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講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二頁。我們講到內心的作用,就講到憶念的力量。基本上我們生命的果報,它的形成有兩個重要的因素:第一個是你過去所造的業力;第二個就是你心中的憶念,就是你心中的願望,你有這個願望,你就會有這個憶念。就是第一個是業力,第二個是願力的和合,就構成我們整個生命的結果。

有一天,孔夫子帶著子路跟顏淵在花園當中散步,看樣子孔夫子那時候的心情非常好,沒有什麼憂煩的事情,孔夫子就問子路跟顏淵說:何各言爾志?講講你們心中的理想,你在這個地方讀書,你們對未來有什麼樣的遠景、什麼樣的意念呢?子路就說: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也。他說:我希望有一天,我今天讀完書以後,去外面做事,有一點錢財,我要買很多的車子、很多的衣服,當朋友要跟我借用的時候,我會大方的借給他,就算是他把這些東西用壞了、佔有了,我一點也不生起吝惜瞋恨之心。他心中的遠景是這樣的遠景。

顏淵就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有一天我為國家做很多事情,我希望我能夠不誇耀我的能力,我有很多能力,但是我不誇耀。第二個、我也不張揚我的功德,保持謙卑。你看這兩個,你就知道他們心中的願望、憶念是不同的,就這兩個生命的結果是不同的。

所以你看子路後來的結果,他等於是為朋友犧牲了,他做家臣,為了救他的主子,結果死在亂刀之下,他把朋友的仁義看得很重,他憶念的就是朋友的仁義──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也。但是你看顏淵的意願就不是這樣,他不是建立在朋友之間的義氣,他憶念的是他自己的德行,所以你看顏淵到最後的結果,其實顏淵是孔夫子所有的學生裡面最優秀的,以現在來說就是成績最優秀,第一名的,但是在孔夫子的學生當中,生活最落魄的就是顏淵,經常三餐不繼。

你看孔夫子有一個學生很平常,他是做官的,有一天他的同學開著一輛大的車子要去見顏淵,結果車子太大,巷子進不去。後來他的同學進去以後,看到顏淵住在一個小巷子裡面,好不容易才找到,車子還停在外面,他說:你何苦啊,同學!顏淵說:我寧可固守貧窮,也不願同流合污。其實顏淵會有這樣的結果,我們一點也不感到驚訝,因為從他當初講的話,就看出他生命的方向──願無伐善,無施勞。他看重的是內心的德行。

這個時候大家就很好奇,那孔夫子的理想是什麼?這個時候子路就問孔夫子說:願聞子之志,老師您的志向是什麼?孔夫子說:願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誒,這個人不簡單,孔夫子他心中憶念的是世界大同的景象,老年人得到贍養,年輕人得到教育,朋友之間能夠富而好禮、遵守規矩。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這三個人同樣是讀堯舜禹湯的聖賢之書、同樣在讀一本書,但是三個人是往三個結果、方向不斷的前進,他們的生命是三個方向。

後人把子路這個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也的道德叫小仁小義,這種仁義是小仁小義,你看到的只是朋友的仁義,這種格局不大;把顏淵這種寧可為德行而放棄世俗的名利,叫做中仁中義,因為你偏重在自利;把孔夫子這種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這種思想,叫做大仁大義,知其不可而為之,處在亂世,還是盡心盡力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絕不放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你心中所憶念的法,事實上對你的生命產生一定的引導作用。

這個地方若眾生心,憶佛念佛,就是說身為一個凡夫菩薩,你要以佛志為己志、以佛心為己心,你不斷的去想:這件事情阿彌陀佛會怎麼做?就像懺公師父說:我們修行人遇到事情,你就想想這件事情印光大師會怎麼做?蕅益大師會怎麼做?這樣子對我們的德行有提升的作用。就是你不斷的憶念祖師、憶念佛陀,以祖師的志向為己志向,以祖師的大悲心為己心,這個是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本尊相應。本經的意思就是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們直接用香來熏習自己,我們不必靠自己去創造香,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考方式。好,我們看經文。

丙四、述己自利利他

前面已經把憶佛、念佛的方法跟功德作一個說明;這以下把憶佛、念佛的因果關係作一個總結,我們看經文: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我們看消文的地方:

