蕅益大師)

總標:「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也。」

首先在「一心三觀」的基礎上,在一念心中提起「空假中」三觀的智慧。天台宗的禪觀,就是你必須把心帶回家,去找到你的內道場。我們這一念心的修學,是要假借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外在的六塵來修學,這樣難免有「心外求法」的情況。

但以天台宗來講,是要你找到你的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我們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這現前一念心性便是我們修學的道場。道場在哪裡?就在我們一念清淨的自性中。在你本性當中,生起     二種的觀照智慧:一、無性緣生,二、緣生無性。

第一、從它的修學次第,我們應先注意第二句話「緣生無性」:我們這一念心性它會產生很多很多的相狀,好比說有雜染的相狀,或者清淨的相狀,這些都是因緣所生,從本性來觀察是「自性空」。所以「空觀」是照了諸法的本體,就是觀察「緣起性空」、觀察自性空,這叫做「從假入空」。

第二、「無性緣生」是「從空出假」:在畢竟空當中,我們念頭一動,就顯現染淨的相狀出來,我們憶佛、念佛,阿彌陀佛的功德就在我們的心中顯現;我們憶念殺盜淫妄的相狀,三惡道的因緣就在我們心中顯現。所以在無性的自性空當中,當你因緣具足了,它就會顯現十法界染淨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在「自性空」當中,又同時具足「因緣有」。因此空假中三觀,它修學的依止點,就在一念心中具足三種觀照的智慧,叫「一心三觀」。

那諸位會問,「中觀」呢?中觀就是「調整」;如果你想要「從假入空」,你應該觀「緣生無性」加強空性的智慧,來調伏我們的愛取煩惱;如果你覺得很沉悶,你就加強假觀,提起憶佛、念佛的思考,偏重在「無性緣生」,把淨土的印像在心中加強。在空、假之中相互的調整,就是「中觀」;「中觀」就是「空、假」的平衡,隨時的調整自己的心態。

其實「空、假、中」三觀就包含了「禪淨雙修」。我們講「觀一切緣生無性」,自性空是比較偏重在「禪」這一部分,禪觀比較偏重在「空性」;憶佛、念佛就比較偏重在「假觀」。「禪淨雙修」它們所依止的就是我們內在的道場,所謂「現前一念心性」。

這是總標,下一段文把「空、假」二觀再作詳細的說明。

《禪淨雙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