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四聖諦來發心

首先來看依苦諦發心。這是要用圓教的智慧來觀照三界六道一切眾生為生老病死之所逼迫。生老病死是一切眾生必然遭遇的四種痛苦,八苦當中把它放在前面。衰老、疾病、死亡是令我們覺悟的老師,如果世間沒有衰老、疾病、死亡,一切眾生都不會來學佛的,所以佛經把這三者稱為三天使。

正因為人間有衰老、疾病、死亡,才會讓他感覺到巨大的逼惱、巨大的痛苦,才讓他有尋求解脫衰老、疾病、死亡的宗教需求。於是佛教就有必要在這個世間存在,佛教的終極目的就是要解決生命當中最本有的痛苦。

是由於生老病死的這樣的無常逼惱的因緣,自己內心深處發出一個誓願:我自己應當早日度越生死苦海,同時放大心量,以同體的悲心來度脫無量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所以這個生老病死就是圓教行人所觀的苦諦,由於觀照生死的逼惱,所以發願要度脫生老病死,這就是說依苦諦而發心。

第二,依集諦來發心。苦是一個果報,那進一步地要觀照我們這個苦果的原因是什麼。所以要智慧觀照一切遭受生老病死痛苦的眾生,他的原因就是煩惱導致的。有貪慾,對財色名食睡的猛利的貪心;有瞋恚,貪不到就生瞋恚之心;有愚癡,由於貪、瞋的這種煩惱覆蓋了他的智慧,他就愚癡顛倒。

這三種屬于思惑的範圍,三界的眾生思惑有八十一品。邪見屬於見惑的範圍。見惑首先是談身見,執著這個身見的真實性,不了解這個身體是因緣假合的臭皮囊——不真實。他認為身體很真實,一輩子為身體的慾望所控制,忙忙碌碌都是為了身體的需要,一輩子為他人作嫁衣裳。再就是邪見,撥無因果,不信輪迴。不信因果,不信輪迴,他就什麼都敢做。

所以眾生就被這個見惑、思惑所籠罩,那就是傷害他人,反彈過來傷害自己,令我們在痛苦的沼澤地帶難以自拔。由於這個煩惱的痛苦的根源,所以要發大的誓願:我應當自己斷除煩惱,也要斷眾生無量的煩惱,令他在生死苦海、六道輪迴當中得以解脫。這個煩惱就是所觀的集諦,由於觀察煩惱的過患,所以就希望斷除,這就是依集諦而發心。

第三,依於滅諦來發心。這個「滅」就是寂滅。首先觀察諸佛已經滅了一切煩惱,得到解脫、涅槃的安樂。當諸佛動經三大阿僧祇劫乃至無量劫的修行,把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全都斷盡之後,自性本具的如來藏性完全彰顯,於是就具有無量的神通、無量的自在、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善巧。這些無量的功德,諸佛在果地上已經證得了,但眾生在因心當中也是具足的。

眾生對佛的果地上的功德不了解、不覺悟,由於不知不覺,對自己本具的這個滅諦也根本就沒有信心。所以他就自暴自棄,受無明的妄心的驅使,造作虛妄的惡業,遭受虛妄的痛苦,這都是在無明大夢裡面所作的因果。所以這是可憐憫者,本身他有一個無價的摩尼寶珠,他都忘了。

由此因緣,要發誓願:我當勤修一切方便,修方便就是為了得到涅槃之樂,要戒定慧、六度萬行、執持名號,透過這些修行的方法,證得大涅槃寂滅之樂。不僅自己得大涅槃之樂,乃令眾生同得涅槃的常樂我淨、佛果的無限風光。這就是通過所觀的滅諦,觀察佛果地上的無量的功德,自己發希求之心——我也希望像佛一樣,有無量的功德,也令一切眾生得如佛這樣的功德。這就是依滅諦而發心。

第四,怎麼依道諦來發心呢?道諦就是談道品——修行的方法。這是智慧觀照六度萬行。六度就是菩薩道的六種度越煩惱,趨近和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方法,所謂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由這個六度衍生出萬行,還有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乃至像恆河沙那麼多數量的法門。這些道品,一一法門都具足無量稱性的法樂。修道與法性相應就能生起我們內心的快樂。法樂,相對於世間五欲的樂,它是不可等量齊觀的。

我們世間也都追求快樂,但都是追求感官的快樂、物質的享樂。那些樂不長久,叫樂極生悲。而且他得那個樂,可能是以造業的方式來得到,非常短暫,馬上變化,所以那個樂本質上就是苦。真正的樂是自性的、法性的樂,是要通過修戒定慧、六度萬行、執持名號才能生起的樂。那種樂才是真實的、持久的、不變異的。但這種法樂,沒有透過那種煩惱、執著、散亂、掉舉的這些障礙,你是得不到的,這是要抵近我們自性清淨心才能生起的快樂。

大多數眾生不了解、不修習,就得不到這個法樂,所以就在無明妄心裡面造作諸多的惡業。由這個因緣,要發誓願:我應當精進勤修無量法門,也要令眾生修習這無上的妙法。佛說的法門就是所觀的道諦,因觀法門的重要性,所以發願要修學,這是依道諦來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