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因緣才能夠做天王

我們前面講到欲界諸天,他們共同的修學是十善業,包括身業、口業的行為,也包括意業的調伏。所以身為一個天人,他應該是一個某種宗教的修行者,他已經不是一般的在那個地方跑來跑去的生死凡夫了,因為生死凡夫造不出這麼堅固的善業來招感天福。所以一般來說能夠生天都一定有宗教信仰。

天人當中其實還分成兩類,就是一般的天人跟天王。在經論上說,什麼因緣能夠生天王呢?他除了十善業以外,他要加修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跟舍無量。

就是說,同樣十個人去造一件善事,如果你在造善事的時候,你想要去幫助眾生的心特別強烈,慈者與樂,悲者拔苦,你不是說只是應付,反正大家集合你去我也去,你只是應付的,那你就很難變天王。天王的心,他是一種很強烈的慈悲心。第三個,他在造慈悲心的時候,是非常歡喜的,主動積極。

他可以同時打幾十通電話,把大家集合起來,他願意在中間穿針引線,幫大家安排車子,安排飲食。就是他在慈悲的過程當中,他比一般人更加主動積極,他有大歡喜。第四個是舍心。這個很難,他造功德的時候不執著,當然他不執著不是說能夠修到像聖人一樣不執著,就是相對凡夫來說,他對名利心相對淡薄。這種人就有可能做天王。就在十善業的過程當中,加上很堅定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是天王的果報。

前面的都叫作欲界天,也就是說,這個欲界諸天雖然快樂,但是他還有三種慾望:有男女的慾望,有飲食的慾望,還有睡眠的慾望。這些果報體跟我們一般人道的果報體都有三種特性,都必須要有男女、有吃飯、要睡覺等等。到了戊二,四禪定的時候,這個四禪天,其實這個地方應該是天,不是定而已,應該是天的一種果報,不是修四禪定。四禪天的果報,已經沒有男女的慾望、飲食的慾望、睡眠的慾望,他完全是享受內心中殊勝的三昧樂。

好,我們看講義。先把這個前面的前言,把它念一遍。

言「四禪定」者,為行者厭離欲界「粗、苦、障」之感受,欣求上二界「淨、妙、離」之禪味,修習世間禪定,降伏世間五欲,使令內心歸於「凝然不動,心一境性」之狀態。於中就其定境之淺深,有四種差別,名「四禪定」。

他為什麼修禪定呢?

首先我們看看,他修行禪定的動機。他不是說為了要了生死或者成就佛道,他不是為了解脫,為什麼要修禪定呢?就是這個行者「厭離欲界果報的粗、苦、障」。就是說欲界雖然有很多很多身心快樂的感受,但是這個快樂的感受有三種過失:

第一個,粗,就是躁動不安。我們在欲界享受快樂的時候,身心是躁動不安的;

第二個,苦。在受完快樂的時候,身心是一種逼迫的感受;

第三個,障。這個快樂的獲得我們是不得自在,有很多很多外在因緣的具足,才有這個快樂的出現。所以欲界的快樂,有粗、苦、障三種過失。

這個修行者,他特別羨慕上二界,就是色界跟無色界禪定引申的快樂,因為這個禪定的身心會出現快樂,這種快樂,它是靜——它是寂靜的、安穩的;它是妙——它有無量無邊的安樂,週遍身心;第三個,他獲得快樂的過程當中是自在的,他自己可以作主的。

這是他修學禪定的動機。他希望能夠換一種快樂的模式,不希望那種粗重的快樂,他追求的是一種非常清淨微妙的快樂。他還是追求快樂,只是換一種更高級的快樂。這就是為什麼他願意去打坐,去修禪定的一個動機。

那麼他怎麼做呢?「修習世間禪定,降伏世間五欲」。禪定這一塊,我們在以後的課程「六波羅蜜」會講。為什麼禪定前面加一個世間呢?因為這個禪定只要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全部叫世間。就是禪定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叫出世間禪定;只要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就叫世間禪定,就是以有沒有智慧來判定這個禪定的性質。

以這個禪定降伏世間五欲,四禪天人他之所以沒有男女的慾望、飲食的慾望跟睡眠的慾望,他不是勉強把它脫離,在經論上說,他根本不需要。當我們沒有飯吃的時候,我們隨便吃一個饅頭就很滿足了,但是如果你經常吃一些很精美蛋糕的時候,你就不需要饅頭了。禪定的人亦復如是,他那個三昧樂一出現的時候,那是比世間的五欲快樂更加殊勝,所以他根本就不需要前面粗重的、很粗糙的快樂,是這個意思。他不是說把它調伏了,其實他根本就不需要了,他有更殊勝的快樂。

最後的功德,使令內心歸於「凝然不動,心一境性」的這種禪定的境界。「凝然不動,心一境性」就是在解釋這個禪定內心的相貌,它是不動的,它是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