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人同時獲得這三大利益

信願念佛,一則可消滅過去造的罪業,二可息除眼前的煩惱,三者未來命終得生極樂淨土。有信心有願力的念阿彌陀佛,同時獲得這三大利益,一舉而三得,何種功德有如許大用?今謹引例試述於下。

一、一句佛號,能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是過去的)。

念一句佛號,如「千年闇室一燈破」,像一盞明燈,照亮千年暗室。當下念佛,則過去造的煩惱罪業一一滅除。今舉兩則念佛消滅罪業的事證於下:

(一)釋雄俊

《淨土往生傳》記載,釋雄俊,唐朝四川成都人,有膽量,出了家無戒行,善於講說。有時把講法所得的供養錢財,用到破戒的事情上。漸漸蜀人鄙視他,說他是壞道沙門。他曾還俗從軍,因為逃難又披上僧衣,回到寺院。堅守戒律的僧眾,怕受他影響,多避之唯恐不及。

釋雄俊曾聽人說《觀經》有云:「口稱阿彌陀佛一聲,當下就能消除過去五十億劫生死重罪」,不覺喜從心生說:「現在能仰賴的,就只有這阿彌陀佛名號而已了!」他仍照樣作惡業,但是口中總是念著佛號,有口無心,似有似無,就像演員唱戲,隨口念念罷了!

唐大歷二年二月五日,他突然猝死,魂遊冥府,閻王對他說:「這次確實是誤抓了你來這裡,但是你所造的罪惡,累積得實在太多了,現在還是要讓你略微經歷一下塗泥炭火的懲罰。」

下令牛頭獄卒數人,驅趕他進入地獄。拉到地獄門口,他竭力抗拒,高聲呼喊說:「一念阿彌陀佛,尚且能夠消除五十億劫的生死重罪。何況我所造的惡業還沒有到達五逆,還未構成十惡,我念佛又常沒忘記,如果佛語可信,那我就不應該經歷地獄的塗炭才是。」

他大喊大叫,掙扎不休,獄卒也不敢凌加威逼,就將他說的話上報給閻王,閻王召他前去,說:「你平日念佛,原本就沒有深信,但是你的身口二業畢竟種了念佛解脫的善因,這次就放你返回陽世,你必須勸勉悔改,莫忘初心,精進念佛。」

釋雄俊回到陽間,常和人提起冥府這段見聞,有人戲弄他,說他是「地獄漏網人」。他說:「你們不要再開玩笑了,從今以後,我真的知道錯了!」後來到成都郡南的西山上,洗心滌慮,專心念佛。

大歷四年三月七日,有七個朋友到西山探望他。他高興的說:「我往生的時間正好就在今天,你們又來得這麼巧,大概是有緣能相遇,今天正好有事相托!」又說:「你們回去以後,遇到城中的親戚朋友,就幫我告訴大家:‘雄俊因為念佛的功德,已經往生淨土了,以後不要再說雄俊是地獄漏網人了!’在談笑之間,眾目睽睽下,釋雄俊坐著往生西方淨土了。

(二)李家農婦

《閱微草堂筆記》記載,李家村有位農婦,每天兩次往田裡送飯時,總看見有個女子跟隨她。農婦問一同送飯的農婦們,大家都說沒看見,李婦因此心生恐懼。後來,那女子逐漸的跟隨她來到家裡,但總是在院裡或牆角下徘徊,不敢登堂入室。如果農婦往前瞪著她,她就步步後退。如果返回原處,女子又湊了上來。農婦意識到,這女鬼應該是過去世的冤家。

有一天,農婦壯著膽,站得遠遠的問那女子,為何老是跟著我?女子說:「你前生和我都是一位富貴人家的姬妾,你嫉妒我受寵幸,以姦淫和盜竊誣陷我,主人聽信你的讒言,把我幽禁致死,如今我是來找你償命的。怎奈你今生事奉婆婆至孝,總有善神暗中保護著,無法接近你。所以只好天天跟著你,找機會下手。我仔細估量,看來絕無報怨的可能。你若能延請和尚做法會超度我,使我早日轉世託生,咱們的冤就算化解了。」

