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料理好了,才能夠有悲心去度眾生

佛陀建立僧團的目的,也就是續佛慧命,領眾修行,傳承佛法,令正法久住。所以,僧團應該要自覺地承擔這份應盡的本分。面對眾生精神上的需求,我們站在僧團的慈悲利益眾生的角度,感覺到眾生需要佛法,需要儒道釋三家聖人的教化。

五濁惡世,末法之秋,法弱魔強。怎麼去建立正法?怎麼能夠把阿彌陀佛拯救眾生的慈悲願力廣為傳播?大家應該要有這份責任感。

為了完成這個,首先要做好自己。你自己做不好,你是沒有能力去幫助眾生的。因為你沒有信譽度。包括班首執事,一個執事,你在哪個崗位上要做些管理,要讓清眾比丘聽你的招呼,其中重要的一點:以身作則。

廣而來說,一個僧團要發揮度化眾生的作用,僧團的道風是非常重要的。那特別是體現在持戒上。如果你的戒律鬆弛,甚至會出很多的違反戒律的事情。沒有信譽度,你說什麼,他不相信了。他不相信你的話,你還有什麼可說的呢?那就起不到弘法利生、領眾修行、教化眾生的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說這種責任感,首先要把自己料理好。但實際上,要料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為什麼剛才我們讚歎大僧值,因為革別人的命容易呀,革自己的命難啊。所謂「洗熱水澡」要洗到自己身上來呀。你去管別人是好管,你管過自己嗎?你自己管不好,你有什麼能力管別人呢?

那要管自己,嚴於律己,管自己要比管別人更嚴格。嚴格到什麼地方?大家可以讀一下《法華經》的《安樂行品》,就說在五濁惡世,一個講《法華經》的法師,有四個要素能夠讓他在這個五濁惡世比較安樂。我看這四個要素,前三個要素都是嚴於律己的。所謂的淨行和清淨行。

淨行他主要是對諸法空相的把握,清淨行,就是你不能親近國王大臣、宰相、王子,更不能親近外道,尤其不能親近女人,少女、孤女、淫女。到村落裡面去,必須兩個比丘陪伴,不能單獨進入,如果有特殊情況要單獨進入,你要一心念佛,這是指你在身業的持戒,離開這些染緣,避免一些譏嫌。

第二,從口業方面來說,你不能去評說哪部經典的過失,更不能去評說哪個法師好,哪個法師不好。口業要守住。然後意業要清淨,身口意。

最後就是你要發大悲願,看到那些不信大乘經典,不信《法華經》的人,你心裡對他是沒有辦法去救度,但你要發願,你要思維:這大乘經典這麼好,這麼殊勝,他們不聞、不知、不信、不覺,就生起憐憫之心。這憐憫心,一定是落實在自己:我要趕緊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有能力要讓他們以後聽聞大乘佛法,安住在《法華經》的境界當中,四安樂行。

方丈寮正在搞一個橫幅,原來叫「悲智雙運」,我調一個字叫「智悲雙運」。智,是對自己的要求。你把自己料理好了,你才能夠有悲心去度眾生。不是說你把悲放在第一的。這就是四安樂行裡面告訴我們是智悲雙運。非常不容易,但一定要這樣做,你不按這個做,你是沒有辦法在五濁惡世弘揚大乘經典的。所以,一定要管住自己。

但我們自己是很危險的人物啊,與生俱來的煩惱習氣呀,慾望。你持戒意識不那麼嚴格的話,深信因果沒有到思地獄苦的時候,然後你又有很多外緣,接觸那些五欲六塵,各種女人的時候,你稍微一放逸可能你就下去了。你下去了,可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這真的像我們中國古人的修養: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一個修行人是最後蓋棺定論的,不是說你這過程都很精進就很好,說不準你這段時間精進,過段時間一放逸,煩惱一現前,把戒破了。你持戒的功德上不來,一切利益眾生的都免談,這是我們要料理自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