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

云何息相?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此為息相也。

這個息相,智者大師先做一個檢別。它不聲,出息入息的時候沒有聲音出現,靜悄悄的,而且它也不結,它沒有阻礙,它呼吸很順暢。第三個不粗,就是不急促。

它到底是一個什麼相貌呢?這個息是一個什麼相貌呢?出入綿綿,若存若亡。這個綿綿,就是它很深長,綿延不斷。就是說這個呼吸它能從鼻孔一直深到你的丹田,綿綿不斷,深長。若存若亡,是指它的相貌不粗糙,微細而不粗,非常微細,微細而深長,深長而微細,出入綿綿,若存若亡,這個是息的相貌。

這樣的呼吸,如果能出現這樣的相貌,它有什麼好處呢?資神安穩,情抱悅豫,它能夠滋養我們的神,能夠滋養我們的心識,使令我們的心神安穩,情抱悅豫,使令我們精神旺盛,心情快樂。道家說我們的身體,有地水火風四大,四大當中,最重要的就是風大——氣,風大一調,你的地水火就調和,所以說這個氣息在四大當中是最重要的。智者大師他調身以後,又特別把調息又標出來,氣息。

古人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說你用這個藥物來補,不如用調飲食來補,對身體來的好;飲食的補不如你能夠調和氣息,這個氣息對我們的色身,資神安穩,它能夠滋養我們的身心,使令我們的身心安而且穩。而且你這個氣息調的好,情抱悅豫,心情特別的快樂,打坐能夠坐的久。

這個氣息的調和在道家上說就是吐納。這個吐納,我看道家的說法,他特別注重在這個吐,吐氣。我們一般人總是認為說,我要好好的吸氣,把這個氣吸飽,但是你發覺很困難,你怎麼吸都會覺得吸有困難,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吐氣不徹底,所以道家的吐納法,他特別強調吐氣。他說,你這個吐氣要吐的非常的徹底,把肺部裡的濁氣要完全吐出來,你才能夠徹底的吸氣,你沒有徹底的吐氣,不能徹底的吸氣,所以他把這個吐字放前面。

這個吐納的法的關鍵就是說,你這個吐氣要慢,吸氣要快,它的比例是一比三。就是說你吐氣的速度,你所要花的時間是吸氣的三倍。他還講出一個數目,說你吸氣的時候,剛開始,我們可能吸的比較慢,數一到四,一二三四,心中默念,你這個吐氣,就要數到十二,慢慢的慢慢的,你的氣長了以後,你能夠一次吸氣可以到七,那吐氣就到二十一。就是使令你吐氣的時間是吸氣的三倍。

我們看印光大師的念佛方法,他的念佛法跟吐納調息是相配合的。他說這個吸氣的時候不要念佛,吸氣的時候念佛,你的氣調不好。吸氣的時候,你就專一的吸氣,吸氣的時候當然是時間比較快,嘴吧閉起來,用鼻子專心的吸氣,吸完以後,他要你慢慢的吐,三三四,慢慢吐,有規律的,不要一種躁動相,緩慢而有規律的把這個氣徹底的吐乾淨,這個是吐納法,你經常用這種吐納法吸氣,你那個氣息調到這種情況,心也容易寂靜,你氣息調的好,心容易寂靜,這個氣息跟心的互動非常密切,所以他這個調身息心,身體影響氣息,氣息影響內心,它這三個是一個扣一個。你氣息調不好,你心要靜下來,非常困難,你會發覺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