農婦以家貧無法作道場,加以推辭,女子說:「你家貧窮的確不假,如果你能以虔誠之心念阿彌陀佛一萬聲,也可以超度我。」

農婦問:「光是念佛,如何能超度?」

女子說:「普通人念佛,因為心思雜亂,難與佛相應。必須念念如對佛前,努力收攝散亂心才可。若是忠臣孝子,他的誠心已經感動了天地神明,一旦念誦佛號,就能直達三界。所以,他們念佛的功德威力,與誦經拜懺同等。你是孝婦,所以我知道你念佛必得感應,可化解我們的冤結,超度我出離苦趣。」

農婦依女子所說,虔誠念佛,每念一聲佛號,瞧見女子拜一拜,等到農婦念滿一萬聲,那女子就不見了。

三界眾生,因宿世造的善惡業力,今生要酬償舊業受報,輪迴無盡。若能如雄俊法師、李家農婦那般念佛,自能隨緣消舊業。

二、一句佛號,能息除人生煩惱,消災延壽得福慧。(這是現在的)

一句佛號,能息除現在人生的煩惱,消災延壽得到福慧。因為佛號和煩惱互為消長,如」漢賊不兩立「。煩惱現前時,若能以信願念佛降伏,便不造新惡業,如此自可消災延壽,獲得福慧。

今舉四則念佛獲得」延壽、去病、免難、消災「的事證於下:

(一)蔣婆念佛延壽

《龍舒淨土文》記載,江蘇鎮江金壇縣株林村的蔣婆,七十歲時,斷氣墮到冥府,可是她陽壽還未盡,應當還陽。臨行前,閻王問她說:「你會念經嗎?」蔣婆答說:「不會。」閻王說:「你既不會念經,那就專念阿彌陀佛!」

蔣婆回到陽間,她想:「閻王教我念佛,決定錯不了!」此後就常念阿彌陀佛名號。後來活了將近一百二十歲才壽終,相信她必然可以往生淨土。這難道不是因為她至心念佛而得以延壽嗎?

(二)李子清念佛去病

《龍舒淨土文》記載,有個官員李子清,寄居在浙江秀州,愛好道家的法術,曾經跟隨我(案:指王龍舒)修學佛法。有一年他感染了瘧疾,我告訴他:「恐怕你不相信,若是相信,必定見效。」我傳授他一帖秘方,瘧疾發作時,就專念阿彌陀佛,服用這帖萬病總治的阿伽陀藥。

子清聽從,好好的念佛,當天就好了八分。第二天也如此服藥,持續服用念佛的藥,於是病就痊癒了。子清因此篤信佛理,常把《淨土文》存放在袖子裡,便於翻閱。

(三)瞽婦念佛免難

《龍舒淨土文》記載,有一位老婦人,雙目失明,由一位小孩牽著她走,並且一路念著阿彌陀佛聖號。一天,在一間舊屋休息,屋子忽然倒塌,小孩跑了出去,老婦人被壓在屋下。竟然有兩根木頭支撐著,庇護著老婦人,沒有被房子壓死。這就是念佛免難的效驗。

(四)王鐵珊念佛消災

印光大師,在〈復德暢居士書〉、〈致陝西陳柏生督軍書〉,舉王鐵珊消災的故事。

1919年,北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王芝祥,字鐵珊,有個兒子聰明而孝順,因大兒子有精神疾病,因此王鐵珊盼望這個兒子能承繼家業門風,光宗耀祖。這個兒子在二十一、二歲時娶妻,生下一個女兒。這個兒子竟生了重病,瀕臨死亡。

王鐵珊悲痛欲絕問他:「某某!你既然來做我的兒子,為什麼這麼快就要離去?」他的兒子怒瞪著雙眼,變作廣西口音回答說:「我那是你兒子!我就是你殺死的那第十四個人!」說完,就斷氣而死。

王鐵珊,早年在廣西做兵備道時,當地土匪很多,他曾用計殺死了投降的土匪首領十三人。他先以仁愛寬厚安撫這些人,設宴款待,還特地請大名人作陪,並且犒賞每人二十四銀元。席間,王鐵珊說:「白天公務繁忙,來不及與你們好好談,晚上你們再過來,給你們安排好差事。」

