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正法學堂答疑

 (問題一)

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請法師開示,念佛是念六字佛號還是四字佛號,怎樣計數方便?弟子以前從沒有一天念過1萬聲佛號,有點擔心自己念不完。

非常讚歎這位同修,現在正好恰逢我們三個月內希望大家能夠共修百萬佛號。有點擔心念不完,這也是正常的。可能因為我們平常確實是修行的時間太少了,或者心力一直沒有推進。一萬佛號不算多,有時候大家覺得沒有時間,可能把浪費了的時間用起來就夠了。

所以首先這個問題,從回應這個四字還是六字上來講,這是第一點給大家做個交代,念佛到底是念四字還是六字?皆可。但是祖師們開示是說,如果是初機,剛剛開始念,或者信心不是很足很篤定的,最好是念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你自己的個人習慣,或者是在念的時候因為有功課上的要求的話,覺得四字不管是從數量上還是從自己相應上,已經隨順的比較順暢了,那麼也可以念四字。但是盡量念六字,你看我們都平常聽祖師們講都說「莫訝一稱登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又說「六字萬德洪名」,所以是以六字最佳。不過當然了,法無定法嘛,所以說如果念慣了念四字也可以。總而言之,以信願濃郁,念得攝心不起妄想為最佳標準。

至於說到計數,特別和大家講一下。我也理解,有的確實時間和習慣上沒有這麼一個堅持。我們是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或者「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計數,你自己用念珠也可以,用計數器也可以。這就包括後面也有類似的問題一塊在這答了。但是呢,要麼你計數覺得你一天能念滿,這最好。可是每個人的根性不一樣,有的是性子比較急、乾脆,有的人是慢性子,慢性子他心比較細,還得一個字一個字念得自己心裡過得去到位了,才能夠相應。這樣的話,有一種方法就叫做「按鐘」,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自己竭盡全力的以最快的速度去量一下,比如一分鐘或者十分鐘你能念多少佛,以這個最快的速度念到的數量,作為每個時間段的數量。比如說你一分鐘最快你能夠念六十句名號,如果念十分鐘就是六百聲,這樣的話一個小時就是三千六百聲。在這樣的情況下,哪怕你念的很慢,依照自己最相應的速度就可以。哪怕念的很慢,念了一個小時可能數量上來講只念了一千聲兩千聲,但是從功課的要求上來講,就可以按三千六百聲計算,只要念滿一個小時就算三千六百聲,這功德是一點都不打折扣的。請大家記住,是有這兩種方法,所以如果說性子慢的跟不上節奏的,可以用按鐘來念。這是這一點。

再一個呢,就是不要擔心念不完。很多時候首先我們要下個決心發個願力,特別是能夠仰仗佛菩薩加被,那我們也不是要求大家一年到頭,就這三個月內來講,中間還有假期。做這麼一個密集型的修行,都等於說剋期積功累德一樣,給賺點往生資糧。所以請大家還是盡量不要打退堂鼓,竭盡全力去圓滿的完成這個功課。哪怕用按鐘,這個功德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僅此而已。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再看下一個問題。

(問題二)

大家看這個問題是說:初學佛者,應該怎麼安排較好?雖說念一佛名等於念千佛名,念一部經等於念三藏十二部,可是最終修行還是要落到必須有所抉擇的。不知道先從哪一部經,哪一個咒,哪一個佛號念起,念滿多少遍再換?或者組合一些的話,法師能否給一些建議。

非常好,至少說明大家都在精進的往修行上、功課上走,這就是聞思修,已經到了修的路上,在此真心的隨喜大家。

有時候我們初開始什麼都不懂,但是最好安排一些功課。為什麼呢,因為佛法裡面常說到解行並進、解行並進,就是我們對佛法的懂,不管是從儀軌上的懂,學術專業詞彙上的懂,或者義理上的懂,他一定有一個熏習的過程。這個熏習的過程,就是慢慢了解的過程,最好配著你對它的體驗。你對它的體驗慢慢積累的有點深有點廣,出點感受的時候,再反過來一邊聽著佛法的義理,這個風光是不一樣的。這個跟我們先教條的學習些知識,然後再想方設法追逐那個感受,它是不一樣的。並進,肯定比一瘸一拐走得好,所以我建議大家學佛不管怎麼樣,每天能夠有點定課,不管多少,這是非常好的。

我們也不想也不敢說一下子吃成胖子,特別有時候我們就一下子生起什麼心了,就一下子想著把所有教法,甚至要去閱藏,把釋迦牟尼佛所有經典都得瞭然於心,這也是不現實的。真正的三藏法師,才能夠說真的通達三藏教典,在這個時代、這個時機、這個根器來講,我們幾乎是不可能的。不要說我了,包括很多的大法師,他自己也說,甚至佛說的經典裡面,他有些連名字都沒有聽過的。所以從這點來講,我們能夠抉擇一些適合自己的,契當下時代的,能夠最好、最簡單、最快的得利益的,確實是一個明智之舉。

所以我想,如果大家是能夠以淨土為歸的話,當然在專修的功課上,就是最好能夠每天念《佛說阿彌陀經》,時間稍微長一點的念《觀無量壽經》或《佛說無量壽經》,了解一下淨土的大意。最主要的功課就是念佛號,我的建議是最少早晚用十念法,關於十念法,我也再再的講過了,大家可以私底下去查一下。就是一口氣念十聲,念十口氣,早晚。再剩下的時間,隨自己的因緣,不管是正心--打坐攝心,不管是散心--上班途中、做飯的時候等等這些,都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念這句佛號,或者「南無觀世音菩薩」,或者「南無地藏王菩薩」都可以,這是從誦經、念佛上來講。

如果說你自己喜歡持咒,有持咒好樂的人,咱們漢傳佛法來講,當然有的學修藏傳佛法的有文殊心咒,有六字大明咒,還有金剛薩埵咒,或者說懺悔等等這些咒語都有專門的持誦。但是我建議,從漢傳佛法來講,跟大家建議有兩個咒語最好,這個最好不是功德或者真正的「好」「壞」之好,最適合的意思。因為「楞嚴咒」是咒中之王,但是我們沒時間,可能念都念不下來。就有一個是「大悲咒」或者「准提咒」,為什麼給大家推薦這兩個咒語呢,一來「大悲咒」是跟觀音菩薩、觀音法門相應的,而且持「大悲咒」的功德利益,乃至它的護法加被和消災消難等等來講是最靈的。它就叫做大悲靈感嘛,所以跟觀音菩薩的心性相應。「大悲咒」最好能背下來,每天持誦7遍、21遍、49遍,隨自己的因緣。

另外就是指的「准提咒」。如果你喜歡持咒的前提,如果願意持的話就持「准提咒」以在家人的份上更為親切。為什麼呢,因為「准提咒」可以說一個開緣的殊勝在哪裡,因為我們有時候不能持齋,乃至還會喝一些酒水,「准提咒」這個咒語有過交待,縱然是能夠在持齋持戒不能夠完全清淨,它也有同樣的功德。這是喜歡持咒語的人,給推薦這兩個咒語。

如果說到單純的讀誦經典來講這就多了,大部頭的像《法華經》、《楞嚴經》;中部頭的《地藏經》、《藥師經》、《普門品》,剛才講到的《佛說阿彌陀經》;還有就是再短一點的《心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可以作為你的日常功課。所以從這一點來講這是給一些建議。

如果說到組合的話,最好就是說以《彌陀經》、《金剛經》或《地藏經》作為每天的讀誦課程,再加上一千、三千、五千或者一萬佛號。必要的是什麼呢,就是如果我們要組合的時候,大家要知道有幾個注意。一個是開始的時候要稱佛名,這就包括後面有的問題這裡一起回答了。一開始要稱佛名號,再次就開始修你的功課,再其次要記得迴向。每天做完了功課一定記得迴向,把今天的功課迴向,最好能夠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同生西方淨土中,同證無上菩提,這樣的話就是簡潔、莊嚴,比較標準的一個組合。

最後要講的一點,就是法無定法,所有的經咒我只作為一個推薦。每個人有自己相應的法門,你覺得哪個相應,就依照這個配置,自己做個調整就可以了。

重要的有兩點要說的呢,是一個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貪多,不要多,最好一個咒一聲佛號或者一部經。因為貪多嚼不爛,古人的話越多越能往一處走,我們現在越多越兜不住,頭頭不了,賬賬不清,這個讀一會又覺得那個好,那個讀完又覺得對不起這個,這是凡夫常有的自找的麻煩。所以第一個,大家要知道要記住,要精、要整潔、要利索,這是功課的一個特點。第二個,我們往往會在數量和種類上去在乎,往往就會忘記了所有的功課取決於我們的心,你的心是否是誠的,虔誠的「誠」,不是沉重的「沉」,好多人越做功課越沉重,覺得遙遙無期或者是有沒有效果。所有的弊病都出在我們的心不夠誠,你心誠的話,就不要說專修學功課了,隨意在哪裡行走,只要把心念提起來,當下就是道場,當下就是功課,念念都在精進勇猛,所以請大家在這個上面做一個了知。

特別說明一下,我在貼問題的時候,可能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不是每個問題都貼,因為有一些問題是相類似的,我就就近選一個代表,做為回應就可以了,這是第二個問題。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繼續第三個。

(問題三)

好再回應一下第三個問題。三寶弟子請法師開示:家里人不信佛,也不學修,弟子經常以他們的名義做功德,並替他們做迴向(他們不知道)這樣可以嗎?

完全可以,隨喜你的發心。這也是一個我們現在學佛,確實每一個佛弟子們經常甚至必然要遇到的困擾。就是好一點的,家裡的同修們善根顯發的早,就是說可以同步的一塊把手共修,這是最好的效果了。有一些因為宿世的因緣不一樣,你今生善根顯發的早,或者你還是帶著些願力來的,發願要帶著他們走,他們可能因緣福報又沒到,這個時候就比較難受。我想(我們以)這麼一個心態,盡力、隨緣。

盡力,就跟這位同修一樣的,確實需要我們的一些幫助。

我們常講到,強按著頭吃草是不可以的,很多時候我們學了佛以後,一下子學到自己相應了,就用自己的標準強行的去要求我們的家人也跟自己同步,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也是不正確的。你不但不能要求他們,而且還要以自己修的德行,這種包容力,盡力的去隨順他們,隨順到他覺得真的說,「哎呀,確實我們家裡的這個成員學佛不一樣。」讓他真切感受到學佛是光明的,是改變的,是柔軟的。他就會無形的對佛法生起一個,哪怕說暫時生不起信心,也會生起一個興趣或好感來。因為好多時候,我們連他的興趣都帶動不起來,這就需要我們的方便善巧了。

今天我在錄一個開示的時候,還講到佛陀有一個弟子佈施第一,一個女弟子叫毘舍佉,她是一個端正有相大富長者家的女兒。她度她的公公婆婆的時候,就是見到出家人進來了,她不動,退開,故意閃開,讓他公公去發點心接觸這個出家人。完了以後,又把佛陀請到她們家來應供,雖然公公沒有在場,偷著在後面聽,她在問佛陀在答,被她公公聽到以後就入到心裡了。所以我們就盡量給他們製造有可能的學佛機會,非常巧妙的機會,這是從相上來講。

從行上來講,就是這位同修講的,真的要做發真實心做真功德迴向給他們。大家不要忘了,既然是三寶弟子,我們永遠有佛菩薩可以仰靠,那你就求觀音菩薩,求地藏王菩薩,求文殊師利菩薩都可以。菩薩們的有求必應,不是浪得虛名的。但凡沒有感應,就是我們要麼忘卻了,要麼半信半疑,要麼就根本沒想到他們能頂事,是麻木的。所以說好多出家師父在家庭反對的時候,就是念觀音菩薩,念得機緣轉了。所以大家要相信,當然以他們的名義做功德也好,就是以你的名義給他們做迴向也是一樣的,最重要的就是做迴向。當然如果說他們性情比較隨順的,讓他們知道一下也好,或許他領這個情。如果他性情比較違逆,那不知道就不知道吧。不知道功德絕不會打折扣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知道並不代表諸佛菩薩不知道,天地鬼神不知道。所以繼續,非常好,讚歎你的行為和你的發心,阿彌陀佛。我們再看第四個問題。

(問題四)

好,來看這一位同修提出的問題,這是一個套餐題,首先第一個如何避免在修行中圓滿內心的貪瞋癡?

