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佛教寺院定時念持經咒、禮拜三寶及梵唄歌讚等法事。且因祈望藉由課誦之中獲得功德,故又稱功課。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舉出四種念誦之法,即:音聲念誦(出聲念)、金剛念誦(合口默念)、三摩地念誦(心念)及真實意念(如字義而修行)。而一般之課誦係指音聲念誦而言。

我國古代,初有經咒、梵唄等較為簡單之念誦,晉代後發展出懺法,繼有水陸、焰口等,唱念愈趨複雜。至唐代馬祖道一營建叢林,百丈懷海製定清規。宋代後,尤於明代之時,叢林中普遍形成朝暮課誦(又稱二時功課、二課、早晚課)之制。此後,早晚課與誦經、拜懺等法事,共同形成別具一格之寺院風尚。

關於課誦之起源,考法華經法師品之中,已有受持法師、讀經法師、誦經法師之記載。故推測我國課誦之風尚,係由西域等地之佛教譯經家所傳來。我國典籍中最早關於課誦之記載,可見之於吳書劉繇傳附記東漢笮融之事蹟中。歷代皇帝亦有提倡課誦者,如唐玄宗曾詔命不空誦仁王經,代宗敕命選二十七員沙門為國長誦佛頂咒;佛祖統紀卷五十三持誦功深條且列舉自東晉安帝至宋光宗歷七百餘年,道俗念誦佛經之特出事例十九起;可見課誦之普遍及其歷史之悠久。

關於課誦儀制,古印度系奉行「三啟」儀制,當時普遍諷誦馬鳴所作之讚佛詩歌(佛所行讚),故首先頌揚馬鳴所集之讚佛詩文,其次正誦佛經,後陳述迴向發願。全部過程為「節段三開」,故稱三啟。經了之時,大眾同聲念「蘇婆師多」或「娑婆度」(讚歎經文為微妙語之意)。我國古今法事念誦之基本儀制,亦為此「三啟」式念誦法;無論舉行任何法事,皆先安排讚(香讚或讚偈),次文(經咒本文、有關儀文等),末了迴向發願(或偈或文,或偈文兼舉)。惟後綴之大眾同聲念蘇婆師多或娑婆度,於我國念誦儀中少見,然亦有於法事文末稱「善」或「善哉」者。

我國之念誦儀制始創於東晉道安所制之僧尼軌範,其中定有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食法,此即課誦齋粥儀。後世奉行朝暮課誦之制,當系導源於此。歷代典籍屢有課誦之記載,至明清之際,朝暮課誦漸趨定型;課誦之風遍及各宗派寺院與居家信徒,成為天下叢林必修定課。又日課定於朝暮二時,係因「朝暮不軌,猶良馬無韁」,故佛教徒以朝暮課誦作為自身之軌範。朝,指五更,於晨起盥洗畢,即上殿課誦,期思惟以清淨;暮,指日晡(午後二至四時)之時,功課禮誦,以期消除昏昧。

二時課誦之經文,皆為大乘藏經所攝,如楞嚴咒、大悲十小咒、阿彌陀經、懺悔文、蒙山施食及稱念佛號等。關於二時課誦程序、內容,隨諸方祖師立宗不同而互異。[禪苑清規卷二念誦條、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高僧法顯傳、中國佛教人物與制度課誦章(王新)] p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