這十三個人,不知是要殺害他們,反而拉了一個深交的好友一同前往,求王鐵珊也給謀一分好差事。到了晚上,十四個人一同應約,前往王鐵珊的府衙。進一道門,就關一道門,斷去後路,大廳內早藏了伏兵。這些人一到廳裡,王鐵珊就抽出佩刀砍殺,伏兵同時殺出,總共獲得十四具尸首,也不知那第十四個是何許人?那冤死的第十四人,居然轉世成了王鐵珊的兒子,白白耗費了二十多年教養的辛勞,臨死卻反而瞋恨呵斥,不認他做父親。

後來,王鐵珊得了重病,一合上眼,就見到身在黑屋中,有無數的惡鬼來逼迫惱害,於是就被驚醒了。許久,再合上眼,還是見到眾鬼相逼的情景,隨即又被驚醒了過來。就這樣一連三天三夜都不敢合眼安睡,人已疲睏奄奄一息。

他的夫人勸他念「南無阿彌陀佛」,王鐵珊竭誠大聲稱念,不一會兒便睡著了,居然睡了一場好覺,病也漸漸痊癒了。王鐵珊這才知道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

從此四例,可見信願念佛人,不會因招受苦報而胡作非為,增添新的迷惑顛倒。也因信願念佛,獲得「延壽、去病、免難、消災」等等福慧。

三、一句佛號,能跳出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永遠長生不滅。(這是將來的)

憑一句佛號,將來就能跳出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永遠長生不滅。平日厚培信願行,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臨命終時,就像樹木本已向西傾斜而長,倒下來時,也一定西向而倒,彌陀淨土自然現在其前。

今舉念佛往生極樂兩則事證於下:

(一)陳企念佛生極樂

《龍舒淨土文》記載,王龍舒家鄉望江(今安徽安慶),有個叫陳企的人,曾經殺過人,後來見到鬼現形,心裡非常害怕,就急忙稱念阿彌陀佛,鬼便不敢靠近他。他繼續念佛不止,鬼就消失不見了。經過這件事以後,陳企就經常念佛不斷,臨終坐著往生。經過半年,陳企附身在他孫女妙光的身上,對家人說:「我因念阿彌陀佛,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了。」

他的舉止言談一如生前,親戚和知心的朋友都來看望。過了兩三天,家人說:「可惜你生前沒留下肖像給我們供養。」這時陳企就現出身相,就像活著時,只是臉上的容顏看起來更年輕,大概是因為極樂世界長生不老的緣故。再看他的頭頂,有如佛的螺髻,大概是要逐漸修行成佛的跡象吧!

(二)胡秀美老師

胡秀美老師,刻苦自勵,考上北師專,保送台師大。因親近雪公及蓮社師長定居台中,在台中女中作育英才。精進自修之外,悲心特重,總是勸人念佛。父親長年臥病,她呵護備至,竭力護持生西。胡老師發現罹癌,放棄治療,決志念佛求生。她立妥遺囑,遺產贈予蓮社等機構。她告訴友人:「我一定要正念分明,活著往生,所以要放下一切了。」

往生前一晚,她劇痛難捱,緊握外籍看護的手,直呼一起大聲念佛。經過一日一夜的痛苦煎熬,翌日午後四點多,尚能隨著佛號節奏,默念了十餘聲佛號。最後,在佛號聲中,正念分明,含笑西歸。果如所願,活著往生了。

凡夫眾生,死後多墮畜生、餓鬼、地獄。陳企因畏怨鬼,而拚力念佛,最後得生淨土。胡秀美老師,念身世坎坷,娑婆不可留,一心學佛念佛,得以安詳往生極樂。

四、結語

「念佛方能消宿業」,唯有誠敬念佛,方能消除宿世累劫的惡業。「竭誠自可轉凡心」,竭誠盡敬的念佛,自可轉凡心為佛心,此心既是佛,何處不吉祥?平日信願念佛,一心祈求得生極樂,阿彌陀佛絕不負我,臨終必與聖眾前來接引,「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這正是生命最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