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師父曾於說法時開示:‘必要的時候可以面露金剛怒目之相。’什麼是金剛怒目相的真諦呢?修行學佛的人,在面對他人過失時,如果表現憤怒是否就是金剛怒目相?

中台禪寺答:儒家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修行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氣與執著,有優點也有缺點,有特別在意的地方,也有豁達容易放下的地方,這是因為每個人過去環境、種種薰修、觀念,都不盡相同。

一般人不是聖人,身口意三業無法圓滿是正常的,所以更需要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心行。六祖大師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修行就是要去除、改掉自己的執著、煩惱,如果常看別人的缺點,往往會增加我們的煩惱,所以,儒家要我們看別人的優點,且多學習,而別人的缺點,正可作為一面鏡子,用來觀照自己的行為,若我們有此情形,就改正過來,這樣無論別人行為的善惡,都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這才是修行人面對人事的正確態度。

所謂人與人的相處,貴在一個‘和’字,‘待人以和’且要廣結善緣,更重要的是,以佛法來自我反省,加以實踐,而不要受此境風影響。如此一來能具足他人優點,且不受他人缺點影響,對個人修持真正能有所增益。

《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即透過聽經聞法,了解了佛法的道理,建立了正知見。然而理上雖然明白了,但無始劫來的習氣、煩惱卻非馬上可以去除,需靠慢慢的薰修,才能斷除。

例如聽經聞法,知道‘火燒功德林’的道理,知道起嗔心不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逆境,有時還是作不了主,嗔心大起。所以,由此可知,要將‘理’落實在‘事’,並非馬上就能達到,還需要經過一番努力,但是修行最後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事理一如。因此在修行的過程中,就要依著佛法的道理,在日用中不斷地覺察、覺照自己的每個言行舉止,乃至每個起心動念,如此日久功深,慢慢就能去除自己的習氣、煩惱,達到事理一如。

無始來的習氣、煩惱每個人都有,只是厚薄不同;再者,每個人過去的善根也有深淺之別。所以,今生雖同聞佛法,但斷除習氣、煩惱的快慢亦有不同。但畢竟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只要在菩提道上發長遠心、精進心,最後每個人都能斷盡煩惱,圓成佛道。

‘金剛怒目相’乃菩薩慈悲為了遏止惡人的惡行,使其勿再造惡業,以免將來受苦果所示現的相貌。所以,雖現的是怒目相,但其內心卻滿懷慈悲,希望眾生最終能改惡行善。由於眾生的根機不同,故菩薩應機示現,有時慈眉善目,有時金剛怒目,這些都是菩薩度眾的方便,最終目的是希望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離一切苦,畢竟大樂。不過‘金剛怒目相’是對非常頑劣、難調的眾生所採取的,並不適合對一般人,而且,現‘金剛怒目相’的菩薩,本身需要一定程度功夫,能做到自己決不起嗔恨心,心內平靜像無波清澈的大海一般,又能善觀因緣。

明白了以上這些道理,相信能解答您的疑惑,在這條修行的菩提道上,找到自己用功的方向,同時也能以更開闊的胸襟及方法面對眾生、廣度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