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念無明的妄動,當下就是真如本性

「明眾生迷真成妄」,是從眾生的角度來說明妄是怎麼生起,這個地方是從諸佛的角度。他覺悟了「妄」,這個妄就是現前一念無明的妄動;「惟真」就是,這一念無明的妄動其實當下就是真如本性。

也就是說,這一切的世間雜染因果,它的真實性是了不可得的,其實它的本性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叫「悟妄惟真」。也就是說,不是離開了妄想有另外一個真實,只就是這一念妄想當中,你去迴光返照,這個妄想就轉成真實,因為它的本質就是真實,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而產生變化而已。

我們看壬一,領義起疑。這一段是講到富樓那尊者領納了佛陀前面的「迷真起妄」的義理,但是他又生起了一個疑惑。我們看他疑惑的內容。看經文。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富樓那尊者聽了佛陀講到「迷真起妄」以後,他說,假若我們眾生本具的這個「本妙覺性」,這個覺性是充滿了無量無邊的光明智慧,所謂「如如理而生如如智,如如智還照如如理」,眾生的這一念心性跟諸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學所證得的那一念清淨心,可以說是不增不減的,在聖不增,在凡而不減。

身為生死眾生,我們這一念清淨的本性既然能夠無緣無故地一念的無明妄動而產生了山河大地諸有為相,那麼身為佛陀,證得了我空法空的這種光明智慧顯現的這一念清淨心,什麼時候又會產生山河大地,乃至於整個有漏的因果呢?這個又什麼時候再生起呢?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是清淨本然的,只就是一念的妄動才有所謂的山河大地生起。而佛陀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正念真如,面對境緣的時候不迷不取不動,把這個一念的無明妄動慢慢地消滅了,又恢復了清淨本然。那麼這個清淨本然什麼時候又開始一念妄動呢?是這個問題。

從富樓那尊者的提問,蕅益大師說,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尊者心中有兩層的迷惑。我們解釋一下。

蕅益大師說,第一個,他不能了達眾生所謂的現行無明跟山河大地當體都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也就是說,他不能了解虛妄是沒有根源的,所謂的「妄本無因,因迷故有」,他認為真能夠生起妄。

我們要知道,真實的心性不能生起妄。這個非常重要!如果你認為妄是有根源的,你就很難斷煩惱了。你說,誒,我起貪慾,這沒辦法,我的個性就是這樣。那你完了。你認為你的個性就是這樣,那你的個性就變成這個樣子!你不能這樣想。你要想,這不是我的個性,我的個性本來不是這樣,我的個性本來是清淨的,我是後來被帶壞的,被環境的熏習妄動才有的。所以,你在斷煩惱之前,你那個心理建設很重要。你說,誒,我這個煩惱是沒辦法斷了,因為我出生就是這種煩惱。那你就完了。

富樓那尊者的思想就是這樣。就是說,他認為真中本來就帶妄。那你恢復真了以後,那個妄什麼時候又要開始活動呢?他不知道真裡面沒有妄,就是一念的迷情才有妄嘛。這個迷情被破壞了,那就好了嘛。所以他認為妄是有體性的,這是一個問題,不能了達現行無明當體即空。這第一個。

第二個,他的迷執是說,他不能了達生佛雖然理同,但是事修不同。眾生跟佛陀在理性上都是一念清淨本然,但是佛陀在清淨本然當中,他的性德之外多了一個修德。他除了清淨本然,以後又多了一個戒定慧的觀照,修德這個地方有所不同。所以他不懂得佛的心跟眾生的心還不完全一樣,眾生的心只有性德,而佛陀在性德之外多了修德。這個地方等於是先道出富樓那尊者心中的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