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講)

《大乘起信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四頁。癸二、明染淨熏習

本論總共有五分,所謂的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勸修利益分。這五分當中,因緣分等於是個總說。其他四分,法藏大師判作信、解、行、證,成就大乘的四種功德。我們這一科是解釋分,主要就是解釋生命的真實相,本論是以一心二門來解釋生命的真相。所謂的心真如門,這當中有兩個內涵:

第一個、如實空義:就是所謂的真如平等,無增減故,就是我們這一念分別心。剛開始我們觀察我們這念心的時候,有善念有惡念,這樣子叫做不平等。當我們把這些不平等的因緣所生法都撥開以後,我們看到內心的深處那是一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沒有對立的一個平等相貌,這樣子的相貌叫如實空義。

第二個、如實不空:所謂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我們這一念清淨平等的心性,它有可能成就諸佛的種種神通三昧,有這種可能性,因為它具足無漏的性功德,只要我們肯努力,一切諸佛的萬德莊嚴都是可以成就的,這樣子的內涵叫做如實不空。

這真如門就是我們整個十法界所共同依止的一個清淨的本性,這是我們對生命的第一個了解。

其次,我們應該進一步了解生滅門,所謂的依體起用。這生滅門它是很多差別的個體生命,這些個體生命佛法說有十法界的差別因果。十法界的因果,主要是由迷跟悟所引生的。從本論生滅門的開示,大致把生滅門的因緣果報分成四類:

第一種、依止慾望——三塗種性

第一種眾生他內心當中是依止慾望,心隨妄轉。內心當中以慾望為根本,造的是殺盜淫妄的罪業,招感三惡道的果報,這樣的情況就是依止不覺所帶動的生滅果報,天台宗認為這叫做三塗種性。

第二種、依止業果——人天種性

內心當中以業果為住。在業果的思想當中說:我們的內心當中不可能沒有慾望,但是應該加以克制,所謂的克己復禮,以因果的道理來調伏心中的慾望,使令我們在生命當中,遵守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一個人都應該按照自己的本分來行事,來調伏自己的私慾。能夠依止業果而行,他們的生滅門就是趨向於人天的安樂果報。

第三種、依止空性——二乘種性

的生滅現像是依止空性,他對整個生命的觀察是以無常、無我來做他生命的根本,使令生命趨向於畢竟空的涅槃,而成就二乘的功德。

第四種、依止實相——菩薩種性

生滅門是依止中道實相,能夠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以真空妙有的中道實相,來當做他生命的歸依處,這樣子就直接的趨向於諸佛的萬德莊嚴。

所以生滅門就是每一個人內心當中,他的依止處有所不同,發動了不同的業力,也就招感了各式各樣差別的果報,這些都是生滅門所收攝的。

當我們在觀察生命的時候,我們了解:從本體來說,是無差別的體性;從因緣上,就是因為迷悟而有十法界的染淨因果。所以能夠知道依體起用,用不離體,就是這種體是不生滅的,作用是各式各樣的差別,能夠觀察體用同時、體用不二,我們就正確而不顛倒的看到生命的全貌,這是真生不二──真如門跟生滅門是不二的,這就是本論在解釋分當中所要強調的宗旨。

這一科講到生滅門,講到染淨的熏習,這個地方的科我們把它作一個說明,先翻到《講義》第十九頁。十九頁當中講到辛二、釋心生滅門,這當中分兩科:壬一、正釋此心生滅因緣相,先講因緣的差別相,第二科再講心性的體相用三大,再會歸到不生滅體相用三大的理體。生滅因緣相又分兩科:癸一、明染淨生滅,這一科是單單就著染法的生滅跟淨法的生滅。這染法是怎麼生起的,怎麼消失的?淨法是怎麼生起,怎麼消失的?就染淨二法個別的生滅相貌,這是第一個部分。

現在是講它的第二個部分,癸二、明染淨的熏習。前面的染淨法是強調個體的生起因緣,這個地方是強調染法跟淨法之間互相的作用。從現實的角度,我們內心當中在起心動念的時候,往往都是染淨互相的熏習。就是說起了善念,但善念當中也夾帶著惡念;雖然起惡念,但是也夾帶了善念。只是說哪一個勢力比較強大,如此而已。哪一個勢力強大,它在熏習當中就扮演了主導的角色,所以這一科是把染淨二法的相互作用作一個說明,這當中有四科,先看第一科:

癸二、明染淨熏習

子一、總標熏義

先作一個總標,把熏習的內涵作一個總說:

復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

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有四種的法,這四種法相互的熏習,使令生命當中產生一種染法的相續跟淨法的相續。染法的相續,是依止不覺所帶動的流轉力量,使令我們在生命當中更加的墮落;淨法的熏習,就是依止覺悟所產生的還滅力量,使我們的生命不斷的超升。當然染法、淨法生起的相續,都是由這四種法來相互作用的。

