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感恩的心對待當下的生活

《菜根譚》有這樣一段話:釋氏隨緣,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蓋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則萬緒紛起,隨遇而安,則無人不得矣。

這裡所說的釋氏隨緣,指的是佛家對待人生的一種態度。佛教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皆由因與緣的和合而生而有。而外界事物的來臨,使人的身心能夠受其感觸就叫緣,應緣而起的動作叫隨緣,即是聽其自然不加勉強之意。而素位,則是儒家的處世主張,指安心於本身應作的事,而不羨慕身外的事。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不論是佛家主張的順其自然,還是儒家主張的安守本分,這都是人在塵世裡浮沉的依托。因為人生的路途是那麼的遙遠而迷茫,假如做什麼事情都去求全求完美,那麼必然會引起許多的糾紛與煩惱:反之如果能夠凡事都能安於現實,過好當下的生活,那麼人就都能夠得到生活的樂趣了。

從佛教觀點來說,萬事皆緣。人的一生其實也就是十二緣起的經過,是有情生死流轉的一個過程。尤其是當人出生後,與外境有了接觸,從感觀上面生起感覺,之後學習知識,心識漸漸地發達,領受環境範圍漸漸擴大,心中的慾念也隨著歲月而增長。既有快樂、高興的事,又有憂患和不稱心的事。大多數的人都會遇順境則感受快樂,遇逆境則感受痛苦,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也正因為人們以物喜,以己悲,所以才會覺得生活是那樣紛繁複雜,很難保持一種平淡謙和的心境。

有個故事說一個小和尚看到院子裡的草地一片空白,於是就對老和尚說:「師父,快種些草籽吧。」老和尚說:「好啊,等天暖之後,隨時吧。」春天之後,老和尚買了包種子交給小和尚去種。不料刮起了風,許多草籽灑落就飄散了。小和尚急得喊了起來:「師父,不好了,草籽都叫風給吹走了。」老和尚不動聲色地說:「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撇下去也不會發芽。隨性吧。」種子剛撒完,就引宋了一群小鳥。

小和尚急得直跺腳:「糟糕,草籽都讓鳥給吃了,這可怎麼辦呢?」老和尚安慰他道:「別急,種子多,吃不完。隨遇吧。」到了夜裡,忽然下起了大雨,小和尚又著急地跑到老和尚面前說:「師父,這下可完了,我們種的草籽肯定都讓大雨給沖走了。」老和尚依然不介意地說:「別擔心,衝到哪裡就會在哪裡發芽的。隨緣吧。」一個多星期過去了,小和尚發現原來的草地上長出了一片綠色的小苗,而有些原來沒有播種到的地方也泛出了綠意。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太好了!太好了!」老和尚眯起眼睛,微笑著點點頭:「阿彌陀佛,隨喜,隨喜。」

如果我們拿生活中的事情來對照,就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版本:一個鄉下少年躊躇滿志地對他的母親說:「母親,鄉下的生活太平淡了,我要到城裡去做一番事業。」他的母親想著兒子是有遠大志向的人,於是母親對兒子說:「你可以隨時離開家,也歡迎你隨時回來」。少年來到城裡,先是到一家飯店裡做洗碗工,之後又到一家理髮店學理髮,再之後,他到超市里做過保安,又到工廠做過機修工。但是少年一直不滿意這些工作,他打電話給母親。母親安慰他說:「孩子,想想你平時最擅長什麼就會找到適合你的工作了。」少年想了想,自己最喜歡的就是擺弄電腦。

於是他來到一家網吧申請做了網管,然後利用工作之餘潛心研究一種電腦軟件,最後居然拿到了這種軟件的專利證書,有幾個網絡開發商先後打電話想請他加入他們的團隊。少年簽約了一家公司,做了一名網絡工程師。但是不久,公司的流動資金出了問題,老闆連工資也發不出了。許多員工跳槽去了別處,少年有些猶豫,於是又給母親打電話。母親說:「如果你覺得這裡有你發展的空間,就不要走。」少年就留了下來,和老闆一起共渡難關。幾年後,公司壯大起來,少年被委以重任,並和老闆的女兒結了婚。