每個人我們都是一個貪瞋癡的結合體,圓滿的話就是說放任貪瞋癡不斷的膨脹。所以我們要不讓它、避免讓它圓滿的膨脹,首先我們要知道它。所以說修行上路的時候,為什麼一開始的時候,都是要反觀,要迴光返照,反觀自心呢。就是我們平常的狀態是背覺合塵的,「六塵」就是外面的煩惱。你要逆水而行,首先你得把握水性,就是你要逆的時候,始終要知道它的流向是怎樣的,就是要發現貪瞋癡的煩惱。比如說我們這會兒,動了一念對世間的留戀心呀,或是對某種物質的追求心,追求不懈,止不下來,像火一樣越燒越大,每天想方設法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就是要反觀,動一念嗔心的時候,說實在的這個情緒確實很難控制。可是你就是發著火,你也要知道,我在發火了,因為這些都是愚癡無明嘛。所以我們在貪瞋癡病發作的時候,首先你要能夠知道在病,然後再反觀這個病是怎麼生起得、追究它的緣由。

當然有好多種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窺破它。當下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一個妄想,當下我們追求的這些都是如幻如化,如果能這樣觀空遣相這是一種方法。如果不能這樣,那說明什麼呢,就是自己修行的福報還不夠。這個時候就必須,前面也一直講功課,就是要從功課做起,你光高調的談一下避免圓滿貪瞋癡,可是你的貪瞋癡是控制不住的呀!那就必須要多去誦經、拜佛、懺悔乃至定課中漸漸地把自己的心安下來,讓它清淨。清淨以後,一個是貪瞋癡不起,二一個起來了馬上覺察得到,第三個就算覺察不到,這個已經進行了半天,但是中途能夠止得住了,能夠突然間想起來、覺照到了,這些都是我們平常安心、清淨心的功德。所以說這些都需要我們腳踏實地的去做。

大家問的這些問題,其實釋迦牟尼佛都已經告訴我們怎樣去做了,那些法門都一個個擺在那裡。我今天還跟別人說起,就跟我們說的養生一樣,說身體不好,一會兒說要練練筋骨,一會兒說要推拿推拿,一會兒說要運運氣,曬曬太陽,運動運動,任何一個都行,你打太極也行,練倒退走也行,甩胳膊也行。問題是什麼呢,選擇一樣都是養生最佳之道,但是能不能持之以恆,是熄滅貪瞋癡的關鍵,所以我們說「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

首先從心行上這樣當體去觀照,從次第上,在家居士一定要皈依三寶,最好是能受持五戒,慢慢的再依著自己的修法,往上學修,這樣是可以的,總歸路就在那,希望我們走。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如何避免用修行保養輪迴?

這個問題呢,雖然話說的比較新穎,但這個問題特別好。就是說我們現在很多時候學佛了,好像上道了、入道了。可是習氣不改、煩惱不退,就導致,看上去是體現了自己的信仰,天天在佛門裡來混,似乎功課做了那麼多,但是人我的我慢、我執、慳貪好像就是紋絲不動。甚至久而久之學習的,逐漸連慚愧心、懺悔心都沒有了,這就是比較麻煩。所以為什麼說久聞而不知其臭,為什麼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呢,就是往往我們看上去學佛了,有可能還下墮,這是有這樣的情形的。所以我們在修行的路途中,一定要保持我們初心的新鮮度,也就是說你看「避免用修行保養輪迴」,就是說很可能用這種修行帶著這種貪執,帶著這種外表的詐現的苦修,內心這種灼熱的慾望去修,這樣的話都會出問題。所以說一切的這些都出在沒有依教奉行,沒有真修實幹。

還有一點,就是修得久了以後,把恭敬心和謙卑心修沒了,似乎是也有一些境界了,也磕頭磕的有些清淨了,但是把原來剛開始皈依那種純粹的,那種無染的恭敬心,對三寶的這種堅持的恭敬心可能沒掉了,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我們可能會用修行保養輪迴。

再有一點,要發真實心,就是不管幹什麼,多去在心地上去做,盡量避免行為和口頭的表達。心地上做非常重要,就是雖然修了那麼多,你有沒有去,比如最基本的底盤,有沒有出離心,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標誌。所以大家可能在網上看有些帖子,說什麼信了多少年佛,怎麼未曾怎麼樣,拜了多少佛未曾怎麼樣,放了多少生未曾怎麼樣等等這些。其他的不說,比如就這個放生來講,有的時候放生放的積極參加,也常去,可是照樣回去來了一碟子肉了一口就吃下去,今天去吃飯不點葷菜他受不了。你說這不是又在欠債嘛,又在保養嘛!所以這得從點點滴滴做起,慢慢地去洗滌,還是有一個訣竅,多聽一些能說真話的善知識的言教,甚至這些話是不太好聽的。但是我們要多聽,要能聽得進去,很可能他就直揭你保養的包裹,和用功課來粉飾太平的這種虛榮心。這是第二個問題。

這位同修提了第三個問題,請問人在世間造了惡業往生到西方,在西方造了惡業往生到哪裡?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外行,當然也有點東施傚顰的作用,因為這句話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邊說過,說東方人造罪往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往生哪裡?藉機把《壇經》裡的這句話跟大家解釋一下。

六祖是修禪宗的,往生西方是修淨土,禪宗和淨土最後的歸宿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中途的路途是天壤之別的,一個是盡情的往下放,一個是極力的往起提,所以我們在這個上面,就是法門差別上,心理先要有點數。

其次,六祖說這個話的時候,因為大家知道,禪宗是從究竟上破一切執著,破一切相。由此而言,「東、西」當然也是一個相,所以才說到東方人造罪,西方人怎樣。可是大家要曉得,六祖說這個話的時候,是為了泯「東、西」的執著,而不是阻擋讓別人往生。很多人因六祖的這段話,下定了千古的這種疑惑和誤判。

再一點,就是為什麼說這個問題提的門外漢一樣,西方人沒有機會造罪。為什麼說西方人沒有機會造罪呢,在《佛說無量壽經》裡面,第一條願,第二條願都說了。沒有三惡道,連惡道之名都聞不到,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五眼六通,都是清淨的,常修梵行,沒有造罪的機會,你往哪往生呢!所以你看從這點來講,這個問題提的完全對於淨土的最基本的教理都不了知,那你怎麼能去信守淨土法門呢?反過來還說「東方人造了罪」,這個問題傚彷的呢,提出來是可以,但是我們一定要在知見上清楚。這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比前面的問題要重要得多,直接關係到佛法、宗派和淨土的知見,所以大家要了解一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我們的業都沒現形的機會了,何況再去造那個因呢?就是連惡果都沒有機會發生、變成現實了,何況再去造那個因,那就更沒有機會了,「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現在造業,都是惡知識、宿世的孽緣碰到一起,才造的惡業。我們現在因為有煩惱、有我執,那麼一到極樂淨土,這些蕩然無存,順水颺帆的去破斥、去修行、去消除,所以大家在這個上面一定要對西方淨土生起。哪怕我說現在還沒有跟淨土有因緣,還不到想往生的地步,那麼但是在理論上要有這樣的見解,不要搞混了,否則的話,就連基本的佛學知識都沒搞清楚,這是這個問題。

(問題五)

好,大家來看這個問題,這是位叫莫凡的居士,說在修行的過程中如何讓自己一心不亂?二、怎樣才能增長智慧,增強記憶力?

首先一個,「一心不亂」確實已經非泛泛之輩了。我們在學修佛法的時候,我不知道這位同修,他已經進行到了什麼地步,或者是時間有多久,或學修相續有多長的一個過程。

「一心不亂」有好多種層面。比如,首先能不能做到信仰一心不亂,這是最基本。就是我們篤信了佛法以後,受了三皈依,把皈依戒守好,盡形壽不皈依天魔外道,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現在來講,各種教派、各種外道非常之多,我們能不能在信仰佛法的過程中,學修過程中,始終不被這些所擾亂,這是在現今時代來講,如此信息時代來講,是特別難以維繫的這樣的一個心田了,很難守護住。所以這是第一點,當然我相信這位同修能守得住。

其次,就是在學修上一心不亂,就是能不能長期的,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就剛才講的功課也罷,或每天的觀照也罷,乃至把你生命的時間、重心、資源能夠多投向佛法,多讓佛法來佔用一些。這樣的話,你在比重上多了以後,那麼這可能對一心不亂也會有一些增進和幫助,在學修上。

第三個,就是你所修的法門、選擇的修法,因為我們再再的講到淨土,現在很多修法。有修藏傳的,有修南傳的,或者有修禪宗的,有修持咒的,各種各樣的法門,你能不能選擇一個,長期的堅持,不要輕易的改換題目。特別是講到一心不亂,就是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能不能讓這個心始終不亂,這也是《佛說阿彌陀經》裡說的一心不亂的一個狀態,等等皆如此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如果說我猜測一下,這位同修問的一心不亂,是咱們說的念佛上的一心不亂的話,那我就格外的講一講。首先有一點就是往生的前提,因為《佛說阿彌陀經》講到「一心不亂」,我此前講過《佛說阿彌陀經》,也交待過,照著祖師們的言教的話,「一心不亂」,有的是七天,有的是一天,有的是念了一天以後永遠不亂,有的是念了七天以後永遠不亂,等等這些,都叫做「一心不亂」。可是在末法時期,可以說我們都達不到,不要說基本都達不到,是幾乎都達不到,甚至肯定達不到。難道我們就往生不了了嗎?到底這個「一心不亂」,它是怎樣的一個水平呢?

以我個人理解,我們的真信切願,從我信受淨土紮下根的那一刻起,鐵定了這輩子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這個法門,來做為我修道的根本道路,不再亂了。我對阿彌陀佛,對釋迦牟尼佛說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深信不疑,我發願要往生,始終不動,這也叫做是「一心不亂」。你具足了這樣的信願一心不亂,就已經具足了往生的資糧了,然後就念佛上面,慢慢來攝心,不管能不能達到一心不亂,我們向一心不亂邁進就可以了,這是一個當今時代來講,算最佳的修行狀態了。在這一點上,我們就可以想方設法的,最基本的說,念佛。

關於念佛,有好多念佛的方法。比如我們說的持名念佛,自己念自己聽,這個時候就等於說,念佛就跟六個捻的繩子一樣「南無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把第六意識給攝住了,聽自己念,他不會跑。反正是不能念就讓他念,一定要念,不想念還得念,就這樣強迫著,像拴猴子一樣,把自己拴住的訓練久了以後,自然而然先就繩子順了,就慢慢上道了。再進一步的話,花大量的時間,還是不斷地執持名號,久而久之,大家一定要記住從量到質,一心不亂它是自然水到渠成的,不是強行把它刨出來的。所以說如何「一心不亂」,別無他法,唯有老實念佛。

具體的方法,除了攝心以外,還有一些,比如一邊拜一邊念。有的人禮拜念佛的時候,因為身口意全部用上了,可能妄想會少一些。再一個有時候我們身體火氣大,覺得這個精力足會打妄想,那就拜的身體累一些,可能心力弱一些,就沒有那麼多力氣打妄想了。因為因人而異,不是每個法門方式對某個人都是對的,對有些人對,有些人就不對了。

還有以前我們的祖師爺們講過,有一個觀字念佛法,就是實在你的神跑得不行了,你就想或者睜眼閉眼。想什麼,就想「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在你眼前一個一個往過飄。記住這六個字寫得要一筆一畫的楷書寫,寫得清清楚楚,一個一個的往過飄這樣才行,這也叫做訓練的方法。

當然最笨的方法,剛才講就是,每天要大量的數量來約束自己,不念到這個地步,我就不行。我們要知道,其實有時候可能最笨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一旦好像有一個方便,這個因種下去,他就是個方便,他中間一定會有像面包一樣空虛的東西在裡面滋長。

還有一種也可以,就是如果你的念佛就是你口稱念,第六意識跑得不行,你又攝不住,也不想禮拜,那這樣就觀想。心裡想著最中意的哪一尊阿彌陀佛的聖像,就不斷的想他,先想他的身形輪廓,再想他的面容栩栩如生,再整個袈裟呀,蓮台呀,接引手呀等等這些一樣往全了想,就這麼憶念,這也叫做「一心不亂」。

還有一個「一心不亂」很難理解,就是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夠相應。這個一心不亂是這樣的一個角度來闡述的。怎麼說呢,就是你覺得有一心亂與不亂的時候就亂了,你就不要想亂與不亂,管他亂不亂只管念,正心也念,散心也念,只要念起來就不亂了,這也叫「一心不亂」。阿彌陀佛!

