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義的懸想是一種自我損耗

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王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先生的學生中,有人苦于思慮紛擾,平日總是憂心忡忡,焦慮難安。

陽明先生就說:「人立志做好一件事,其實和種樹是一個道理。當樹還處在根芽的階段,就不會有樹幹;到有了樹幹的時候,還不會有樹枝。等到有了樹枝後,才能有樹葉;有了樹葉,才能有花和果實。這都是循序漸進的事。」

陽明先生接著講:「在開始培育根芽的時候,人就只管做好栽培灌溉的工作。這個時候,不要花費過多心思去想枝如何,葉如何,花如何,果又如何。這種懸想只會耗心費神,徒勞無益。只要每日踏踏實實做事,用心做好栽培的工夫,何須擔憂到時候沒有繁茂的枝葉、甜美的果實?」

陽明先生用種樹的比方告訴我們,立志是人生第一等事,但是無意義的懸想卻是一種嚴重的自我損耗。它體現為無處安放的焦慮,消無聲息地偷走一個人的精力和快樂,讓明媚的夢想最終化為淒涼的空想。

在這個行色匆匆的世界,每個人都是風塵僕僕的過客。就算已經獲得再多,人依然無法真正擁有也無法真正掌控什麼。出於這種不安,懸想成為一種再常見不過的思維習慣。

小孩子上學讀書,還沒有做好功課,就想著以後考不上大學怎麼辦;

進了大學校門,還沒有好好讀幾本書,就煩惱畢業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步入了職場,還沒有熟練手頭的業務,就擔憂今後某一天失業怎麼辦。

不僅讀書工作,婚戀過日子也是如此。

有的人沒談過戀愛,還顧不上自我提升,就已發愁大齡被剩;

後來找到了對像,不及思考彼此珍惜,就顧慮無法修成正果;

走進了婚姻殿堂,不花心思用心經營,就憂心離婚該怎麼辦。

人們在懸想製造的恐懼中憂慮到老,又把新一輪焦灼加在了下一代身上,如此「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懸想成了一道無形的枷鎖,人們在其中心力交瘁,除了鬱結的心情、衰退的體力、脆弱的睡眠,並沒有獲得更多。

懸想徒勞,卻不應該將立志等同於懸想。立志背後的心態是底氣和自信,懸想的背後卻是匱乏和自卑。

人要立志,是因為相信自身的高貴,足以配得上一切高尚美好的事物;是因為相信自性的完整、和諧和富足,與古聖先賢並無高下之分。

懸想卻是出於對自身力量的懷疑,以及對自己每一分付出的不信任。

懸想無益,也不意味著可以無需未雨綢繆。未雨綢繆是一種謹慎自律的態度,是對每一個當下充分負責,不放任懈怠。

懸想卻更接近杞人憂天的自尋煩惱,或是揠苗助長的急功近利。

朱光潛先生曾講到:「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業也不能成就。許多人的生命都是這樣模模糊糊地過去的。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第一須要‘擺脫得開’。」

「擺脫不開」既然是人生悲劇的起源,那麼人如何才能「擺脫得開」?

朱光潛先生如是說:「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裡走,其餘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秘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