云何為四?一者淨法,名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三者妄心,名為業識;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

這當中講到有四種法對我們的生命的流轉跟還滅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者淨法,名為真如:第一個是清淨法,清淨法就是它的體性是決定的,決定是清淨的,清淨法就是真如,真如的熏習。這個地方大家可能會質疑說:理論上說真如平等,無增減故;但是前面也說過:我們一念不覺以後,整個真如變成阿賴耶識。所以在凡夫位,真如在實際的作用上已經是不存在了,為什麼在熏習當中有真如這句話呢?我們解釋一下。

這個地方的真如,法藏大師解釋說:真如就是一種本覺的智慧。就是真如被無明的熏習妄動以後,整個真如變成一個阿賴耶三細的煩惱,但是他內心當中本覺的功能沒有失掉。所謂的本覺,就是真如裡面那個如實不空,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本覺的功能它相續的保存在阿賴耶識,這種本覺的功能就是真如。

真如蕅益大師註解說:真如就是在阿賴耶識當中所具足的一個無漏的種子。這無漏的種子為什麼叫真如?因為這種功能它隨順真如法故,名為真如。就是它本身不是真如,但是它會引導我們厭惡生死、欣求涅槃,當它被起動時候,有這種功能,所以它隨順真如,所以也可以成為真如,以阿賴耶識的無漏種子,我們一種本具的善根,這是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第一個清淨法的熏習。

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這個地方無明是指根本無明,就是我們剛開始從真如的法性一念的妄動(會妄動的理由,就是不了一真法界故。),我們對於清淨平等的法界產生迷惑顛倒、產生了能所的對立,能所對立以後,我相人相對立以後,開始向外的去追求,這個念頭的生起叫做無明,無明就是愚癡的意思,是一切染法的根源,這體性也是決定的。

三者妄心,名為業識:妄的意思就是生滅的意思,我們的生滅心名為業識。這個地方法藏大師說:應該再補充一個事識(事情的事,心識的識。),應該是業識跟心識,這二個就包括第八識、前六識都在裡面。這個妄心是通於染淨的,也可能是染、也可能是淨。它如果跟真如相應,妄心就是清淨的;妄心跟無明相應,它就是染污了。

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這種生滅的境界也是通染、通淨的。就是我們所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如果是三寶的境界,在我們生命當中就扮演一種還滅的功能、解脫的功德;如果是一個五欲的境界,就引導我們向下墮落。所以環境的熏習,對我們也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所以這個地方的染淨熏習有四個法:真如、無明、妄心、妄境。這個地方先作一個總標。以下把熏習的內涵作一個說明。

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

這一段先作一個譬喻。什麼叫熏習?這四個法相互的作用,為什麼叫熏習?比如說這世間上的衣服,我們把它洗乾淨以後,這衣服是沒有香氣;我們現在以沉香來熏習衣服,這衣服就有香氣。我們在了解熏習,你要知道所謂的熏習它一定是二個法,一個法不可能熏習的。二個法,某甲釋放一種力量,某乙也釋放一種力量,這當中看哪一個力量強大,強大的那一邊就扮演著主導角色。這當中衣服跟香,香的勢力強大,所以它能夠去改造衣服,而不是衣服能夠改造香。這段是作一個總說,以下合法,先講到染法的熏習。

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

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清淨本然的,本來是沒有這些煩惱罪業的,那為什麼會有煩惱罪業?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當我們從一個真如平等的法界動了一個妄念以後,妄念它開始起動以後,假設我們沒有加以對治,它就一次一次的發生作用。不管白天晚上,不管我們白天待人處事,或者晚上做夢,我們內心總是覺得:我跟你不一樣,你也跟我不一樣。這生命是有很多的個體生命,有我、有你、有他、有阿羅漢、有菩薩、有佛,這些個體生命,完全是獨立的,沒有交集的。我們對生命的看法,在流轉當中,每一次的生命,總是覺得生命是一種對立的。這樣子的熏習就使令我們的煩惱業力不斷的增長,就是沒有去作一些對治還滅的功夫,這就是所謂的第一個染法的熏習的因緣。

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

我們在無明的染法當中,不可能生起一些自利利他的功德,沒有這些清淨的妙用;但是我們依止真如,這個真如前面說過,是一種本覺的功能,一種覺悟的功能。覺悟有包括止觀──包括對治的我空、法空觀的破執法門,也包括了根本觀──正念真如,直接的憶念真如。依止這樣對真如不斷的觀照熏修,就能夠產生種種戒定慧的妙用,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種種解脫的妙用。就是你能夠從無明當中發起覺悟,就能夠產生妙用,這就是所謂的淨法熏習。