至於說如何增長智慧?當然可以,我們說的業消智朗、業消智朗,業障消除了,智慧就出來了。消業的方法多的是了,所有佛門裡面的這些法門都是消業的。最好的消業方法,就是念佛能夠達到一心不亂,特別是得了一心不亂再長驅直入,像印光法師開示的話,還能夠證念佛三昧。一旦證到念佛三昧的話,這個時候就出神通、出辯才、出後得方便智慧等等都會出來。那個時候智慧自然而現,是屬於水落石出,不是我們現在到處找智慧,跟拔苗助長一樣,所以說智慧是我們修的,要培養。

為什麼智慧不夠,一定是煩惱太多。大家要知道,煩惱長,智慧減;智慧增,煩惱減,這一定是像天平一樣,這頭高那頭就矮,那頭高這頭就矮。所以就看我們每天的心念,是用在煩惱上,還是用在智慧上。如果跟佛法所說的道理相應,這就叫做智慧;如果跟世間法相應,那就叫做煩惱。

當然最後這位同修還講到,怎麼樣增長記憶力。記憶力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因為有一些同修久修以後,可能他們的修法得力了,慢慢心清淨了,記憶力也許會減退的,這是一種,可能就是你的分別心少了,煩惱少了。另外一種,確實是業障所致的記憶力不行,就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這些根性嘛。心躁動,外境躁動,整個就是一個快速躁動的節奏,那麼心亂的什麼也搞不清楚,這也是一種業障的體現。大家只要讀過《地藏經》就明白了,《地藏經》裡面不是說,「斯人有業障惑故,於大乘經不能記。」裡面專門講到,以恭敬心,淨水一盞安佛前,地藏王菩薩聖像前,然後迴首向南,戒五辛酒肉,至心殷重地一喝。這個具體的方法回去讀一遍《地藏經》就明白了,可以試一下,但是唯在發心要誠,信心要足。不能夠帶著試試看,半信半疑,或者能行就行不能行就拉倒。決定行,就靠佛菩薩,全身心的仰靠倒,能得感應,能得利益,希望你的記憶力能夠恢復起來,記大乘經典。

(問題六)

好,大家來看,這又是一個套餐, 這位同修三道問題。

說:感恩師父的百萬佛號共修倡議,使平日念佛懈怠的我有了精進的動力。

好!我也隨喜你能夠有這樣的增上因緣,進入咱們大覺世間正法講堂的共修,相互督促,相互增進。

但散心念居多。

這是正常的,可是還是盡量以正心來念吧。

若有安靜的時間,總想看經書聽開示,請問師父,是不是這一句佛號,還是全部以攝心為上?

當然以攝心為上,攝心的質量是不一樣的。經典裡面說了,散心念,念一句消六十億劫的生死重罪;攝心念,消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一定是有差別相的,這個是毋容置疑的。但是看這位同修的情形,就是依照你下面的兩個問題,同步的結合來看,可能你對淨土的仰靠力還不是很切。或者說還停留在聞思的好樂上,對修要麼是心比較弱發不起來,要麼就是可能你的性格比較容易懈怠吧。這都是正常的,沒有褒貶,請不要誤會。這樣的話就得督促自己,如果從懶散上精進不起來的話,就要多去觀想一下。從出離的角度,如果不好好修行,這輩子可能還造了些福,來世享福的話,又造業大,很可能還得下墮。或者這世修不好的話,這世就直接下墮,有可能過去的惡業成熟了,就輪番轟炸的時候,全部蜂擁而至,到了地獄裡面受苦。要思地獄苦、生恐怖心,這樣的話會有些幫助。

第二就是仰靠、欣求心,這種對佛國淨土的欣求心的培養。就要多去了解,既然你喜歡看經書聽開示,你聽和看的時候,你想做何利益呢?比如說,你看經書看淨土三經的時候,看看《佛說無量壽經》裡面,怎麼說的阿彌陀佛為我們發的四十八大願,怎麼說憑著自己的力量修行有多麼的難,怎麼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的種種莊嚴,又怎麼說咱們這五惡、五痛、五燒的苦楚不斷。所以大家看經不是看世間書,不是看知識,要往心地上受用,這樣才為「看經」。如果你不往這看的話,你還不如讀誦經呢,作為法門來修也可以,去讀誦淨土三經,這樣你既然喜歡看經,你就一個字一個字往過讀,一邊看一邊讀這也可以。

再一個喜歡聽開示,大家要知道,聽開示是必要的,但是聽開示還是為了修,聞、思、修嘛。聽完了後,自己要琢磨,琢磨了以後要好好用功,如果你只停留在聞思,不去修,那麼你的聞思會成為「幹慧」。你看,下面你的兩個問題,有可能就是有點幹慧的味道。所以說,第一個問題就回答直接以攝心為好,盡量去攝心。

下一個問題,既然一句阿彌陀佛能往生成佛,世尊為何講法四十九年?

說得好。時間關係,總而言之來講,大家要知道,我們以前講法的時候也說過,釋迦牟尼佛這輩子來說法,他是有任務的。任務他要顧全大局,顧全大局是什麼呢?就是說有些眾生,這輩子要種種子,有可能就跟他結個緣,這輩子就讓他見一下釋迦牟尼佛,或者聽一次法,還不是講淨土的法,很可能講五戒十善業,就僅此而已,所以這一類的眾生,這一輩子只能種種子。那麼還有一類眾生呢,這輩子讓他熱度之高,加深他的信仰和修行,很可能過去的種子種好了,這輩子來讓種子不斷生根發芽,但是他是結不了果的,這一類眾生也得給他講法。還有一類眾生是這輩子就要熟的,就要開花結果的,這就是正好乘著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叫做種「熟脫」。

釋迦牟尼佛講一代教法四十九年,他是要對這三批人面面俱到的,他要千機並育,他是度生位、說法位。我們是什麼呢,受度位、依教奉行位。既然他講法,他講的所有法都叫豎出三界,自力成就。

現在還有一種法叫做橫超生死,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成佛,相對於那麼多教法,格外的襯托出這麼一個法,當然為了配紅花,一定得有滿院子的綠葉,否則怎麼顯現萬綠叢中一點紅呢,這是又一層理解的意思。

再一層理解的意思就是,不講那麼多的法,就是淨土的法的教理,不是離開整個一代教法而有的。這是叫你從學修上是廣學,修法上才叫做一門深入。所以這種情況下,歷代佛菩薩祖師為了提倡淨土法門的殊勝,說「六字洪名出乾坤」,就能往生成佛。一樣的道理,既然有這麼多的路,也不是強迫一定要走這個路,但是其他的路都得你自己走,繞來繞去的走,最後終能夠上山,上到頂層。現在我一個按鈕把電梯開了,你願意進也可以啊,就憑這電梯直達頂層,你是上不上呢?僅此而已,自願選擇。

再一個,我們要理解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要成佛往生,大家要了解這麼多的佛法是應各種根基的。有一些人他就跟買東西一樣,他要一樣一樣問遍了,試遍了,最後才挑一樣買。但是有些人他直接來了就知道我需要什麼,他就奔著我需要來的,他不需要的他看都不看,價錢也不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他就認為說,我為什麼要學佛,大家不要忘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出家成佛,為了看到生老病死。我們學佛就是為了了生死,為了成佛道。而這個念佛就能往生,往生以後必然成佛道,你管其它幹什麼呢?就可以啊,這又是一層理解。

再一層理解,我以前也常打比方跟吃飯一樣,有的人要一碗飯就著很多菜吃,有的人覺得麻煩,要那麼多菜乾什麼,飯能吃飽就可以。所以一句佛號就是一碗飯,有的人沒有菜吃不下,可是有的人,如果沒有菜他能吃下去,飽了就行了嘛。這也是一層理解。

所以總而言之,這句話沒有問題,一旦你在上面覺得有一些疑惑,或者可能還是我們隨順佛的教法上面有問題。說念佛好,並不是說其它就不好,或者不要了,一定要記住這一點。非常偏頗的理解,就是說念佛好就以為把其它的都舍去了、屏蔽了,那也是不對的極端的,這個問題到此。

最後一個問題,說「一切眾生畢竟成佛,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你想把這句話導歸到淨土上來。是這樣的,這句話是佛說的,讓我們聽的,我們是沒有資格說的。說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心佛眾生皆平等,這是往生了以後才平等。如果回去讀誦一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你就發現只要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所有的功德確實跟佛正等無異,絕對平等。但是你在我們這個世界,你沒有入到彼岸,這會說這個話,可以說是白說。就等於鸚鵡學舌,雖然說得是那個話,不了解那個意,所以這一點特別重要,大家要認知一下。

有些佛的言教是讓我們篤實起行的,有些言教是讓我們高山仰止的,向那兒邁進的。這個話說的是理上的話,事上我們還沒有行到。為什麼說覺行圓滿,你知道這個話但你行不圓滿,你到不了那呀。所以說,說是可以說,說了我們更加努力的往那修,這是對的。說了就以為現成就是這樣,就大錯特錯了,可能就墮到斷見、空見中了。因為有時候我們很多都會說這樣的話,誰不會說呢!問題是我們的心性確實是本來是佛,一切眾生都是佛,不增不減的。

可是我們的行為還是眾生呀,你真正入到平等法界中。以前的祖師們有講過這些問題,就是有些人說,都是平等的何苦往生呢?都是一樣的,不必要修行。祖師們就說,我們能坐在餐桌上吃美味佳餚,跟在糞坑裡吃大便平等了,那可以說這個話。你割別人的肉,殺眾生的生的時候,跟割自己的肉是平等的,才可以說這個話。所以在這句話上,我們要知道,理是這麼個理,行還沒有到位,所以還要在事上篤實的去做。當然我們在事項上做的時候,也一定要明這個理,事理並進,那是圓滿的。縱然理上不能夠明,事上去做,慢慢自然理上會明。但是理上會這麼說,事上完全不管不顧,這一定是會走偏走錯的。阿彌陀佛!

(問題七)

這位同修說三寶弟子請法師開示:在企業工作結果是導向的,需要高效率,而且很多時候工作任務是並行處理的能力,綜合性部門更是如此,這種能力他們每天要花掉8個小時,所以比其他的人更具優勢才能顯現出來這種能力。但是他的矛盾是什麼呢,這樣的一個世間法的串習(所謂的串習就天天這樣積累生活),他的心神是非常外散的。在學習佛法需要一門深入一元專注時,習慣常常跑出來,所以請師父慈悲開示,我們應當如何做才能對這樣的習慣加以引導?

