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物轉,則能轉物,即同如來

關於「修學位次」,我們今天要注意一個觀念,就是「轉」字。《楞嚴經》在經文當中沒有講到一個「斷除煩惱」,沒有這句話!這是本經跟其他經典不同的地方。它認為煩惱就是真如,你不要斷它,你不隨它轉。就是說,你知道它是煩惱,你不要跟著它轉,它自己就變化了。你看著它,它自己就變化了,你不要把它消滅掉;你只要覺悟,保持覺悟就好了。所以,它的重點在「心常覺照」。古人說:「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啊!」就是這個道理。

怎麼判定你的修學有沒有進步?從《楞嚴經》的觀念,就是你那個明瞭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誒,你發覺你妄想減少很多,你發覺你的想法都是從內心的道理生起的,很少從外境給你的刺激產生的。你出家十年的時候,你很容易受外境的影響;出家二十年以後,外境對你的影響越來越少了,你就進步了。

你在整個修學觀念當中,要經常告訴自己:我應該做什麼,我一定要做什麼。這種觀念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就是你這個人在走向成功,你今天能夠慢慢地轉妄想而成為真心。

所以《楞嚴經》它很多枝末的東西都不講,就是講那個根本:生死的痛苦、煩惱的障礙,是有根本的,就是妄想--你喜歡跟著感覺走;所有的諸佛菩薩的功德也有一個根本,就是跟著道理走,跟著「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個真理而走,跟著大佛頂性而走。這裡講了很多,我們只是大概地說一下,這是「修學位次」。

不為物轉,則能轉物,即同如來。就這一句話!我們這個明瞭的心,剛開始是被物所轉,這個物就是一個假相,凡是有相狀的,就叫做物,我們的心是沒有相狀的,那麼我們一開始被它所轉,轉久了變成怎麼樣呢?變物化了。你看有些人說:欸!你怎麼這種個性呢?欸,我改不過來。被物化了嘛!你怎麼改不過來呢?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但是我們自己覺得改不過來,那就真的改不過來。

所以我們常說:你不要認為:你業障深重,你認為你業障深重,你果然業障深重,你被業障物化了!你不要老是想你煩惱深重,你要經常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你看經典裡面,佛陀告訴我們菩薩要怎麼想?你要想我的心是本來清淨、本來光明、本來具足無量功德的。菩薩要經常這樣想。你老是想你煩惱重,你就被煩惱物化了,你就被它束縛住了,所以首先不為物轉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