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內觀,一定要先把向外攀緣的心切斷,莫向外求。所以佛陀說,我們的心已經活在業力了,知道吧,已經跑在外面太久了,就是這個小孩已經在外面流浪太久了,所以佛陀為什麼不直接講圓教,要講藏通別呢?就是要把你從業力裡面找回來。
凡是人生裡面有相狀的東西,都有業力。我跟你講,你執著相狀執得越多,你的業力就越重。所以佛陀要你先把外在的果報放棄。你不管福報多大,你抓住外面的東西,對你非常不利。我講實在話,一個人抓到外面的福報,心性就不出現了,因為你覺得自己已經很滿足了。你說:「欸,我福報這樣大,我放棄了人生,不是很可惜嗎?」
當你對人生無所求時,心性就要報答你,內在的東西就要報答你,它就出現了。當你什麼都不要,對人生無所求時,有一個人就要出現了。因為你還有所求,那就先談業力嘛。所以佛陀他是這樣,我們以前是一念不覺,然後從心性變成妄想,由妄想變成攀緣,結果妄想跟外境搞在一起,妄想中有相狀,相狀中有妄想,就是糾纏不清了;佛陀是先把這個相給你拿掉,告訴你所有的相狀都是不淨、苦、無常、無我的,包括色身的相狀,包括內心感受的相狀,包括你五蘊的相狀,全部都不能攀緣。
所以,空性就是讓你離相,你先把相放掉。相放掉以後,心就老實了,至少攀緣心沒有了。這個時候要你內觀,就開始開顯心性。
所以為什麼要藏通兩教?因為你沒有藏通兩教,這個心老是抓著外境不放,一輩子都沒有心性。一個人追求外境,心性就不見了。「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所以佛法告訴你,你的心向外攀緣,後果就衹有四個:不淨、苦、無常、無我,你就帶動了無量的業力,產生無量的輪迴。
其實,空觀的智慧,藏通兩教的空性就是,讓你放棄追求所有生命的結果,包括身、受、心、法這四個東西,把這四個相狀放掉。不管它多麼的美妙,它都是暫時的。好,你的心開始放棄了外境以後,你的心就開始有資格往別教圓教去開顯心性了,你就有資格去挖裡面的珍寶了。你如果要外面的糖果,你就找不到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