非常好的問題,謝謝這位同修。首先,這個問題提的幾乎於我們是有很大的覆蓋面。現在特別是我們在都市生活,節奏之快、壓力之大、競爭之廣,所以很多時候確實無奈的就沒辦法來修佛法。我想是這樣子的,就是不管怎樣,我們的生活還是要繼續進行。特別是現在這樣的時代來學修佛法,我們就更要用佛法的智慧把生活安排的更加妥當和有序。

如果從這點來講的話,首先,如果面對這樣的境地,我想第一個要調整的是我們的發心。因為我們一般在世間法的話發心一定是為了養家餬口,為了我們的工作。當我們在這樣的發心背景下,肯定是帶著一種可能唯我或者要彰顯我的能力優勢,一種競爭的心態,這樣確確實實在世間法裡面結的因緣是有,但不是如你所說帶有優勢的因緣。所以這時候我們轉一個發心是什麼呢,首先是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一定會有團隊、我們的同事,還有我們所有的這些工作所產生的效應也罷、業績也罷,我們發心是為大家服務的,哪怕是從公司的大角度來講,我們為公司服務,公司所有的回報會分享給大家,至少有一部分會分享給大家,就會促使所有的人受到益以後,可以養家可以餬口,這就是一個菩薩的發心。所以每天調整你做事之前的發心非常重要,你所有的這些能力也罷,高強度的工作也罷,你發心是為了讓大家能夠受用到世間的資具和福報,長養自己的色身和家人。這個時候,你已經就把自己的念頭第一個,就轉了。

再其次來講,盡量還能夠迴向。就是每天完了以後,在比較疲憊或者甚至有一些抱怨心的時候,迴向一下。不要忘了還有佛陀、諸佛菩薩、三寶所在,希望我今天所有的這些能夠產生對社會的創造也罷,和貢獻也罷,也作為人類一樣的做一個迴向,希望大家都能夠早日得聞佛法,同生淨土。

在這樣不斷的長養下,前期的工作能夠做到位的話,慢慢的再進入我們對佛法的修學。這時候就是需要在次第上來講,首先從縱行來講,可能很多的體力也罷時間也罷都在被工作佔用著,但是一定要調自己的心,多多的傾向於佛法,並不是要離開工作崗位或者怎麼樣偷懶不去做這些事情,就是你心裡多用佛法的思維模式、人生觀。比如我現在這一切都是因緣,我就隨應這個因緣,隨它這個因緣走,很自然的投入到其中,這樣會減少一些疲憊和對抗心。

再其次的話,這也正好說明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因為障礙比較多,福報比較淺。為什麼呢,如果從修行的身份上來講,就是出家的要比在家的要方便一些,因為他能住在山門內道場中。再從世間法來講的話,有清福的人比勞碌的人方便一些,因為他能閑居淨處,遠離憒鬧等等,這其實都是我們要能辦道的一個先決的條件。可是在此機會上沒有了怎麼辦呢,就是剛才講除了調心、迴向、發心之外,要忙裡偷閑。

忙裡偷閑是有兩種:一種是當然你的工作之外,肯定會有時間,這些時間你要切一部分出來,堅持一些哪怕是數量很少的功課。就比如,我們一直在推廣一個十念法,十念法就是念阿彌陀佛,早晚念十口氣,一進一出。只要上班的時候你早起幾分鐘,洗涮畢了,晚睡幾分鐘,都可以完成這個功課,堅持讓它每天不斷,很可能這輩子就成道。如果你的信願具足,一直堅持十念法的話,這輩子可能成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在那兒就沒有工作的壓力和這種能力的考究,大家都是平等的、自在的修行。所以從這一點來講,確實我們這個時機能夠聽聞到佛法,其中還能接觸到淨土法門的話,最好把自己的本命元辰安住在淨土的方法上,以帶業往生這樣的形式,成功的這輩子進行超越。這樣的話,可以說不廢世間法還能成就佛法,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學會歷緣對境修。因為我們一般都認為修行是座中修,當然座中是很重要的,就是端身正坐專門的時間,還有一個歷緣對境修,因為佛法是修心法的。心法不管你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看你有沒有能力同時帶著智慧的觀照。如果從最簡單的角度來講,始終你都能知道我在做什麼。如夢如化,如夢幻泡影一樣的生活,我在做什麼。這個時候就是一個觀照,並不是要否決或者是停止下來你所進行的工作,而是在當下你的工作中,你隨時都保持覺性,等於說歷緣對境修,就是更高的一個層次了。所以你剛才說的加以習慣加以引導,就是建立起來觀照的習慣。

再一個就是建立起來念佛的習慣,在你不管做什麼事情,如果特別需要傾注精力的話,就稍微把其他的事包括佛法的功課也放一下,但是畢竟這樣的事不在佔多數。可能很多時候我們每天的時間還是在半需要半不需要的狀態,這個時候你就盡量的能把阿彌陀佛的佛號提起來。就自己念自己聽,依然跟別人打著招呼,做著工作,進行著業務,但是你的內心是沒人能管的住的。就如同你工作的時候你可能會思念著一個人,如果有這種經歷或者男女之間戀愛的話,就會發現,陷入熱戀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不管你多忙,你的心總是牽放在他/她那個地方。其實念佛也是如此,真能這樣的話,並不妨礙你工作,還能夠得到很好的覺受。

當然,佛法的方法很多種,就著我們提出的這個問題,我們所具有的這種現狀,我能想得到的就大致如此,所以對第一個問題的回應,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吧。當然,願以此功德,咱們同生極樂國。剛才講到的,不要廢世間法,還能成就佛法。請關注一下,並深入的走進一下淨土法門。

(問題八)

各位,我們來看一下第二個問題。

還是說三寶弟子請法師開示:迴向是隨時隨地,早中晚都迴向,還是統一到晚上一起迴向?

這是第一個問題,我回應一下。確實迴向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大家一定要重視迴向。因為迴向可以把我們所有點點滴滴的功德有序的凝聚起來,作為一個總的力量讓它變成一個定業,這對於我們成功的解脫是非常有保障的。具體迴向呢,肯定我們的心念隨著時間的虛幻之相會沖淡,在起伏。所以最好的狀態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做功課,讀經呀念佛也罷,如果之間超過兩小時,甚至讀同一部經,先讀了幾品,隔一會再讀,超過兩小時最好就單獨迴向。建議如果群裡面參加共修法會,還是每天不管早中晚迴向與否,到了晚上再做一個統一的總的迴向。但是如果上午、中午的功課隔得時間比較久,超過兩小時就要迴向一下。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念咒可以結手印嗎?比如准提咒。

大家知道每一個咒語,特別在藏傳佛法裡面很講究咒語,但是人家也需要傳承,就是由堪布或者上師傳你這個法,這是他們的一種弘揚方法。在漢地來講,我們通常講的是什麼呢,手印是可以結的,但你一定要懂或者對,得專門的去了解一下。

結手印的時候,我們為什麼說密法密法,它叫「三密相應」。就是最重要的,除了結手印這是身體的一個動作,我們要了解到為什麼要結手印?就是把你的身體固定在這樣一個相持狀態,讓它不會有亂相生起。我們就要知道,除了身業之外,還有口業和意業。在持咒的進行中,你的口業肯定是用咒語來把它填滿的。還有一個意業,同時也要觀想,比如你念准提咒,你就要觀想准提菩薩,觀想他的光明,觀想他的莊嚴色身,甚至觀想他的威德無比。總歸就是以自己信心的深度穿透力來跟他對接和溝通,意業是最主導的,再加上口結咒語,手結密印,這樣的話就叫身口意三業相應。不過歸根結底還是為了降伏煩惱,攝持清淨心,能夠做到這個效果就對了,可以結手印。但是如果實在不會,不結也行。如果對手印觀想不是很精通,你就持咒的時候自己念自己聽,這也是可以的,只要把心攝住就可以。都行,依自己的情況而定吧。

第三個問題,是說《佛說阿彌陀經》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和「至心信樂,乃至十念」有衝突嗎?感恩法師!

這個問題提的,我們往往把經文裡同步的殊勝功德,用自己的凡夫知見給拆開。所以就顯得會出現一些可能本來不存在,貌似的矛盾而已。我們這裡快速的了解一下,什麼叫做「善根福德因緣」。

我們都知道淨土成功的最主要的三個資糧就是信、願、行,所以能夠對淨土生起決定的信心,這就是大善根;如果能夠對極樂世界發起嚮往,急切的願力,這就是好因緣;如果能夠每天把念佛掛在心頭,執持名號憶佛念佛,我們所有的生命價值全部在這個上面體現,這就叫大福德、厚福德。所以具足了信願念佛,就已經具足了經中不可以少的「善根福德因緣」。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正是《無量壽經》裡面的四十八願的核心願文第十八條,它傳達了一個非常殊勝的信息,把淨土往生的可能性以最簡潔明快的方式給表達出來。「至心信樂」就是信,「欲生我國」就是願,「乃至十念」就是行。所以您說的「乃至十念能夠往生」,跟「善根福德因緣」完全是同步的,是正等無異的,它並不是前後矛盾的,希望在這裡能夠會的過來。阿彌陀佛,這條問題就到此。

(問題九)

好各位,我們這是今晚的第三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非常好。三寶弟子請法師開示,法師或高僧每天弘法利生,功德無量,應該只有功德沒有業障啊!通常是法體安康,為什麼偶爾有時也會示現重病纏身?感恩法師!

這位同修真有意思啊,你都說了,「示現重病纏身」,應該沒有疑惑,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層面。首先我們了解一下,要從頭說起,這個問題確實很重要,關鍵時刻會影響到我們對於佛法乃至三寶的信心。

首先我們說人為什麼會生病,如果單純的從凡夫角度來講,人的病業總歸就是一個四大不調。導致的原因呢,有時候是身病,就是身體的四大不調。有時候才是業障病,也就是過去的惡業所使,或者是因緣果報成熟了,要受這個苦。所以說從這點來講,第一個我們要了解到,因為佛法講的是心法,我們的身體它是四大所主,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的,就隨時隨地都有可能不調,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所以在這個層面來講,我們是不可以用生不生病就看這個法師有沒有道,或是不是高僧,這本身就是一個不正確的知見。

其次呢,還有一個發心問題。特別是到我們這個時代,大家都因為問題多、煩惱重、業障多,這樣在法師或者是高僧領眾修行的時候呢--因為確實有一些高僧有這樣的功德,我們也不說他是「代業」,替眾生背業了吧,因為確實因緣還是自己受嘛。總的說,有時候他為了護教,為了弘法,為了領大家修行,在色身上他不能夠太顧及,為了大家他能夠帶著這種「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太過於付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身體欠佳本身就是功德的表現,為法忘軀,重法輕生身嘛!這是從凡夫的角度來講。

再一個我們從大乘佛法,從信心的角度來講,要知道諸佛菩薩的示現,他也會生病。因為什麼呢,大家看過《維摩詰經》裡面有一句話叫:因為眾生病,所以我才病。它是一種示現,既然示現到我們這個國土,那所有的吃喝拉撒,開言吐語,生老病死,要跟我們同步,否則他就是真生,而不是應現。所以從這點來講,包括釋迦牟尼佛,他也是應現了80歲的老比丘僧,最後雙樹林涅槃的時候,雖然他自知時至,一步步的向他涅槃的聖地。但是在顯現上,他還是因為吃了別人供養的東西,拉肚子了,身體不好了,有病了,才往那堅持著走到那,最後滅度,這樣的一個示現。從這點來講,生病也是很正常的。而且佛陀在經典裡也講過,比丘為什麼身體不好呢,因為「不親近湯藥」,就是不論你是凡僧還是聖僧,都會生病,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看每個人的因緣。

總而言之,特別是像我們這個時代,一個凡夫僧的角度來講,我想他是凡夫就會生病,他不能脫離無常。就算他證到常樂我淨,也是在常寂光土淨土去顯現的。所以我們的視野中,因為我們也是凡夫,看到他生病,這都是從他的病體而顯現我們唯心所現的世界。

再一個大家都是凡夫的話,法師只不過是一個領路人,在緣法上他是出家的,在修行上他是專業的,在身份上他是引領的領眾者,其他我們都是在修行的路上一起把手同行,前後腳的關係而已。所以在這點講的話,病痛也很正常,特別是病你把它看成功德,還是業障呀?當然顯現病的時候,肯定跟前後的因果業力有關。可是我們修心,看我們心怎麼去轉,很多大德最後緊急走的關頭,他確實還有一種示現是什麼呢,因為他馬上要轉凡成聖了,所以必須把他凡夫階段的業全部給消掉,這個時間也會體現成為一種病苦的出現,這又是一種情形。

總而言之,不管從凡僧還是聖僧來講,大家在這個上面一定要正確認識,就是生病不能夠代表他是否有心修行,是否為高僧,是否有道。如果真正一個修道者能夠在病業中能夠把道修出來,豈不是更加的高僧了嘛!

