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多數會念佛,但卻不一定都能了解「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的真義。

凡夫心有如野馬、猿猴,因為沒有任何依靠、目標,所以容易有妄想雜念;有了妄想雜念,行動往往會有錯誤,有時一念之差、一步之錯就造成終身的遺憾。

學佛的人,心要有依靠,就要經常繫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依靠、歸命之意,將凡夫心歸向於聖人的清淨境界;時時刻刻以歸依為念,可以返妄歸真,所以要常念佛。

但是,念佛不光在口頭上念,更要念佛的心,使佛心成為我們的心,將凡夫心換成佛心。人人的念心如有佛心,則時時刻刻看到的境界,都會是美好、祥和的境界——彼此相互扶持,處處充滿了愛。

看看外面的草木,隨著歲月季節彼此循環相讓。春天來了,大地草木就生長出茂盛的花葉;如夏天,就換成夏季的花朵盛開;秋冬也是一樣。四季之間,連草木都能更替如儀,在該茂盛時茂盛,該落葉時就葉落紛紛。我們如果用心,就能體會這種無聲的說法。

樹木的茂盛與凋零,就像人生的過程,可以啟悟人生無常多變的真理。心靜時,則一草一木無不是清淨之境,無不是美好的世界。所以,要時時刻刻將心守於專一、無慾無爭,多為人群奉獻自己的力量。若能如此,就是最美好的人生。

對人生奉獻的大小,不在於年齡。有時童子的清淨之心,反能無分別地奉獻愛心,讓人覺得純真可愛。台中有兩位小朋友,從小就常被委員媽媽帶來見我,所以兄弟倆對於慈濟的一切非常清楚。他們為了響應我所呼籲的大陸賑災,小小年紀竟然拿出大毅力,和母親約法三章:「一年內不吃糖果,請媽媽代捐一萬元給師公救人。」

然而,有一位教授和我見面時,特地問起:「你為什麼要去救大陸的水災?」他講了許多理由反對我去救災。我告訴他,台灣的貧病者,只要我們知道的,都會盡力照顧;而且,我們的社會較富足,人情溫暖,政府也設有社會服務機構,還有其他慈善機構會關心貧病者。而大陸則不同,尤其鄉村偏僻地方的人民,普遍過著窮困的生活;他們自顧不暇,哪有能力去照顧別人?

再說,大陸地面遼闊,即使有愛心的人士想濟助貧困的人,也不知如何察訪?因緣俱缺,他們真的很缺乏獲得濟助的因緣。我們生活富足,若能把不致影響生活的力量奉獻出來,將這股愛的力量彙集起來,到那裡就能為二十多個鄉鎮的災民蓋間簡單的房子,幫他們復耕、重建家園。

我解釋了好久,那位教授還是不能打開心結。學識淵博的學者反對我救災,而五歲、七歲的孩童卻各拿一萬元來救災,這其中的差異,只因為在稚子單純的心念中,「愛是沒有分別的」——救援沒飯吃、沒衣穿、沒得住的人,是很自然的事啊!

學佛,要學得真正的「慈悲喜舍」,佛陀不忍眾生受苦,學佛者也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