淨界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這個地方講到大勢至菩薩他的自利跟利他的法門,我們先看他自利的法門。大勢至菩薩回憶他過去的修行,我本因地,我在凡位菩薩的時候,我們前面說過,他在恆河沙劫遇到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他最初就是依止這個憶佛、念佛的因地,而成就了無生法忍。

我當初是一個業障凡夫,但是我就是不斷的觀想阿彌陀佛與我同在,我不斷的憶念阿彌陀佛有什麼功德、阿彌陀佛有什麼樣的理想,我以他的理想當作我的理想,我把我的心經常跟阿彌陀佛融合在一起,結果因為這樣子,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我很快的就證入了二空真如,他就是用這個本尊熏習的法門,直接觀想我就是阿彌陀佛,我應該要怎麼做!現在在利他方面,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我也是用這樣的念佛法門,來攝受眾生,歸於西方淨土。這個觀念,我們把它作一個比較深入的探討,我們先看在自利方面──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淨界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什麼叫念佛心呢?以彌陀果覺,作眾生因心。整個念佛法門就是這句話,就是說我是一個因地之心,阿彌陀佛是一個果地功德,我把這個果地功德跟眾生的因心合在一起,我經常觀想以佛志為己志、以佛心為己心,我經常以佛的功德來要求自己、熏習自己,這樣子就像染香人,身有香氣。你以這樣一種本尊相應的心情,很快的就能夠念極情亡,證入無生;帶業往生,圓證不退。

淨界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現生能夠念極情亡,因為我們的妄想也是無自性的,你不斷的往真實的地方去思惟,妄想自然消滅,臨終的時候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往生淨土,圓證三不退。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這個念佛心,當然無生忍是一個結果,但是悟入無生法忍,念佛心不是一個唯一的選擇,你也可以用參禪的心、止觀的心。這個地方大家會問:念佛心悟入無生法忍,跟參禪的心悟入無生法忍,有什麼差別呢?這個地方的差別,在於自力跟佛力的差別。你完全只是靠參禪、止觀的心悟入無生法忍,那是完全自力;你用念佛的心,除了自力以外,還有他力的加被。

這個他力的加被是什麼意思?我們簡單的說明,讓大家體會一下。現在的很多管理學的大師作了統計,他把成功的因素歸納成兩種,一個人事業要成功有兩種因素:第一個是你的能力,第二個就是你的勢力。他說:這個能力只佔成功的百分之十五,你的勢力佔百分之八十五。

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你看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楚國的項羽是出生貴族,他的家族幾代都是做將軍的,他的能力比劉邦高多了。劉邦等於是一個市井無賴,整天帶著一些哥們,到處的游手好閑。劉邦你看司馬遷《史記》上的記載,劉邦遇到事情就講一句話:為之奈何?我該怎麼辦呢?問旁邊的人。所以若論能力,劉邦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劉邦幾次跟項羽打戰,都被項羽打得落花流水,都是請韓信派兵來救他,他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沒有一次打贏的,都是被項羽追著打。

但是為什麼劉邦會成功呢?他成功的時候講了一句重要的話:若論籌謀計劃、洞察先機,決戰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你看打戰之前要做作戰計劃,怎麼樣來打這個戰,這個籌謀計劃、洞察先機,張良是高手。這個計劃做完了以後,誰要去實踐呢?他說:若論領兵作戰,攻必剋、戰必勝,我不如韓信。帶兵,韓信真的會帶,韓信帶兵多多益善。這個城攻下以後,誰來治理國家呢?他說:若論安定人心、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蕭何,你只要打完仗以後,他就能夠重新的把它恢復起來。我為什麼成功呢?我的能力比不上他們三個,他們三個能夠為我所用(呵呵),所以我成功了。所以劉邦的成功在於他善用勢力,但是他沒有能力。

今天我們成佛之道的道理,跟這個是完全相似的,我們的目標都是無生法忍,但是你有兩個選擇,你可以選擇完全靠你自己的力量來面對業障,這是你一個選擇,我不要勢力,我只要能力,我不要佛陀本願功德的加持,我也不需要佛陀光明的攝受,我完全靠自己的戒定慧來面對業障,這是一個選擇。當然這樣的選擇,一定是入道多辛苦,障礙重重。第二個、我自己盡我該做的力量,有能力;我能夠有佛勢力的加被,那這個就更好了。