再者來講,就是再回到我們開頭說的知見,有時候我們的信仰好像體現得不太純粹,哪個方面呢,好像有潔癖。就是說,把染土裡面跟我們一樣的師父,當作佛菩薩的本身、真身來同步要求,這一點是不正確的。所以說種種的因緣和跡象都表明,不管法師或高僧生病很正常,依然還是在修行。這個問題如此回應,阿彌陀佛!

(問題十)

今天晚上信號特別不支持,所以大家見諒一下。這是因緣,我們依然以不變的心來聽就可以了。這是一位叫「行者無疆」的居士,她說:弟子冒昧請法師開示,我聽我您講《佛說阿彌陀經》的時候,在十一集裡面講,(法師:非常隨喜您這麼心細的來聽法。)「要舍今生,不要妄生度眾生的心。還沒有到不退之前,佛不容許自以為是可以度生」等等。怎麼想都沒想明白。在今生的修行之中,不是自利利他嗎?帶著利益眾生的心不對嗎?弟子愚笨,祈請法師開示,阿彌陀佛!

首先我們跟大家說一下,從理上來講,自利、利他一定是同步的。就是發了利他的心,才能夠究竟的自利;自己利到位了,才能夠如法的利他,這兩個是分不開的。為什麼這裡要這麼講,我先解釋一下,在十一集裡面《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講不要妄生度眾生的心,大家要聽對。說是不要妄生度眾生的「心」,而沒有不讓用「身」去做度眾生的「事」,這就正好符合《金剛經》裡面講到的,「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所以從這點來講,大家在這一層面,從事和理兩項把它分開。就是身心呢,為什麼我們有時候說入世的事是身作,心是出世的心。印祖也講過說「擬作粥飯自了僧,不做弘法利生夢」,就是心不要貪著度眾生,但是印祖一輩子也在度。

還有一點就是說,我們是去度,還是被度?如果說我們暫時是一個被度者,我們就盡量--特別是現在時代來講,先要把自己的道業了卻。道業了卻了,才能夠更好的去利益眾生。這樣的一個情形最好怎樣實現呢?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當時我在講淨土,舍棄今生,就是我們為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快速成就以後,更好、圓滿、正確的不讓自己被反度而去度眾生。所以先這一輩子暫且做一個舍棄,一心一意的這樣求往生。再以後就可以徹底的去度眾生,是立足於這個角度。我應該在當時講的時候還算過一筆賬,就是說我們人一輩子呀,好像說前期的準備是為了後期的生活更好。比如說去念書吧,初中、高中、大學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後,很多的時間花在準備的時間上,最後還是為了得到高學歷、高能力以後,更好學以致用回報到我們的因果中來,享受好的生活。如果依照這個帳算的話,舍了今生去一心一意的作準備,然後盡未來際的身為菩薩,乘願再來的去度,這比我們一輩子近乎一半的時間來做後半生的準備,和花去一生的時間為做盡未來際的準備,這個帳一定是後者更划算的。是站在這個方便角度方便之說,大家特別是這位居士,要理解一下。

當然我們在修行之中,一定要自利利他兼備,這也是為什麼我常以講淨土法門跟大家結緣為主。就是如果以這個凡夫身度他,自己還沒有度,自己如果不去發度他的心,自己又度不好。在這樣兩相夾攻的情況下,自利利不成,利他也利不了,我們才說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是最好的方法,所以為什麼非常感恩這個同修提出的這個問題,就是正好給了我們一個求生淨土最合理的解答。所以對於自利和利他,我們要有智慧,善巧的進行取舍、認知。當然要去自度,也要利他,可是這一切,都建立在我們要全情的不管自還是他,我們都要趣向與一切眾生同得無上正等正覺。在這樣一個大前提大背景下,我們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僅此而已。這個問題就這樣,我們再看下一個問題。

(問題十一)

大家來看,是否我們平日念佛一定要念到三昧方有往生把握?

這個問題我這樣來說,就是如果真的念到念佛三昧,必然有往生把握,一定能往生。但是又要說,沒有念到念佛三昧,也不是沒有往生的可能,大家一定這個話聽清楚。因為念佛三昧是上上根人才能高期的聖境,因為如果真到念佛三昧,可說在一些指標上他就已經達標成為聖人。而且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嘛,所以從中可見,它已經是非常高超的境界。

大家要試想一下,我們常說淨土法門是平等普度的,平等普度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上上根和下下根都要在這其中攝受的到,有的人屬於上上根才能證到念佛三昧,如果不證到念佛三昧就往生不了嗎?所以說只能這樣認知,證到念佛三昧,就一定能夠往生。就算不證到念佛三昧,只要信願真切,你所發的信願是真信是切願,然後盡形壽的去盡力念佛,就能夠往生。這個同樣也是有把握的,大家一定要相信,絕對有把握。特別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面都說到,臨終的時候如果善根福德顯現,前面也說到,十念都能往生,需要多大的善根福德,也是有把握往生的。所以從此中,我們要好好的學習一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你就會明白什麼樣的情況都能往生!不是說,在什麼樣的情況?大家要聽明白,剛才的語氣不對,就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該都能往生!除非誹謗正法,否則臨終十念都能往生,何況我們平時還有不斷的念佛,每天的功課。

但是有一點,得生與否在哪裡呢,就是你的信願是不是真信切願,這是很重要的前提指標。這個指標達標了以後呢,後面的指標就非常自然而然就跟進的上。這位同修問的這個問題,我想說的就是,我們平時盡量要把心用足了,在信願上先用。否則淨土法門為什麼不得力,甚至不能往生呢,都是在這個上面出現了問題。要把持住自己的信心,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這種出離,此方的出離,彼方的嚮往有多少。我們每天所思所想的是否真的相信,絕對的真切。跟他能夠如同我們在娑婆世界這樣一切的境界真的如此,當真如此一樣,能夠當真起來。我想這是往生的關鍵,所以這個問題,單純的回答你這一句話的話,就是哪怕念不到念佛三昧,也是可能往生的,念到念佛三昧一定會往生。

(問題十二)

好,各位同修,我們再來看一下今天的最後一個問題,最後一個問題是兩個。一個是誦大悲咒、楞嚴咒,接法是什麼意思?

我也是看到你這個詞的時候心裡犯了嘀咕,不知道這裡你所講的接法是什麼意思?我也不知道。是應該有傳承嗎?我倒是覺得不見得,只要你會背大悲咒,認得字,能夠清楚的讀起來,和楞嚴咒也是一樣的道理,就可以了。

為什麼把這個問題列出來呢,倒是想讓大家隨喜讚歎一下這位同修的精進。大家看啊,說「前幾年誦大悲咒每天一百零八遍至三年,但是中間有懈怠,沒有時間,沒有誦,近期正在誦一千遍楞嚴咒」。看來不管這位同修誦的質量怎麼樣,數量上是非常值得我們讚歎的。

所以你說的應接法嗎,我覺得不盡然。只要誦的相應,念念都覺得跟諸佛菩薩現前加持一樣的,對咒語我們也要有個了解。因為咒是從諸佛所證的境界中,稱性流露出來的一種語言符號。簡單的說吧,持咒的時候就等於我們就住在佛菩薩的境界中一樣的,跟他是同步。凡夫的心跟佛菩薩怎麼來同步呢?就是用這個咒語來溝通,是這麼一個微妙,所以大家在這個上面要有一個了解。

至於你的第二個問題就比較現實了,說「廚房、廁所裡面的各個地方都會有蟑螂,還說已經有幾年了,也懺悔過、誦過咒、每天功課迴向,在寺院裡寫超度,仍然化解不了」,他的煩惱是「家人見到就殺,這個怎麼辦?能否有消除惡緣的方法?」

是這樣的,首先,最次最次的角度,家人要殺,你就讓他殺吧,你不要阻撓他,他就這麼個因緣。你慢慢的迴向轉化他的心,讓他能夠對這些蟲子產生慈悲,這是第一步。這個時候呢,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誠心的求菩薩,這是很重要的。

第二個,就是從現實角度上來講,怎麼會出現蟑螂呢?很可能一直是你這裡跟蟑螂太有緣了,每年都出現,能不能在季節性出現多的之前,做一些措施,堵住這個口,讓它跟你的這個緣法呢,不要每年都如約而至的到你們家來。因為蟑螂是四種生類,它有它的生法嘛,我不知道蟑螂應該是濕生的吧?你應該這個時候,要保持乾淨、通風、乾燥、清潔,然後再用有味道、有作用的這些提前防範,讓它不要生起來,這是從生活中來講是比較可以用的一個方法。

再說到你說也懺悔過誦過咒呀,我想你誦咒的時候,雖然很讚歎你在數量上的這麼多陳列。但是一定要記住,質量更重要。就是你在誦咒的時候呢,首先你要對咒語和佛菩薩生起強大的飽滿的信心,越純粹越虔誠越好。盡量在誦咒完了迴向,或者誦咒希望加持它不來的時候,不要有試試看看它會不會走呀?你就決定信菩薩會加被走,能夠在這個上面加強一下的話,我想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後一個呢,不要在上面生障礙,耿耿於懷。我們現在學佛不要倡導大家去殺生,因為學佛了我們才有這個知見,覺得一切眾生不能殺,如果沒有學佛之前,肯定蟑螂嘛,見了肯定就把它拍死了,像蒼蠅蚊子一樣。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對待家人真的不可以強迫性的,像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性的,乃至他下意識的一個東西,你突然就要把他置於死地這樣的去對待,這非常不好。既有損佛法的弘揚,又有損佛弟子的風格。所以在這個上面我們倒是值得注意一下,就是實在不行,見他殺的時候,你盡量在內心默默的迴向。不要跟他鬧得好像勢不兩立了,畢竟佛法我們在人道要以人為主。具體怎麼樣去去除這些異類呢,我們要生慚愧心,真的慚愧,為什麼呢,因為可能是道行不夠唄,你看印光法師那會生的是螞蟻還是蟑螂的,他持大悲咒一下就持好了。所以人家叫心誠則靈吧,在這個上面,再怎麼下功夫,都不為過。一切的佛法都是以誠為根本。

(問題十三)

好,大家來看,這位同修的問題比較具體,特別是在都市的學佛人都會遇到的一個尷尬。就是因為他家中沒有設佛堂,平時在哪裡做功課好呢?因為現在大多是樓層,結構比較緊湊,沒有太多的空間,他覺得臥室也不恭敬,陽台上也不恭敬,客廳和餐廳都覺得不恭敬,怎麼如理如法的做功課?