熏習,在這一段是作一個總說。這個熏習在本論當中有四個法:真如、無明、妄心、妄境。這當中,法藏大師強調有三個觀念值得注意,我們作一個說明。

第一個、熏習的依止處:在整個熏習的作用當中,你要知道這四個法的依止處,主要就是染心。就是說熏習的作用,是依止什麼來發揮作用?其實就是依止我們這一念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它是整個染淨熏習的依止處。

我們講一個譬喻,譬如說我們去參加拔河比賽,拔河比賽有甲方跟乙方,兩方都往他自己的方向用力的拔。當然有可能是甲方贏,或者是乙方勝,都有可能。但是拔河比賽,兩方一定要有一個共同的依止處,就是依止繩子。他們以繩子為依止處,產生正面跟反面兩種的力量。我們講到四個法的熏習亦復如是,有真如、有無明、有妄境,這三個法的作用都是依止我們第六意識的生滅心而發動的。所以這個地方你要知道熏習的依止處是什麼。

第二個、熏習的強弱:這個熏習有強、弱的不同。譬如說今天某甲跟某乙兩個人住在一起,剛開始某甲他有他的習性,他釋放他習性的力量;某乙他也釋放一種力量。那到底是誰改變誰呢?熏習簡單的說就是同化,我跟你住在一起,是你改變我,還是我改變你呢?這個時候是看誰的勢力強大。就是說在熏習的過程當中,勢力強大的叫做能熏;勢力薄弱的就是所熏,它變成被動。所以我們內心當中也是這樣,有時候,我們有煩惱但是有善根,有善根有煩惱,到底是煩惱熏習善根,或者是善根熏習煩惱呢?那就要看誰的勢力強大。勢大強大的,扮演一個主導角色叫能熏,勢力薄弱的叫做所熏。所以在這熏習當中,你要把握一個強弱的差別。

第三個、熏習的內外差別:在熏習的過程當中,你要把握內、外的差別。熏習,法藏大師說:有內引生跟外引生。由內在體性所引生的叫做習熏(習慣的習,熏習的熏。),就是說它是自己的體性引生的,從自己引生的。不管是染法淨法,它本身自己引生起來叫做習熏。第二個叫做資熏(資助的資),資熏是由外在的因緣引生的,由外在的資助引生的,就是由外因緣引生的功能叫做資熏。

所以在研究熏習的時候,要掌握三個要點:第一個是熏習的依止處,第二個是熏習的強弱,第三個是熏習的內外差別。後面講到染法的熏習,講到淨法的熏習,都不離開這三個原則。

子二、釋熏習染法

丑一、正明熏義

釋熏習染法這是一個倒裝句,等於是染法熏習的意思。前面是作一個總說,這個地方是各別解釋染法的熏習。染法熏習當中分兩科,丑一、正明熏義,正式說明我們這些雜染法生起的因緣。為什麼我們會有煩惱跟罪業?這不是上帝給我們的,是由熏習而來的。

云何熏習,起染法不斷?

這個地方是問:什麼樣的因緣熏習,會使令內心當中這些煩惱罪業的力量生起,而且相續不斷?為什麼我們今天死亡以後,又會去招感一個生死?由一個生死,又去招感另一個生死?這種生死相續,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支持?提出一個問。這以下有三段,我們先念一遍:

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

這個地方是說明有情眾生流轉力量的生起,這當中有三段,由細到粗有三段。

第一段、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

我們今天如果把生命回歸到原點,剛開始就是真如,就是生命當中的本來面目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週遍法界,清淨本然,這當中突然間一念的妄動,就是一念的愚癡妄動,產生對立以後,就產生無明,這個無明就是根本無明。

這地方,我們讀馬鳴菩薩的教法,他一再強調說:無明是後來才有的。就是說我們雖然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要去處理,但是在處理之前一定要相信:要處理的這些煩惱跟罪業都是後來才加上去的,它不是你的本來面目。

這個地方很重要,大乘佛法的修行你要不忘本,你要知道你的根本是什麼。你的根本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這煩惱不是你的根本。為什麼會有煩惱呢?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就是從一個真如的平等法界當中一念的妄動才有的,這是第一個產生根本無明。

第二段、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

第二個產生妄心了。我們無明的生起,是一個對立的心,剛開始無明是不造善也不造惡的,是無記的,只是一個對立的思考,對立的思考是流轉的第一個因,無明染法的因緣。這個第一因佛法講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我們沒有去對治,所以無明生起以後,它就去熏習真如,它的勢力強大強大,就不斷地的去干擾真如,干擾的結果則有妄心。