你看蕅益大師的傳記,你就會有這種體會。蕅益大師剛開始是以參禪心悟無生忍,你看他剛開始出家時候的口氣啊,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蕅益大師他講這句話當然有他的條件,他的觀照力強,他直接能夠觀照二空真如,他二十四歲出家,二十五歲就開悟了,他看到這個身心世界是如夢如幻的,得到勝解。他本身的加行力也是很強,他每次一閉關加行,就是《往生咒》《大悲咒》三十萬遍、一百萬遍。

所以他剛開始對這個佛力的加被,並沒有重視,他重視的是能力。後來到了四十幾歲以後,他自己講後因大病,這個大病在傳記裡面講到: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只有含淚念佛而已,後來決意西歸,開始對阿彌陀佛的功德,他說是萬牛莫挽,一心歸命,萬牛莫挽。

這個地方就是說,其實成佛的結果是無生法忍,但是在過程當中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完全靠你自己的能力;第二個、你在能力之外再加一個勢力,那就更好了。那麼到底以念佛心還是參禪心,這個勢力有哪些呢?在宋朝的瞭然法師說:一個人能夠經常憶佛、念佛,能夠得到四種功德的攝受。第一個法身的攝受,念佛之人能夠得到佛陀法身本願功德的加持,這個我們前面講過,法身當中有很多的本願。第二個、光明的攝受,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能夠使令我們現生消除災障。

第三個、神力的攝受,經常念佛的人能夠得到大力鬼神、龍天護法的護持,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的眷屬,你憶念阿彌陀佛的本尊,這些眷屬、大力鬼神就保護你了,遠離這種鬼神、冤親債主的障礙。第四個、色身的攝受,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前,開示慰導,接引往生。所以你以念佛心,除了你自己的止觀、戒定慧以外,你多了四種的勢力──法身的攝受、光明的攝受、神力的攝受、臨終的時候色身的攝受,四種力量。

我在佛學院講以念佛心的時候,有人問我說:那參禪的心呢?參禪的心就少了這四種的力量。所以我們悟入無生法忍,以念佛心是特別的殊勝。這個以念佛心悟入無生法忍,這個偏重在自身的功德。那麼念佛人來生的功德,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轉五濁惡世,為清淨的淨土,這是來生的功德。我們看下面攝此娑婆世界,而歸西方淨土:

淨界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娑婆世界身為穢土,它有五種障礙,這個濁簡單的講就是障礙。第一個劫濁─濁法聚會,三災降臨。就是我們身心世界有很多污濁的法開始聚會,有三種災難開始降臨,就是飢餓、刀兵跟病苦,從這個時候,我們的修行就受到飢餓的障礙、人跟人之間刀兵的障礙跟病痛的障礙。這個劫濁是一個總相,我們看別相。

見濁─邪見增盛,昏昧汩沒。邪知邪見也開始增盛了,這種昏昧顛倒的心汩沒了,汩沒就是波濤洶湧,開始熾盛了。這個在五濁惡世修行,最嚴重的當然就是邪見了,一個人會做錯事,他的第一步就是先起顛倒。你看古代的聖賢,他不一定能夠明白因果,但是古代的聖賢,他深受兩個法的影響,你把古代的歷史讀一讀,會發覺古代有兩個思想很重要:第一個舍身取義,這是孟子說的。他說:這個色身是我所愛樂的,但是這個仁義也是我所愛樂的,如果這兩個一定要選擇的話,我寧可追求仁義而放棄生滅的色身。古人在面對慾望刺激的時候,他知道安住在仁義是更重要的,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就是名留千古,古人在面對名利跟仁義抉擇的時候,他會想一想:我死了以後,歷史會怎麼評論這件事情?人死留名。所以古代人的知見,因為有舍身取義跟名留千古思想的支持,他遠離過失。所以這個知見很重要。

我們現在對這個知見開始模糊了、生命的價值觀開始顛倒了,追求的是現世的安樂,所以接下來就煩惱濁了。我們心中沒有一種追求仁義的堅持,也不在乎死後別人對我有什麼看法,所以我們就沒有辦法抗拒心中煩惱慾望的干擾,我們只好心隨妄轉。煩惱增盛了以後眾生濁,我們的果報體變成粗重卑劣,身心世界也變得羸弱沒有堪能性,最後壽命短暫,死亡的因緣增加。這個就是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一個──由邪見產生煩惱,由煩惱產生卑劣的果報,乃至於短命等等。