首先我們跟大家說一下,如果我們住的是單元樓,如果大家有條件,先講有條件設佛堂,最好就是說方位上來講,能夠坐北朝南,或者坐西向東,這是比較好的方位,一般的來陳列供養。出於恭敬心,最好不要對著廁所或者是廚房,乃至不潔之處。實在是想供佛,但是又苦於沒有地方,就可以弄一個龕,或者類似於有一個可以收斂或者是可以拉著簾子,這樣的一個龕或者櫃子都行。在你要做功課的時候,沒有人干擾的時候,你把它拉開,上香、供果都可以。但確實不能夠把它供在臥室,就這麼擺在那裡,衣衫不整或者是放縱自己翹二郎腿呀,乃至家人抽煙、吃飯,等等這些,確實不恭敬,這是從供佛的角度來講。如果從生起恭敬心,最好是供在客廳或者是單獨的佛堂。有單獨的佛堂最好了,如果沒有的話,客廳也就勉強可以。為什麼呢?我們發一個心,就是來到我們家裡的人,都能結到佛和法這個緣,這樣發心的話,就擺在客廳的正位,讓全家都能生起恭敬,這樣是挺好的。

我們供佛的時候,得盡力的當作真佛來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上一次,好像在微信號上講過,第一尊佛像是怎麼來的。這尊佛像是釋迦牟尼佛上到忉利天為母說法,國王思念佛陀,依照著他的樣子,做了一尊佛像。後來釋迦牟尼佛懸示,也就是授記一樣的說,以後靠佛像來住持、度化眾生。在他滅度之後,所以大家禮敬的時候,都要當做真佛這樣的來對待,這樣的功德就是圓滿的。我們現在可能達不到念念處處圓滿,竭盡全力而為,這也算是勉強及格吧。

如果你沒有佛堂,平常做功課的話,比如你要讀經,首先,經典一定要把它放在高處潔淨處,最好有一個經布或者是經套把它給套起來。在讀誦的時候把它拿出來,端身正念,把桌子收拾乾淨,然後更多的可以去焚個香、洗手,如對聖容的翻開去讀誦,這是對讀經來講。我們現在光從做功課,比如你打坐也罷、念佛也罷、持咒也罷,在這樣的情況下,挑一個家裡面稍微比較潔淨、干擾少的地方。這個也就不必再說,因為客廳沒人的話也就只能在客廳。像陽台上,我不知道各家的因緣不一樣,冬天說不定很冷,特別是我們供佛堂,有的確實供在陽台,就要切記,這個陽台就是佛堂了,本來我們都住在正屋,把佛供在陽台上,已經虧欠了一步了,你再在那晾衣服,或者什麼,特別晾內衣襪子,就更不恭敬了。除非說確實不行了,你確實想供,你就隔成兩半,這邊晾衣服,那邊就隔起來,純粹的作為佛堂。

那我們做功課的話,比供佛堂可以稍微鬆散一些。你端坐在哪裡,哪裡就可以做,這個倒可以不必拘於說,就是最好坐著椅子,對著桌子讀經。念佛的話,沙發上也可以,有時候或者說睡前床上盤腿一坐也行,因為畢竟實在是沒有這個條件。客廳裡面有椅子或者是茶桌等等也都可以,這個時候真正需要我們什麼,是內心的清淨。做功課的時候,淨念相繼,不管是讀經、念佛、持咒,都能夠把心調的,把這些妄想分別都把它控制、降伏、熄滅,這是一個最好的效果。

所以我建議大家平常在家裡做功課的時候,就是最好能夠有一個單獨的時間。盡量沒有人打擾,或者說家務事,家里人的商量事等等這些,調到一個固定的時間來做,這樣做完了迴向。這是在沒有佛堂的情況下,也就這麼著,不必在這上面過於糾結,你就把佛堂安在心裡,就可以,這倒不必過於糾結。最後弄的煩煩惱惱,過於死執恭敬一法,弄的心也不平,然後功課也干擾了,做的時候又提心吊膽,越怕越罪過,這些其實也是等於又一個層面的煩惱。

所以大家知道,後面還有一個問題是說,學佛確實是以煩惱減少為最佳狀態,我們所有的功課其實都是為此而服務的。所以從做功課上來講,倒是隨時隨地,你看祖師們開示,念佛的時候,吃喝拉撒的時候,到了廁所洗手間洗澡間,都可以默念。所以身體盡力行恭敬之法,心隨時處在清淨之狀,這是一個好的狀態就可以了。所以現今我們住在都市里面,大部分都有,一個是從供佛堂來講,一個是從做功課來講。

還有一點跟大家提醒一下,如果讀經的時候你另外有事,不管你在哪裡讀經,因為確實你住的不在殿堂佛堂,有時候有其他人或者有家裡的小孩,在讀到一半的時候,另外有事或者咋地,你就盡量把經書給合起來,或者用一個乾淨的布給蓋上,等到你另外的事完了以後,回過頭來再打開。不要敞在那,因為家裡的其他人,有時會坐在你讀經的地方,或者把它弄髒了或者上面放東西不乾淨,這個倒是一個。再就是做功課的時候把時間調到相對安靜和沒有閑事的時間段來完成,每天專門的功課,這個就可以,不必太過於計較,好像家裡就沒辦法做功課,哪裡都可以。

(問題十四)

這個問題是,一個疑惑困擾,求解。他大概的意思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其他的族來滅釋迦族。世尊為什麼不展示神力保護本族?又講到抗戰的時候,中國、日本都是佛教的流傳盛行地,佛為何沒有針對這個,集體顯現力量進行拯救,免除殺戮?弟子以此淺薄之見,揣度佛意。佛似乎是只關心個體,就像史上諸多乘願再來的大德菩薩們,也只是通過示現個人的修佛、成道,來影響周圍僧眾、信眾個體,但是這樣度化眾生的效率速度都不是很低嗎?祈請師父慈悲開示!

這個問題倒是蠻有趣,在此隨喜你的發心,恨眾生不能夠都成佛。但是確實在佛法的領悟和大視野中,還是缺了一籌。正如你所說的,確實我們就是以凡夫的薄地之見,去揣測整個佛的眾生界、凡聖界的視野。

首先,大家要知道,這件事情當時是琉璃王族來滅釋迦族。眾所周知,這關係到一個前因和後果的關係。前因後果中,它一定會有因緣果報,整個世間法裡面的世事輪轉、世界的構成、人類的發展,一定是由因緣果報,來進行催促前進的。之所以有琉璃族滅釋迦族,是因為過去世的時候呢,釋迦族是一個村裡的全村人,琉璃族是一個河裡面的一些魚。這全村人在一次的時間中,在河裡面乾涸的時候,就把裡面的魚全給宰殺吃掉了,所以這是一個定業,定業是很難轉的。就佛出世來了,度化我們也得隨著因緣業力來方便善巧的橫著讓我們解脫,不是說阻止輪迴和業力的發展。因為輪迴和前因後果業力是宇宙萬法的真實現象,我們只是從現象來體悟它,本質我們的目標是求得解脫。

所以你看,定業不能轉到什麼程度呢,當時目犍連並沒有如你所說的沒有顯示威神力呀,佛陀制止了兩次,到第三次的時候他明白了,這個定業轉不了。甚至目犍連更有本事顯示他的大神通,就是如你所說,顯示威神力把五百個人藏在缽裡面,沒有遭到琉璃王族的殺戮,可是這場果報過去以後,那五百個人躲到他方天界裡邊,後來還是變成血水了。這是定業,果報來了已經來不及轉了,力量大得已經成了定業轉不了了。所以並不是沒有保護本族,世尊當時有兩次試圖轉變這個因緣,但是因為過去世因果已經成熟了,結成果子要落下來的時候呢,阻止不了了。這是從一個角度,世俗、現象的角度來講。

我們從大視野、大數據來講,為什麼叫業消智朗。我們常說到,消業了就解脫了,因為我們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嘛。造的這些罪一定要償還,什麼叫做了了了,就是還了就了了。所以從大尺度的眾生冤冤相報,輪迴此起彼伏中,就算佛可以有神力阻止,是絕對沒問題的,阻止以後,整個釋迦族沒有被琉璃族所殺,那前世殺琉璃族作為魚類的時候呢,那個業報怎麼償還?如果償還不了,怎麼解脫呢?這是從又一個層面,我們嘗試著這樣的一個詮釋,就是從這上面來看,這是一個大的劫。確實是整個世界的輪轉中,眾生與眾生之間大的殺戮、殺業這些,這是業。

所以我們常說眾生與眾生碰到了,不是欠就是還。你既然是毫無忌諱的去欠,那就必須心甘情願的去還,這是又從這個角度我們來了解,一定要有因果相報。我們所解脫的,就是從因緣果報中窺到它如夢幻泡影的真相以後,從中解脫出來。所以,有的證到羅漢果或者證到登地的聖人,像《八大人覺經》的翻譯者,那位印度的大德,他證到果位證到聖人以後,就攆著去還。專程跑到中國的廣州,還有紹興,就找過去他曾經殺過的命債,攆到他跟前,早還早了。所以說從這個上面來講,我們說這是一種大視野。成了聖人以後呢,不再欠只有還,這樣來理解。

所以同樣,在日本和中國戰爭的時候呢,大家想這個就是我們虛幻的世界影像,來回變。可能中國的眾生變成日本人,或者日本的眾生變成中國人,老有梁子。當時,當然有好多信佛的大德和眾生,但是也只是在因果償還的相中,盡量去號召大家去止這個殺戮,去發這個善心,從大家的共同的因果報應中,共同來發心,共同來改業,不要去種這個因。這是我們學佛倡導的一個初衷。

一旦因果發生,成了定業的時候,我們也去度化。怎麼度化呢,就是勸導大家,世間永遠是苦的,這就面臨著生老病死。像這個戰爭就屬於怨憎會嘛,肯定是過去有過大的殺戮因緣,要償還,不是你殺我就是要我殺你。所以我們要知道,立足於佛法解脫的根本來講的話,像這樣的問題,確實會有人提出來。但是他的思維可以說是頻率不在一個上面,似乎是又想蒙佛法的這種甘露法雨來灌溉,但是不要忘了最終目標是解脫。又想保住我們在世間的這種安逸的歌舞昇平,這本身就是有衝突的。因為要記住我們世間是無常的呀,有為的世間,三界之內,佛都說了猶如火宅呀。所以我們現在是要逃離火宅,把自己的身心從這個火中滅掉。我們每個人的身心,其實都是點火的原始的一個力量。把我們心裡的煩惱火滅掉,自然就出了這個火宅了。你在火宅中,那就是業力共業感的時候,我們迅速逃離火宅,而不是等到火燒起來的時候,以為當下即刻就把它滅掉,這是不現實的。

諸佛菩薩出來,正如你說的,他們是盡自己的因緣範圍,然後能夠步步為營,方便善巧去度,不可能超越自己的因緣範疇。像一尊佛陀出世,他也只能分三撥。有的是讓這輩子得度的,有的是只能種個種子的,有的是能夠加功用行發展一下的,他不可能把眾生都度盡。照我們這麼說的話,整個輪迴中的六道三界的眾生,就由佛菩薩就用神力全給請到淨土去就好了,還用得著在三界裡面輪迴嗎?這得我們自己去發心、去修證,佛陀的教法只是教我們成佛的方法,但是就跟吃飯飽一樣,一定得自己去吃。所以立足於這個,我們對於佛法的住持、流傳乃至大菩薩聖人的出世示現,有一個這樣立足點的正知正見的認知。所以我們當下還是要立足於自己身心的解脫,而不去無謂的猜想這些很可能是落入一個窠臼性質的疑情和問題。好,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裡。

(問題十五)

好,我們來看這個問題,在給大家羅列問題的時候呢,盡量大家提問的問題的核心點幾乎是差不多的,我就找出比較有代表性的,大家都聽一聽。很可能這個問題裡面呢,也同時回應了你所問的問題。

像這個問題:念佛時計數,感覺會影響聽佛號字字分明,但不計數念時間長了就走神了,有時發聲念久了左胸口憋悶,請師父指教如何讓心輕安的去念佛、聽佛。阿彌陀佛!

