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與念佛法門是異是同

或問蕅益子曰:參禪、教觀與念佛法門,同耶?異耶?

答曰:同異皆戲論也,即亦同亦異、非同非異亦戲論也。以三種法門,無不離四句故。若知一切法,無非即心自性,仍可四句而詮顯之。何者?梵語禪那,此雲靜慮。靜即是定,慮即是慧。靜即止,慮即觀。靜即寂,慮即照。是故定慧也,止觀也,寂照也,皆一體而異名也。

或謂寂照約性,餘約修,止觀約因,定慧約果,不過一往語耳。夫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雖昏迷倒惑,靈知終不可滅;雖流轉紛擾,本體終未嘗動。此豈非寂照真源、止觀血脈、定慧根據乎?究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參禪;達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止觀;思惟憶持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念佛。蓋念者,始覺之智,佛者,本覺之理也。

就此念佛法門,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之不同。若單念自佛,與參禪、止觀全同;若單念他佛,與參禪、止觀亦異亦同;若雙念自他佛,與參禪、止觀非異非同。

夫念自佛者,是四念處觀,所謂觀身、觀受、觀心、觀法。若一切法門不為四念處所攝,即外道法。故知與禪觀同也。

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門,或實相,或不能作此三種念者,則但持名號。若念相好,一往似與禪觀異,然必止息異緣,專觀彼佛,則仍與止觀同,亦仍與靜慮同也。念法門者,例此可知。若念實相,雖托他果佛為異,然終無兩種實相,究竟是同。

若持名號,一往亦與禪觀異。然無論解與不解,而所持之名,當體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心,當體無非一心三觀。故曰:「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一。」是則心無異緣,即是靜是止,名號歷歷,即是慮是觀,亦究竟同也。

夫雙念自他佛者,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乃托他佛,助顯本性。由悟本性,故與禪觀非異;由托他佛,故與禪觀非同。是謂勝異方便,無上法門。《文殊般若經》、《般舟三昧經》、《觀無量壽佛經》等,皆明此圓頓了義,而《妙宗鈔》申之為詳。凡棲心淨土之士,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

《靈峰宗論》