淨界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反過來,我們今天如果往生淨土,能夠轉劫濁為清淨海會,我們能夠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遠離種種的災難;轉邪見為無量光,能夠在極樂世界經常聽聞正法,心中有智慧的光明來引導;轉煩惱濁為常寂光,有這個寂靜的力量;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把這個粗重的果報,變成一個意生身,沒有老病障礙的意生身;轉命濁為無量壽,壽命長遠。

這個地方,我們前面講過,念佛法門從今生的角度,有法身的攝受、光明的攝受、神力的攝受、色身的攝受;從來生的角度,當然這個淨土的攝受是很重要的。你如果走自力法門,我們是先改變內心,再改變外境;你走淨土的話,是先改變外境,再改變內心,因為你的外境改變好了,你內心自然清淨。所以淨土法門,它是先把外境弄清淨了、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了,然後你內心自然清淨。所以這個地方的方法是不同。所以我們念佛法門,現生以念佛心入無生法忍,那麼來生呢能夠攝此界歸淨土,這是正式講到他的功德。好,我們看下一段:

乙三、結答圓通方便

前面是講到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在憶佛、念佛當中,我們要以什麼當做修行的下手方便?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淨界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佛陀問我成就圓通的法門,怎麼悟入?怎麼從一個生滅的攀緣心,悟入到常住真心?其實我是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唯一的選擇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可以說是整個《念佛圓通章》修行的綱要。這個《念佛圓通章》,它很強調憶念,你心中是想像什麼東西?你心中不斷的去念什麼東西?這個都攝六根等於是把你過去虛妄的想像,通通把它收起來,我們講打得念頭死,就是說你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你不是只有淨念相繼。

當然淨念相繼,我不斷的憶佛、念佛,你還要都攝六根。很多人他的修行重點,就是偏重憶佛、念佛,但是他忽略了他對娑婆世界也有種種的憶念,這樣的熟境界沒有把它都攝起來,就是說很多人都只是生善,忘了破惡。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你剛開始要把對娑婆世界的憶念收攝起來,然後再專注的憶念彌陀,你就成功了。這樣子成就三摩地,這個是在整個法門當中最為殊勝、最容易成功的。一方面把對娑婆世界五欲的憶念收起來,然後專心的憶念阿彌陀佛。前面的說法是根據古德的開示,就是收攝妄念,一心念佛。我們也可以印光大師的開示:

一、都攝六根─一句彌陀念誦聽─專注力

二、淨念相繼─十句成片三三四─相續力

──糅合《印光大師文鈔》──

印光大師說:這個都攝六根,其實用一句佛號就可以了。說你這個妄念很多,你不管妄念怎麼來,以一念抵萬念,反正你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這個就是都攝六根,你這個六根──眼睛也不亂看、耳朵也不亂聽,你聽得到你的聲音,你把這個佛號再十句成片三三四,再相續下去,就是淨念相繼了。

一、一句彌陀念誦聽─都攝六根

意─念從心起─→舌─聲從口出─→耳─音從耳入

誒,印光大師這樣解釋也很好,就是以一句佛號來都攝六根,以一句佛號來淨念相繼。關於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用五點記數來說明。諸位如果打佛七的話,這個五點記數法也是很重要的。

二、十句成片三三四 ─ 五點記數法

一、安置地輪,令心下沉。

二、所緣行相,清楚分明。

三、寧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記數,再求圓融。

淨界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我們看第一個:

一、安置地輪,令心下沉。你在靜坐的時候,你心中的所緣境一定要放在腰部以下。很多人一念佛就頭痛,就是他用耳朵來念佛,他注意耳朵,這個所緣境就太高了,最好是放在地上,或是你放在丹田、放在腳掌,也都可以,如果你放在身體,會產生一種點狀氣血的集中,這個不好。所以我希望大家,你心的所緣境要放在地上,使令內心下沉。

