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 ātma-parityāga。指舍棄身命。又作燒身、遺身、亡身。以舍身供養佛等,或布施身肉等予眾生,乃布施行為之最上乘。據大智度論卷十一載,布施財物為外布施,舍身則稱為內布施(所謂內外,意即屬主觀之身與屬客觀之物)。又同論卷十二亦將布施分為上中下三等,其中舍身屬於上布施。有關菩薩舍身之意義,大丈夫論卷上舍身命品謂,菩薩為求一切種智,及悲愍眾生故舍身,同時亦令慳貪之眾生起羞恥心。經典中有不少舍身之例,如: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之藥王菩薩燒身供養、金光明經舍身品之薩埵王子舍身飼虎、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四之雪山童子為聞法而舍身予羅剎等。我國自盛行信仰法華經以後,效藥王菩薩燒身供養者不少,計有梁高僧傳卷十二亡身篇僧群以下十一人,續高僧傳卷二十七遺身篇法凝以下正傳十二人、附見二人,宋高僧傳卷二十三遺身篇僧藏以下正傳二十二人、附見二人等。日本亦屢見不鮮,同時,伴隨淨土宗之流行,亦出現投身、入水往生之風。然凡夫自殺乃佛教所嚴加禁止,四分律卷二曾述及教唆自殺之比丘觸犯戒律之事。此外,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中,於此事亦有詳盡之記載。[大品般若經卷十六,大寶積經卷八十、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釋氏要覽卷中]

(二)設齋會儀式,而舍己身入佛寺。我國南朝梁陳時代,貴族為對佛教表皈依之心,經常有此行為。梁武帝一生曾四次舍身同泰寺,群臣為贖回帝王之身,須納巨額金錢入寺庫,但實際卻導致帝王私寺集贖錢之結果。

(三)於禪門中,指舍身相之執著,為求得真解脫之方法。楞伽師資記(大八五·一二八九上):「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靜,鑄想玄寂,令心不移。」 p4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