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一切法即空,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如來之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拈一法,無非法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一心三觀

一心三觀的思想,就是從一念的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來修觀照,讓我們從迷惑而變成覺悟。它的概念是怎麼說呢?

如來之藏就是我們一心真如,一念心性,它有兩個相貌: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從體性來說,它是不變;但從作用來說,它隨染淨的因緣、迷悟的因緣,有十法界的差別。它有不變性跟隨緣性。所以不管你出現什麼法,都是真如的全體妙用。你在人間,你的佛性現出人間,你的佛性沒有改變;你到了三惡道,你的佛性也沒有改變,只是你不認識它,因為你向外攀緣,真如佛性隨時等候你的回家。

所以這種思考建立在心,一念心性。佛陀的萬德莊嚴,他的依止處也是一念心性;眾生的迷惑顛倒,他的本體也是一念心性。從沒有差別當中,去建立一心三觀。

我們來看看,一心三觀是怎麼觀的。

在圓教的思想,它認為一念心性是跟十法界同體的,只是迷悟的差別。所以你人生的重點,就不是在斷惡修善了,而在破迷開悟,這就講到更深層的迷悟問題了。一個人會造罪,一定是先起顛倒才會造罪,好端端怎麼造罪呢?一定是產生錯誤判斷了,你認為這件事情是真的,你向外攀緣。所以在整個觀心當中,也包括了安住、調伏跟引導。

我們首先看空觀。「觀一切法即空,清淨本然,週遍法界。」請大家注意「本然」這兩個字。我們前面講到二乘人的空觀,這個空觀是修來的。那是要修無常觀,修無常故苦、苦即無我才有的空觀;或者修「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的因緣觀才得到空觀。

諸位!圓教的空觀它不是修來的。如果是修來的東西,那就不能普遍了。而且修來的東西,你要是不修,就沒有了。真如的空觀是你只要認同它,觀照它,它是本來具足的,你只要把它顯現出來就好了。月亮本來就有吧?你不是把月亮創造出來,你只要把烏雲撥開就好。

所以你要肯定自己是本性清淨。沒錯!我們煩惱很重,我們業障很深,但是你最好不要這樣想,這樣想對你非常不利,你不能把業障跟煩惱當真,當真以後,你更加揮之不去。你要觀想煩惱也好,業障也好,都是後來才有的,它只是一個如夢如幻的假相,它沒有真實染污你的心性。

就像鏡子一樣,它只是表面的灰塵,你隨時可以改變的,因為它並沒有改變你清淨的本質,就是站在一種跟十方諸佛同一清淨的本質,你只要認同這個概念,直下承當就好了。

離相清淨就是一個修行人得到安住了,以一念心性為住。所以《楞嚴經》就在講安住的問題。《楞嚴經》修三觀,它偏重在空觀,離一切相,所以它是不迷,不取,不動。它認為說,你只要不跟著煩惱走,它自己會消失掉,因為它本來就沒有根。

煩惱為什麼勢力那麼大?是因為你給它力量,攀緣它,它才變大的。你試試看只要煩惱起來時,不跟著它跑,你念佛,它自己會消失掉。為什麼?因為它本來就是不存在的東西。它生生世世跟著你,是因為你加持了它,你賦給它力量,把它當真了。所以你越把它當真,它就越當一回事。

所以你開始觀想:我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罪業。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站在本來沒有罪業的角度來懺悔業障,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脫死。注意!那個「站在」就是安住。

當你想離開三界時,你有兩種思考模式:

你認為三界是真的,欸,我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娑婆世界是真的,我跟你拼了,也可以!但是很辛苦,而且效果不好。這種思考模式不好,這個乘不好,你坐這輛車子不好。

你要觀想本來沒有生死,「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就是一念的顛倒妄想現出來的生死。你只要迴光返照,覓之了不可得,因為你向外攀緣,它才有生死。「夢裡明明有六趣」,你只要迴光返照,「覺後空空無大千」。

你要先同意這個概念——你本來沒有煩惱,你本來沒有罪業,你本來沒有生死,這些都是後來有的。既然是後來有的,它就不是你本來的東西,那是一粒灰塵而已,你一定可以改變的,這是一個空觀的安住。

那麼由空觀的安住,開始假觀的調伏跟引導。我們開始從迷悟淺深,去調伏業力,當然就是懺悔、持戒,所以它在觀心時,理觀不礙事修。它正念真如,但不舍方便。

諸位!真如緣起好在能夠貫穿前面的業感緣起、賴耶緣起。不是說有了真如緣起,就不要業感緣起,不要賴耶緣起,不是這樣,它是業感緣起和賴耶緣起的升級版而已。

但是在某些地方,比如在斷惡修善時,治亂世用重典,也拿業感緣起的角度來調伏自己。站在唯識的角度來引導自己,只是差別在於:安住現前一念心性,以心性為平台做調伏跟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