確實是如此,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特別是在打坐中,方法還是比較重要的。首先隨喜大家用功,因為我們一旦開始發起了百萬佛號,很多同修--從這個問題中我就能感受到,都在響應和篤行,這是特別好的一件事。我們在念佛時,首先一個看你是平常念還是座中念,如果你平常動中為什麼要拿念珠呢,念珠有一個收攝作用。我們拿念佛的那個計數器,是看一下數量來講,拿久了以後,比如念珠一滾動的時候,這個佛號就從你的心田腦海中滾動起來了,所以是就這點來講的。

你覺得念佛時計數感覺會,就是你在打坐的時候,你會覺得影響聽佛號的字字分明,這個不妨礙。如果真如這位同修所說的,你確實在字字分明的念佛,就不必要計數,這個時候呢可以按時間來計。就是試一下你每一分鐘能念多少聲,再算一下,最快的時候你一個小時能念多少,你就只管在這坐著聽得字字分明,念一個小時,哪怕你念了一百聲,字字分明有質量的念,也算你在最快的時候一個小時念多少聲的數量。因為我們不是有一個百萬佛號迴向嘛,在這個上面也有的同修反應他念佛的速度比較慢,最好是用這個方法,畢竟每個人所念的習慣不一樣,打亂的時候會有種不適應,能適應新的就適應,不能適應依然以老的來。只管把你的數算出來,夠一萬,這就算你的功課完成了。還是依照你原來的步驟和方法,這是可以的。

但是你又覺得,不計數時間長了就走神了,這個我就有點疑惑。因為如果你能夠一直字字分明的聽呢,是不會走神的。所以有時候讓你計數呢,其實是為了防止走神,讓你在走神這個時候計數。如果你覺得字字分明,聽的時候一般是不會走神。

至於發聲念久了之後這個,我猜想有可能是你本身說話的氣息比較淺,沒有把氣深呼吸氣到丹田。或者念佛號老是直著字正腔圓的「南無阿彌陀佛」,老是伸著脖子在憋著喊,容易出現這種狀況。所以為什麼我們常說有唱佛號。有四句,向上揚、向回收,像東林寺念佛號就是這種唱法。如果你這樣的話,在走路的時候念就不會了,就可能會把胸口憋悶調理好。如果是坐著盤腿端身正坐的念,特別跟大家說一下,盡量不要大聲去念,就是扯著嗓子念。除非你是這段時間比較懈怠,或者昏沉得不行,你起來繞佛大聲的念。坐著的時候,最好是中聲以下,或者是金剛念。就是自己覺得有聲音,淡淡的但是別人聽不見。自己能夠耳朵聽,這樣念的一直攝住就可以。確實你端坐著,如果你再不斷這樣的去大聲念,有的人丹田的氣息調不好,確實是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所以,如果實在是胸口憋悶的話,就聲音低一點,或者速度緩一點,這樣的話應該有所改善。

還有一些,另外問題裡面,我附帶再說說。就是有的時候,大家覺得掐珠掐了十圈,算是一千零八十聲了,結果掐著掐著就忘了幾圈了。現在我們的佛珠跟個流行的首飾一樣,我看過好多漢藏交融掛了好多的掛墜啊額外的這些東西。其實藏地大家看到的那個念珠,它上面有一個鈴杵,就是數數的。漢地同樣也有這樣的方便,就是佛頭上面會有兩串小珠子,繩子把小珠子穿起來。撥到那,那個繩子比較粗勒著它不會動,這兩串小珠叫數(去聲)珠。也就是說,一邊是你念一圈你拔一顆,念了十圈以後拔了十顆。在另外一串上就拔一顆,再在這邊繼續念十圈。那邊你念了十圈等於說一千聲了,拔完十顆以後就一萬聲了,這邊念一圈等於一百聲,拔完十圈一千聲了,兩邊等於是兩套計數。一共是二十顆,一邊十顆。我們一般漢傳佛法念珠裡面,你上這麼兩個,到時就不用費腦子。那個確實會分神,這個我理解。就是念的時候,到底是計數呢,還是依照捻念珠的頻率來跟著持名,所以倒是可以在這個上面注意一下。

特別如果座中你的心容易走的話,還有一個數數念法。就是念一聲數一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三三四的數,數完一組以後再數。這個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你口業在念佛的時候,有時候意業跑的不行。有的人就跟上面問題一樣,他就是聽的分分明明,但是意識還會跑,這時候只是為了給第六意識安排個活,把它攝住。所以就用意根去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不是需要你念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你只管口裡念,意根數,這樣等於念佛的時候配一個數息觀一樣,久而久之,就可以對治我們的散亂心,這個上面大家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我們再下一個問題,繼續給大家貼出來。

(問題十六)

好,阿彌陀佛,這位同修可能是讀了一些書吧,他的意思是,玄奘法師呢(如果你是佛教徒,我建議你在說「玄奘」的時候不可以直呼其名,應該說「玄奘法師」。這裡你就直呼其名,我覺得不妥,如果是佛弟子的話,應該有這樣的恭敬心。)在印度曾向孤山的觀自在菩薩祈願,(確實是有這個事),發了三個願,一個是學成以後能平安回國,二是能往生兜率內院,三是願菩薩證知自己有佛性能夠成佛,最終這個願都滿了。他的問題是,高僧玄奘法師為什麼不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這真的是替高僧擔憂了。是這樣,首先我們既然知道他是高僧,玄奘法師這一世顯現的因緣是這樣子的。因為他當時求法的時候,對於一些經典特別是論典裡面一些講法有了疑問,才去西天求的法,因為搞不清楚到底是依著哪家說。後來到了印度以後,他所學的學派就是我們說的唯識學派,所以他回到東土以後,可以說是實際創立了一個我們說的唯識宗。由這個緣法上來講呢,大家要知道這個宗派最根本的經典,當時源頭之處,就是彌勒菩薩現在還在兜率內院講的《瑜伽師地論》。所以他的法脈上跟唯識佛法有緣,一直也親近彌勒菩薩的法脈傳承,所以這種情況下,依照著自己的因緣,發願往生兜率內院,這是無可厚非的。

當然另一個來講,就是我們現在都是凡夫,如果你實在就要發願往生兜率內院--當然前提是你能去得了的話,這也是無可厚非。因為我也見過好多咱們的居士同修,他就要發願往生藥師佛的琉璃世界或者去兜率內院。可是我們一定要告訴大家,高僧人家是高僧,他能去得了,我們不一定去得了。高僧去得了兜率內院,他同樣也能去得了極樂世界,我們不要以為好像玄奘法師就只在兜率內院嗎?大家要知道,如果一入淨土,像極樂世界他是同時可以去他方國土供養,就包括可以去兜率天內院去供養彌勒菩薩和諸多聽法眾。

所以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諸佛祖師這麼的稱嘆呢,就是它確實是非常方便和利益重大的,是一個總持法門、總持國土。從淨土的角度來講,淨土是平等如一的,一入究竟法性淨土,人家哪裡國土都可以去呀!只不過差別相上在我們這個世界是玄奘法師這麼一個示現。我們要知道這樣的大德一定是再來人,大權菩薩來示現,我們是不可以來傚彷的。也不可以問為什麼他能夠做到。所以他就如此。

但是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什麼,要解決我們的往生問題。我們要記住,我們現在還在欲界呢,在三界之內,這是第一點我們要明白;第二點要明白我們也要出三界,我們也要往生淨土;第三點,哪個淨土對於我們來講,記住不是對於高僧玄奘法師來講,對於我們來講哪個好去,去了以後哪個功德利益更大,這是一卯扣一環的。

所以大家要知道,極樂世界在願力裡面已經發願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是往生極樂世界以後,一定可以隨時去兜率內院。但是如果我們發願往生兜率內院,未必能去的了。因為第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沒有方便--臨命終時大眾圍繞接引,所以依著《彌勒上生經》裡面,要十善業修到上品,還要修唯識心定,你才有可能生到兜率內院。換句話說,一樣的,玄奘法師發願人家能去,我們也傚彷想發願到兜率內院,未必去的了,而且很大程度上去不了,這個要搞清楚。

第三,我也想反問這位同修,你想問玄奘法師為什麼不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玄奘法師獨特的因緣。可是不要忘了一樣的高僧還有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就沒有問一下,為什麼這麼多的高僧,都要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問這個問題,沒有思考這個現象呢?大家要知道其他的不說了,就從淨土的十三代祖師,東晉的慧遠大師、宋代的永明延壽禪師,這都是一點都不亞於唐玄奘法師這樣同等的高僧,他們都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甚至比玄奘法師還高的高僧,我可以給大家說一位,在印度,佛滅度以後大概是七八百年以後,有一位龍樹菩薩,可以說在差別相上,明著說比玄奘法師可是要高多了。那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在印度弘揚佛法僅次於釋迦牟尼佛的第一人。這樣的菩薩,佛授了懸記說,在他滅度以後,南天竺的大國有一個菩薩叫龍樹,他已經證到歡喜地了,大家要記住,已經登地菩薩了,依然還發願往生安樂國。但是我們就沒問一下,為什麼龍樹菩薩都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呢?只問了一句,為什麼高僧玄奘法師不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說從這個上面來講,各有各的因緣。玄奘法師確實還是比較獨特的一位大德,因為他跟唯識佛法是有甚深的法緣,所以他往生兜率內院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我們現在既不是高僧,也不是乘願再來的,還是一個凡夫,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不必如此的,縱然不能說是多此一舉吧,因為確實這個問題提得好,也給大家作一個解答,我們有所了解。但是真正從受用上來講,我們很多時候大可不必這麼的去探測。我們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看自己怎麼辦,這一點來講,是必須的,好我們就這麼解答。再看下一個問題。

(問題十七)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三寶弟子請法師開示,動物能聽懂佛號嗎?為何有的視頻裡面,烏龜在寺院裡面,聽到法師給它念佛,講法幫它破迷開悟,並要將他放生後,它流淚了。還有個視頻裡,一頭豬在街道上,聽到許多居士念佛,阿彌陀佛,前面兩腿給跪下了,一直跪著,是因為它們前世的因緣才會如此嗎?如果是的話,請問是不是所有的動物都能感應到佛號的力量呢?感恩法師!

非常確切的告訴大家,絕對能感應到佛號的力量。首先像您說的這些視頻裡,我也看到好多,確實讓人覺得真的太不可思議了。有時候呀,真的是咱們這個世界人業障太重了,就是佛菩薩這麼的給演練,確實有時候這些看上去是畜生,很有可能是佛菩薩為了度化,所以他才做了這麼一個顯現。可是就這麼演練,一些人比較善根不夠,沒有因緣,看了以後還是嘖嘖稱奇,但是他絕不會覺得說:哎呀,真有輪迴,確實還有念佛,你看畜生都能念佛。他還是生不起這個想法。非常慶幸的是,我們佛弟子看到這樣的情形,就會更加的增加信心。

單從佛號來講,它的威德力就太大了。你看在願力裡面,確實就有這樣的形象,他方國土這些不可思議眾生,他是說的眾生,就說明是六道眾生,不是光佛、菩薩、天人或者是人,就包括畜生。他說蒙佛號光明觸到以後就會非常身心柔軟,在四十八願明文規定有這麼一條。並且在《無量壽經》也講到:「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那就說明,不要說生到畜生道了,餓鬼道、地獄道的眾生能夠聽聞佛號的攝受,當下就起作用。何況畜生道的眾生畢竟還要業障輕一些,福報大一些。所以在《淨土聖賢錄》裡面,還有鸚鵡都能念佛,甚至燒出來舍利。我也見過好多視頻鸚鵡能念佛。所以請大家相信這點不要懷疑,所有這一切確實就是佛號的功德。因為「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現在一切眾生都能聽聞到佛號,都能感動到這個力量。甚至我們有時候,人去了以後(亡靈),我們給他助念,也能把非常面目痛苦,身體扭曲的這種死亡走的時候的痛苦,給他念的舒展開來,這都是屢見不鮮,經的、見的太多了。所以給這位居士來講,確實是能夠聽懂佛號,這個絕不含糊的正面回答您。

另外,確實也是它們前世的因緣。這些畜生道的眾生,除了佛菩薩的示現以外,有的也確實是生到畜生道。但是從中就可以讀到兩個信息,一個是肯定是他過去修行過,能夠聽聞到阿彌陀佛這句名號,還能夠如此的感應,絕不會沒有修行過,甚至還是念佛的。但是很可能在信願上出了問題,在行為上造了重業,還墮到畜生道,這就是很可悲的事。可是問題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還是能產生如此殊勝的功德,還能夠引發他具有福報來聽聞這句佛號,繼續修行甚至還能往生。從這點來講,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南無阿彌陀佛!