第二個所緣行相,清楚分明,你每一句佛號都要聽得清清楚楚。

第三個寧可少念,不可草率。這句話是太重要了。修行不是在於佛號念得多少,而是在那種念力,那個憶念的力量,所以絕對不要求多而念得含糊籠統。

第四個先依記數,再求圓融。你要有一個目標來要求自己,慢慢進步。所以說今天,我們心中有很多憶念,我們可以憶念某一個法──憶念某一個雜染法、清淨法;如果你有志於求生淨土,你可能要把這些憶念加以收攝,把它集中在一個彌陀的功德:這個叫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好,我們看總結的地方:

甲三、結示勸修

我們最後用善導大師的一個偈頌,把這個憶佛、念佛的觀念再作一個總結。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鐘;

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須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

《本經》的特色,一個是憶佛,一個是念佛。我們先講憶佛,前三句話是先講憶佛。要憶佛之前,我們要先消滅對娑婆世界不正當的憶念。在善導大師的開示當中,我們對娑婆世界有三種的憶念是錯誤的:第一個是對色身的憶念,我們太愛惜自己的色身。這怎麼辦呢?我們要想想看,這個色身是無常敗壞的,你看漸漸的臉皮生起皺紋失去了光彩,頭髮也白了,也變成了丑陋的相貌,乃至於我們走起路來老態龍鐘,體力也衰弱了,所以色身不值得我們憶念,因為它是無常敗壞之法。

第二個、財富也不值得我們憶念,說是金玉滿堂,你過去有佈施的善業,但是你衰殘老病一到的時候,你這個財富是帶不走的,所以財富也不值得憶念。

第三個、眷屬也不值得憶念,說你有孝順的兒孫、美好的眷屬,種種的幸福千般快樂,但是你遲早要分開的,無常終須到來,無常一到要各走各的。

所以這個憶佛的意思就是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要把你過去比較偏重的憶念,慢慢的把它收起來,重新建立一個新的憶念,對彌陀的一個新的憶念,你才有希望。你慢慢把整個新的思路整理以後,下手就是念佛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你說我也不能老是這樣憶念,開始收攝你整個憶念以後,開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所以你看圓通章就是憶佛、念佛,就是這樣的修行。

好,我們這一堂課就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我簡單的回答幾個問題:

問:以恭敬心聽聞佛法,但是不能善解佛法,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無以善用,成誤解曲解,此時如何覺照內心?

答:你要是不能善解佛法,你就沒辦法覺照。覺照是依止道理而生起的,那你不能明白道理,你就不能覺照了,依教起觀嘛!那你就是用念佛就可以了,就是念頭起來,轉念念佛就好了。因為你要會覺照,當然是要有道理的引導。

問:依他起性、遍計執性、圓成實性如何運用?

答:我們上《攝論》的時候講過一句話,不知諸位記不記得──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就是這樣子。遍計執就是由外境的刺激而產生的想法,這個要破壞的。那麼怎麼破呢?就是用二空的圓成實性來破壞遍計執。破壞以後,你要修依他起,因為你那個體性破壞要有作用,憶佛、念佛這樣清淨的妙用要讓它多多的生起。所以這個遍計執是要破壞,依他起是要轉變,轉雜染的依他起成清淨的依他起。

問:弟子有疑問,有人拜《地藏經》,怎麼阿彌陀佛會現前?

答:如果從教理來說,這是不正常的。你念阿彌陀佛而看到地藏王菩薩也不正常,因為祖師說因果不符,所以這個你就要小心了。你念阿彌陀佛,看到阿彌陀佛,這正常,你因的栽培跟結果是一樣的。你因地的本尊是念這個,你見到的是另外一個,這個你就要小心了,從教理來說因果不符,不正常。不正常的時候,你就要攝心,繼續念你的本尊功德,它自然消失掉。這個不正常。

問:請法師開示,阿彌陀佛把他法身的功德,創造一個正報、一個依報,請問什麼叫正報?

答:他的色身就是正報,五蘊就是正報。像你的長相、你的內心世界,都是正報,你的色受想行識都是正報。

問:請問法師實聖跟權聖的差別在哪裡?