就是說真如的體性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我們剛開始在清淨本然的心中,本來是出現一個小黑點、一個無明、一個對立的心;但是不幸的是我們沒有馬上對治,它就在那個地方不斷地擴大、擴大、擴大,到最後整個真如被無明這種對立的思考佔有以後,我們的真如就變成整個妄心,這個妄心就是阿賴耶識三細的煩惱,開始產生一種三細,有一種個體生命,有一個能所的個體生命,有一個我、有一個我所用的環境。妄心這種微細的阿賴耶識生起以後,我們剛始有個體生命的生起了,這是第二段的流轉的力量。

第三段、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

這第三段的熏習就比較粗顯。當我們開始有妄心以後,開始有個體生命的一個心識以後,它又加強最初的無明。就是我們本來只是一個對立的思考,是不能造業;但是妄心是會造業的,開始造業了。妄心跟環境一接觸的時候開始造業,又加強最初不覺的力量,對真如的平等法更加的不了知,這個時候就現出種種的妄境。當然你造了業,就得果報了,可能是到天上得果報,也可能到三惡道得果報。依止這個環境的熏習,又加強我們的妄心,產生六粗,就熏習妄心。

這個地方的妄心是指第六意識,前面的妄心是第八識。這個地方是六粗的煩惱,使令我們第六意識累積很多的生命經驗,令其念著,我們對很多的環境,會產生很多的執取。我們會喜歡某一種因緣,而排斥某一種因緣,這種愛憎取捨念頭的相續,就帶動我們去造業。我們開始追求想要的,排斥我們所不要的,這種取捨的過程當中當然就會造業了,由業力就招感了三界輪迴的痛苦。

這個地方就說,我們從真如的法界生起了對立的心,由對立的心產生個體生命,依止個體生命再產生愛取的煩惱,再造業,再流轉,這是一個流轉的力量。在染法的熏習當中,前面我們也說過:所有染淨的熏習一定是以妄心為依止。這個妄心從本論來看我們可以作一個總結:我們這一念心會往下墮落,這當中有兩個因素:

第一個就是不覺,不覺為因生三細,就是我們心中的愚癡。就是說我們對眾生假設一直存在一種不平等的觀念,我跟你不一樣,你跟我也永遠不一樣,我們二個之間不可能會有所謂的交集點。這種思考不加以對治的時候,我們不可能離開阿賴耶識的,不可能離開個體生命,也不可能回歸到真如去,不可能。這不覺為因生三細,這個體生命的產生是由不覺引生,這不覺去刺激妄心。

第二個是境界為緣長六粗,我們粗重欲妄的生起跟環境有關,你這個妄心接觸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五欲的境界,我們就產生慾望、愛著;我們今天經常跟佛法僧三寶的因緣接觸,我們內心當中就產生一個清淨的善根──信進念定慧的善根,這跟環境也有關係。

所以我們在虛妄的熏習當中,第一個不覺為因,第二個境界為緣。我們內心的愚癡這是一個因素,第二個染污的環境這也是一個因素,這兩個對我們整個生死的輪轉,扮演著一個非常強大的力量。

這個地方我們也說一下:在染法的熏習當中,是無明熏習真如,無明扮演著一個主導角色,無明熏習真如,這個境界又熏習妄心。這個地方無明熏習真如我們解釋一下。

中觀的學者,特別是在明末以後的中觀學者,對大乘佛教安立真如或如來藏的確有一點意見。中觀的學派它的思想是自性空,因緣有。他認為這個真如的安立,違背自性空的思想。好像說我們這一念心當中有一個自性,這個自性就是真如,跟外道的神我思想沒有差別。當然這種看法的確是一種錯誤的誤解。

因為在本論當中安立真如,但是它說無明熏習真如,這個真如會受無明的熏習,這表示這個真如它有隨緣義。假設大乘法安立真如是有自性,它就不應該受到熏習,就是這個東西有自性,誰也不能去改造它、同化它,不可能!你無明再怎麼妄動,真如還是真如,這樣子是有自性。

但是在大乘佛法安立真如是說:真如有不變義,也有隨緣義。它受到無明的干擾,這個時候真如功能就消失掉了;真如如果受到智慧的觀照,真如的功能就恢復。所以這個地方沒有說真如有自性,中觀學者質疑真如有自性,是誤會了大乘這部分的教法。它沒有這個過失,你這樣質疑它,那就是誤解了。

這個地方無明熏習真如,就給我們很大的思考。當然如果我們學得不善巧,我們說內心當中真如平等無增減故,有一個真如,這個真如是有自性的,不管我是放逸也好、精進也好,它永遠是這個相貌,你心中的真如是自性執了,不是馬鳴菩薩所安立的真如。

馬鳴菩薩安立的真如是受熏。就是說你要精進,你真如的功能就增長廣大;你要放逸,真如的功能就慢慢消失掉。馬鳴菩薩的真如是這樣安立的,就是無明熏習真如,這個地方沒有說他有自性。這個地方你在研究教法要把重點抓出來。這個地方是講到染法的熏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