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來時有兩個岔路

生死大事,古往今來,諸位大德為了這件事也不容易得到成就。我們參禪念佛也是很不容易的,沒有修行不知裡邊的甘苦。起疑情不會起,參話頭倒成了念話頭,前念話頭一過,後念妄想就來了,什麼貪念、瞋念、淫念都有,難啊!但是要有耐心,要逐步逐步前進,翻來覆去的追究。念佛要集中在耳根上,久久力量日充,要把疑情生處轉熟,轉成和妄想那麼熟,行住坐臥就是它,乃至做夢都是它。

你這個一熟呢,那個無始以來的妄想就生不起來,話頭熟了,妄念少了,功夫就昇華了,這是個長遠期。雖在靜中能夠持住了話頭,再看動中是否也能保持,開了靜出了禪堂,行香、喫茶、吃飯、大小便時,再看看你的功夫如何。定中有十分功夫,動中往往難保七分,特別是病痛和臨遇到挫折時,命終時更難把持。功夫,要確實下一番苦心,沒有功夫是得不到受用的。

妄想有粗有細,你把話頭持住粗妄就歇下來。這粗妄一歇,就得一分自在,一天到晚清涼自在,行起香來兩隻腳好像沒有一樣,輕飄飄的,坐香也覺的身體很輕,羽毛一樣。到這地步還要努力用功,有的人自滿了以為到家了,不行!不用功會退失的,粗妄還會起來。因為沒有斷,只是伏住了粗妄。有道心的人知道這是半路,要努力向前,起疑情照顧話頭,不讓這段風光走過去。

功夫來時有兩個岔路:一是推想這時功夫到什麼程度,話頭提不提無所謂,提話頭不過是除除妄想,現在心裡也得到一點自在,他就把這些見聞覺知搬來,對照這點清淨的境界。

二是認光影門頭,什麼是光影門頭?就是靜中有點把握,再往前疑情似有似無,出現點境界見到光明或如同日光、或是忽然空了,生起歡喜,執著一起,不能前進,時間一長,會出毛病,還有人見到佛菩薩像生歡喜,見到凶境界生怖心,這是錯誤的,住則著魔。不睬它,不取不舍,方得正定正受。

參禪是無為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管聖相凡相都是假相,不要生執著心,要在這裡走過去。靜相、動相都不住,正念就現前了。三昧正定就是根塵脫落,十方圓明,了不可得的無境界的境界。再往深用功啊,那功夫可以達到動靜一如,晝夜一如,這才談到成團成片。這是修行的路程,我們初用功應當知道這些境界,免走彎路。

初下手用功夫,以妄止妄,出新功夫,不用力不行。「念佛是誰」得微細微細的審察,不停追究,他嫌費力,何不輕輕罩住它?看死話頭就行了,如果是老用功的過來人,開悟了,罩住也行,不罩也行,無念,有念都好!明白以後處處皆是。我們談的是沒有明白時的功夫是有差別的,沒有明白,看不住話頭,久成死水。時間一長墮於無想,墮於無情。

我們訪師尋友,朝山拜佛就是為心地上這一點事,少走彎路,當年親近虛老,虛老這個老人家真是大善知識,你一開口他就曉得你功夫用到什麼程度,告訴怎麼樣,當下使你冰消瓦解。這個法身父母真是了不得,非是世間父母可比。我在廣東親近虛老三年,受到的法益是無法回報的。

古人一聞千悟也是經過多少年的修持,長慶祖師坐破七個蒲團,趙州八十猶行腳,趙州是大作家八十還在作本份事,可以想想這不是什麼小事,這是天下最大的事。

佛陀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深居皇宮,世間欲樂應有盡有,能夠視功名利祿如鏡中花,水中月,棄王位為眾生而悟道,這是驚天動地的悲心,我們看到佛陀這樣發心成道,不慚愧嗎?精進吧!修行要靠自己發心才行,依靠別人靠不住。世尊比別的佛願小嗎?阿難和佛是兄弟,最後還是阿難發大心自己成就的。要發大心,自度、自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