答:實聖就是你真實的情況,這個權就是示現。比如說你今生成就了初地,你還真的是初地,那就叫做實聖,初地菩薩是你的本來面目。你是一個初地菩薩,你來這個地方示現一個凡夫,你這個凡夫就叫做權,你沒有把你的本來面目現出來,你隱藏了你的本來面目。像蕅益大師他示現了病痛:啊,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

印光大師說:蕅益大師根本就是法身菩薩示現。他告訴你:一個人不能對自己太有信心。那麼蕅益大師他是什麼?他叫權聖。就是說他沒有把他的真實相現出來,他表現出生老病死的樣子,他是一個聖人,那這種聖人叫做權聖。你來到娑婆世界,你擺明了你就是初地,那就叫做實聖,你把你的真實相現出來。所以聖人有兩種:一種是隱藏式的,一個是顯現式的。

問:弟子曾將月曆上的菩薩像交給居士處理,居士將它燒了。又曾經將繡佛字的毛巾做為洗臉淨身之用。以上兩件事情都是在迷惘心下所造,不知道應如何懺悔?

答:這是兩件事情。你把月曆上的菩薩交給居士處理,他自作主張把它燒了,因為這不是你的本意,所以這件事情你過失比較小。從因果上來說,心為業主,這件事情你過失不大,是居士處理失當,你是叫他把它收好。但第二件事情你就要小心了,你把繡有佛字的毛巾做為洗臉之用,你洗臉之前應該看到佛字了,你也知道它是代表佛字,你還是用來洗臉,這樣子最少有輕慢之罪,最少。

那懺悔的方法,當然就是你要向佛菩薩懺悔,最好就是轉識成智,你就是多拜佛、多念佛。一方面懺悔,一方面多拜佛念佛。我認為你用有佛字的毛巾來洗臉,這個過失是比較嚴重的,因為你根本沒有把佛放在心中,這種輕慢心,以後你要見佛,困難度就比較高,所以這個要懺悔。

問:俗家的父親得了肝癌,在往生前合掌念三聲,請問師父,此等現像有往生極樂世界嗎?

答:我們很難判斷他念三聲佛,總之他臨終的時候要憶佛,所以你看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先善巧開導安慰。臨命終的人,他心中憶念的東西肯定是很多的,那你說開導的人是不是把他的憶念集中起來,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這是一個成敗的關鍵。如果這個工作他沒有做好,他只是念三句佛號,他心中的想法是多頭馬車,那這樣子我們很難講他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前面講過,二人相憶,二憶念深,你要讓阿彌陀佛現前,你必須要憶念得深,所以臨終的開導是非常重要的,你如何把他這麼多的妄想,集中起來專注在彌陀的功德,我認為這個是成敗的關鍵。他嘴巴念佛,他心中打妄想,不一定構成憶念,你感應道交不是靠嘴巴感應道交的,那是心心相印的。

問:兩種生死的根本,一者攀緣心,二者涅槃心,可否就是執一切法有、執一切法空?執一切法有是凡夫,執一切法空是二乘?

答:你執一切法有、執一切法空,在《楞嚴經》都叫做攀緣心,所以五十陰魔,它把二乘也放入五十陰魔(呵──)。我們說二乘的涅槃也很不錯,《楞嚴經》認為這個也是五陰魔境,因為你也是依止攀緣心,心外求法。

好,我們淨土學的課程上到這裡,我們很感謝和尚尼的慈悲,安排這個課程,讓我們有學習的機會,阿彌陀佛。

(學子感謝言詞……)

我有幾句話想跟大家互相勉勵,諸位都是法師,以法為師,以法師人。當然,所有的法門我們都應該讚歎,但是在末法時代,能夠給眾生真實利益的,我相信大家應該知道,淨土法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在很多人對淨土法門了解不夠透徹,結果花了很多時間,他不知道怎麼用功,心地法門跟不上,所以失敗的很多。

今年大家結夏安居,這十一堂課也應該掌握到淨土的重點,我希望大家不要藏私,嘗試把你心中的光明跟大家分享,你有什麼心得,請大家告訴大家,一定要把這個法門弘傳下去。因為到了末法時代,所有的法門都沒有辦法了生死,只有這個法門而已。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把你的心得散發出去,那這樣子眾生會得到更大的利益。好,阿彌陀佛……好,我們就迴向,我們把學習淨土,學習怎麼去皈依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把它迴向一下,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