(問題十八)

好,我們來看這個問題:我有一個問題,請師父開示,外器世界成住壞空,在壞時有火燒一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的無常變化,四禪天和無色界又是如何壞的?感恩師父!

這個問題就是涉及到咱們佛教的宇宙觀了。眾所周知,我們現在處在三界,三界叫做九地。我們現在基本上要吃東西,要行淫慾,所以處在欲界,這是咱們現在的水平,欲界屬於五趣雜居地。欲界以上就成了色界天了,色界天裡面就分了四禪,這個禪就是表示他們心性非常的清淨,比較安寧。二禪比一禪更定,三禪比二禪更定。所以我們說的「三界九地」,除了我們叫「五趣雜居地」以外,上面就是「離生喜樂」是指的一禪,「定生喜樂」是指的二禪,「離喜妙樂」是指的三禪,「舍念清淨」是指的四禪,這是指我們世間的禪定,這叫四禪。包括你說的無色界,一共有四重,也是四禪,一共叫做「四禪八定」。大家有的可能不太了解,所以先做一個介紹。

由於眾生的業力,大家要記住世界的成壞全部由我們的業力在從中做主。世界成的時候就是業力啟動了,先開始風輪、水輪、金輪等等這就出現了;世界壞的時候,還是跟業力有關。但是你這裡講到的火燒一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這指的我們由於心有煩惱分別的業力,所感的在這個世界在相對住或者壞的時候,就會中途出現這樣一種情形。由內心的煩惱召感外邊的災禍,但是這裡講的壞,可以說有別於我們說「成住壞空」的壞。因為在火燒一禪天,或者水淹二禪風吹三禪的時候,再就上不到四禪了,因為四禪屬於「舍念清淨地」,就是他不斷在舍的清淨中,沒有內心的災就召感不到外面的災,心裡沒有起災的因,所以外面就召感不來災的果。但是下面的三禪在相對世界住和壞的過程中,由於眾生的業力有時候會召感火燒到一禪了,沒了,沒了以後很可能再出現,這是叫做三災嘛。「小三災」是指的饑饉、瘟疫還有刀兵劫,「大三災」就是指的水、火、風。

但是我們要記住,四禪天和無色天它是依照著整個業力,隨著「成住壞空」的壞而壞的。因為依照著這三災來講的話,四禪天和無色界它屬於不動地,拿它沒辦法,只是在下三禪來回的折騰。但是四禪天和無色界它動是怎麼動呢,就是在隨著眾生的業力,這個世界成、這個世界住、這個世界壞,最後在世界空的時候,隨著壞而空,就整個就剩下虛空了。所以它是怎麼壞呢,壞的時候是隨著業力壞的,眾生的業力沒有了,那一個世界整個就處於虛空了。

首先我們從外圍的常識性做一個理解,當然你要深入的了解這個具體的情況,就可以仔細的去看看《阿毗達磨俱舍論》,裡面講的非常清楚。世界怎麼成住壞空,而且從時間上,從空間上。我想就是跟這位同修我們再一起學習一下吧。對於這個呢,這只是在三藏教法,也就是上座部,以前印度的經部有部裡面,主要講到的我們常說的小乘。可是如果說再放開了眼界講,這只叫「業感緣起」。

你真正要解釋事件,我們想想大乘佛法裡面講到心地法門,一切都是唯心所現,「阿賴耶緣起」,就是內變根身,外變器界。大家想想,雖然說三千大千世界有四禪八定,初禪二禪三禪,但是我們現在只在欲界,只在五趣雜居地。我們左顧右盼就只能看到這麼點,其他的在哪呢?當我們升到初禪的時候,又只有初禪的視野,三禪、四禪在哪?所以這一切世界就是依我們阿賴耶識變現共業別業所召感出來的。

如果再要往高一點講,還有一個「真如緣起」。就是都是我們最初的一念無明,把真如進行分別割裂,讓它變現出來的這種幻象幻覺我們的錯覺妄想。除去所有世界眾生的錯覺妄想的出現,當體所有的現象就是本來就是真如。只不過上面我們一念無明啟動,才有成住壞空、生老病死。

所以最高的就是,像《華嚴經》裡面所說的「法界緣起」,如果從法界緣起來講,就是一切現象都是相互增上、相互成就、相互制約、相互妨礙,法界整個現像當體就是本質,就是事實。所以看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個世界的示現,我們現在是依著「業感緣起」來講成住壞空。在業感緣起的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中,中途還會有這三災不斷的在破壞其中的部分,就是初禪二禪三禪,當然還有無間地獄也會壞。無間地獄壞的時候大家都往上走。到人的世界壞的時候,都往初禪二禪三禪一直往上走。可是到了四禪的時候,在這個層面來講,屬於「不動地」,不動地在這個層面上來講它是不會壞的,它只是隨著業感的成住壞空而壞。

另外一個我們要了解,這個世界比如我們講三千大千世界,難道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壞了以後,那那些三千大千世界跑到遠處的時候才有的嗎?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重重疊疊,就是我們常說的十方三世一切國土。所以從這個來講,我們所依托的一個世界的出現,跟我們的業力有關;我們依托的這個世界滅,也跟我們的業力有關。可是另外的三千大千世界,另另外的三千大千世界,也跟裡面眾生的業力有關,你說這些世界到底是同在一處呢,還是各個分散呢?所以你真要從心地上去了解世界的構成,大家不妨去學習一下《楞嚴經》。《楞嚴經》裡面所講到世界方位和時空的交錯坐標的時候,有一個詞叫「流變三疊」,仔細去領悟一下那個,你就大概知道說:「哦,三千大千世界」。

從現象上,佛法裡面確實是這麼安立,這麼講釋的。從本質上,又當如何呢?如果從作用上講,我們現在當下應該要了解的是什麼,要了解到所有的世界,感召成住壞空跟我們的身心都有關,特別是跟我們的心有關。都是由於我們的煩惱所召感的外境,所以當務之急是要解脫我們的煩惱。你說這個世界到底有多大呢,三千大千世界雖然安立的是那麼個範圍,那我們心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一切世界都是我們的心所召感,所以當下當務之急,就是要告訴我們所有的外在世界都跟我們的身心有關,我們是要擺平自己的煩惱,凡夫的分別的輪迴的身心來得到解脫。你看有時候佛不是十四無記嗎,你問世界是有邊還是無邊,有中還是什麼,佛都不答的。而且很多時候我們從理論上來講,當然可以了解,但是從事實來講,我們更重要的是要得解脫。一旦我們了卻生死,整個世界的真實面目就是依心所現,完全就是瞭如指掌,不妨從這裡來理解。下面我們再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問題十九)

大家來看這個問題:三寶弟子請法師開示,一共有四個--學習再多的經論與經典都只是指月之手,最重要的最後證得的卻是恰恰相反,應該是物質的源頭都是個無,對嗎?第二,既不是善也不是惡,善惡都是源頭變現出來的不二法門,就是這個意思,對嗎?執著於修持法也是執著,執著於做善事也是執著,都只能在六道中輪迴修行,就是修一顆不執著的心,對嗎?當下能夠放下皮囊執著的事情才能看到整體,就是放下自己的觀點、想法、判斷、一切,才能看到整體,這樣的見解,對嗎?感恩法師!

首先我不妨反問一句:你有這麼多的「對」嗎,就一定會有「錯」,有對和錯,就是兩個法門,不是不二法門,就是兩個執著不是源頭呀,就是分散不是整體呀。所以說從這個問題來講,我們往往就是容易落到這樣的窠臼,就是喜歡在夢中說醒。反而忘了我們最要緊的就是趕緊醒,只在夢中說醒,繼續夢著,然後每天都研究醒。

當然從究竟上來講,這四個問題全是從理論上來講可以說是指向第一義諦的,但是你這用詞不太精準。說「源頭」就有始,就有終,說「整體」就會有個體。所以說大家要知道,我們學習佛法談到這些玄妙、微妙的法義的時候呢,理論是需要的。就比如他告訴我們,這只是指月之手,但是你要知道了這個以後還要身體力行。理上明白了之後,還要真實的用身心體驗去修證。要不然我們再怎麼說的透徹,還是一種「幹慧」。真正入到現實世界中,根本就是,你知道它是指月之手,可是你咬著文字概念不放呀;你知道善惡都是不究竟的,可是我們還是造惡多,不想做善呀;你知道修行也是一種執著,可是你就執著不修行呀,你不能放下修行的執著,那你更放不下不修行的執著。所以你以為說這皮囊執著的事情,要放下皮囊才能看到整體,你不知道皮囊也是整體的一部分嗎?所以說,你這樣的見解,說的有點相似,仔細推敲的話呢,有點幹。

所以我總的來就這個問題給這位同修做一個,就是佛法的定調、宗旨,不用說就是不二法門,就是畢竟空性,就是一切如夢幻泡影,就是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既然知道這個以後,我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去放,去在生活歷緣對境中一點一點的降伏煩惱執著,起心動念的貪著、嫉妒、無明升起來的時候。比如說,你說這麼多的高妙法,但是我們的行為最根本的有沒有跟因果相應?你相不相信因果呢?有沒有依著因果而行呢?善惡的境界來了,讓你抉擇取舍的時候,你是不是棄惡而取善呢?是不是受了戒以後,寧舍身命都不願意破戒呢?所以以前的祖師們都說過了,善知因果者,必能夠大明於心性。心性就大概說吧,就是你說的源頭、不二法門、不執著心、和整體的一真法界。可是善知心性者,絕不會棄於因果,大家在說這些究竟理的時候,不要忘了還有因果事,這不是兩碼事,一旦你認為兩碼事,就入到窠臼裡面,就不叫不二法門了。你以為拋開因果事項,有一個絕對的真理,不執著狀態,那還是一種執著。大家要知道,理非常深,其實也非常淺。一講就明白,但是行才非常深,但是我們行的非常淺,從這個上面著手。

這些見解嘛,也似是而非的,也不能說不對,但是就這麼乾巴巴的說幾句也沒什麼用。比如你現在做善惡都在執著,都還在輪迴,你現在能徹底一下子擺脫輪迴嗎?你首先還得去行善斷惡,有了善法保障,福報大了,再開始修空。所以你說當下能夠放下皮囊執著的事,問題這個皮囊放不下呀,眼是眼鼻子是鼻子的,你往哪放呢?所以當體要觀照,我們所有的念頭從何生起,死死的盯著它。最後一下子徹底的擺脫,不斷的鑽木取火一樣,突然間我們常說的明心見性、得三昧的時候呢,所有這些境界就全明瞭、現前了,都不必多言。所以呢,希望大家還是老老實實的從心地上用工夫,實實在在的去老實念佛修行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