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藥上菩薩因嘗藥而開悟

第三段就正式講到他破妄顯真,看到藥的總相。看第三段,「即味開悟」。

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

前面,藥王、藥上身為醫生,只能夠從藥物的假相上來分別,但是後來產生了因緣的變化。什麼變化呢?就是「承事如來」。後來,他因為發了殊勝的願,供養了佛陀跟大眾師,跟三寶結緣,就有因緣能夠親自承仰奉事諸佛如來,當然這當中也包括了聽聞大乘的了義的教法。所以他在品嚐藥味藥性的時候,不再只是心隨相轉,而能夠產生微密的觀照。

觀照什麼呢?「了知味性」是「非空非有」。剛開始先了解這個藥是冷的、熱的、中性的,進一步他去觀察這個道理是「非空非有」。

什麼叫「非空」呢?當我們的根跟塵相應的時候,你看你的舌根跟味塵一接觸的時候,可以說冷熱諸性是了了分明,所以它是非空。因為它的確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叫非空。什麼叫「非有」呢?當根塵分離的時候,是覓之了不可得。你說它的味道是冷熱,但是我們舌根一旦離開了這個味塵的時候,它這個冷熱的體性就了不可得了,所以它是「非有」。

所以,從這個藥的觀察我們就知道,當這個藥在治療身心世界的時候,它的相貌是「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因為它只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藥本身沒有真實體性的,只就是眾生的循業發現。怎麼說呢?因為它「非即身心」。藥吃到我們身體中,跟我們的身心沒有真實地結合。

這句話什麼意思?你看這個藥是熱性的,你現在身體很虛寒,如果真實結合,那應該所有熱性的藥吃下去都有效果,但事實上不然。

你看有些人業障現前的時候,他吃什麼藥都沒有用,對不對?那表示說什麼呢?還是要探討到循業發現。所以我們中國常講一句話說,醫生緣、主人福。

你沒有那個福報,這個藥你吃下去對你沒有用。為什麼?因為藥本身沒有實體。如果藥有實體,那有錢人永遠不會生病。他永遠不會生病,因為他所有的病吃藥都可以治好。但事實上不然嘛。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藥沒有跟身心真正地和合,只就是你有這個福報力。你過去生有這個福報力,那麼藥物跟你結合,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是這樣子的。這叫「非即身心」。

但是,也「非離身心」。你也不可以說它完全不和合。藥跟身體完全不和合,那你怎麼把病治好呢?所以,緣生緣滅的東西,它是非和合、非不和合。這個叫作什麼?叫作循業發現的一個假相。假相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能夠說它「有」,但是你也不能夠說它「沒有」。你有這個福報,你就感覺它有;你沒有福報,你就感覺它沒有。就是這麼回事。

那麼,換句話說,有沒有不是藥本身決定的,是因緣決定的。我想,我們先了解觀念,「諸法因緣生」這句話很重要!一個法到底有沒有存在,不是「法」決定的。你說,欸,這個藥就是藥!不是這個意思。有些人吃藥下去,他死掉,變成毒藥了,也是有。所以它到底是良藥還是毒藥呢?藥本身不能決定,是因緣決定,諸法因緣生,就是由你的業力決定。

所以叫作「非即身心,非離身心」。

所以藥王、藥上菩薩行醫這麼多年以後,覺悟到一個道理,原來這個藥是「非空非有」,「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分別味因,從是開悟」。他能夠探討到這個滋味最初的根源——它本自不生,所謂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所以「來無所從,去無所止」,只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眾生的循業發現而已。

從這個地方,他真實地開悟到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所有一切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地方,他從一個世俗的醫生,最後迴光返照而悟入了真如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