半年後,老闆的女兒忽然提出離婚。少年很愛妻子,心中痛苦難忍,向母親敘說。母親在電話的那邊聽,最後只給少年說了六個字:「強扭的瓜不甜。」少年於是放了手。又過了幾年,少年已經過了青年而中年,他自己開了一家電腦公司,當了老闆。但是他雄心勃勃,準備擠垮幾家小公司,把自己的公司再擴大。小公司的人對他產生了怨恨,揚言要綁架他的家人。他有些害怕,讓母親躲起來。母親說:「你睡不滿一張床,吃不過三碗飯,穿不過五尺布,爭那麼多做什麼?」他聽了這些話,自己也想了許多,終於決定與那幾家小公司達成合作關係……後來,他的日子平淡而安穩。

蘇東坡有一首詩云:「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其中所含禪意甚深:天下奇景,莫過於廬山煙雨浙江潮,如不能親自遊覽一番,總覺得是莫大的憾事。言下之意是,求悟心切的人,曾為之作出了幾多努力,到頭來,見悟之後,仍是「廬山煙雨浙江潮」,什麼事都沒有,世界跟未悟時的世界是一樣的。景如此,人亦如此。所以《菜根譚》又說: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更多時候,隨緣是一種圓融的人生境界,不會介意得到了多少,也不會在乎付出了多少,一切都順應自然發展:當天上掉餡餅時不得意忘形,當大難臨頭時不退縮逃避。

不妨時常給我們自己提一個這樣的問題:當生命走向盡頭的時候,你對這一生覺得了無遺憾嗎?你認為想做的事你都做了嗎?你有沒有好好笑過、真正快樂過?

大多數人勞碌了一生,時時刻刻為生命擔憂,為未來做準備,一心一意計劃著以後發生的事,卻忘了把眼光放在「現在」,等到時間一分一秒地溜過,才恍然大悟「時不我與」。

智者常勸世人要「安住當下」。就是要你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認真去接納、品嚐、投入和體驗這一切。但是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專注於現在,他們總是若有所想,心不在焉,想著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輩子的事。就算得到再多,也不會覺得快樂,不僅現在不夠,以後永遠也不會嫌多。忘了真正的滿足不是在將來,而是在「當下」,想追求的美好事物,不必費心等到以後,現在便已擁有。假若你時時刻刻都將力氣耗費在未知的未來,卻對眼前的一切視若無睹,你永遠也不會得到快樂。一位作家這樣說過:「你存心去找快樂的時候,往往找不到,唯有讓自己活在‘現在’,全神貫注於周圍的事物,快樂便會不請自來。」

而安住,是一種生存的態度。安然,穩住於當下。一個安於現實的人,能快樂度過一生:反之一個不滿於現實環境的人,整天牢騷滿腹憤世嫉俗,只會害己而害人。就如我們吃飯的時候就安靜地吃飯,不要邊吃邊議論別人的是非;睡覺的時候就老實地睡覺,不要邊睡邊想著誰誰還欠我的錢,誰誰踩了我的腳。又如我們在孝順父母親的時候,就不要計較他們以前是否偏心,是否打罵過你,要真心實意地讓他們在當下這一時刻感覺到你對他們的愛,而不是翻舊帳。又如你和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就只管去玩,而不要考慮他的學習退步了,沒有拉好小提琴,明天還要參加考試等等事情。

自持力差的人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能使心安住於當下。心不能安住於當下,一個人的心思就活在虛幻裡,而相繼的就是整個人都活在虛幻中,做的事也是不實在的、無意義的,那樣的話,人也不能夠把握住未來,到頭來空過一生一事無成。《金剛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不要執著地追憶過去,也不要空泛地想像未來,只有安住於當下最實在。

隨緣安住於當下,就如同一個人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課要交一樣,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課,用平常的心對待每一天,用感恩的心對待當下的生活,我們才能夠理解生活和快樂的真正含義,生活也必然趨於圓滿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