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山門」還是「三門」

當我們進入到佛教寺院時,通常會先經過山門,有時也會遇到寺院並沒有單獨建山門的情況,偶爾又會聽到不是「山門」而是「三門」的說法,這些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山門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寺院大門,因寺院大多建立山林之中,故叫山門。二是指寺院全體,如早課迴向時唱誦的「山門清淨絕非虞」,又如「宴坐山門」、「永鎮山門」,這些詞中的山門都是指寺院全體而言。

同時,山門有時又稱「三門」,這一稱呼源於佛教初傳入中國的漢明帝時期。最初只有帝王宮室能設三門,其他官民舍宅均不得設立三門。白馬馱經,大法東來,漢明帝初建白馬寺也設三門,以示他對佛教的尊崇。後世針對這一傳統,常用佛教的「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來加以解釋。

所謂三解脫門,即三種進入解脫自在境界的智門:

一、空解脫門,謂觀一切法皆從因緣和合而生,自性本空,無我、我所,故於諸法能得自在。

二、無相解脫門,謂既知一切法空故,觀男女一異等相實不可得,若能如是通達諸法無相,即得自在。

三、無作解脫門,無作又云無願,謂若知一切法無相,則於三界無所願求;若無願求,則不造作生死之業;若無生死之業,即無果報之苦,而得自在。

當我們由山門進到寺院,即是象徵著從世俗轉入菩提之道,可超凡入聖,轉迷為悟。學佛者進入寺院,應將習氣留在山門之外,潛心修行。如果我們希望從煩惱、痛苦、業障的束縛中得到解脫,就必須親自修行體證空、無相、無願。

此外,三門也可以表示智慧、慈悲、方便,三種解脫煩惱的法門,或表示信、解、行的三個修行階段。

我們去到不同的寺院,會發現山門在不同叢林中存在為不同形式:有的寺院單獨建有山門殿,內有兩大密跡金剛,世間俗稱「哼哈二將」,這是封神演義小說中的戲言,不足為據;有的或山門建在山路轉角甚至山勢起處,與寺院之間有一定距離;也有的山門與天王殿合而為一,未設獨立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