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眾生吃飽不是奔走塵務,就是昏沉睡眠,都是輪迴的業

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缽去,不勞舉拭,但經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

這段經文在《無量壽經》 就說得更詳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由於我們無量劫來在這輪轉都有吃飯的習氣,所以到了淨土之後他還有這個習氣,沒有斷。所以到了中午的時候,他會想到吃飯,就會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一動,馬上就出現了種種的七寶缽器,你想要什麼缽就會有什麼缽,你想吃什麼就會有什麼樣的飯菜,這個色香味俱全,美味佳餚就現在前面。

當現在前面的時候,因為凡夫眾生他也有斷食呀,這時候他馬上會警覺他已經是往生的人哪,他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呀,不需要借這個斷食來維持生命的。但既然這個習氣出現的境界現前,他也就當下智慧觀照,領略一下,用意念領略,領略這個飯食,就等於他食了,一食了,一切由心生,他食了就感覺到精神氣力更充沛了,更飽滿了。他就動了個念頭,說我飲食完了,飲食已畢。誒,飲食已畢呢,馬上這個缽就消失了,就看不到了。

如果這個習氣比較重的,覺得:誒,這個缽來了,我還得要有一個桌子擺一擺,還有一個凳子坐一坐,這個七寶的幾就現前,你很好的座他也現前,你就好好地在那裡領略領略,美味美味吧。如果他覺得吃完了,這些無論是坐具還是桌几,還是缽,全都消失,不需要再要收拾這個殘局呀。有時候美味佳餚上來,豐盛的飯食,等到一吃完,你要收拾它就比較麻煩了,你去洗碗就比較困難了,這裡不需要洗碗,你看這很自在。那這樁事情我們有時候聽到會覺得是神話,很難使人相信。

所以我們常常用這個現代自然科學會比喻它,這樁事情是非常科學的。科學在什麼地方呢?二十世紀有一位很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他在1905年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物理界的一個秘密,這個秘密的表述就是質能互變公式。質能互變公式是什麼呢?比如我們的外部世界的一些物質,屬於質量,這張桌子、這個屋子,屬於質量。還有一種是能量。這兩者,我們看見能量和質量好像不是一回事,但是愛因斯坦發現這個質量和能量是同一的。質量是什麼?質量就是閉鎖了的能量,能量濃縮閉鎖在那裡,禁錮在那裡的能量。那麼能量是什麼?能量是釋放了的物質。他有這麼一個發現,所以就有一個非常簡潔的公式:(能量)E=(質量)M×C2(就是速度,速度的平方)。那麼這種轉換,能量轉為質量,質量轉為能量,跟它速度有關係,速度越快,加速,它的釋放它的轉化的能量更高。

就這麼一個簡單公式啊,這一提出來當時誰也不相信。然後到了三十年代,原子彈的試製成功,證明了愛因斯坦1905年這個質能互變公式的正確性。當時製造原子彈的這個原理就是根據這個公式。它的原子,原子是非常小的一個物質,質量,這個質量在那種加速器的情況下,它能夠釋放巨大的能量,這就叫原子彈。以後再把這個物質,就是質量劃分到比原子更小的,像中子、中微子,那這個質量越小,在加速運動當中它釋放的能量就更大。現在中子彈,那相當於廣島、長崎的這種爆炸能量又是幾十倍幾百倍。那麼這就表明這個質量能夠轉化為能量。但這個公式實際上它是表明這兩者是相互可以轉化的,質量可以轉化為能量,能量也是可以轉化為質量的。

但問題就是理論上成立了的這個互相轉化,但現在的科學還做不到能量變成質量。這就是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的共業,他不可能做這種轉化,但理論上絕對存在。但這種轉化在西方極樂世界卻完整地體現出來了。他的念,這個念是什麼?念就是一個能量嘛。是不是?這個念頭一動,七寶缽器就現前嘛,這不是一個質量嗎?能量就變成了質量。那麼用完了以後,這個質量又不見了,消失了,它回到哪去呢?它還是回到了能量之海去了嘛,回到了空性裡面去了嘛。

我們說真正的能量從哪來?這種空啊,就是我們能量的無盡的寶藏,那就是心能轉物啊,則同如來呀,這就得大自在呀,心物一如啊。我們凡夫都沒有這種能量的。我們有這能量都由於這個力度不夠,沒有到達那個臨界點,變現不了質量。盡管我們天天想心想事成,心想事成,我們天天想,想破頭也是事成不了。其實心想事成這個原理上是正確的,但是我們念頭太散亂了,你轉化不了。那這個修禪定的人,在甚深禪定狀態當中,他念頭一動,定果食,那在禪定當中就能顯出那種質量出來,而且是他想一個蘋果,蘋果還真的出來,不是幻覺,還真的可以吃,有味道,能夠排除飢餓。

所以這個就是一個很自在的情況。這裡舉出飲食,這裡飲食裡面就包含著衣服,衣服也是這樣,念頭一動,衣服就在身上,而且都是七寶的衣服。住宿也是這樣的,念頭一動,宮殿現前。一切資生用具都是隨著念頭而現前的,你說生活在那個世界是不是非常快樂啊?你說我們這個世間得個什麼東西是非常辛苦啊,辛勞流汗才得一點衣服,得一點住宿,得一點飯食,一輩子就為這個吃喝住行,忙碌一輩子,於是我們都沒有閑暇去關心生命當中最真實的價值,都把這個雞毛蒜皮的這種維持身體生存的東西,作為他整個一生的全部的內容。

所以我們這個世間眾生的生命質量是很低的。有何幸福可言?他自性的快樂都一點都顯現不出來。他想都想不到自性的快樂有多快樂。那麼西方淨土這些往生者,飯食這樣的自在之後,飯食他經行,經行就是不斷地行走,去思維用道。這裡為什麼提出飯食經行呢?他也提出一種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態度。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是為了這個飯食去拚搏,得到了這飯食之後,他就會有兩種情況,吃飽飯我們會感覺什麼?第一,吃飽飯之後趕緊卯著勁來再去拚搏,拚搏名利,加了油嘛。還有一種就是吃飽飯之後,怎麼辦?飯就是藥啊,吃飽飯馬上昏沉。昏沉他就想拿他一覺,睡他一覺,快樂。所以娑婆世界眾生吃飽飯不是奔走塵務,就是昏沉睡眠,都是輪迴的業。

那麼淨土往生者吃飽飯幹什麼?修行啊,用道啊,這種能量不用在五欲六塵上,更不用在那種睡眠上,經行辦道。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我們打佛七,現在為什麼採取經行的方法?也是受這句經文的啟發。現在眾生昏沉太厲害。原來我們打佛七是採取東單念西單坐,半個小時之後再西單起來念東單坐,這種方式。古人都用這種方式,延續了很久,很好。但我們在這幾年的實踐當中發現,古人能夠通行的方法,到現在,由於眾生的根機不一樣,就不行了。如果古人在那裡,他坐在那裡,他不昏沉,他能保持正念,所以他無論是經行還是坐,都是用在道上。

但現在眾生不一樣,他可能在經行當中,他能夠把佛念得很好,他一坐下來,就昏沉。我們不是說所有的,至少佔大多數,都是昏沉,甚至昏沉到打鼾的聲音都出來了。他不昏沉呢,如果說昏沉都有這個,僧值師用香板去打他什麼,他不敢昏沉,不敢昏沉怎麼辦呢?他還不能保持正念,他就會東想西想。東想西想的結果就是東張西望,然後這個摳摳耳朵,弄弄腳丫子,這都反映他什麼?他沒有在道上這個念頭,這是我們發現的普遍的這個情況。所以發現這個問題怎麼辦呢?就得讓他經行哪,你也不要坐了,你老老實實經行,經行十五個小時。他一經行現在眾生又,經行個三五個小時就不得了啊,腰酸哪,背痛啊,叫苦連連。

這時候就要給他一些方法,一定要堅持,堅持,堅持。堅持到最後,他得到了一種快樂了,佛號會融化的他的,會消除他的疲勞,讓他得到快樂,他嘗到這個甜頭,以後這種經行才能夠通行。這就是我們今年五一佛七的一個啟發,到了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情況改變,大家覺得很好,越念越快樂,越念越輕鬆,開始前三天非常辛苦。所以我們現在就在提倡這種經行念佛,全天經行,不要坐,一坐是不行的。

原來我們在護法堂,我們五個比丘在那裡,也是採取念一段時間坐一段時間,最後我們發現,那是四十五分鐘經行,四十五分鐘打坐,發現一個情況,這個坐下來,四十五分鐘想保持那種靈靈不昧太難了,尤其吃飯之後。所以我們就慢慢子總結總結總結,發現,昏沉大概在十五分鐘左右。前十分鐘比較好,在十五分鐘是一個臨界點,慢慢就進入輕度的昏沉昏沉昏沉。昏沉到半個小時四十五分鐘,可能頭就勾下來了。所以我們從那個啟發就規定,四十五分鐘經行,十五分鐘靜坐,我們是採取這個方法,這都是總結出來的。

可能對比丘他能做到,十五分鐘他不會有問題,但是十五分鐘對居士來看,還是有問題,所以我們真的是濁重惡障到這個程度。古人在那種農業社會,他生死心切,他整個的外部環境、人際關係,道德,他的基礎很好啊,所以他內心就很單純,很清明,所以他坐下來不昏沉。現在眾生不一樣,完全不一樣,所以這就要善巧地順著眾生的根機要調整方法,不能機械地一成不變。

那麼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往生者,他經行在黃金地面上,那黃金地面上還有種種的天華,那個天華非常柔軟,你看多麼自在、舒適、快樂。大家經行的時候天種種的雨華,雨在他身上,但身上他不沾染這個華。他不執著嘛,不執著華就掉在地上。然後這個百鳥諧鳴的音聲,虛空音樂的聲音,種種快樂的美妙的法音來使他感覺,他是娛樂狀態,他是在娛樂的狀態當中來修行,不是非要修得苦哈哈的。所以淨土法門它有個特點是安樂法門,是快樂的修行。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就要獲得一份快樂,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更快樂。

雖然有種種五塵哪,色聲香味觸,這種五塵都非常的快樂,給人非常愉悅的環境,但是他不會貪戀,不會執著,他能夠在那裡以一種悠遊自在的心態,任運,任運就是自然而然地去修行他的道業。他是進修,精進修持,也不像我們這個世間的娛樂,不一樣。這世間娛樂叫什麼?叫消遣,叫散心。那就不行了。現在我們的休閑中心太多了,有時候我們看的休閑中心,我就想改一個字,修行中心就好了。這一個字一改,修行要讓你攝心的,要讓你開發本有的智慧的。你休閑,是心念散的,是來消遣的,就完全不一樣。所以西方淨土他任運地去進修道業而已,他跟世間的娛樂的人心態完全不一樣。

但在任運進修當中他又得到法性的喜悅。現在都我們說散步,你工作很緊張之後,你應該休息去散心,散步,其實散心散步,有時候我們夏天,吃過晚飯會散散步,散散步回來他並不覺得情緒上有多大的改善,因為你散步或者在河邊,或者在人行道,他眼睛會亂看:哎呀,這又出來了一個什麼廣告啊,那個行人又怎麼樣啊,現在又出來一個飯店,又冒出來一家,這個商家,那個……他會去亂看,亂看就會去亂想。出了一個什麼新鮮事,那邊正在跳舞啊,那邊跳迪斯科啊,他一散心,他念念攀緣之後,回來以後實際上很累。我原來在北京就發現這個情況,我就不散步了。你一出去,他就是都有這些環境。你有這些環境,你想眼觀鼻,鼻觀心,是不可能的,於是他出去散步就是散心,散心回來反而累,乾脆就不出去。

你在自己的房間裡面經行念念佛,反而效果非常好。為什麼呢?你經行幫助消化嘛,你也不能都一吃完飯就坐在那裡,那也不舒服。你要走一走,消化。然後走的過程你是念佛,身動心收攝,這樣他才感覺比較好。所以我們這個四眾弟子吃完飯之後都應該經行。我們看佛陀在世的時候他非常重視經行,所在之處每個都有經行道。佛有時候經行,是徹夜經行。所以我們要把這個經行的習慣把它顯發出來。當然現在都我們這裡條件有限,以後我們要有些比較安靜的經行道提供給大家,如果你在很喧鬧的地方他也沒辦法經行,一定要在比較安靜的地方,他自己來回走。

這個飯食經行,它也是定慧並運,這個飯食是有禪定的意思,禪悅為食,所以這個禪定有食的意義。那麼經行,要運轉,要運行,所以他代表智慧,慧有行義,智慧有行的意義。那麼定慧一定要等持的,它才叫修行。就像孔子說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他也是定慧。有仁心的人,他比較厚重,就好樂那個山,山的厚重,代表禪定。有智慧的人就好樂水,水邊的人一般都比較聰明,水是流動的,代表智慧。這兩者定慧都要具有的。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